孔子思想傳承者(2):言偃——禮樂教民獨亦幟,繼承儒學傳南方

點擊關注↑壹盞青燈↑

上一篇小編說了德行修為出色的顏回,這一篇要講個特殊的!就如標題所描述的一樣,這麼特殊的言偃,就讓我來深入扒一扒吧~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漢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言偃出生於吳地,成年後到魯國就學於孔子,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時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言偃即為七十二賢人之一。而且特殊的是,他是這七十二賢人當中唯一一個南方人。小編了解到,孔子的絕大多數學生都來自山東和北方,南方弟子那是極其的稀有!所以呀,物以稀為貴。再加上在古代,交通和信息極其不便,南方那邊的學習要來到山東求學於孔子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身為南方人的子游,那個時候就顯得非常的有意義了。這對孔子的學說在南方傳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言偃學習十分勤奮,學習上遇到疑問難題常常向孔子請教,孔子也對言偃感到滿意。有一次,言偃陪孔子參加臘祭(十二月時獵禽獸歲終祭先祖的一種活動),祭祀儀式結束後,兩人走到宗廟外面高大的建築物旁邊,突然孔子仰天長嘆。言偃覺得十分奇怪,就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氣呢?孔子說:我沒有趕上大道實行的時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當政的時代,可心裡總是很嚮往啊!接著孔子滔滔不絕地向言偃描述了自己心中嚮往的大同社會的景象(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在言偃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在魯國當武城宰相時,遵照師訓,以禮樂教化人民,城內到處有歡歌樂曲之聲,做出了成績。

一天,孔子來到武城,聽到了處處有弦歌之聲,於是就調侃子遊說:這麼個小地方,還用得著小題大做,用禮樂來教育人民嗎?子游恭恭敬敬地回答說:以前老師你就曾教導我,這些知識當官的學習了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了就容易聽指揮和聽使喚,這個教育總是有用的啊!孔子很滿意言偃的這個回答。我們也可以想像,城裡一片歡歌笑語、充滿樂曲舞蹈是多麼的一種美好景象,如果子游的禮樂育民的思想得到發楊光大的話,我想今天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定會事半功倍。這就恰恰說明了言偃對孔子的思想,不僅僅是深刻理解了,而是做到了身體力行。孔子還曾這樣說子游:「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我有了子游,我的儒學在南方傳播無憂矣!)。子游果然沒有讓孔子失望,後來言偃來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不但教授弟子們學文習字,更是以在孔子那裡學到的儒學的禮儀教人育才,在子游的倡導和努力下,海隅處處可聞禮樂之聲!

言偃在死後得到後人的極大崇敬,累世不絕。720年,他被列為十哲之列進入孔廟而受到人們的祭祀。十九年之後,他被迫封為號侯;後又被封為丹陽公。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封為吳公。元代大德年間,被封為吳國公。明嘉靖年間,被封為先賢言子。清代承襲明代的封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後裔中設五經博士一員,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賢。清代幾個皇帝南巡,先後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並贈送御筆題的匾額。可見,子游的影響力多大。

就是這麼一個用禮樂來教書育人,將儒學思想傳到南方的言偃,一直為人們所紀念著,從未忘記。

推薦閱讀:

誰真正代表孔子與儒學?
能說不能行這就是儒學,能說又能行這是學儒
方朝暉:現代儒學的困境與出路
儒墨之爭給儒學帶來了什麼
儒學的孝

TAG:南方 | 思想 | 孔子 | 傳承 | 儒學 | 傳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