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之後養生秘訣,你不知道的「三防六食」!

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蔘、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百姓的生活總結。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冬季進補應認清體質,辨證進補。

大寒後,還是要注重養腎,補陽氣,調理脾胃。還可以配合一些食療,不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食療有異,根據不同的人群,針對性的滋補。

防腳寒:

常做足浴。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專家介紹,足浴要注意三點。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最後要注意的是,以上三點做完之後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保證足浴效果。

另外,足浴不宜在飯後立即進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溫不宜太高。凡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足部皮膚皸裂者及足部外傷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後立即擦乾雙腳,注意足部保暖。足浴過程中如出現神志模糊、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並及時就診。

防腰寒:

雙手搓腰暖腎陽。專家介紹,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防肺寒:

喝熱粥散寒。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專家指出,癥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錯。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溫服後上床蓋被,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2天。

冬季養生,六款美食要常吃

一、大豆重養腎

大豆一般都指其種子而言。根據大豆的種子種皮顏色和粒形分為五類: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大豆、飼料豆。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對腎虛、浮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黑大豆具有高蛋白、低熱量的特性,外皮黑,裡面黃色或綠色。

做法:泡發後打製成豆漿,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

二、大米重潤肺

大米涵蓋稻米、紫米等,在出現肺熱、咳嗽等癥狀時,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的作用。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穀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穀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做法:用小火熬制大米粥,直至米湯濃稠,只喝米湯不吃米粒,隨時可服用。

三、小米重養脾

小米是五穀之首,常食能補脾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

經過研究發現,小米熬粥後營養更加的豐富,甚至有代參湯之美稱。而小米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營養價值,是因為小米在食用之前不需要過分的精製,因此保存了許多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甚至小米中所含有的維生素B1含量是大米中的幾倍,除此之外小米中的無機鹽含量也高於大米。

小米中含有大量的鐵質,因此經常食用同樣可以起到很好的補血功效,這對產後的產婦而言非常重要。不僅如此,小米中還含有大量豐富的蛋白質,複合維他命b、鈣質、 鉀、纖維等營養物質,非常有利於人體健康。

做法:熬一鍋小米粥,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養脾胃的療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四、小麥重養心

小麥被稱為「五穀之貴」。中醫認為它能養心安神、除煩去燥。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汗盜汗以及煩躁情緒有食療作用。小麥粉本身就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未打磨完全的麥麩、麥丕里還有豐富的鐵、鋅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

完全沒有添加任何其他物質的純天然全小麥粉的膳食纖維是等級麵粉的5到10倍,所含的維生素類大部分超出等級麵粉的1倍以上,其中鉀、鈉、鐵、錳、鋅、磷等礦物質元素超出等級麵粉的2倍以上。

做法:取帶皮的全小麥熬粥,或去中藥店買一些浮小麥熬水,每天早中晚服用。

五、高粱重養肝

高粱和大豆都屬於雜糧,但卻是五穀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後,會有良好的功效。

具有和胃、消積、溫中、澀腸胃、止霍亂的功效;主治脾虛濕困、消化不良及濕熱下痢、小便不利等症。

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後炒熟,用開水調成稀糊每天早晚飯前服用。


推薦閱讀:

英語口語:關於聚會的英語表達 你知道多少?
女人是不是「正經」,看她身上這3個地方就知道了!
2015居家風水早知道 房門對大門有什麼講究
每個孕媽都應該知道關於孕期滋補的那些事
如此精緻迷人的翡翠戒面!背後隱藏了多少秘密?你知道嗎?

TAG:養生 | 秘訣 | 三防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