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清龍脈:「明亡清興」背後的傳說
據遼寧撫順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介紹,當年,明朝派人到東北來斷了99條龍脈,卻唯獨漏了一條龍,這就是今天清永陵後面的坐山—啟運山。坐山是風水的根基,是龍脈的象徵。或許這是一個歷史的巧合:300年前,大清江山由努爾哈赤在此奠基;300年後,清朝的歷史又以末代皇帝溥儀被關進撫順戰犯管理所而宣告終結……
位於遼寧撫順的清永陵萬曆皇帝派風水師斬東北龍脈明萬曆年間,一次,大明史官夜觀天象,發現東北出現異象,紫氣衝天,光耀帝星,於是匆忙上報皇帝。風水師告知萬曆皇帝,這是東北方出現真龍天子的徵兆,不容忽視。萬曆皇帝惶恐之下,派出大批風水師秘密趕往遼東,他們肩負的任務,就是破壞還未成型的龍脈,保住大明的萬年江山。風水師們不敢懈怠,走遍各地,一舉斷絕了99條龍脈。萬曆皇帝這才鬆了一口氣,以為就此保住了朱氏家族的一統河山。這是在遼寧撫順新賓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個古老傳說。據老人們說,明朝時破龍脈有兩種方法,一種辦法是在龍頭部位修廟或者建塔,把地氣壓住;另一種辦法就是挑龍筋、砍龍脖子,在龍脖子部位挖出壕溝,這些壕溝一般深五尺左右,寬六七尺,夜裡填入馬糞,也可以斷絕地下的龍脈。據當地清史學者靠考察,在赫圖阿拉城(位於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城西16公里,是努爾哈赤建的第一個國都)對面,有一座被稱為龍頭山的山丘。龍頭山上就有著這樣的一條壕溝,寬兩米多,深超過一米。它既不是消防的防火道,也不是當地人挖的排水渠。從壕溝的位置看,如果把龍頭山看作一條龍,那麼,壕溝正位於龍脖子的位置,掐斷了龍脖子,也就斷了所謂的龍脈。看來,這條壕溝正是當年明朝皇帝破龍脈留下的遺迹。在新賓縣境內,像這樣被人工挖過壕溝的山就有十幾座,而且,這些山無一例外地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龍頭山。當年萬曆皇帝派出的使者想必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才在所有與龍沾上關係的山上都挖了溝渠。明朝大軍不敵八旗勁旅這一番苦心能否奏效呢?當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建都後,開始南征北戰,攻城掠地。明王朝眼看著這支來自東北方的軍隊已經在邊界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靠斬斷龍脈的方法顯然並未能阻止努爾哈赤的鐵騎,於是採取了更進一步的行動—派出重兵圍剿八旗軍隊。決戰就在赫圖阿拉城以西80公里處的薩爾滸村展開了。這一戰非同小可,對初興的後金政權來說可謂生死攸關。勝負雖然是兵家常事,但是,如果努爾哈赤輸掉了這場戰爭,那麼,明朝的軍隊就會立即大軍壓境,直逼後金政權的心臟—都城赫圖阿拉,也就是說,如果努爾哈赤輸掉了這場決定性的戰役,那麼,清王朝也不會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薩爾滸是滿語,意為「櫥櫃」,薩爾滸村在當年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村莊。據史料記載,薩爾滸一戰,明軍出動了10萬大軍,號稱47萬。而努爾哈赤的八旗勁旅,按照編製不足6萬人。但在這一戰役中,努爾哈赤充分展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發揮了八旗軍隊的作戰優勢,經過五天五夜的生死決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自此扭轉了整個遼東地區的作戰局勢:明王朝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禦,後金軍隊開始全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由此開始,努爾哈赤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八旗子弟軍,從這座地處長白山余脈的都城,反撲向遼瀋平原,一路勢如破竹,進逼山海關。最終,他的子孫們成功地登上了北京紫禁城的皇帝寶座。唯獨被漏掉的一條龍脈不過,據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介紹,當年明朝派人到東北來斷了99條龍脈,卻唯獨漏了一條龍,這就是今天清永陵後面的坐山—啟運山。坐山是風水的根基,是龍脈的象徵。風水師們說,啟運山是一條懸龍,努爾哈赤正是得到了這條懸龍的保佑,他的子孫們才得到上天的眷顧,最終贏得了天下。據史學家介紹,清永陵的坐山,在清順治年間才被封為「啟運山」。在得到啟運山這個名字以前,它的原名是龍崗山,而當地的老百姓就直接叫它「狍子山」。狍子山之所以得名,據當地人說多半是因為山深林密,野生動物聚集,尤其狍子的數量很多,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名字。公元1644年,清世祖(努爾哈赤之孫福臨,即順治皇帝)入山海關。在北京坐穩江山後的大清皇帝不忘先祖,從康熙到道光年間,先後有4位皇帝9次來永陵祭祖。為了保護這片龍興之地,清廷把龍脈的保護範圍甚至擴展到了整個遼寧省。在《盛京典製備考》中,可以找到清朝龍脈保護範圍的詳細記載以及龍脈保護地圖。為了保護龍脈不被侵犯和破壞,清王朝在關外專門修築了一條長達三千多里的著名的柳條邊牆。史料記載,柳條邊不像長城採取築牆的方式,而是挖壕溝。壕溝一般寬八尺、深八尺。從壕溝里取出的泥土在溝邊再堆成高三尺的土堆,然後在土堆上每隔五尺栽三棵柳樹,柳樹和柳樹之間用繩連接,就形成了一道柳樹牆,史稱「柳條邊」。在柳條邊保護圈內,清廷派出重兵保護,禁止當地百姓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生產。這一措施無疑使得遼寧一帶的社會發展陷於停滯,並導致了城敗地荒、人煙蕭疏的荒涼景象的出現。清代柳條邊共有邊門二十餘個。如今,柳條邊的一處城門遺址—興京邊門,其高大的城門早已蕩然無存,僅剩下門址的基礎。興京邊門位於今日吉林、遼寧兩省的交界處,兩側是高山,中間是峽谷,邊門便設在中間的交通要道上,是扼守在龍脈上的一座重要關卡,來往人員都要在此經過嚴格的檢查、登記。柳條邊外的漢人想進入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經過層層審核和把關。距離清永陵不遠的撫順市因盛產煤炭而聞名於世,素有「煤都」之稱。但是,在清代,為了避免挖破風水,斷了龍脈,清朝歷代皇帝曾多次下令:嚴禁在此開採煤礦,違者嚴懲不貸。光緒皇帝也明確規定:「無礙三陵(福陵、昭陵、永陵)龍脈者,方准開採,有礙者一概封禁。」清政府開禁令10年後退出歷史舞台清王朝採取的一系列嚴密保護措施,給這片偏遠的龍興之地更增添了一分神秘,難道他們採取的種種保護措施是為了守衛這裡傳說中的寶藏嗎?為了保護祖陵,歷代清朝皇帝先後對永陵進行了28次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近代以來,當一座座清皇陵被後人打開後,陵墓中出土的一件件稀世珍寶,讓人們對這座當時尚未開啟的關外第一陵多了一份熱切的期待。在永陵的寶城內一共有五座土墳和一座衣冠冢。據當地一位清史學者介紹,其中的兩座土墳曾經被打開過,他還參與了當時的發掘。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雨季,這位學者發現雨水灌入地下的速度很快,大量積水灌入了地下,當時他懷疑地下也許存在地宮。為了避免倒灌的雨水損壞地下文物,他當機立斷向省文化廳作了彙報,申請清理永陵。申請被批准後,他配合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員清理了漏水地點,清理中,地面塌陷,露出了地下的墳墓,當時立即進行了搶救發掘。發掘結果表明,地下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和叔父的墳墓,但是傳說中的寶藏卻並沒有在發掘中現身。在這個大清龍脈的所在地,另外幾座保護較好的墳墓至今都沒有被開啟,是否存在藏寶的地宮也就不得而知。或許這只是一個歷史的巧合:歷代清帝為了避免挖斷龍脈而禁止了對撫順煤炭的採掘,但是,迫於國力衰竭,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的清政府還是在1901年下達了開採令。10年之後,大清王朝就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還有另外一個歷史的巧合也出現在這裡:300年前,大清江山由努爾哈赤在此奠基;300年後,清朝的歷史又以末代皇帝溥儀被關進撫順戰犯管理所而宣告終結。
附錄瀋陽故宮暗藏未解之謎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今瀋陽),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裡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但是,三座廟宇只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裡的龍脊樑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努爾哈赤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瀋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瀋陽」。當然,傳說似乎過於神奇,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教授和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表示,歷來建都建城,風水都是放首位的。瀋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但是,兩位專家同時又指出,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首先,瀋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滿漢民族矛盾衝突嚴重,而瀋陽當時還只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來源:《新周報》官方微信號:xinzhoubao 知音頭條編輯/郭鑫)
《
推薦閱讀:
※傳說中最黑的木材,黑如焦炭!
※傳說中的柴窯早已現世
※泰山傳說故事(一)
※遷走500萬人,不只是傳說——七問北京人口
※解密星座傳說 星座占卜是科學還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