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波:樂煥之(幻智)楊式太極拳81式基礎課目摘記(第一節)

第一節動作目錄

預備式、起勢

1、攬雀尾

2、單鞭

3、提手上勢

4、白鶴亮翅

5、摟膝拗步1(右)

6、手揮琵琶1

7、摟膝拗步2(右)

8、摟膝拗步3(左)

9、摟膝拗步4(右)

10、手揮琵琶2

11、摟膝拗步5(右)

12、搬攔捶

13、如封似閉

14、十字手

預備式:即是站功,從頭到腳要求如下:

1、雙腳如H形平步,寬與腋齊。

2、雙膝微曲外掤。

3、尾閭中正,臀部不翹。

4、腰宜豎挺。

5、胸要涵。

6、沉肩、垂肘、順腕、豎掌、弧臂。

7、頭容正,不拋喉,不強項,下頜收。

8、目視前方,不宜多眨、旁視。

9、耳要凈,無他聞。

10、口形自然,不緊閉、努張。

11、呼吸與口鼻兼容。

12、浩然正氣,意注小腹,實于丹田。

13、重心寄於兩足跟。

14、全身放鬆,別名鷙鳥翕翼。

預備式至左等勁之淺釋

由預備式至左等勁,曰太極起勢。雙手上舉是側掌形,由腳跟負重將身上升,但要略升即下再上升。手是身腰所帶動,臂由肩帶動,小臂由肘帶動,掌由腕帶動。動是弧線之運行,由微動之小圈至於大圈。上舉之意在拇指根之腕(合谷穴),余指皆下垂意。下落時變陰掌,意在勞宮與合谷,落於兩腿旁如鷙鳥之欲翼。最好重複多做幾次,覺得自己滿意後再接下個動作,也可由小圈促動進入大圈,像投鏢時試投,也像打落彈時的虛推杆子似的。

1、上舉下落前,先做幾次升降轆轤(正面)作為啟動之需。

2、向右轉身做合勢(抱球)前,先做斜分掌,上左點步,再做左式升降轆轤成左合勢,右足負重身形下沉,同時左足提膝,邁步身左著地,沉腰落胯。

3、向右轉身做合勢前,不做斜分,變為帶回右臂再加右靠上左點步接左式升降轆轤成合勢。

太極起勢分段動作:

1、升降正轆轤。

2、雙舉雙落。

3、右起左落。

4、左斜分轆轤。

5、升降左轆轤。

6、左等勁(起勢止)。

註:1、轆轤即起重之神仙胡轆,即花最少的力,起很重之物。

2、等勁不是掤勁。

3、合勁不是抱球。

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由預備式至左等勁,曰太極起勢。雙手上舉是側掌形,由腳跟負重將身上升,但要略升即下再上升。手是身腰所帶動,臂由肩帶動,小臂由肘帶動,掌由腕帶動。即肩催肘,肘催腕,腕催掌。(根中梢)動是弧線之運行,由微動之小圈至於大圈。上舉之意在拇指根之腕(合谷穴),余指皆下垂意。下落時變陰掌,意在勞宮與合谷,落於兩腿旁如鷙鳥之欲翼。最好重複多做幾次,覺得自己滿意後再接下個動作,也可由小圈促動進入大圈,像投鏢時試投,也像打落彈時的虛推杆子似的。

異同處:

1、上舉下落前,先做幾次升降轆轤(正面)作為啟動之需。

2、向右轉身做合勢(抱球)前,先做斜分掌,上左點步,再做左式升降轆轤成左合勢,右足負重身形下沉,同時左足提膝,邁步身左著地,沉腰落胯。

3、向右轉身做合勢前,不做斜分,變為帶回右臂,再加右靠上左點步接左式升降轆轤成合勢。

4、沉腰落胯完成左等勁(左掤)後,不停接做一個平拉轆轤坐腿弓腿,上右點步,同時帶動右手前撩之意後,隨左足之負重上升(右足點步為助),做右式升降轆轤成右合勢(抱球),此後接攬雀尾動作。

5、合勢即是蓄勢,蓄勢是從人、順敵、引進之結果。

太極拳攬雀尾動作淺釋

陳式叫懶扎衣,楊式叫攬雀尾,兩者名稱之意,幾乎無人能講清楚。唯從內容來說明,則是四正的掤、履、擠、按,主要寓有相生相剋的作用。練時弓腿坐腿,一進一退,進即是克,退即是化,化克而得生,得生而反克,關鍵取決於知覺反應的能力,為此又規定了此四手,進行兩人互練的推手,以求得實際的體驗。極熟後,進一步而明互有生克之理。例如,初識是「按能克掤」,而後知掤也能克按,如水與火互有生克作用。問題是能捨己從人則生,以頂抗從己則被克。由此可知,攬雀尾的性質是順應客觀情況,即順敵變化,以俗話言之,即摟順毛是也。這樣不但練拳很快入門,且對人之立身處世,帶來很多好處。

太極拳中的37個姿勢,其實只有一個攬雀尾是它獨有的,其餘則是其他拳種所共有的,只是鍛煉時的方法和用意有所區別而已。我們既知攬雀尾為太極所獨有,則應知太極拳之應用效果,全在於攬雀尾的正確運用而已。它是先遣部隊、偵察兵、游擊隊,但也是主力軍、司令部,它不提倡以力量去拼持,而是用智慧求得勝。因此不能誤解掤、履、擠、按的性質作用。掤不是用力掤住、頂抗、招架,而是親密的和藹的客氣的迎接,接即是沾,沾即是走,走即是行,行即是引,引當然是沾、連、粘、隨的從人,接待才能無病,引其進,進入無我之處,使其落空,一根稻草也撈不到。所以掤的質量應該是既碰著對方又似沒碰著的感覺則善。履如溶金,順勢而泄,其中則有採、挒之寓意,而非抓、拉、拖、抱、勾之行為,這些行為是本能的,人人都會,連小孩也會,決不能沉迷此作為求勝的技藝,否則怎能與太極拳要捨己從人的法則相符呢?豈非學太極而背道而馳了嗎?擠,是扶正之需,身與勁初學時難免有偏之患,補之以擠,加以扶正,以免失衡,仍能針對目標之中心,隨時又可發勁是也。按,顧名思義便知非推的意思,如硬要搬字眼來強調是推人,那也只能是推人之手而非推人之體也,否則太極拳可以直接曰掤、履、擠、推,何必曰按呢?總之推手是兩人共同通過這一鍛煉,期能具有非常靈敏的知覺反應為目的,功深者不但能知對方的力量大小、進度長短,且能知其用心之善惡程度。

沒有攬雀尾就沒有太極拳,不知攬雀尾的應用,就不知太極拳的技擊藝術。因此太極拳路一開始就練一個攬雀尾動作,由此可知其重要性。它不是以加強肢體骨肉的抗擊功能,而是加強知覺反應與智慧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練思想意識的正確性,重在內練,內練當然要用意不用力,凡此皆是意,因為內家拳的名稱也由此而來,無絲毫抬高之意,更無絲毫貶低外家的動機,實事求是指出內家外家是殊途同歸之區別,對學者利於適從。後人好事之徒,無事生非,藉以標榜立異,門戶之見,殊深令人遺憾耳。

太極拳單鞭之淺釋

單鞭,古兵器之一,也有使用雙鞭者,鞭之運用,重在肘腕,太極拳之單鞭,雖系徒手,而其應用之法,乃取其與鞭同而名之也。

右手為吊手,不是勾手,即拇指疊於食指上,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皆並列下垂。左掌向左運時走弧線,不是平行。即先上張至半而後馳落終點,如鞭之下擊也。左掌之形為豎側掌,眼神由虎口間穿視前方,同時要落胯,不宜過分弓腿。右吊手同時向後開展,與後腳等齊,為助勢。頭容面向左前方,但身胸不可向左方。

由按至單鞭,中間過渡動作,隨心意可簡可繁。

簡約的,即由按向左後大履180度,先換坐右腿,旋又換實左腿,提起右足向右前方邁出一步成實。同時,提左足虛懸,同時雙臂之手如舞龍燈似的旋肘而出右吊手,左手護胸,然後出左橫步,右足上頂,身形上張至中途,然後落胯下馳,左右手開展成單鞭。

繁複的,即180度後成左披掛掌,又回身下馳而張,帶動雙手成左劈掌,旋即吞身收回雙掌至肩上耳邊,同時出左足向左前出步,跟上右足後,點步,同時雙掌向前下按,然後轉左足尖與右足平,身形上張,雙手舞龍燈一如簡式同,直至完成單鞭勢。

太極拳提手上勢動作淺釋

提手上勢這一名稱,在中國文字結構運用上,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作為形成或完成某種要求的表達,如遇到敵人向己進攻,即行提起雙手做出迎戰的姿勢,就上勢,與關門上鎖的上字意思相同。另一種按上字的本義是上面的意思,即反擊對方之上部是也,通常是指頭部,如太陽穴、耳根穴,頸部、雙目等。但這些部位易使人傷殘,為習太極拳者所不許,而以可制人即止。具體動作,即單鞭後側身化讓,實左足,上右足踩腿,同時張身以右手上擊對方之面部等。

除上勢之外,還有不向上而向身前平合的叫合提手。既曰提,自然無有向下的。上勢是由馳而張、由合而開的身法,如鞭炮升空。合提手是由張而馳、由開而合的過程,如漁網之一張一收,此外又有做對步之需的提手,即如野馬分鬃相同,斜飛式之後的提手即是合提手,人們習慣地皆稱之為提手上勢也。

由單鞭至提手上勢,一般較簡單如上述同。我們的太極拳應由左顧右盼過渡,左顧右盼者,即忽左忽右之變化也,用以迷惑對方,不明我的虛實,無所適應。於我則利於得機得勢,即得以反擊之機會與得以使用提手上勢之勢也。

太極拳白鶴亮翅動作淺釋

亮翅者,即禽類展翅飛向天空之意也,以喻拳意,即仰之則彌高之謂,亦與進之則愈長之意同。設吾人慾投一石過河,則其意必深達彼岸,其勁必巨;反之欲棄一石於身前,其意必淺,其勁必微。斯人具有因事而異而能自動調整意勁之功能也。然而對拳而言,則有所不同也。拳的目標是人,因而往往視目標為打擊點,但這一目標是人,人能避讓、化解、反攻,因此未必能打著他;即使打著了,出拳雖重,亦未必能著實,對方無關痛癢;萬一重拳著實則有造成對方傷殘之患,卻不能做到將對方發出或跌倒而不致受傷之危。為此必須具有仰之則彌高、進之則愈長之意境,而具有穿透目標之功能。故太極拳不叫打人而曰發人是也。因此白鶴亮翅的動作其右手雖只能上舉至身高而意勁則必須有升高之勢,具體練法如簡式的,即提手後左轉身,實右足點左步,左右手上下斜分就是了。至於董氏練法,則提手後有一個朝天一柱香之過渡動作,文字難詳,面授為宜。唯完成亮翅後若停止,不繼續下一動作的話,應身形略馳,落胯以利氣之順遂為要。

太極拳摟膝拗步動作淺釋

摟者,摟對方之腿足也,非摟己之膝也。由於手之運行線路從自己膝旁經過,因而有人以為摟己之膝以正其稱,是誤解也。試想拳之應用豈有自摟己膝之理。另外今人所稱之左或右之摟膝拗步是以摟手來定左右,似乎頗合情理,實際也是誤解,因為拳是以身法作用來分左右之別的,故左手摟膝拗步應該是右式的摟膝拗步,但這個問題無關大局,唯前手之出去有兩處與眾不同。一是出手的始發點是肩上、耳旁、陰掌;二是出去時是沉肩、墜肘、轉腕,旋轉成側豎掌,走弧線,向左前方引進至與左足接近止,而不是直線前推,以及掌心不是朝外而是偏左,更不是單純的手動,而是隨心意與身腰及落胯並進。

太極拳手揮琵琶動作淺釋

手揮琵琶,又可叫彈琵琶、抱琵琶、托琵琶等,其形相同,其意之用略異。揮琵琶屬動態,抱琵琶屬靜態,托琵琶似靜寓動,用之重皆會傷人筋骨,宜以足以制人而不傷人為度。要做到恰如其分,則決之於一個人的修養如何也。

由摟膝拗步後,略一前俯坐腰,拉開雙手繞圈,提左足,腳跟落地,同時雙手前合,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唯拉開時已有前合之意,猶如打鑼然,一拉開就想到敲響鑼的意思。不能拉管拉一拍,敲又是一拍,這一動作也可由小拉而大拉,又可拉至身後上右跟步,左足再上一步落胯前合,即手之行空有阻礙,借身之前進亦能使其落空也。

太極拳搬攔捶動作淺釋

搬攔捶是迎接對方向己進攻的一種化解和還擊之法。對方進拳的目標必是我的身體,我用搬和攔使他偏離目標,引向左右空處,使其無著而落空,從而失去平衡,同時又露出空當的破綻,以利我之還擊。但不是硬搬強攔,仍依太極之特點,以捨己從人、順敵變化而為之。在實際應用時,既可搬、攔同時並用,也可單獨應用,藝高者則更不見搬攔之形,便可直接予以還擊。然而古今所有高手都不曾在實戰上應用,因為用了之後便會造成對方非死即傷。高手皆以能達到制人為原則,且傷人易而制人難,藝術要求更高出一籌,所以太極拳是一種非常完美的藝術性的武術,好比警員捕捉歹徒時,能做到活捉比擊斃要高明多了。所以學太極拳者,務必追求善於制人的藝術,而不應追求善能打人的技擊,斯學者不可不知也。

太極拳如封似閉動作淺釋

封和閉,兩者雖有區別,但頗近似,所以叫如封似閉。封者,如偽劣產品,不準出售,被有關當局予以封起來然,也如逢年過節大家停止營業,將辦公用品加以封起來同。又俗話說言多必失,少說為妙」,對平時喜談之人,宜注意自封其口,以免禍從口出,這是自我約束。另有人總是信口開河,智者或長者呵責其閉嘴,則是被動封口。瓶瓶罐罐容裝物品後,加以蓋緊,密封瓶口等等,是皆暫時使之不得動用之意謂之封也。又如緊關門戶,門外加鎖,使人不準外出走動謂之關禁閉。於拳而言,封閉之意,即是令對方不得動彈施展也。但不是硬性強力而為之。其動作過程,也是以捨己從人、順敵之勢、引進落空的法則而加以封閉而制之,而非打擊之意也。多數習武者皆喜以打人為能,唯太極拳之學者,千萬應以制人為學習鍛煉之目標,學者不可不知。

太極拳十字手動作淺釋

繼如封似閉之後,接著一個十字手動作,實際是先由一個回身右單鞭雙分掌過渡,再雙手合抱成十字狀上提,其用意是迎接和應付身後之來敵。若予以打擊便是右單鞭,若將對方雙手合卷即是十字手,若俯身下合上提便成抱雙腿。每個動作總是含有多種用意,非僅僅上述幾個,也不一定用得成功,只是為使練者具有「無人當有人向己進攻」的假設,以及貫徹如何捨己從人、順敵而變、不頂不抗、引進落空的大致用法。而在實際應用上,敵之進攻是千變萬化不一而定的,因而從人與順敵也是千變萬化不一而定的。但其中離不開三種作用,即擊打、擒拿、摔跤。但太極的應用原則,首先是後發,絕不先動;第二是以制人為度,絕不出手傷人。因此與擊打、擒拿、摔跤仍有根本的區別。總之是使敵人不能施展進攻的能力,予以控制其一切行動,令其失去平衡為止,這就是太極拳中的按之獨特功能。

按:既然已具備發揮制約人的作用,則發與不發是隨當時的情況需要,如對方過於蠻橫無理,亡命而為,則發之使其跌出或傾倒,而通常情況還是以不發為宜。這一太極原則,學者不可不知,且有必要一生堅持貫徹,因為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第一節小結

樂煥之(幻智)楊式太極拳共分三節,以上是第一節,十四個動作,每節以十字手為止。第一節之內容著重以摟膝拗步為基礎,使舉步能分清虛實,做到邁步如貓行,開胯圓襠、尾閭中正、落胯有根、開合有致、蓄髮順氣、形神俱全、內外相合、主宰於腰,其根在腳、發於腿、形之於手,一切以意為令,千萬別以手為主,如做不到以腰為主,亦要以身體之動為主,手只不過是隨身動而動,毫不用力,僅具其形而已,這是通病,必須特別注意。

心意要放鬆,法乎自然,則手才能真正放鬆。第一節練得合格了,以後第二節、第三節便更易於標準了,即使只會第一節也沒關係,甚至只會一個攬雀尾也無所謂。因為太極之神奇藝術皆源於一個攬雀尾,其他皆隨心所欲可為之也。

想學好太極拳究竟難不難

常聽人說,要想學好太極拳真難,其實並不難。否則為什麼以前太極拳高手有這麼多,除了楊家三代人之外,李亦龠、李香遠、武禹襄、武匯川、吳全佑、吳鑒泉、孫祿堂、陳微明等,近代的則有董英傑、樂煥之、董世祚等等,不勝枚舉,如果真的很難學好的話,不可能有這麼多前輩成為太極拳高手的,他們是人,不是神,其中個別人更是缺乏文化基礎的。那麼我們也是人,他們所能取得的成就,照理說我們也應該可以達到的,問題是要明了所謂難、難在什麼地方。愚以為難在用意不用拙力,與不能差之毫厘以及要無過無不及,這三方面。

什麼是無過無不及,什麼是不能差之毫厘,這不僅僅是拳架上的姿勢問題。姿勢式樣,不但可以各不盡同,而且可以差異得很多。試觀楊家三代人的拳架,亦皆不盡同,余如李氏、武氏、孫氏、吳氏等人,更是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具有了高手的造詣。由此足以證明,太極拳的姿勢是可以不相同的。這猶如天氣一樣,寒暖、風雨天天不同,但皆出於自然界之現象,與萬花之異彩,人類之異相等之本源,則皆出之於原子之母體是也。於太極拳言,其最重要具有母體意義的原則性問題,則是一個意識問題。唯意識問題是不可有絲毫之差的,也不可有過與不及的,這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問題。所以說凡此皆是意,意是決定一切的,決定成敗的。

但是對意的認識,亦有正確的與不正確的正反兩方面的現象存在於想學好太極拳的人們之中。正確的則能百分之百地對前輩拳論之言,深信不疑,努力的遵循實踐,毫無個人主張,實際上表現在借前賢之教導,徹底的在改造自己、教育自己與修養自己。例如在盤架鍛煉方面,前賢是這麼說的:「意為令,腰為主宰,其根在腳,發於腿,形於手指」,「虛實分清,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邁步如貓行」,「欲左先右,欲上必有下,動如縛兔之鶻,形如捕鼠之貓,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目無旁視,耳無他聞」,「形神俱全」等等,還有松、整、開展、緊湊、無有稜角缺陷,綿綿不斷,滔滔不絕等不勝枚舉,詳盡無遺。凡是常見的通病都已一一指出了。前賢指點後人免走彎路,免入歧途,蓋有鑒於太極拳系是一種無物質可以傳世之珍貴國寶也,又有鑒於人們多習慣於本能之抵抗行為,而罔知太極拳是一種無抗意運動的深層次物極必反的出乎常情的哲理而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之技藝故也。因此所謂意識上的正確,亦即是對前輩拳論的認真實踐,不但不難,且很簡單,只要深信不疑,持之以恆,不知不覺,無意之中,自然而然的會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苟思想意識上存在著不正確的東西的話,就會有自作聰明,稍有成績,自以為是,得意之餘,甚至驕狂自滿。殊不知一個人投入一項鍛煉之後,多少皆會提高自己的體能,強愈常人,久練之,總會優於初練,狡猾者勝於老實人,但這些仍是本能之為,並不是真正出於學太極拳而具有了太極拳的實質。所以王宗岳指出這是「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因為大多數學太極拳之人,仍是屬於快打慢、力大打力小之故,以快和力量為尚,未嘗不是功夫,但不是太極拳的功夫,亦不可能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神奇之感,不可能有以弱勝強,以力小克力大的能耐,更無百戰不殆常勝不敗,確保自衛的可能。因為天下之大,強者自有更強者,總有一天遇到強和快皆愈於己者,則必敗而無疑也。

再者,既然你喜歡太極拳,學練太極拳,也知道前輩拳論中,對太極拳的一切要求,就應該依照拳論所說的去做,像學書法一樣,把拳論當作碑帖一樣來學才對路了。如學顏魯公的,總要揣摩其書法精神實質的內在東西,因為表現在外在的東西是出於內在的意識的。現在有一部非常好的經典的太極拳之碑帖流傳於後世之人的學習,這是祖先賜予後世之寶,豈可不認真對待?先賢叫我們要認真對待太極之義而說「掤、捋、擠、按,須認真」以及要「對待無病」之金玉訓示,我輩應重視教導,很好的去實踐,揣摩,清除認識上不正確的意識。例如明明拳論上說的要不頂不抗,為什麼我們還是要以頂抗為能呢?明明說的是要「捨己從人」、「後發制人」,為什麼還要不肯讓人先動手為強呢?明明說的是按,還要硬去推人呢?明明說的是捋,為何卻去拖拉人呢?拿按字來解,按似醫生之按脈,不用力的,輕輕與對方肌膚相接觸、相貼,以聽取對方之消息,以便順應敵之變。否則乾脆就說「掤、捋、擠、推」不是更好嗎?有人懷疑用意不用力而說不用力怎能打得人出,言之似乎道理實是,殊不知你如用力去迎接對方之出拳,而且在不知對方有多大力量的情況下盲目的用力去招架的話,那麼怎麼去從人呢?怎麼能順敵而變呢?怎麼能引進落空呢?怎麼能得機得勢呢?結果怎麼能後發制人、小力勝大力呢?怎能有神奇呢?他的這句話,所能反映的就是以常識和本能的說法,於常情言,沒說錯,但從深層次、高哲理言乃是大謬矣。這就是意的不正確一面,久而久之積習難改,那就一輩子也難學好太極拳。

對初練太極拳來說,一年半載,肯定能學會一套拳架,但應該有自知之明,即使你是楊露禪親自所教的,也不能說我已經學到了太極拳。嚴格的說,只是像小學生一樣學會描紅字簿而已,必須繼續經過數年的小學課程全面學習,考試及格畢業後,等待的又必須讀中學、大學的課程,即使大學畢業了,拿到了文憑,也不能說我已具有了世上一切文化知識,因為一切藝術是無止境的。太極拳雖是武術之一門,但其中包含著人類在世的一切知識,太極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大自然科學哲理的綜合,因而學太極不但是提高吾人健康與精於自衛的藝術,更是促進吾人開最高智慧的樞紐。要想學好太極拳,必須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的。

深願學太極拳者,人人都能入門,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不自量力,建議一種簡單易於學好的鍛煉方法,即在盤架時,要假設身前有人要這樣那樣的打我,而我則是這樣那樣的化解卸脫,說句俗話,就是避讓,使對方打不著我,摸不到我的中心,使他落空,抓不到辮子,撈不到東西,然後才可能有回擊的意識。千萬不要單純的以為拳架中我的手出去,就是推人打人的想法,這一想法只能在化解後才允許的,在對方落空,在自己得機得勢後,為了自衛,為了制人,才不得已而允許的,至於在運用化解讓人的具體方法,一定要沾、連、粘、隨的勁意,決不能以拙力的力量而為之。有了假設有人打我和自己做出化解、避讓、引進、順應之過程,必然會符合太極拳最重要的要領原則,即凡此皆是意的發揮,從而在用意不用力這一幾乎無一人能做到的內容上,在不知不覺中取得隨心所欲、得心應手、慣性自動、法乎自然的效果。


推薦閱讀:

太極拳大師陳朝霞個人簡介
陳式太極拳的本質要領
太極拳修鍊「十明」/齊貴春
科研中的武者—生命科學博士眼中的太極
和諧是太極拳的主旋律

TAG:太極拳 | 太極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