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事件處置方法

近年來校園衝突事件不斷,有學生不服老師;有學生不願上課等。學生攻擊老師的事件層出不窮,實應歸咎於教育觀念的衝突、教育制度落伍所致。學校是教育的主體,對於校園暴力事件絕對要負起極大的責任,而教育制度落伍、教師觀念手就是主要因素,應由教育管理部門與老師共同解決,以尊重學生的態度,建立一套與家長充分溝通的交流管道。有感於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以下文中嘗試分析學生攻擊老師的原因,以及提供一些解決之道。

統計了某年9月到次年10月這段時期,全國各級學校所發生的96件重大傷害事件中,師生嚴重衝突教師傷亡者8件,約佔全部的8%,所以大致上,學生施暴於老師的事件不超過整體校園暴力的10%;而根據相關調查研究指出,中學生中,24.1%曾用言語怒罵老師,4.2%曾打傷或用刀棍傷害老師。由數據上,學生攻擊老師的事件雖然不多,但我們了解,其後果及影響可能遠大於學生間暴力,因其不但嚴重破壞校園間傳道授業的氣氛,且背後都隱含了廣泛長期的問題。

學生攻擊老師的事件發生原因,我們分別從學生,教師,學校,及社會幾方面來探討:

一、學生:

生理缺陷:

1.XYY性染色體異常:根據犯罪生物學家之研究指出,性染色體異常對人之智力及暴力行為有密切關係,在體型上及性格有較粗魯及暴躁傾向,自我控制較差,一旦受負面刺激,極易出現暴力行為。

2.腦邊緣系統缺陷:此系統為專司情緒、飢餓及性慾等的中樞,若其受外來傷害或長腦瘤壓迫,情緒極易失去控制。

3.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加

心理缺陷(病態人格):

1.父母管教失當:由於現代父母通常只生一至二胎,對子女不是期望過高,期望成龍成鳳,不然就是過度保護溺愛,形成學生有恃無恐心理。

2.親子關係不良:有些父母因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子女生活,子女長期在無愛環境下成長。

3.師生關係疏離:部分學生認為與老師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為求得好成績,因而破壞彼此信賴感。

4.學習態度低劣或學業成績差:有些學生認為讀書無益其生涯,將上學當作應付父母的工作,加上學業成績差,根據金納 (Ginnot) 的理論指出,易被「標記」為壞學生,終以暴力行為滿足其挫折。

5.結交損友:根據一項針對中學生之調查指出,當孩子們遭遇困擾時,79%會向朋友求助,向老師求助者只有不到4%,可見同學對學生的影響力。一旦結交損友,常會因崇尚強硬暴力,鄙視權威等,以對老師施暴為能事。

6.守法精神不足:部分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認為沒辦法或愚笨之人才會守法,在校不守學校或老師制定的規定,甚至以觸犯校規為榮。

教師方面:

(一)輕忽整體輔導功效:升學主義挂帥下,部分老師教完課程後,對於學生之偏差行為,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采不聞不問消極管教態度。

(二)未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為數極少且觀念偏差學生家長,碰上不善與其溝通老師,老師稍一管教學生,學生及挾其家長之威做反擊,甚至與家長共施暴力。

(三)管教言行未趨一致:身教重於言教,但有些老師言行不一,管教效果低落。

(四)教學方法過於僵化:教材本質的艱澀,若再加上老師無法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學習挫折。

(五)欠缺自我防衛技巧:當前教師除了少部分外,體力技巧大都無法應付突發學生暴行,而成為被害之對象。

學校方面:

(一)過重智育:學校過於重視成績,只要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忽略德性涵養之學習。

(二)硬體環境欠佳:根據「破窗理論」,愈是整潔的環境,遭受破壞的事件將愈少;試想,時常發生校園暴力學校,其整齊清潔狀況定在標準以下。

(三)學校---家庭間實質關係未鞏固:部分學校不重與家長溝通管教政策,偶有違規行為,就發生學校,家庭相互指責之事。

(四)忽視不良適應學生輔導工作:部分學校未能重視,終使不良適應學生行為日益嚴重,引發嚴重暴行。

社會:

(一)篩選不適任師資工作未落實:不良師資對於受教之學生心理發展影響很大,試想,心理發展失衡,情緒不穩定,管教難脫暴力,言行充滿暴戾氣之師資,必將校園帶入暴戾之境。

(二)體罰制度未確立:今日各學校中,並無明確,合理,清楚具可行性體罰之法令約束部分偏差行為。

解決之道

一、當暴力發生時可採取以下這些措施:

(1)隔開衝突學生,理清衝突真象,使暴力行為能立即停止,同時要迅速通知訓導人員前來處理,且應事後應妥善處理,使其不再繼續發生。

(2)報案與處理:學校平時應與公安機關合作,彼此交換訊息。當校內發生較重大的暴力事件時,應立即透過110報案系統將發生情形、人員、發生地點等迅速向警方報案,警方也可依照處置預案立即抵達現場處理。

(3)幫助雙方當事人冷靜思考,並能以寬闊胸襟面對。此時教師應表現出原有的成熟的人格,先退一步,使自己與學生都有冷靜的思考時間及空間,應避免為了顧及教師面子或保全教師權威,而以暴力方式來「管教」學生。

(4)熟用人際衝突的處理技巧:教師應妥善運用衝突處理技巧,選擇適當的處理步驟,來幫助雙方化消衝突事件。衝突處理步驟可分五個階段:

(A)了解衝突型態與成因

(B)跳離衝突情境

(C)運用有效的溝通

(D)重建互信

(E)協商與談判

二、暴力衝突的善後策略:

(1)傾聽與勸告:教師借著同理心的了解,傾聽學生的感受,並借傾聽使其內在之不滿與委屈有適當發泄機會。同時,勸告學生勿為小事而衝突,或應可找尋更合適之方式來處理彼此衝突。

(2)輔導與分析:可加強學校輔導工作,針對衝突之成因,詳細的與學生分析與說明,使其了解建立人際關係之正確態度與方法。同時,促使學生領悟到適當的情緒發泄管道,並經由行為改變之技術,改進行為表現之方式。並持續追蹤輔導,建立案例追蹤。

(3)與家長保持聯繫,時常注意學生的行為反應。

(4)依法處理:對於履誡不聽、多次輔導無效或暴行情節特別嚴重學生,可訴諸法律,送警偵辦。

此外,根據多年處置經驗,在事情發生時,老師要保持冷靜,並可藉助外力(例如訓導處的人員、輔導老師或是隔壁班級的老師)來把學生隔離、冷靜下來。要切記不可與學生有肢體上的接觸,否則學生可能會誤以為老師要打他,而引發更嚴重的肢體衝突。然後,學生被隔離後,應有相關的專業人員在旁輔導並了解其原因。而有關這些相關的專業人員的來源,學校在平時就應成立一個校園暴力專門處理小組,而組員可由一些輔導老師、訓導處的人員、老師及一些了解學校教育法律的人來組成。當有校園暴力的情況發生時,便可由此小組來專門處理,像是通知家長、一起協商、溝通處理的方式等。老師被學生攻擊後,一定要記得去驗傷,這樣才有證明、證據,雖然不一定會訴諸法律去解決,但驗傷的做法可以保留證據。因為到非常必要時,譬如暴行情節特別嚴重或是學生已經多次輔導、勸誡無效時,可能就得訴諸法律來解決了。其實有時候也有可能是因為老師本身對學生做出諷刺或是不公平的對待,才會導致學生自尊受到傷害而衝動的對老師做出攻擊的行為。所以總而言之,一定要老師、學校相關處理小組及父母和學生一起協商,找出真正的原因,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

有心理學理論中三大派別對不適行為的處遇,精神分析論主張「情」,行為理論主張「法」,而人本心理學主張「理」。精神分析論主張用「升華」的方式,將精力轉向從事文藝創作、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或用替代作用,如從事體育活動,以消散因情緒而累積的多餘精力,或觀賞諷刺和動作影片,以發泄被壓抑的敵意衝動。行為理論主張「法」,以獎勵來培養受輔者缺乏的適應行為,如準時到校交作業、對人有禮貌等;又以懲罰來消除受輔者的不適應行為,如罵人、打人、抽煙等。1974年特殊教育專家羅家柏(Rosenberg)倡導了一種訓練學生自己作為行為改變操縱者的技術,曾成功地使情緒困擾兒童利用此技術改進了他本人,他和老師、父母以及同學間的關係。人本心理學派中的認知發展論把道德的發展,當作在經歷解決各種問題情境時得到的經驗。

因此我們平時應做好具體的防範措施,茲就預防校園暴力一般性原則,以及家庭、教育機構、社會等各方面之具體作法分述如下:

四、防範措施

1.一般性原則

(1)建立「事前預防勝於事後處理」觀念

欲有效預防校園暴力行為之發生,首重建立預防觀念「寧可事先花一塊錢、多付出一分鐘」,老師、學生均應有此認識。

(2)運用團隊力量防杜校園暴力

結合學校所有人員力量對抗校園暴力事件;加強與學校與家庭聯繫,以整合力量全力教導學生;並與公安、社輔、醫療、司法等部門充份聯繫,以應不時之需。

(3)明了學生個人特性及客觀環境,以收防微杜漸之效

部分學生之所以有暴力行為,必有其原因,理性、客觀分析其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以診斷行為成因之後,方能擬定出正確之防治校園暴力對策。

(4)平日以愛心、關心管教學子,消弭暴戾之氣

無論是父母、老師或是學校行政人員,對於學生之任何管教措施均應出於一片愛心,抱持「悲天憫人」之襟懷,善待之以恆,而且最重要者,必須讓對方體驗得到那份愛心與熱忱。

(5)使學生相關人士信賴進而配合學校管教措施

為發揮整體預防之效果,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獲得與學生有關之人士的信賴,讓他們成為教育輔導之助力而非阻力。

(6)管教作為應兼顧學生自尊心

對於偏差行為學生之處分,盡量做到維護其自尊心基本要求,避免過於嚴重之處分與苛刻之指責,可以有效避免因「無地自容」憤而行兇事件發生。

(7)加強被害預防教育,強化師生防衛警覺

經由普及被害預防教育灌輸,使學生具備基本防範被害常識,因而校園找不到被害對象,如斯也可以避免許多因利於施暴者實施校園侵害事件,維護校園安全。

2.家庭方面

(1)健全家庭教育,培養子女健全人格

學生家長應深刻體認一項事實─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基礎,有了健全家庭環境,才可能有健全人格之子女,因此家長應設法努力營造融洽家庭氣氛,以子女教養為第一要務,讓子女對家庭有充分歸屬感,可有效避免子女產生各種偏差行為。

(2)以身作則,引領子女養成尊師重道美德

「身教」、「境教」之重要性應容大家無庸置疑,負責子女管教重責大任的父母,本身對於子女之老師或其他老師應持尊敬態度,才可能讓子女養成尊師重道美德,也才不會有對學校師長施暴事件發生。

(3)勿濫用暴力管教子女,產生不良學習效果

對子女為適當體罰,有時對於子女的一些偏差行為的確能發揮管束之效果,但體罰卻非萬靈丹,濫用體罰或實施嚴厲懲罰,除了可能產生許多不良後果外,還可能讓子女充分學習暴力,進而增長校園暴力事件發生。

(4)主動配合學校各項措施,積极參与學校舉辦活動

為確實掌握子女行為狀況,學生家長應主動隨時與學校聯繫,以了解子女在校表現,以為家庭教育之參考依據;對於子女學校所舉辦活動,應設法親身參與,這樣才能收全面整合教育效果。

3.教育機構方面

(1)改善學校人文物質環境

在精神環境方面,塑造優良校風與班風,倡導校園倫理;在物質環境方面,布置優美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發揮境教的功能,學生便不願以暴力破壞純凈的校園。

(2)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師生良好關係

建立合理教師期望水準,並督促教師能夠在任教科目不斷進修、成長,提高教學績效,以獲得學生敬重;採行適當專業領導,慎用處罰,重視師生雙向溝通,增進情感相互交流,促進師生和諧關係。

(3)落實校園危機處理教育

增加對校園暴力問題嚴重性認知程度,實施校園安全教育,強化師生處理校園暴力問題的應變能力;並設法在各校設專線諮詢電話及申訴中心,以強化校園暴力事件輔導,減少暴力事件重演不幸情況發生。

(4)加強學生自我控制暨處理人際關係能力

加強學生法紀教育,使他們確實學習自我負責的態度與及良好自我控制能力;教導學生妥善控制情緒,多結交益友,並教導他們正當處理人際關係經驗。

(5)適時修訂不符時宜校規,導正學生偏差行為

教育實務之經驗告訴我們,校規不彰也是校園暴力來源之一,教育機關應該經常檢討校規恰當性,對不合理、不符時宜、不清楚、無可行性的校規加以檢討修改後,確實執行成為首重之務,予暴力潛在學生一個不敢實施暴力行為空間。

(6)落實學生正當休閑教育

加強課外活動或各學生社團活動多元性,培養學生正當之休閑興趣與能力,積極方面可以從而陶冶學生性情,消極方面則可供學生在參與有意義之活動之際,發泄多餘精力,避免產生暴力行為。

(7)全力掃除引發校園暴力情境

學校可結合當地治安機關力量,強化校園門禁管制、巡查之措施;加強照明設備,減少犯罪死角,從而有效終止暴力行為實施場境。

(8)舉辦家庭學校溝通活動,加強親子教育

學校及有關社教、文化機構,應多舉辦如親子活動,並請學者專家講授親子教育,使父母了解青春期少年的身心特質及心理需求,學習與子女溝通的方法、有效的管教方式,積極建立起對子女的正向影響力,避免子女產生暴力行為動機。

(9)結合家庭力量,提升適應不良學生之輔導績效

教育機構除加強專業輔導人員訓練,落實學校輔導工作之外,還應運用熱心家長組成義工服務方式,實施電話諮詢、家庭探訪,或特別適應不良學生、功能不完整家庭的輔導及支援工作,擴充輔導資源並提升輔導成效,降低學生進一步實施暴力行為之可能性。

4.社會方面

(1)強化大眾傳播媒體的社會教育功能

大眾傳播媒體應擔負起提升民眾文化道德水準責任,多安排有益少年身心健康節目,審慎處理傳播內容,勿為不良導引,尤其是有關涉及師生間衝突之新聞。

(2)擴大推展文化道德涵養之活動

鼓勵各機構、公益社教團體等,提倡富而好禮、勤儉、樸實的社會風尚及活動,使少年學生在純凈的大環境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薰陶,除掉社會暴戾之氣。

(3)提倡正當娛樂休閑教育

有關單位應妥善規劃少年休閑活動,提倡正當休閑教育,並提供適當的場地與專人輔導,使少年學生精力得有正當發泄管道。

(4)全力掃除引發暴戾之氣不當場所

司法執行機構應嚴厲執行凈化社會不良環境,取締不良場所,嚴格取締暴力充斥之黑色書刊、影像,嚴格管理少年出入不當之場所,以避免引發暴力動機進而衍生校園暴力事件。

要根絕所有形式的校園暴力,可能有如實現世界和平般遙不可及。昨日教育制度種的因,才會結今日的果。面對這些校園暴力問題,教育當局和校方不能規避責任。輿論有請老師不要打學生、不該管教學生太嚴、家長不該干涉教師管教、甚至老師不該太認真,然而這些都未對症下藥。若不從制度上改進,認真的老師將更難生存,實非國內教育之福。倘若我們以經驗為例,向校園暴力宣戰,同心協力應可獲致相當的成果。


推薦閱讀:

《報告老師,怪怪怪物!》-校園霸凌後的涅槃
我想自殺都沒人信 ,來自校園霸凌的「十三個原因」 | 蝴蝶效應
未成年人少了,未成年人犯罪率卻上升了
潘志賢:校園暴力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中國青年報 2009-8-24)

TAG:校園 | 方法 | 校園暴力 | 暴力 | 暴力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