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父親三部曲》之影評 (飲食男女 影評)

說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儒雅溫和的華人面孔,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溫文爾雅的男人,卻叱吒海外電影市場以及好萊塢。誰曾想到這個內斂沉穩的男人曾失業6年在家中充當全職家庭婦男,但生活的磨練絲毫沒有讓他放棄電影夢想,而是如璞玉般經過歲月的打磨漸現價值。他導演的片子不多,可是幾乎部部出色,獲得極大的肯定和反響。他曾三次捧得奧斯卡小金人,帶給華人電影人無比的榮譽和喜悅。他不僅是整個亞洲電影人的驕傲,更是我們華人影壇的傳奇,他就是李安。   從第一次代表華人站在奧斯卡的舞台上憑藉《卧虎藏龍》獲得最佳外語片獎,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時,他就註定開始書寫他不平凡的電影人生。那時我上初中,是我看過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場竹海斗劍的戲,以及玉嬌龍最後縱身一躍的解脫。那時候雖極喜愛看電影,但卻因為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樹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領略其深刻內涵和寓意,但這並不影響我繼續熱愛電影,也使得我之後欣賞了許多李安導演的佳作。大學時候,因為喜愛優質偶像王力宏而去看了《色戒》,這部被媒體炒的脫離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後讓我感到壓抑,也使得我開始好奇李安究竟是個怎樣的導演,他的影片為何如此直擊人性深處,充滿矛盾與隱忍,壓抑與釋放。隨後看完它的《斷臂山》後,我徹底開始折服於李安,他將世俗難以接受的男同性戀拍的如此細膩,整個畫面那麼唯美,也讓我開始理解和感動於同性之愛的偉大和隱忍,與《色戒》不同的是,他將人性與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間的愛情、異性間的情慾表達的極其細膩深刻,那種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處只有看完影片後仔細品味細節的人才能引發思考和認同。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與情感》絲毫看不出是出自華人導演所導,他竟也能如此融入進西方的文化和視角里拍出完全屬於他們的影片,也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刻畫的爐火純青,與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別樣的碰撞。而我著重要評析的就是李安成名前早期的三部作品,處女作《推手》,口碑極好的《喜宴》,以及被譽為經典之作的《飲食男女》。    《推手》與李安其後導演的《喜宴》、《飲食男女》並稱為「父親三部曲」,都是以一個家庭為主線,描寫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這三部曲中,觀眾都能體會出一種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衝擊。《推手》這部電影,就以現代人的目光,觀察和反思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生活規則的衝突。影片的開場很特別,沒有一句台詞,單單幾個鏡頭就交待出了整個影片的核心矛盾,一個穿著大馬褂練著太極的老人和一個對著電腦不停敲字的美國主婦,不同生活習慣和狹小的房屋空間下,已經讓觀眾感受到了那種格格不入與不和諧的壓抑感,也正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其實在影片發展過程中大家都想過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點,我謙讓你一點,但矛盾仍然存在,最終李安溫和的選擇了忽略這個矛盾的激化,只是用了一種隱忍和無奈的視角,化解了矛盾的尖銳。這一點,也正是導演李安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衝突是當時大批在外華人需要面臨的問題,他用電影給大家提了一個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選擇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極中的「推手」,彼此制約,掌握平衡,以柔克剛,雖然本質上,還是一種對抗。電影的結尾尤其令人深刻,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到一起了,這個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導演李安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事」,就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熒幕前的觀眾。   《喜宴》是這三部中我尤其喜愛的一部,相比於第一部《推手》中中西生活方式和老年人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不同,《喜宴》里的文化矛盾不只是中西文化,還有傳統與現代思想,新舊兩代人觀念的代溝,以及同性之愛與傳統婚姻模式的碰撞。看似矛盾點很多,可是李安電影的一大特點就在於「簡單」,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誰都能看懂,矛盾衝突簡單明了,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於人情味。矛盾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表現和拓展的空間就很豐富,始終在探討,很能打動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節清晰簡單:老人上了歲數,盼孫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如何是好?於是兒子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威威假結婚,卻不成想假戲真做,讓威威懷了孕,繼而與同性戀戀人賽門產生衝突。而後兩位老人各自之知道了其中詳情,卻不得不無形中妥協。與《推手》的溫和恬靜相比、《喜宴》顯得喜氣洋洋,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結婚、鬧洞房的情節拍得滿是人間煙火氣。李安本人還在戲中插科打諢了一把:當一個老外在婚禮上竊語「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的時候,我們的李大導演趕緊湊上去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實在令人捧腹卻又反思。影片的結尾尤其意味深長,離別之際,高老父親緊緊握住兒子的同性戀戀人賽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照顧偉同;又緊緊握住威威的手說:高家會謝謝你。三個年輕人互相摟抱著看著兩個老人遠走,這是三個人的新家庭與一個傳統家庭的衝突與理解:母親沒有把真相告訴父親,父親也沒有把真相告訴母親,都是因為「愛」,因為「家」。這部電影最經典的一幕我想應該是結尾,高老父母即將離開美國坐飛機接受安檢時,父親高高舉起雙手的那個鏡頭,寓意深刻,這是不是李安想要藉此鏡頭表達出封建傳統思想似乎不得不無奈的向現代思想投降,妥協呢?又或是這樣的舉起雙手似乎是一種從舊思想中的解脫與飛翔。好的電影就在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與給觀影人無限思考和遐想的空間。     最後說說這三部曲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佳作《飲食男女》,所謂食色性也,一開場那一連串鏡頭,捉魚、殺魚、下油鍋、嫻熟的刀工、蒸炸燉燒配上輕快的配樂,讓人不禁垂涎欲滴,瞬間對這老頭的生活感興趣起來。於是從一個電話的響起巧妙的埋下伏筆,開始娓娓道來故事的發展,最後才抖出這個包袱的謎底,令人瞠目結舌。在這現代社會與傳統倫理,飲食與男女的大環境下,朱家這幾個淺嘗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蝦沒打漿」的女兒們在感情上沒有逃過傳統劫數,最終臣服於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實里。從現代到傳統,飲食到男女,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做了各自的轉化,老朱是一個傳統的代表,然而在結尾卻摒棄終結了這一點。二女兒家倩在感受到現代人的各種弊病後發覺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託的地方,她看到父親宣布賣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著梁伯母出去時倚在門上落下了淚水,那是一種對家庭倫理喪失後的傷心與失落,也正體現了家倩才是真正願意傳承這一傳統的人。李安在縝密有致的劇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現了傳統倫理的失落,同時又表現了出了對於傳承的希望。結尾收的簡略而又蘊含餘味,老朱還是與錦榮生活在了一起,並且錦榮還懷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個略感破舊和凋零的家裡開始當起了廚師,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軌道。老朱被邀請回家品嘗家倩的菜時發現自己恢復了味覺,這一恢復意味深長,他自身摒棄了做菜這一傳統,作為傳承紐帶的人是與他最為相像的女兒家倩。    看完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這三部以探討文化衝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電影中,李安分別以太極拳、婚宴、烹飪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來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氣息,有藝術感染力而又富於可看性。除了《飲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環境放在美國,《推手》探討的是父子關係在一個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喜宴》著力於中西方文化間,傳統與現代觀念衝突下的家庭關係。李安在這兩部電影涉及的主題是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衝撞;或許對於李安這樣學貫中西,生養於台灣,求學工作於美國的中國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李安自身所關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李安溫文爾雅,寬厚的骨子裡有道家的風範,因此,這三部影片中的父親形象雖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但卻飽含著更深的寬厚、諒解、平和,最終都以理解子女的選擇,依順子女的意願為解決衝突的方法。   細品李安早期的「父親三部曲」才會明白為何他能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這樣結合了東西方文化交融,人性與本能,科學與宗教,生存與信仰的深刻寓意影片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殊榮實至名歸,因為他確實有著這樣把控全片的卓越能力,最早的這三部「父親三部曲」系列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可以很東方,也可以很西方,更擅長將這兩種文化組合,對立或融合。他的這種隱忍和平衡之道,為他在東西方電影市場都贏得了很多讚譽和口碑,所以誰說中庸不是一種為人,為事的上上策。很多時候無需張揚,只是行雲流水間也足以拍出一部部有質量,有內涵的經典影片。我很欣賞李安十年磨一劍,專心執著於電影夢想的精神,也更期待李安將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電影作品。
推薦閱讀:

父親的愛真實而深沉 你能讀懂父親沉默的愛嗎?
由偏財看男命父親緣份
父親的力量
危急時刻,父親直接把三歲半女兒從三樓扔下…
父親角色中的胡適與梁啟超

TAG:飲食 | 父親 | 三部曲 | 李安 | 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