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撲抱頭:形意拳三體式護頭打頭的技術,高明而兇殘!

很多人對形意拳的猜想,僅僅是猜想

大多武術愛好者,對形意拳的理解,存在兩個根本誤區:

一是形意拳走直線,站直線,所以側面承受力弱。

二是以三體式為核心的格鬥體系,護頭意識不強。

當然,猜想者多是積極的,也引用大量旁證來分析,推理這種模式的用意與生成原因,來說明它的優勢或說必要性。

這也博得了很多同樣愛好者的認同,甚至得到形意傳承人的贊同,感謝給自己的不夠完美的搏擊體系找到了一個保留標誌性動作的絕佳理由。

然而,事實是:這都是猜想。

分析者自己大概沒有練習過形意拳,甚至都根本沒見到過真正的形意拳。他的一切分析,都是憑藉一個武術愛好者的熱情,對一個照片或者有限視頻的猜想。

虎撲抱頭:形意拳護頭打頭的技術,高明而兇殘!

很多人對形意拳的猜想,僅僅是猜想 ;

拿三體式當格鬥式的,多數是外行!

散打冠軍的猜想,三體式很落後

一個散打北京隊的,拿過跨級別全國冠軍的朋友,很早很早之前,我們一起訓練,平時也會搜集大量的武術視頻用來研究,甚至只是取樂——

其中有兩個印象很深的形意拳視頻,一個是某形意拳協會會長的教學視頻,動作非常板正,講解也清晰。但你只要不是一個形意拳的虔誠信徒,你從他的身手以及氣質上,直觀的感覺首先就是:這個人不能實戰。

當時的觀摩,更多是通過傳武人的表現,我們來啟發一下自己的散打,看看能不能通過他的演示,開發或者找到一些形意拳的實戰技法。因為傳說中形意拳在過去是最實戰的。

冠軍朋友模仿比劃著,誇張而形象,面對這種「落後」的格鬥術,大家都會心地笑了。僅僅是取樂而已,其難度以及身體要求,都不如隨便一個長拳套路。我依然記得大家擺出三體式,誇張地前後晃一晃,模仿那位老師,以檢測站得是否足夠穩當,臉上帶著那種壞孩子的笑容。

另外一個視頻,是一個少林和尚與跆拳道的切磋,大概是出訪韓國的文化交流團體,和尚採取了一個兩手上下二分的格鬥式,他用兩個手掌拍擊跆拳道對手的踢腿,然後以花哨的連環腿法進行還擊。我少林散打出身的朋友就認為,這個三體式還算能用(表現上,和尚佔了上風)。

其實從傳承上講,那和尚用的根本不是形意拳三體式,而且放在激烈實戰中,也並不現實。但為了旁證三體式能用,很多人就願意相信,且把這樣一些外觀有著某種相似度的動作,附會到三體式上,以維護形意拳傳武至高的地位與存在價值。以安慰我們的過去,並不是那麼的落後。

這個好意,很感人。

為什麼說「三體式」而不是「形意拳」或者「五行拳」呢?

因為大多愛好者,除了知道個三體式,他對五行拳都很陌生,更別說十二形了。他會很偷懶的認為,五行拳——劈、崩、鑽、炮、橫就是很原始的直、勾、擺、掄、鞭。

而悲哀的是,很多自稱是形意拳傳承人的人,竟然也為此而驕傲。藉助別人能用的相似,來證明自己的傳承是有救的。

其實這沒有必要,因為這一切的努力,都基於一個「外行」的想像,哪怕他是精通散打的人,哪怕他跟什麼人學過形意拳,但他對形意拳的內在,依然是一無所知。

本篇,不為說明形意拳是否落後,只為說明,一些的猜想,僅僅是猜想。

三體式護頭打頭的技術,高明而兇殘

為什麼會感覺形意拳不護頭呢?這是從形意五行拳動作中直觀猜想的。

他們研究形意拳,多數還是出於崇拜心理。因為在民國武術巔峰時代,形意拳在全國搏擊擂台上還是非常先進的。而從套路外觀上,形意拳在直觀上比其他拳也更接近現代搏擊,攻防意識也是相對高級的。

而現代搏擊的應用視頻,大眾並不陌生。先入為主,一切的武技對比,自然是以最為常見的為基準了。傳武到底怎麼樣?大多人還都是在猜想。

然而,與散打搏擊愛好者認識的恰恰相反,一位兼練拳擊、摔跤、柔道的形意拳師傅,反而認為散打的護頭意識太差。

他與早期時代的一位全國散打冠軍實戰,反而真的打到那個冠軍逃竄,甚至以他級別大為由,禁止這位師傅起腿。而就這樣,以拳擊對拳腳的情況下,那位形意拳師傅依然可以不斷且沉重的攻擊散打這位的頭部。

他們都是帶著拳套的。

後來還是這位早期冠軍,也是某體院許多教練的教練,吸取了這位形意拳師傅的理念,改革了自己的攻防技術。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肯定都糊塗了——「這不可能吧?」

就以從書上、網上搜集到的圖片、視頻而言,確實是根本就無法想像——形意拳是怎麼護頭打頭的?

我也看過很多分析三體式意義何在的文章,甚至搬出了詠春、以及早期拳擊的格鬥式來對比說明,文風非常科學。但這些資料,僅僅局限於照片,那只是努力體現標識化的擺拍而已。也就能看個精氣神。

為什麼說大多筆者只是對外觀的猜想?

因為他的論述,對形意拳譜、拳論都毫無提及,說明即使他學過拳,也不是正統傳承。如果是正統傳承,首先師父就會告訴你,三體式就不是形意拳的格鬥式!而且背後有一套對應拳譜的理論指導。

是一些人一廂情願的認為,是他們自己對「萬法出自三體式」的錯誤猜想,導致了如此的認知。但可惜的是,這樣的理論,卻是出自某個時代形意拳人自己。

真是一路下來,都這麼教導學生的,那結果只有一個——形意拳的格鬥技法真的很落後。

拳理都不明白,功理就更不明白了。功力沒有體驗,對形意拳的分析,就只能是建立在普通人運用一種打鬥技術的猜想上進行。

不要著急,後邊會告訴給你具體技術。三體式絕對不是伸著胳膊阻擋騷擾那麼低級。

你猜想的那一種形意拳,肯定不好使!

同樣面對一張弓,擅於用弓的,他會一眼發現這弓的性能特點;不擅於用弓的,也會知道它的大概能力;而沒有經過訓練的,他會很外行的去拽弓弦,箭是自然射不準的;放在一個孩子身上,他大概對「弓」的認識都不知道,可能直接就套在脖子上玩了。

形意拳,就是這樣的一張弓。

於是,因為他自己站直線不穩當,他就認為形意拳側面承受力不足。因為他假定了形意拳側面承受力不足的論點,他就會去附會大量猜想,來說明「即便不穩當,我為什麼還要這樣用」的虛假論據。

比如講:拳來自戰場,拳來自槍法,因為是列隊進行,因為是空手練槍,所以側面不需要承受力太強就合理了。

但實際是什麼?形意拳很早就脫離戰場了,很早就成為拳法了。說句很大眾的道理:你都感覺到不好使了,以此搏命的人感覺不到?

你猜想的那一種,肯定不好使!沒異議的。他為什麼還這麼用?

因為人家用著好使!不存在「側面承受力弱」,也不存在護頭意識不強。這只是你的感覺,人家練拳的收穫中,就包含了讓側面承受力也很強這一項。形意拳人沒有都用拳搏擊了,還想著戰場上去端著槍……

練拳練的是什麼?就是練常人之不能。

你不能,我能,我就比你強。多麼直白的道理。練了半輩子拳,跟人頭一次比劃效果一樣,那還練個什麼拳?

得向猜想者朋友道歉,這個錯誤認識並不怪你們,怪形意拳門人表現不夠好。大家不光不會用,也不會練了。

假設我不認識後一個故事裡的師傅們,我僅認識前一個故事裡的朋友們,我也會往這個思路上探索。

因為不懂得這些,就只能猜想形意拳是靠著勁大,而且唯一靠著勁大成為實戰至少拳法。然後練拳的時候,就越發的兩個拳頭硬懟了。

接下來是乾貨。

形意拳之六藝五行:五行生剋不對嗎?

形意拳有六藝,一站就得具備這六藝,一動則化為五行。

不具備就練!功夫都是練出來的,不是一擺弄就有的。

六藝是雞腿、龍身、鷹捉、熊膀、虎抱頭、雷聲;拳譜中說,夫子(祖師)以此六藝作身法。

五行明面上是:劈、崩、鑽、炮、橫五拳;而內涵里是:踩、撲、裹、束、決五勁。

五行生剋的道理也沒有問題。從形式論,五種形態的演變是存在的。只不過,五行理論與形意拳實戰,就好像是公雞打鳴與天亮的關係。

公雞打鳴天也亮,不打鳴天也亮。你即不能說,是因為公雞打鳴天才亮,也不能說公雞打鳴是個錯誤。

它們是並列存在的兩類表現,而且非常有價值,所以形意拳引用它來統籌綱領!其中道理太深,本篇暫不論述。

雞腿龍身說進退,為什麼要站三體式

關於形意直線發力,不但穩而有價值,而且還更穩更有價值。打直拳都好使,直撲整勁就不好使?只能說,太難掌握!而掌握住了,則更厲害。

關於練功知識,本篇就不分享了。知道是這麼回事就行了。功法自古輕易不傳,而且需要大付出才能練成,大家聽個熱鬧樂呵一下就行了,反正網上也就是嘴上說說。

說技術!從技術發揮上分享,是網友懶人喜聞樂見的。

首先,直線發力,也是可以不斷閃折的,他的攻防線路並不限於當面直衝。這個大概與你對出自戰陣的想像有不同了。說實話,戰陣也不是電影上那樣直杠杠的一死不回頭。要麼怎麼叫「一個回合」呢?

證明是什麼?五行拳本身,崩拳有進退、炮拳有輾轉、橫拳有曲繞,套路都不是直的,你怎麼能認為打是直的……沒走心吧。

其次,照片是個靜態,不能靠猜。

五行拳是五種勁力縱橫的規範呈現。身子是可以擰轉的,人體也是不斷移動的。雞腿、龍身都是活的。不但活,還比一般拳更多,幅度更大,表現自然也更強。當年的擂台戰績已是實證。

莫說你很少有機會搶到側面,即便你到了,這邊擰轉劈打、擰轉挑打、擰轉擺打、擰轉裹打……他但凡一調整,側面就成了正面,你說繞圈快壞是偏身快?

五行拳訓練中,還有五種方式不同的回身呢!

太多太多變化!對著照片猜,一個視頻都沒看完就感覺這個拳看明白了,不可能的……那經驗豐富的散打冠軍都沒看明白呢。

而且,尋常格鬥術多是正面發拳,形意還有側面發拳,甚至背身發拳。氣人不氣人?

你要說你沒見過,你不會,那就只能說自己沒見過,自己不會。不能說人家就沒有。

只有發拳沖前,擺打發力為主,才更需要叉開兩腿保持平穩,豁出去把襠部要害給對方,而賴以規則保護。而恰恰因為這個姿態,他在應對側面攻擊時,反而更為笨拙。他需要不斷的調頭,而不是一轉就行了。

沒想到吧?擰轉、閃折肯定是一般人掌握不了的,所以才要練嘛!這對柔韌、協調要求都很高,需要特殊的方法來練成。實在不行,先站個樁感覺一下,不合理嗎?

說都不會,還在那分析?能分析對嗎?

那種把龍身理解成拱腰撅胯的趕緊……這麼個拱法,當然不能用了,你師父真告訴你,這是原傳原裝的?自己感覺,靠譜嗎?

鷹捉虎撲說攻防,針對五臟下手的拳都比較陰狠

你說形意拳(傳統武術)護頭意識不行,我說你現代搏擊護襠意識更不行,對么?

這回說到護頭打頭了。

首先說,打軀幹更容易命中,傷害力也更深。

有形意拳師傅戴著拳套打,用反身炮把人打翻卧地,久不能起。後來緩和過來,受了內傷,但很長時間並未在意。七年後突然病發,當時的小破裂瘢痕引起病變,不得不做了切割手術。

有某位中年早逝,地方影響力很大的散打、拳擊雙料全國冠軍,後來死於肝癌,說是積勞成疾,但病根卻是青年時被師兄弟在腹部重創的一擊。

針對五臟下手的拳都比較陰狠,他不像打頭那麼直觀,那麼容易處理。

企圖單純以槍勢來破解形意拳,偷懶了。沒有全面傳承,即便守著拳譜,也只能對應扎槍、模仿獅子老虎狗的猜想,都不是真正以拳為師,而是以猜想為師了。

雞腿龍身說的是閃躲防護與反擊,然後就說格擋防護與同步攻擊。

形意拳譜講到六藝中的「虎抱頭」,有說是「虎豹頭」的,這個說法也對的。

因為要領之中,有模仿虎豹奔竄,頭尾一線的取意。老譜中還有個說法叫「狸貓豎項」,後來這一要領合併到熊膀里了,叫做「熊有豎項之力」。肩肘一沉,胸背一進,可不就頂起來了么?

但有人提到論據,卻並非如此,而是感覺其餘要領都是名詞,單單這一個是動詞,所以不對,要改一改。這就外行了。

這裡說的「虎抱頭」是「虎撲抱頭」,特指「猛虎撲擊」時候的「抱頭」狀態。

很多人練形意,用形意,除非講手,一遇著實戰,發現啥啥不會用了?哪哪都不順了,這根本就還是不懂攻防。

有了虎抱頭,打人不用愁

形意拳功法,講究「拳從口出」,以鷹捉與虎抱頭,護頭打頭,弄上就好使。弄不上,是你腿沒跟上,沒練出爆發力來。

那種天天站著不動純靠意念的,我也不批評不對,就說你內氣不夠,氣還沒到腿上,還沒貫通周身,這樣說能接受吧?

有人認為,手放在下巴頦、手放在太陽穴等等就是護頭了。同理,認為手放在褲襠前,就是護襠了。

做個實驗,你手捂著襠部,然後找人加膝蓋撞你襠,這麼捂著有用么?雞腿不撞襠,你何苦膝蓋沖前一條線(所謂側面承受力弱)?

五行拳是練功的,拿來直接用當然也行,但肯定沒那麼好用。

關鍵這個功是特殊的能力,不是隨便體格好就可以的。因為肌肉(身體)是有記憶(本能)的,肌肉記憶(攻防本能)都不對路,肯定套用很勉強的。

所以無論是誰,練才有,不練就沒有,練不對還沒有。體格再好,再能打也沒有用,用不上的。

對於理解踩、撲、裹這些抽象感受,散打的師兄弟就不如泰拳的師兄弟理解得快,就雞腿、鷹捉、虎抱頭這些技術理念上,外國人的泰拳反而比中國人的散打更為接近。

比如泰拳的掩手、箍頸、正蹬、膝撞、頂膝上步、點換步提身(點滴步)這些,屬於「裹束」不太嚴密的一種同類技術發揮。

因為他以重心慣性的膝撞、掃腿為重創,所以他不需要裹束太嚴密用來崩放發力。而就挑肘之類,也更類似形意拳前身心意拳的抽勁(肩與胯合)發力。

就形意拳擂台發揮,泰拳規則比散打規則更能發揮。

什麼是鷹捉虎抱頭,有多兇殘?

形意拳三體式,起手有兩種根本方式。

一種是鑽翻劈拳的定勢。主要養成技術細節,以及打擊完成瞬間的骨架支撐,以保證力道盡量多的貫穿進去,讓對手承受。

技術細節則包括發力方式以及運行軌跡。

這一種是快速的。說白了,三體是不是預備式,而是打擊完成後的一個狀態。當然,針對銜接動作,它又是一個起始節點。

還有一種緩和的,是虎抱頭抻展而成的三體式。

這一種主要調骨節與內氣。兩手自胸前交疊,然後隨著兩腿的屈伸,直接抻展開來。不像上一種,要走一個嚴密的擰裹鑽翻。

而這兩種起手非常重要,因為這也是三體式攻防應用。

高手,對自己身體的把握能力高度自信,對對方的攻擊模式也瞭然在胸,他無論是抻展開三體式直接對敵,甚至兩手下垂來玩弄、引誘對手,都無所謂。咱不說特殊發揮,咱從根本上講。

走鑽翻形式的三體式,那一鑽在練功上,必須是「拳從口出」的軌跡,而後手也是緊跟前肘。打法叫「三口並一口」,心口、人中(口)、虎口(拳)。

心口區域與人中區域(咽喉、頭面等)也是重要打擊區域,由拳、肘、頭、肩負責攻防。足、膝、胯則瞄著下身及後身要害,打後身有特別的十二形打法,也很好使。

這叫佔中用中,拳拳呼應。

是為養成出手先護頭的本能,遇著進攻,很容易形成一個緊固而有彈性的保護間架,給出手爭取路線,給肘擊也完成了蓄勢。

攻擊方式特殊,發力方式也必然特殊。都得專門的功法專門的練。三百年前的拳譜就說明了:十二大勢,合為一勢,剛者在先,固徵其異,柔者在後,尤寄其妙。起手鷹捉,出勢虎撲。

緊固為防,彈性為用,打的是一把崩涮勁,與尋常攻防不同,需要特別訓練才具備。這才是「虎抱頭」,不光是頭頸領起來,手上也得有個配合。

左右可以迅速更替,拳譜中這叫做「左右明撥任意行」,配合上閃折步法,抱著頭直接輾轉前進。身體條件夠了,拳肘就可以插縫撞擊了,力道是非常強的。甚至泰森都是這麼打拳的。

三體式是劈拳的定勢,而比劈拳更直觀的「虎抱頭」是炮拳。炮拳起手,又是雙劈拳,虎撲的一種。

劈拳的好處是什麼呢?

既然萬法核心的三體式就是劈拳的定勢,那麼劈拳有什麼特別呢?

劈拳是從鷹捉演變而來的。鷹捉是上下軌跡,打墜勁,走撕捉。如鷹搏擊。劈拳則兼備了向前的撞擊力,是劈打,如雞搏擊。確切說,是一個手撕捉,一個手劈打。

雞指鬥雞,鬥雞發力是向前撲撞,以雞距、雞腿向下劈打,而不是以前爪抓擊。古心意拳以雞形為核心。

而且有意思的是,雞的發力也以打骨透勁為最高。有的雞一把能撲開對手嗉子,有的雞能打得對方後頭都是血窟窿,有的雞能一腿把對方蹬開老遠,有的雞打著打著突然不行了,這種就是受了內傷的。

墜勁相比劈勁,殺傷力是其次,控制力為首位。

直白說,就是你兩手護頭了,我用鷹捉硬給你扒拉開!扒拉開的瞬間打擊你,妥妥的幹個重擊!

所以拳譜講:步步不離雞腿,把把不離鷹捉,勢勢不離虎撲。毒者由此而毒,而三者也缺一不可。缺其一,其他二者也不能用!

這個扒拉是要合勁狀態,原始的打法是整勁撕墜,同時用頭肩撞打。

四手糾纏的瞬間,你騰不出防禦了,我一頭碰你個滿臉開花開!眼眶骨裂鼻樑塌斷!

借著這個勁,直接挑肘就起來了,心口下巴一起打,打不躺你是我步子不夠!這是拳譜所謂的「頭打落意隨足走」,頭勁跟足下踩力是合一的。(可惜是,現在大多人練的是不合的,後來折腰發力的,又慢又無力。徒有其表而已,也不怪大家看了不信。)

肘能打上了,膝蓋撞上你襠部簡直就是自然而然……後邊還有更狠的,防備未能得逞之意外,瞬間調整,利用這個意外以讓對手挨得更慘。

你玩不轉是你功力不夠,也是沒見過具體動作。所以說,單靠猜是不行的。【此處省略若干字。本篇不是教學文,需要的朋友可在讚賞之後,發送留言領取隱藏內容】

這一種打法,以交流態度體育精神為上的擂台上是不讓用的!

也別說「武術插眼踢襠不讓用,我們很惋惜」的話,直接的插眼踢襠,讓用也不好使。即便插眼踢襠,也得是這種特殊手法的插眼踢襠。出乎意料的,沒有脾氣的。一看就會的,不好使。

說白了有了這個力度,你用這些特殊打法都欺負人,都這個水平了,直勾擺也不會太差。

因為用不著這麼絕,所以落手鷹捉多數不用,而以起手鷹捉(專業術語)為主。起手鷹捉,就類似類似泰拳的掩手搶攻技術了。也是需要兩手甚至肘膝配合的,單純抻著個三體式,一個手放在襠部是不靠譜的。

虎抱頭,先是抱自己的頭,以手、肘、膀形成三角防護支撐,又能通過周身束展讓這個防護結構直接用來進攻重創(而不僅僅是保護,這是與拳擊護頭不同的地方)。這個要從站樁中來,尤其三體式。

另外也可以直接抱對方的頭,有很多種詭異歹毒的打法。比如馬形炮的擺拳裹肘,猴形拳沉劈縱膝等等,十二形的好玩意有得是,絕不僅是十二種想法(意念)。如果僅僅是個想法,濃縮一個孫悟空形或者Transformers(變形金剛)形更好。

五行拳的踐躦法都沒練成的,對十二形的理解肯定是很抽象的。沒辦法,能力制約聯想力。

總之,你引證一下箍頸膝撞來就好了。只是泰拳的箍頸膝撞是避開襠部的,多走弧線流暢打法,是挺膝縱力,形意的膝撞是另外形式,方便配合其他攻擊。不是箍住了通過拉轉破壞平衡,而是裹墜住,不讓他有一絲輾轉,也不乏同步實施反關節。

這一種鑽翻起手的是透形的,另外一種虎抱頭起手的是藏形的。藏形針對日常衝突,街頭鬥毆,而不是擂台對捉了。正規師承,都是先學習這一種。

藏形虎抱頭三體式指導

虎抱頭三體式變化很多,根據後邊埋伏打法而定。分享兩個:

一個是前手擱在下巴處,可以假裝捋鬍子,可以假裝正衣領,後手擱在心口處,而不是掩護襠前。襠部的保護由膝蓋完成。

再一個是前手垂在身前,後手提在耳朵下。攻擊方式都十分出奇,【此處同樣省略若干字,同樣專門方式領取】講多了也沒意義。

想像不到很正常,因為五行拳首要練就的不是拳,而是先養成肩打、肘打、膝打、足打,最後才是歸結到把打然後拳打上。能用拳打的已經是最後的層次了。從心意把到形意拳的演變也是這麼來的。

功力是什麼?功力就是運用高端技術的條件。就好比,小學都沒畢業,別說看著飛機圖紙造飛機了,就是打火機拆零碎了都夠嗆能裝起來。

很多傳承或者保守或者已經失傳了肘、膝、肩、把的打法,剩下拳頭懟,你肯定不借鑒現代搏擊不行。而且你站著個自己都不知道幹什麼用的彆扭姿勢,還認為原因是出自拳來自戰場與大槍,你就結合了現代搏擊也不好使。

其實這篇文章是給懶人看的,不愛動腦但喜歡探討的那些朋友。這些道理乃至打法場景,在筆者硬派武俠小說中都有。

所以,我就不費勁貼圖細講了,貼了也不知道多少人感謝。湊合看吧。文章希望同道們轉一轉,公開這麼多,也夠意思了,都別藏著。

遇見好的形意拳以及傳統武術實戰視頻,無論打人的還是挨打的,都可以聯繫發給我們。我們正在籌備視頻資源,做文學註解推送,以及參考繪製當代武林人物精髓圖譜,公益活動,歡迎參加。


推薦閱讀:

形意拳學探真(二)三體式就是求靜
三體文明真的存在嗎?
本人最喜歡的一張三體式
三體式 戴建英
每日一字三體書法

TAG:技術 | 虎撲 | 形意拳 | 三體 | 高明 | 三體式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