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六條戰術原則
林彪的六條戰術原則,即:一點兩面戰術、四快一慢戰術、三猛戰術、四組一隊戰術、三三制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NO.1 一點兩面戰術一點,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攻擊點上,反對在各點上平分兵力;兩面,就是說必須採取勇敢的包圍辦法,防止敵之突圍逃走。兩面是指至少兩面,兵力多時可以三面,四面。一點兩面就是一點多面,是作戰方法和部署原則,一點,在於打垮敵人;兩面,在於把敵人消滅。這條原則注意的是包圍、突破後的全殲。是針對我們的幹部不敢徹底集中兵力和不敢勇敢進攻迂迴而規定的。 中國古代兵法就最講究避實就虛,主張通過佯動調動敵人,分散敵人兵力,達到局部的絕對優勢,故《孫子兵法》云:「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這點在西方現代軍事理論里叫重點主義,其中德、日更是超重點主義NO.2 四快一慢戰術四快,準備要快,前進要快,擴張要快,追擊要快。一慢,對於已完成防禦準備的敵人總攻擊開始的時機要慢,充分準備後再攻擊。四快一慢的原則,無論是運動戰,攻堅、打外圍、打前沿都是要掌握的,尤其是打前沿更需要。上級要特別掌握慢的方面,下面著重掌握快的方面。慢,就是出擊準備時間,必須超過戰鬥經過的時間。一慢,是很多兵家的盲點。 「四快一慢」才最能體現林彪指揮的風格---謹慎。「四快一慢」的重點在於「一慢」,一定要準備好再打,沒準備好上級怎麼催促、下級怎麼抱怨都不打,寧願失去戰機也不打。林彪是這樣說的,也這樣做的,打錦州前和主席打了半年的「口水仗」就是體現了這一慢,反正沒準備好我不打。這也是林和粟、徐最大的區別了。徐總是一貫「硬著頭皮打仗」的,蘇家埠、反六路圍攻、晉中戰役都是打得「沒把握」仗,有時候顯得「孟浪」,最有名的就是百丈戰役。粟總打仗也膽子大,打74師,打豫東戰役都是些沒把握的仗。這些仗擱東北林彪是不會打的。其實,林既然有打「神仙仗」(想打就打一下,不想打就退回松花江休整,這還不是神仙仗?)的條件,那不利用豈不可惜?周亞夫不是也讓梁國和七國死拼,皇帝怎麼催也不動嗎?NO.3 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指的是野外運動戰的戰鬥動作的原則。猛打,就是在預先確定的主攻點上,應將各種武器適當配備起來,向敵猛烈開火,反對火力的分散使用。猛衝,就是趁敵人在我猛打下發獃、發慌時,猛烈衝鋒,奮然躍進,以刺刀、手榴彈與敵作戰,建立刺刀血戰的威風和隨手榴彈飛出爆炸而猛進的勇氣。《孫子兵法》:「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曠弩,節如發機。」古今用兵之法是相通的。 NO.4 四組一隊以連為一戰鬥單位,連內分四個組。即所謂四組一隊。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提出這一原則主要是提醒部隊:突擊連隊要有分工,小組之間相互掩護,互相配合。這一原則在打錦州和天津時,起了很大的作用。NO.5 三三制原則就是每班編三個組,主要是解決攻擊時的進攻隊形,防止隊形密集,增加傷亡,有了三三制,在班長的指揮下,率領各小組根據敵情地形,散開距離不超過班長口令指揮之外。在平時則與日常生活和管理相結合,展示可以防止隊伍散開了抓不攏,由組長負責每個戰士,班長掌握組,這樣就容易抓攏,也容易散開。不過,在追擊戰不適用三三制,追擊敵人就是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擁上就好。 一點兩面要和三三制結合起來,一點要求兵力集中,而集中就容易造成傷亡,就是一個矛盾,採用三三制,就解決了隊形的問題。所以一點兩面三三制並提。NO.6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對於防守的敵人,佔領了山頭、村莊、陣地、工事而且配備了火力的敵人,就不能冒冒失失的趕上去就是一衝,就不能打莽撞仗;對於退卻的敵人,就要打莽撞仗,此時不講戰術就是戰術;對於退而不退的敵人,完全打莽撞仗不對,完全不打莽撞仗也不對。應當先以一部趕上,其他部隊隨後趕,先拿一部隊伍與他打上並短其退路,等其他火力兵力全部到達並布置好後再攻擊殲滅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