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疑釋惑:教您讀懂腦卒中篩查報告

  自腦卒中篩查開展以來,有機會參與篩查的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了新的認識,對腦卒中防治的相關醫學知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很多患者由於認識上的誤區,面對篩查報告單過於樂觀或過於悲觀,對自己的病情沒有全面的認識,導致病情的延誤或消極情緒影響生活。針對患者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讓我們一起進行細緻的解讀。

  腦白質變性並不意味著老年痴呆

  在腦卒中篩查門診,56歲的李女士經過一系列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唯獨頭顱CT平掃的報告單上寫著腦白質變性。李女士認為這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從此她天天心神不寧,陷入深深的恐懼中。

  解疑釋惑:腦白質主要由神經纖維和膠質細胞構成。CT顯示的大腦白質斑片狀或彌散性低密度病灶、MRI的T2加權像上所見的彌散性高信號的影像學改變都可稱之為腦白質變性。腦白質本身具有缺血易損性。成人腦白質約佔全腦體積的50%,組織代謝率僅稍低於灰質,輕度缺血即可造成損傷。隨著年齡的增大,腦白質T2高信號增多。大面積的腦白質T2高信號會損害運動、認知及心理,並與卒中、痴呆、死亡相關。需要注意的是,在起病早期就能檢測到腦白質的T2高信號,但其對白質的變化也許過於敏感,白質中水分增加並不一定表示功能喪失。臨床前期的腦白質T2高信號似乎是良性的,且進展緩慢,與認知障礙的相關性較差。只有損害累積到一定程度和功能儲備耗竭時,功能下降才會進入加速階段。隨著現代神經影像學技術應用頻率的逐漸增加,臨床上見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很多疾病都存在白質損傷。研究表明,在正常的老年人中也發現大量的白質損傷。

  並非有頸動脈斑塊就有危險

  60歲的白女士來到腦卒中篩查門診,頸部血管超聲顯示她頸內動脈內膜增厚伴多發斑塊。白女士看著報告單上大大小小的幾個斑塊,既擔心斑塊過大,又擔心斑塊脫落,生怕自己哪天癱在床上不能動彈。

  解疑釋惑:頸動脈斑塊是由多重危險因素導致的頸動脈血管壁損傷、血管中的膽固醇沉積到血管壁所形成的團塊狀結構。斑塊的形成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這就像下水管中積存的油垢一樣,時間久了會導致水管堵塞。

  並不是所有斑塊都是高危的。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主要在於斑塊的不穩定性,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易脫落的斑塊。一旦斑塊脫落,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大腦堵塞遠端腦動脈,導致血栓的發生。

  患者發現斑塊不要慌張。只要通過對血脂的嚴格控制,就可以將不穩定的斑塊鈣化,變不穩定為穩定。已經患有腦卒中的人,應定期複查頸部血管超聲,追蹤斑塊的大小及穩定情況。進行健康體檢時最好篩查頸部動脈超聲,以便儘早發現頸動脈斑塊,了解斑塊的大小和性質,並及時諮詢神經內科醫師,調整藥物,控制病情發展。

  降脂葯不能想停就停

  72歲的任先生因頭暈、頭沉兩個月來到腦卒中篩查門診就診。生化檢查發現,他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高於正常範圍。規律服藥半年後,任先生複診時發現,與血脂相關的各項指標都在正常範圍,但大夫依然囑咐他不能停用降脂葯。任先生認為自己的血脂已經正常,不用再吃藥了,於是就把降脂葯停了。

  解疑釋惑:「血脂正常,就不用吃降脂葯了。」這是很多患者的認識誤區。首先,患者正常的血脂是服藥後降下來的,而膽固醇、甘油三酯在不斷地代謝生成,如果沒有藥物控制完全可能再升高。因此我們要求血脂控制在目標值以後,一定要長時間用藥,但用藥劑量可以根據降脂幅度、肌酶譜、肝功能的狀況酌量減少,動態調整用藥。其次,血脂化驗結果在正常範圍並非就不需要治療,因為對血脂指標的要求因人而異。例如,化驗單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正常值在2.08~3.12mmol/L,如果患者已出現斑塊,就應該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到2.59mmol/L以下;若患者出現血管狹窄、不穩定斑塊或伴有代謝綜合征,血脂則需要更加嚴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需降到2.01mmol/L以下。

推薦閱讀:

防控腦卒中
絕經後女性冠心病與卒中風險高
卒中中心建設相關知識問卷(第三期)
腦卒中後抑鬱不能被忽視
趙性泉:減少腦卒中複發關鍵策略

TAG:卒中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