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周琪:皮膚細胞變小鼠
周琪:皮膚細胞變小鼠 |
北京科技報 記者 李荔 |
黑色的皮毛、長長的鬍鬚,這隻9個月的小鼠「小小」看上去與普通小鼠沒有區別。然而,「小小」的生命並非來源於普通的受精卵,也不像其他的克隆動物那樣由「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它是世界上第一隻完全由皮膚細胞,經「重新編程」改造為幹細胞,進而「孕育」出的小生命,而且有著正常的生殖和繁育能力。 7月23日,隨著美國《自然》雜誌對這一科研成果的刊載,「小小」的照片登上了全球眾多媒體的醒目位置。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周琪研究員,就是「小小」的締造者之一。 《北京科技報》:「小小」是如何培育出來的? 周琪:我們向小鼠皮膚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注入了4個基因,將其改造為一種幹細胞。這種幹細胞叫「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它由體細胞誘導而成,具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全能性,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這項成果有別於傳統的「克隆」。傳統的「克隆」是將含有遺傳物質的體細胞核,移入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發育。而iPS技術是把體細胞復原到胚胎時期的狀態,從而使它具有可以分化為任何細胞的能力,進而培育出了小鼠。 《北京科技報》:為什麼要另闢蹊徑克隆小鼠? 周琪:要驗證胚胎幹細胞能否發育成活體動物,有一個「黃金法則」,即「四倍體補償實驗」。實驗中,胚胎幹細胞被注射進小鼠的四倍體胚胎中。由於四倍體不參與胚胎髮育,只為其提供適合的發育環境。因此,利用這一技術獲得的動物,是完全由胚胎幹細胞發育來的。這一實驗可以很好地證明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 對於iPS細胞多能性的的檢驗,同樣需要遵照這一法則。然而此前,其他實驗室進行的實驗中,iPS細胞形成的小鼠胎兒均在懷孕期間死亡了。 《北京科技報》:這一次是如何讓小鼠胎兒成活下來的? 周琪:在「小小」出生之前,我們就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進,包括調整培養基組分、分析250個發育胚胎的狀況等。最後,我們從624例注入胚胎中,獲得了22隻活體小鼠。其中,12隻小鼠在交配後都產下了子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繁育出數百隻二代小鼠,上百隻三代小鼠。在這些小鼠身上,我們還沒有發現腫瘤,在後續工作中,我們還將為小鼠做進一步檢查。 《北京科技報》:克隆鼠「小小」的培育成功,有什麼意義? 周琪:這是首次證實體細胞可以被改造成為與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多能性幹細胞。這一技術的應用有望成為實施器官再生醫學和現代生物細胞療法的重要細胞來源。 在再生醫學中,應用這種細胞進行治療,可以避免與倫理道德相違背。一直以來,胚胎幹細胞是人類修補器官的希望所在,但為了提取胚胎幹細胞而毀掉一個本來有可能發育成人的胚胎,在倫理方面備受爭議。而以人工誘導方式使成體細胞「變身」iPS細胞,就巧妙地避開了這一「雷區」。 如果社會倫理可以容忍這種細胞技術應用於人類,那麼可以想像若干年後,它的廣泛應用將會給人類健康帶來極大的效應。但是,如果社會學家提出對這種人類細胞技術的限制,那我們應義不容辭地遵守這些規定。 專家介紹:周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國家胚胎移植協會、國際生殖生物學會會員,中國動物學會生殖生物學分會理事。 |
推薦閱讀:
※皮膚也發"神經病"--神經性皮炎
※過敏性皮膚病就在我們身邊
※皮膚的基礎知識
※學會李可這個驗方 能解決十幾種皮膚頑疾
※[轉載]根治各種皮膚頑疾的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