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說「不」是勇氣;能說「不」是能力;會說「不」是手藝
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1.
我聽一位大學生讀者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他最近正在備戰某考試,複習時間緊張,每天需要早早起床,奔赴自習室。
然而以上信息,被室友們的「法眼」統統過濾掉,只看到了他「每天起得早」。
於是,幾乎每天早上都有那麼三兩個人,請他去早市的某某攤位,帶點早飯回來……
他問我:怎麼辦?
我自然回答:找個機會,溝通一下,跟大夥把信息解釋全。
沒想到,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易事,幾天過去了,還是沒張開嘴。
我問:是不知道怎麼說合適嗎?
他說沒有,完美的發言稿都準備好幾套了,只是單純的……有點害怕。
我很奇怪,挺大小夥子,怕什麼呢?
他閃爍其詞,自己也說不好到底怕什麼,總之有種莫名的恐懼感。
拒絕是一種反慣性的行為,有抵觸和恐懼感都是正常的。
2.
克服恐懼的一個方法,是把抽象的感覺通過分析具象化。
我扒皮挖餡兒地跟他說:單從這事兒上看,讓你有畏懼情緒的源頭,無非就幾個:
一、怕得罪人,人家事後報復你;
二、怕嗆面子,彼此尷尬;
三、怕傷感情,挺好的友誼毀了。你怕哪一個?
他說都有點。
我說好。
第一:只要把情況清楚說明,在這個前提下,給人帶早飯相當於你做了好事,不帶早飯,卻不意味著你做了壞事,這是本分。
沒做壞事,就不會受到懲罰,如果安於本分的情況下還遭到非難,完全可以選擇以各種理性的方式維護好自身利益。
第二:嗆面子,尷尬,只會在一種情況下出現,那就是你表達方式過激,把這事當大事侃侃而談,或者在情緒上收不住,炸毛了,崩了,急了,這樣大夥都沒台階下。
以一種你剛剛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姿態,別以一種憋在胸口不吐不快的語氣去叨叨沒完。只是閑聊天一樣一嘴帶過,說完之後聊點別的,不讓氣氛斷崖式冷卻,就不會出現尷尬。
第三,如果你怕傷害感情,友誼,那就真的沒必要了。人家使喚你的時候,跟你講感情和友誼,結果你都把情況解釋清楚了,對方不但不理解,反而還生氣,那這說明什麼?
說明人家一不具備基本的共情,素質有問題;二就壓根沒拿你當朋友,你只是工具。這種畸形的「情分」不要也罷,越傷害越不怕傷害。
3.
咱們動輒總好抱怨:啊呀這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伸手黨越來越多。
其實事實就是:人心素來如此,世風也沒怎麼日下,伸手黨永遠客觀存在在那裡,有時候沒準還是你。一個稍微有點殘忍的真相是:社會關係中的人,都是「得寸進尺」的,你我也是如此,概莫能外,這是天性。
要非得給這問題下個判決書的話:確實,一半原因都在別人那——臉皮厚,不通人情,甚至蠻不講理。
但不得不承認:對方一半的胃口,是不是被咱們撐大的,養起來的呢?
我們總奢望當老好人,只顧著享受好人緣兒帶來的有形無形的好處和利益,卻從頭到尾都忽視掉背後的代價,結果有一天代價找上門兒算賬了,自己受不了了。
別人的錯固然可大書特書,意思不大。
咱們自己其實也有點兒:比該談感情時談理性更可怕的是,該講理性時重感情。
這世界上的東西,公平之處在於:一樣兒換一樣兒。
想撈著「老好人」來帶的種種好,需要支付的貨幣是:承擔老好人帶來的壞。
想杜絕老好人帶來的煩惱,需要支付的貨幣是:承擔一點心理風險,給自己一些說不的勇氣。
兩樣兒都想揣自己兜里,不厚道也不現實。
4.
當然,敢不敢是一回事,能不能是另一回事。
光有著一份孤勇,能力沒到位,也是挺悲壯的。
在網上聽到過一種言論:我這麼努力,無非是想多給自己爭取一點兒說不的餘地和權利。
講得蠻實在。
漸漸發現:一個人的幸福感並不完全取決於自己能拿走多少東西,進棺材的時候你能拿走多少?
很大程度上,還是看你能推開多少東西。
認識一姑娘,勤奮進取,大好青年,開掛的努力換來了如今開掛般的人生,按時髦的話講,那可真算個「超級個體」了,一身本事,老闆最怕她跳槽。
前幾天說最近壓力有點大,準備給自己放個假緩緩,一堆亂糟糟的活說推出去就推出了,想撂就能撂下,我就不行。
都說身不由己,身不由己,提升自己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少那麼一點兒身不由己。
同樣是好姑娘,要是出身一般,還不愛上學,技能本事啥也不練不培養,最後很有可能去城裡打個工,幹個服務員。
咱這不是說瞧不起服務員,各行各業沒有高低之分,人人生而平等我做夢都能倒著背下來,確實是為她們感到可憐。
如今一些黑餐館,招工的時候也不跟你簽有足夠法律效力的合同,愛乾乾不愛干走,看準了你目前只能吃這碗飯,說加班就加班,遇上不正經的老闆還揩你點油,告都沒地方告,告爽了家裡鍋砸了,乾瞪眼。
都說你弱的時候,壞蛋最多;我看這話還可以拓展一下:咱本事越不到家,就越依附於人緣。
我曾寫過一篇文字:修鍊好自己,才是對人脈最有效的經營,這絕對是掏心窩子的話,不是簡單的經驗之談。
5.
「不」字兒的發音誰都會,但想把這個「不」說明白了,說好了,最好還能承擔更小的代價與風險,確實需要練。
倒也不複雜:一個是建立日常化的常態防禦機制。
人活在世上多少得有點原則和邊界,不光要有,還得偶爾掏出來讓人看看。
千萬別整天賠笑,一副「門內無武器,歡迎光臨」的樣子,結果哪個客人踩到雷,你炸了,你埋怨,人家還有說詞:哎,說好的門內無武器呢?這樣雙方都吃虧,只能撕破臉。
再一個是分清關係的主次,把平均分配下去的熱情改成按勞分配。人的心氣兒都是守恆的,撒勻了里外不是人,外人總覺得你沒給足,你一肚子委屈回家,還跟重要的內人擺臭臉。
無用社交當斷則斷,不光要斷,斷的時候最好有點觀眾,正好順便透露一下你的邊界和紅線在哪裡,俗稱殺雞給猴看。
最後,在一些比較親近或重要的關係里,怎麼說好這個「不」字兒呢?比如爹媽盛情難卻,卻慫恿你做一些你特別不想乾的事兒,拒絕了他們難受,不拒絕你遭罪,咋辦?
一句話:內容上要多瓷實多瓷實,理由要多充分多充分;但注意,態度和表達方式上,要多美麗多美麗,要多溫暖多溫暖。
爹媽不是傻子,讓他們操起笤帚的永遠不是你的內容,而是你的語氣和態度。
任何一句話都永遠存在著一個更好的表達方式;
任何一件事都永遠存在著一個更漂亮的解決辦法。
推薦閱讀:
※中國向歐專利局遞交申請增幅第一 外媒:創新能力更進一步
※如何提高語文作文寫作能力?
※如何培養深度邏輯思維能力?
※青少年成材必備的9種能力
※美國幼兒園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