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傳藝——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唐詩宋詞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在《唐詩三百首》中,我們會看到律詩、絕句的分類,記得上學時我們在語文課本上經常看到絕句、律詩這樣的分類。關於詩的分類,是比較複雜的,像以上還都附有樂府一類,而其又各有五言、七言的不同…,繁此種種往往令人不明所以,今天,我們給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大體談一下詩的分類。
一般我們談到詩,主要是在說唐詩,因為唐朝是詩這種藝術發展到最高峰的一個朝代,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庚信的詩作,都屬於古體詩。這個跟我們普通人的概念有點不一樣,通常我們認為古體詩才是古詩,近體詩更像是自由詩,這個概念剛好相反。
近體詩嚴格講究格律,古體詩是自由詩,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無論是李白、杜甫,還是白居易、李商隱,都在近體詩中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才華造詣。
律詩就是近體詩,要弄懂律詩和絕句的區別,首先要釐清律詩的一些特點,搞懂了律詩的特點,對於絕句就好懂了。
這之前還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平仄,分不清平仄,就談不上弄懂律詩了。
平仄是聲調,要細講平仄得有一個專題來討論,這裡只是非常粗淺地講一平仄的概念:
我們今天說普通話,分一、二、三、四聲,古代漢語也分四聲,但實際的聲調要多於今天的普通話四聲。
古代的四聲分為:
平聲:陰平、陽平,類似於普通話的一聲、二聲。
上聲:類似於普通話的三聲,但有一部分到後代變成了去聲。
去聲:類似於普通話的四聲。
入聲:這是個最麻煩也最困難的聲調,它沒有普通話對應的分類,部分保留在全國各地的方言之中,有一歸入平聲,有的歸入去聲,總之要記住入聲比較麻煩。
分清了四聲,談平仄就容易了:
平聲就是陰平聲和陽平聲。
仄聲就包括了上、去、入三聲,入聲是辯別平仄的惟一障礙,必須要查韻書才能搞清楚。
律詩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律詩一般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個字,七言律詩一共是五十六個字;超過八句就是長律,長律多數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
二、律詩一般押平聲韻,押仄聲韻的律詩非常罕見,基本可以忽略;
三、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規定,這個講究很多,要學起來得費一翻工夫;
四、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弄清楚律詩的大致定義,絕句就相對清楚了:
絕句相對於律詩來說,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絕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數只有律詩的一半,五言絕句是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是二十八個字;
二、絕句又分古絕與律絕
1、古絕是古體詩,也就是自由詩,不管是押仄聲韻還是平聲韻,都不受近體詩平仄的事縛;
2、律絕相當於二分之一律詩,因為是四句,只有正常律詩的一半,不但必須押平聲韻,而且也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
以上是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但這種區別不是涇渭分明、一目了然的,裡面涉及到的內容還有很多,所以也不好舉例,如果舉例來分析可能有些朋友更會是一頭霧水,所以,這裡只能淺嘗轍止的說明一下大體概念,供有興趣的朋友作一個初步的了解。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人蔘、党參、太子參都是補藥,其中區別很多人卻傻傻分不清!
※以楊公風水論坐向朝向的區別
※綠茶和鐵觀音的區別
※腰腿痛 根干叢的區別
※側鋒與偏鋒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