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之月琴

2016-04-01 13:22:09|分類:【老憨民樂】 |舉報 |字型大小

中國樂器之月琴編輯製作:東北·老兔子 背景音樂:

民樂

東北·老兔子網址:http://qqhrfw.blog.163.com導讀:月琴,中國撥奏弦鳴樂器,由阮演變而來的彈撥樂器。流傳於漢、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用於獨奏、合奏及歌舞、戲曲、說唱表演的伴奏。 音色清脆,常用於獨奏、民間器樂合奏、歌舞、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

一、簡介月琴起源於阮。早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國漢族已經創造發明了阮,紅檀木月琴實拍但當時這種以"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的樂器,都籠統地稱為琵琶。據東漢傅玄《琵琶賦》序所載,阮是當時樂工參照琴、箏、築、卧箜篌等樂器創製而成。是:"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從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可知,當時的阮長三尺五寸。漢時稱秦琵琶,它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在甘肅麥積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畫上,均能見到它的造型。東晉(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這種樂器。在三國(吳)青釉瓷倉陶塑上有其圖像,在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磚刻畫和江蘇丹陽南齊墓磚刻畫中,都能見到阮咸演奏的圖像。唐武則天時(684年-701年)稱其為阮咸。《舊唐書·音樂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所彈如此類,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月琴是由阮演變而來的。北宋陳暘《樂書》(卷一四一)載:"月琴,形圓項月琴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當時月琴的形制與阮相近,後來逐漸變化。到了清代,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琴桿縮短為琴頸,演變為現代的式樣。

二、發展歷史月琴是從阮演變而來的流行,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圓似月、聲如琴。來陳暘《樂書》:"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當時和阮相似,後來逐漸變化,清時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簡化,琴桿變短,音箱呈滿圓形, 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廣泛流傳。月琴我國的月琴在唐代傳入日本,19世紀30年代達到最盛時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月琴在日本被禁,戰後才又恢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改革製成寬頸月琴。長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龍纏鋼絲弦。八十年代製成長桿月琴,長80厘米,縛弦下移,增置弦碼,音箱內橫音梁間增置兩條豎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

三、用途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台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在京劇文場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稱三大件。豫劇使用大八角無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稱三大件。月琴也用於說唱音樂四川清音伴奏,這種曲藝形式是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深為四川人民喜聞樂見,以前,藝人多在茶館坐唱或在街頭即地做場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月琴使用琶"或" 唱月琴"之說。20世紀50年代後,四川清音不斷豐富提高,伴奏樂器還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區,月琴是民間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還為50年代誕生的彝劇伴奏。在廣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樂合奏曲或獨奏曲。在素有"音樂之鄉"譽稱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與蘆笙等樂器一起合奏。在雲南大理,月琴是僅次於白族龍 頭三弦的弦鳴樂器,還用於白劇伴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常用於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喜慶的"跳歌"、"跳坡"等活動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於傳情達意的樂器。彈琴者一人或數人邊彈邊跳,眾人則隨後圍圈踏節而舞。

四、地位琴頸較短,音箱為木製圓形,也有八角形的,在面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梁,音梁中間有兩個音柱支立。四根弦,通常是五度定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常用於戲曲、曲藝和歌舞伴奏,也用於合奏,是京劇樂隊三大伴奏樂器之一,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伴奏樂器。音域約兩個八度。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託故事的氣氛。亦是少數民族勞動之餘、夜晚自娛、謳歌心聲的樂器。雲南少數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月琴雲南月琴種類很多,以"鎮南月琴"最著名。"鎮南月琴"製作精細,歷史悠久,音色清脆。鎮南就是現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鎮南月琴"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品位音階與琵琶大致相同,一般為四弦,也有兩弦的。琴身多楸木板做成,也有用閃片板(薄松木材)的,講究的還有用楠木做的。琴頭大都雕成一個龍頭飾以龍鬚。琴的正面板上雕龍刻鳳,有的還在琴面正中鑲上一面小圓鏡。小夥子們抱琴彈奏時,龍鬚上下點動,圓鏡閃閃發光,龍飛鳳舞,活靈活現。月琴既是兄弟民族疊腳跳歌時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又是小夥子抒發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由於它音色清脆悅耳,節奏鮮明,輕輕彈動,有如絲絲細雨;急促撥弄,猶如萬馬奔騰。小夥子們常常用優美的琴聲,引來自己心愛的人。在恬靜的月夜裡,姑娘們踏著琴聲,走到山寨邊的樹林里,跟自己情人相會,互相傾訴愛情。彝家人稱道:"響篾是姑娘的心聲,弦子是小夥子的夥伴。"

五、結構月琴結構和阮近似,不同處是在琴身中膠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頸短小。月琴由琴頭、琴頸、琴身、弦軸、琴弦和縛弦等部分組成。琴頭和琴頸是用一整塊紫檀或其他硬木製作。琴頭頂端的裝飾,是單獨用木料雕塑成龍頭或其他圖案,再膠粘上去。琴頸上部開有弦槽,槽側並有安裝弦軸的圓孔。琴頸下端有方形木杆裝在琴身上。琴身是呈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背、框板膠粘而成。框板用6快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成一圓形琴框,上下開有裝入琴頸方木的孔眼。它的兩面粘著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發音的共鳴板,用紋理順直均勻、無疤節和木色一致的桐木製作。在面、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梁,中間支有兩個音柱。弦軸用黃楊木,外表刻有斜條瓣紋,擰轉的一端還嵌有象牙或骨飾。琴弦用絲弦、尼龍弦或尼龍纏鋼絲弦。以鋼絲尼龍弦的效果最好。縛弦用紅木或竹子製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間。優質月琴的音階準確、音準偏差不超過正負15音分,音色清脆柔和,音響寬亮;琴身圓度準確,框板寬度一致,面背板平光潔凈;琴頭雕飾細緻;音品間隔準確,排列整齊;琴頸和面板在一個平面上,無前傾或後仰現象;弦軸、軸孔配合嚴,齒輪銅軸靈敏。各膠合部位拼粘牢固,塗漆勻凈光亮。演奏月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拿撥子彈奏,其技巧已發展到彈、撥、撮、滾、掃滾、按、顫、滑、吟等30多種,其中還包括有獨特效果的"刮品"技巧,不但可用於伴奏,同樣也是一件出色的獨奏樂器。六、樂曲月琴樂曲豐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區又有所不同。彝族較著名的傳統獨奏曲有:《刮地風》 、《野馬過河》、《一對鵝》、《六背腔》、《甘洛調》、《數西調》、《雷波調》、《威寧調》、《大理調》、《草皮調》和《嘎木調》等。哈尼族月琴曲有《過山調》等。

家在東北卜奎往事鶴的文化

老鄉感悟黑土情懷村官說事鄉下草堂大隊診所管家趕集俺村苗圃老樂書案老蔫繪畫咱屯書法古鎮淑女老侃收藏香草朗誦關東民樂東北漢子老家村妮鄉村戲院老拙相館我的日誌趕垛客棧東北兵站老侃碰瓷


推薦閱讀:

中國樂器電子琴
【資料】中國樂器大全
做到這五點,保證您學任何一種樂器效率翻倍!

TAG:中國 | 樂器 | 中國樂器 | 國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