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應激性出血症的發病防控方法(第65期)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高度集約化發展,養殖魚類面臨越來越多的應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在水產養殖上發生了一種以出血為主要癥狀的魚類(白鰱最明顯)應激性疾病,給生產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該病主要表現為:當養殖魚類受到應激因子(如拉網捕撈、天氣突變和長途運輸等)刺激時即可突然、快速地發生全身性體表和鰓出血而大批死亡。

魚類應激性出血症的病因比較複雜,防治困難,經病理研究分析,該病是一種非傳染性疾病。

1.病因

人為因素:密養、捕撈、轉移、運輸、不良飼料等。

環境因素:不良水質、水溫的突變、氣候的突變、低氣壓等。

生物因素:細菌、病菌和寄生蟲等。 

2.發病特點

(1)、發病無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發病高峰期為7-10月份,以盛夏酷暑發病最嚴重;水溫在25℃以上多發生,28-32℃發病最嚴重,20℃以下很少發生;發生應激性出血的魚在水溫逐漸降低的情況下,其癥狀會逐漸減輕,甚至消失。

(2)、各種養殖魚均可發生。但以白鰱、鯉魚最突出,其次是草魚、鯽魚、魴魚、花鰱。從魚種到成魚階段均可發生,但一般成魚發生率高。

(3)、此病多發生在以投喂蛋白質和能量等營養含量高的飼料為主的養殖中。且在有應激因子刺激下發病,如魚的分池、轉池、轉箱及銷售時的捕撈和長途運輸等。

(4)、此病多見於高密度養殖的池塘和網箱中。而密度較稀、飼料品質較低、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養殖條件下很少發生。尤其是超量投喂添加了喹乙醇(生長激素)的飼料後,發病率增高,且病情會更加嚴重。

(5)、同一地區的魚塘或同一水體的網箱中,投喂幾種不同廠家生產的飼料,或投喂同一廠家的飼料,只有一部分魚發病,而另一些卻不發病。

(6)、發病魚普遍比不患病的魚長得快。即使在同一發病魚池或網箱中,長得較快、體態肥大的魚患病嚴重,而個體瘦小的魚患病較輕,甚至不患病。

(7)、對病魚使用抗菌素治療無效或效果很差。使用維生素C、E等有一定療效,但不理想。

(8)、發病突然。在發病前魚體無異常現象,而當魚在受到應激因子的刺激時,往往在幾分鐘、十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內即出現癥狀,並且很快死亡,表現魚的抗應激能力極差。

3.癥狀和病理變化

發病前魚無明顯癥狀,活動正常,但當其受到應激因子如捕撈拉網、水質不良、水溫突變、長途運輸等刺激時,魚體則表現為非常敏感,極度不安,跳動劇烈,即可突然、快速地發生全身體表充血和出血而大批死亡。

當受到應激因子刺激時,在幾十秒到幾分鐘內魚體腹部、頭部、嘴角、鰓蓋、鰓絲、鰭條基部就顯著充血發紅和出血,嚴重者鰓絲出血嚴重,有大量的鮮血從鰓蓋下湧出而染紅水體。

病魚體表無粘液或粘液分泌減少,手摸魚體有粗糙感;肌肉水分增多,體表有浮腫感;肛門紅腫,有的流出淡黃色粘液,腸道充血、出血嚴重;肝臟腫大,質地變脆,脾淤血腫大;膽囊擴張,膽汁充盈;脾淤血腫大,呈紫黑色;心臟輕度擴大,顏色變淡;腹腔內積有多少不等的淡腹水。肛門紅腫,腸道充血肝、腹腔內有一定量的淡黃色液體。

病魚特別不耐長途運輸,大部分在運輸過程中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現為生命垂危,全身變為桃紅色,魚體發硬,最終死亡或失去商品價值。

4.預防措施

(1)、配合飼料配方要營養均衡。在設計飼料配方時要注意營養平衡,必須考慮能量和粗蛋白的標準,使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在魚類不同生長期投喂不同配比的飼料,尤其是蛋白質含量要恰到好處,比例適當。不使用或控制使用喹乙醇類的生長激素(50克/噸飼料)。

(2)、適當搭配投喂天然餌料或其它飼料。如草魚加喂飼草,青魚、鯉魚加喂田螺等。

(3)、不要濫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宜選用刺激性小、作用效果好、適應範圍廣的藥物,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及中草藥製劑、生物製劑,以避免魚體長期受刺激,致使應激能力差。

(4)、盡量避開高溫時期(時段)捕撈、運輸。捕撈、運輸時動作要緩、輕,採用柔軟網具和運輸工具。

. 5.防治方法

  (1)加強飼養管理,改善水質,保持水質的清新,據報道定期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既有改善水質的作用,又有增強魚體抗應激的能力。

  (2)如果近期內要進行分箱、轉池、捕撈運輸等工作時應提前投喂一段時間的抗應激藥物,如適當加大膽鹼、泛酸、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鈉、中藥黃芪、刺五加等以增強魚體的抗應激能力。

  (3)發病後,除立即改善、適應魚的生存環境後,施用抗應激類和治療出血病類藥物。

  重慶永川:近期大量供應水花(魚苗)魚種


推薦閱讀:

玄空風水立向的方法
中國茶文化的傳承方法
面部黑痣的治療方法
中醫刺灸針刺的得氣與補瀉癥狀/治癒方法/診斷

TAG:魚類 | 方法 | 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