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華為合作夥伴的吐槽
07-16
昨天晚上,我收到了一位朋友的吐槽。這位朋友在一家外包公司工作,與華為合作了10年之久,說起華為內部的故事比我都熟。這位朋友冷眼看了10年的華為,看得著急了,於是給我寫了篇文章。特轉發一下,供華為的朋友們參考。 咱靠著華為吃飯差不多10年了,咱就想著能靠著華為把這口飯長治久安地吃下去,所以希望華為強大,發展順利。但是現在看著華為面臨的問題和風險,咱也覺得有唇亡齒寒的風險。 有個網上的段子:國外一家肥皂廠的生產線上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檢測每個包裝盒裡都裝上了肥皂?老外搞了個研究班子,耗時半年耗資百萬美刀搞了個分揀系統,總算解決了問題。中國也有個肥皂廠有同樣的問題,流水線上的工人的解決辦法就是拿台大風扇對著傳送帶猛吹,沒裝上肥皂的盒子就會被吹掉,耗資不到200人民幣。(我批註:這個案例我曾經在曾鳴教授所著的《龍行天下》還是別的書中看到過,大家可以找如今已經是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的曾教授求證一下。) 咱沒有啥戰略高度,把咱與華為人相比就是個土鱉水平。咱就是根據平時工作中遇到的、看到的問題,很捉急,所以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對華為有用。有的時候,也許土辦法就是好辦法。 第一部分:整體戰略 根據咱的觀察,任老闆以及核心管理團隊是清醒且明白的,但是中基層的執行不如以前,更多是在唯上或因為績效導向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導致往往把好的策略執行成「怨聲載道」的效果。 比如說這個CEO輪值制度,任老闆在位時,還可以保證大家對公司戰略理解和執行的一致性,但是如果沒有一個與任老闆相當的「舵手」壓陣,這個制度有可能會給華為帶來混亂。 華為在運營商業務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鑒的,力出一孔無疑也是英明的,但對企業和消費者業務,策略和方式都需要區分應用。在咱看來,華為運營商業務的心態對企業和消費者業務有這麼些不利的影響: 1. 運營商的成功,讓華為人以為在其他行業市場,只要奮鬥,也同樣可以輕易戰勝; 2. 華為人還未真正進入行業市場,先以老大身份自居; 3. 過於狼性的獨佔,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侵略性太強; 4. 忽略聯盟的力量,對合作夥伴不夠信任與開放。 下面咱具體談談各塊業務: 第二部分:企業業務 華為在運營商業務上是專家,可以重兵打殲滅戰,但在企業業務上,僅500強就有500家,華為一家不可能實現完全覆蓋,並且行業需求相對運營商更加千變萬化,華為目前還無法達到足夠的行業理解和積累。 對於海外及中國區的戰略客戶華為可以自己來覆蓋,但是中國區的戰略客戶仍然要從渠道出貨,中小企業應該儘可能依靠渠道實現銷售覆蓋。華為需要加強與SI(系統集成商)的合作,通過SI將華為產品引入行業客戶,追求迅速佔領行業核心業務、平台性業務高地。在當前,市場份額佔有率的優先順序應高於收入和利潤。 華為需要將與SI合作的優秀解決方案迅速在海外市場推廣,讓「預集成」真正發揮作用。華為的產品解決方案相對行業內原廠或資深SI,還很稚嫩,所以就不要整天強調信息安全了,應該多向渠道合作夥伴主動推送行業理解、產品組合方案建議等。希望華為精心研讀同類競爭產品特性,指導渠道華為產品與同類產品的銷售競爭策略等知識。 此外,國家每年在很多國家都有援建或採購業務,這個業務要高調,國家支援亞非拉兄弟是相當給力的,這是個大蛋糕。 下面談談商務。 華為產品的市場報價要有據可依,避免出現(聽華為弟兄講的笑話)思科網真一個點報價40萬人民幣,而智真一個點報價20萬美元的問題,客戶和渠道被嚇走了,真就回不來了。(我批註:看來華為在做一些新產品之前並沒有認真做市場調研,這可不是老華為人的傳統呀!) 華為需要增加合作的透明度,對渠道需要發布產品列表價,行業通用折扣率,至少讓渠道合作夥伴第一可以為客戶牽引預算,第二知道自己能通過與華為的合作賺到多少錢。華為人必須明白,任老闆要求的利潤率,並不是要求100%的利潤都必須要裝入華為的口袋。 在金融、電力、政府等大行業客戶,運營商的自殘性商務報價不能常用,這些行業是把採購產品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且還經常會有灰色地帶,上去就擰毛巾會斷了別人的生路。對於中小企業、私營企業,華為守好價格底限和上限、嚴格控制區域串貨,其他的讓渠道去處理吧。 第三部分:消費者業務 先談談品牌。企業形象讓華為公司統一去做,「不僅僅是500強」不是適合的產品廣告。產品區分系列,個性化的(如學生機突出時尚炫酷)+商務的(突出穩定、移動辦公性能)+功能性的(在大系列下細分如老人機、女性機等)。 對於廣告來說,功能就是功能,形象就是形象,不要大而全。 植入式營銷、體育明星營銷是不錯的主意,但要注意與產品系列的匹配,要關注受眾的細分人群。慎用饑渴營銷,華為手機還沒有成為高端機代名詞,安卓與IOS在消費者理解上也還不算是一個檔次。 再說零售渠道。建議從聯想、神州數碼等分銷商挖幾個電子類產品渠道經理,或者零售業營銷高手,手機現在已經屬於快銷品了。 超市裡,銷售員積極向客戶推薦的,一定是銷售員提成最高的貨品。客服和售後要跟上,類似於陽光雨露這樣的公司是不錯的售後外包對象。 華為手機降價的周期盡量長一些,華為自建的渠道如Vmall和體驗店一定要是最後降價的,要掩護好分銷商出貨。 第四部分:運營商業務 關於運營商業務,華為是運營商業務的大拿,咱是做外包的,只說說從外包角度看華為的質量問題。 先回溯一下華為啥時候開始強調質量問題的,大約是2006-2009年吧,那時候是華為大發展階段,外包供應商也著實跟著過了一段比較滋潤的日子。這種日子下,不論是華為還是供應商都只顧著拚命增長規模,所以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人員增長過快,管理運營能力消化不良。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主管流程與IT的小徐總(我批註:這個是華為內部特定指代,指的是華為輪值CEO三巨頭之一的徐直軍。既然有「小」肯定有「大」,「大徐」指的是企業業務BG CEO徐文偉)發出了警告,華為要警惕研發能力空心化和質量失控風險。 回到現在,為啥咱始終不能理解華為搞外包合資公司(我批註:2012年4月,華為與中軟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此後還與軟通動力成立了另外一家合資公司,並將大量的研發項目外包給了這兩家合資公司)的目的,因為合資並不能救質量。華為是市場導向的研發高科技企業,講的是投入,資源外包公司講的是成本,所以外包公司可以為華為所用,但用華為研發理念管理外包業務那就是雞同鴨講。 2013年,華為在編製緊縮的情況下,一定程度還會導致對外包人員需求的增長,對於已經大量匯聚了其他供應商人員的合資公司來說,消化能力將是個巨大考驗。 華為想通過直接控股達到參與管理的目的,但是別忘了,對於合資方來講,它首先要的是份額、收入。你華為希望扒別人的棉襖過冬,別人又何嘗不想躺在你身上吸血?所以合資了,你得先給別人漲價,還要從別的供應商那砍掉份額轉給合資公司,質量能提升多少不知道,但錢別人先賺了。並且業務都匯聚了,沒有了相同噸位鯰魚的刺激,合資公司能保證持續提升么? 至於為啥會出現質量失控的情況,華為對自身需要反省。華為的市場導嚮導致產品線基線版本在開發過程中頻繁變更,咱就遇到過項目規劃25人月,最終歸檔卻變成了69人月的項目。這樣的基線版本怎麼保證質量? 還有就是華為過於強調信息安全。大家都怕出事,所以都把外包人員圈在華為場地上,供應商想自己組織個培訓都不可能,現在推行的「黃區」(我批註:外包人員還回到外包公司上班,但是劃定專門的區域,只有經過華為審核的、佩戴著「黃帶子」的員工才能進入,IT系統也直接連接華為的VPN)是個不錯的主意,員工至少回到自己公司範圍內了。 還是因為外包人員在華為的場地,對自己公司沒有認同感,在華為因為一些弟兄態度上的簡單粗暴,加上華為「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的工作壓力,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骨幹,一熟就飛了,華為帶過外包員工的弟兄,有不少都有這樣的抱怨吧? 華為對資源供應商與能力供應商的界定不清晰,華為對中軟、軟通、文思等公司的合作認證叫做《資源外包供應商》。其實,資源供應商的核心價值,一是補充華為編碼資源,二是降低華為成本,三是增加華為抗風險能力。所以對資源供應商要求達到華為標準的能力,本身是不合理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80後的小夥伴你的身份證是不是快OUT了? 今日早報
※搞笑的小夥伴們又辦糗事了
※潮院說 | 做醫生的好夥伴好戰友
※(508)從八字看合作夥伴
※數獨遊戲推薦+小夥伴們的點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