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布魯納教育文化觀》
文化主義教育觀的里程碑
教育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產
《布魯納教育文化觀》
[美]傑羅姆·布魯納著,宋文里、黃小鵬譯,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布魯納是一位真正將目光投向教育學的傑出心理學家。他一生寫作不輟,著作豐富,有兩本特別重要,一本是早年的《教育過程》,一本是晚年的《教育文化》,這兩本書代表了布魯納思想發展的兩個階段:認知主義與文化主義。《布魯納教育文化觀》是這兩部著作的彙編。
認知主義教育觀
【認知主義的教育觀重認知、輕文化,本身就存在著缺陷,但是,認知主義教育觀的內在的動機理論也有可取之處。】
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得美國朝野大為震驚,認為美國的教育存在問題,未能培養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運動在美國自上而下開始啟動,《教育過程》這本名著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主要包括認知表徵理論、認知結構理論、學與教的原則和發現學習4個板塊。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他關於教與學的4個基本原則:
知識的結構性。學習任何學科,務必使學生掌握這門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認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理解它與其他事物之間有意義的聯繫。知識結構指的是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觀念,不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還包括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學習的準備性。布魯納強調任何學科最基本的觀念都是既簡單又強有力的。在教學過程中,應反覆回到這些基本觀念上,直至學生掌握了與這些觀念相適應的完整的體系為止。
直覺思維的重要性。分析思維以前進的階梯為特徵,步驟是明顯的。而直覺思維則不同,它總是以熟悉的知識領域及其結構為基礎,使思維者可能實現思維的躍進、越級。布魯納認為,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是相互補充的,直覺思維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
內部動機的重要性。布魯納強調,內在的動機是促進學習的真正動力。布魯納主張圍繞興趣組織兒童學習,認為最好的學習刺激是對所學對象的興趣,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會使學生有新的發現的感覺。
認知主義教育觀的影響與反思
【認知主義教育觀強調內部動機的重要性,但是,認知主義的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教育過程》發表後,一場聲勢浩大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現代化教育改革在美國中小學廣泛而深入地開展起來,並逐漸席捲全球,形成了一場全球性史無前例的教育改革熱潮。
然而,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人們逐漸發現,自從改革後,美國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原因何在?一方面,認知主義的教育觀重認知、輕文化,本身就存在著缺陷;另一方面,認知主義的教學思想對教師要求過高、多數學生跟不上、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1996年,布魯納自己從根本上顛覆了當年提出的認知主義教育觀,以維果茨基的社會歷史心理學為基礎,重新建立文化主義的教育觀,並通過《教育文化》這本書,開啟了第二次認知革命。
文化主義教育觀
【布魯納的文化主義教育觀以3個重要的概念為基礎,分別是:文化、心靈、教育,它們構成了教育的支柱。】
文化、心靈、教育是布魯納文化主義教育觀3個重要的概念。
教育和心理學的結合是非常緊密的,特別是當我們越來越關心「人的發展」的時候。教育常常需要通過心理學來界定自己的教育主體。但僅僅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教育,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將孩子看成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不去關注孩子所處的文化環境。
布魯納認為,既不存在完全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個人,也不存在超脫於一切文化背景的個人。認知主義的教育觀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在於它沒有意識到學校僅是教育的多種存在方式之一,往往是就學校研究學校,從而將學校變成了一座孤島。它脫離了文化背景,抽象地、孤立地考慮教育,將教育化簡為學校,再將學校化簡為課程,接著將課程化簡為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最後將一切化簡為教學的技術細節。依照這種簡化的教育觀,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課程、教學標準、測試考核等技術細節。
教育是社會體制,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產。心靈如果不存在於文化的環境中,根本不可能生存下來。沒有一個人能不在文化符號系統的輔助之下來執行意義的追求。文化提供了工具,使我們得以以可溝通的方式來組織和了解我們的世界。學習與思考永遠都置身在文化情境里,並且永遠都需依賴文化資源。
對教育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抽象、演繹出學科的基本結構,而是形成一個互助型的學習共同體,只有在這樣的共同體之中,人們才能回歸到他原本所屬的歷史文化之中,人的學習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布魯納對當今有關心靈和教育的研究進行了歸類分析,認為大體上可以歸結為4種基本的模型:
模仿學習。布魯納認為技能不熟的一方,可以通過展示而學會技能,而且他們也有能力通過模仿而學習。
直接教育。學生該學的東西都已經放在教師的「心裡」或相關作品裡,學生只要查詢或者收聽就可以得到,而學生的心靈就是一塊白板。
交互主體。兒童和成人一樣各有自己的觀點和信念,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互動,可以使得雙方都能知道對方在想些什麼和感覺什麼,並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成新的認識,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
個體的知識和傳承的知識。知識有兩類,一類是個人知識,是通過與他人、與社會的互動而獲得的;另一類是在文化中「認定為已知的知識」,也就是我們傳承下來的那些東西。教學過程要抓住上述兩類知識的區分,理解其存在的基礎,並設法在兩類知識之間建立起關聯的橋樑。
4種不同的模型可以在兩維坐標上找到它們的具體位置。第一維是內在和外在,外在論強調成人怎樣從外部來促進兒童的學習,內在論則關注兒童本身可以做什麼;第二維是主體和客體,客觀理論看待兒童就如同昆蟲學者看待一窩螞蟻,主張主體理論的專家則把他們用在研究對象上的理論也用在自己身上。這4種模型好像是一個廣袤大陸上的幾個板塊,都是從一個局部來理解人類的心靈和教育問題的。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全面認識這一廣袤的大陸,理解上述模型都是大陸的組成部分之一。
布魯納還提醒我們,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都發生在以敘事的規則和設計而建構的世界中。但我們在教育上,花費最多的時間是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敘事很少被看重。這要引起我們的反思。常生龍
《中國教育報》
推薦閱讀:
※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
※你們見過熊父母的什麼行為?
※為什麼從小到大身邊的老師一直在說「現在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
※學小豬佩奇讓英語真正入門,學可汗學院讓英語霸氣側漏,掌握這2招讓你英語突飛猛進(青少成人版)
※睡前消息【18-05-15】有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