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王李暠志為何不想當皇帝?
[導讀]武昭王李暠李暠,西涼政權的建立者,謚號武昭王,又叫興聖皇帝,在位18年。他博學多才、有志向,很早就被人發現並推薦為官。最初為後涼段業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現,不久後
武昭王李暠
李暠,西涼政權的建立者,謚號武昭王,又叫興聖皇帝,在位18年。他博學多才、有志向,很早就被人發現並推薦為官。最初為後涼段業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現,不久後又被人推薦為敦煌太守。在後涼勢力衰退之時,後涼多郡開始反抗段業,經過六郡聯手,擺脫後涼,李暠被眾人擁護建立西涼。
李暠圖片
武昭王李暠憑藉自己的才華,在建立西涼後,政治上善用賢者,經濟上重視務農,制度上執法寬簡,賞罰分明。他放寬制度,鼓勵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百姓返回家園,並給他們田地讓他們自給自足,給他們特殊的優惠政策,讓他們過上穩定的生活。這項政策實施後,很快就吸引了上萬戶居民返回敦煌。為了統一河西地區,李暠派宋繇四處征戰,並多次取得成功。不久,在李暠的治理下,敦煌就恢復往日的繁榮景象。在那樣一個紛爭四起的年代,有這樣一個為百姓著想的明君,真是人民的福氣。
李暠在文化方面重視弘揚漢族文化,因而制訂了許多措施來宣揚這些漢族思想。不僅如此,他還建立縣學、州學等,招收熱愛漢文化的學生,使得他統治境內一時學風四起。他又愛惜人才,只要是人才到西涼,他都重用並加官進爵,於是中原的有志之士紛紛前來投靠於他,當時的西涼得敦煌成為文人名流的聚集地。敦煌也成為西部的文化中心,李暠的文化舉措為漢文化的發展做了傑出的貢獻。
李暠家訓
武昭王李暠,西涼太祖,自稱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後代,唐朝李氏將李暠視為祖先。李暠從小就熱愛文學,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會教書授課或者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只可惜,生逢亂世的他不得不走上政治舞台。建立西涼後,在李暠的領導下,敦煌上下形成一股學風,弘揚漢族文化,學習漢族思想在西涼境內盛行。在這段時間,李暠寫《誡子書》來宣傳李家的家訓,在當地廣為流傳。
李暠浮雕
這篇文章語重心長,句句箴言,表達了自己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希望自己離世後子女可以嚴格按照李暠家訓行事。其中有「動念寬恕,審而後舉」,意思是要懂得寬恕他人,在制定舉措時要先分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遠佞諛,近忠正」意思是讓兒子親近忠心正直之人,遠離阿諛奉承的小人;「刑法所應,和顏任理,慎勿以情輕加聲色」意思是要用法來處理事務,判斷事務有有理有據,不可根據自己情緒和喜好來斷定;「富貴而不驕者至難也,念此貫心,勿忘須臾」意思是富貴後做到不驕傲確實比較難,但一定要時刻將這點記在心上,時刻提醒自己。
李暠寫下這些家訓,可謂用心良苦,這些名言警句不僅可以教育他的後代,還給後人留下一筆值得珍藏的財富。可惜在李暠死後,其子李歆繼位後,並沒有遵守這些家訓,而是大興土木,不聽賢臣進諫,獨斷專行,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在位才三年就遭到敵軍偷襲,後不幸戰死蓼泉。
李暠述志賦
《述志賦》出自《晉書》,是西涼政權建立者李暠的作品。李暠自幼好學,本想做一位步入仕途、潛心專研的學者,可是事與願違,所處的環境處處兵荒馬亂,百姓民不聊生。不得已才步入官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百姓伸張正義,給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祥和的社會。
李暠畫像
李暠滿腹經綸,熱愛文學,在十六國時期是著名的文學家。據史料記載他所著的有《槐樹賦》,這篇文章是作者通過槐樹在西北難以種植的事實,有感而發,感嘆自己身處這荒涼偏遠之地,不是自己施展才能的好地方;還有《大酒容賦》,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表達自己恬淡豁達的胸懷;還有《靖恭堂頌》、詩賦數十篇,以及為前妻寫的誅文。可惜的是,流傳下來的只有《述志賦》,其他的佳作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沒被保存下來。
李暠的《述志賦》是在南涼君主禿髮傉檀進攻西涼時所著。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李暠抒發的是自己身為文人的志向,而不是一個君主治國的志向。李暠胸懷大志,可惜生不逢時,看盡世間滄桑,面對國家分裂,內心無比煎熬。於是李暠多次上書東晉朝廷,視東晉王為正統,表達自己對恢復晉室的信心。《述志賦》中他的志向是不圖世間榮華,只求清凈高潔,隱居深山。而另一種情感就是表示自己願在東晉的領導下實現自己大統一的抱負和決心。
舉報
推薦閱讀:
※前秦皇帝苻生變態殘暴 大臣度日如年
※讓皇帝魂不守舍的美人 晚清后妃照嘆為觀止(組圖)
※(2)千古奇緣:皇帝妃子愛上了窮小子
※明朝歷代皇帝年號全揭秘(上)
※秦以後所有的22位被虜皇帝,被戲弄、被殺、被流放、被放回等
TAG: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