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武當山紫霄殿道教對聯
武當山紫霄殿道教對聯特指殿內外現存懸掛的四副匾聯實物。這些距今已有二百三十餘年歷史的道教文物,是研究武當朝山習俗、內丹仙學、玄帝崇拜、古建沿革以及傳說故事、道教文學、信士分布、佛道相爭的精典文獻。由於聯語文辭玄奧隱秘,內容「雜而多端」,且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致使大多數遊人觀其文而難知其義,賞其景而難窺其妙。故筆者不避淺見,略作解讀,意在拋磚引玉,以求方家賜教。
其一
三世有緣人,涉水登山朝聖境; 一聲無量佛,驚天動地振玄都。
【注釋】①「三世……聖境」一句:系化用元代中期武當道士張守清等編撰的《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一第七條「紫霄圓道」引《聖訓》句,原文為「三世為人方到吾山,五世為人方住吾地,七世為人方葬吾境」。 ②緣:此指命中注定的機遇。 ③聖境、玄都:皆指神仙所居之地。 ④無量佛:即無量壽佛,亦名「阿彌陀佛」,阿彌陀義為無量壽,故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無量壽經》上:「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解讀】此為紫霄宮大殿門聯之一(共二副),上聯署「大清道光七年(1827年)仲春(農曆二月)穀旦(吉日)敬獻」,下聯落款為「武昌府武昌縣劉可擎偕男繼(庠、廱、廣、度)等沐手謹叩」。
聯文大意為:凡是具有「三世為人」功德的有緣善士,都可以涉水登山,歷經旅途艱苦來到道教聖地武當山朝拜真武大帝;而那些口誦「無量壽福」的佛門弟子,既然能屈尊來到仙山福地探玄問道,這亦是武當山道教祖庭驚天動地的盛事。
上聯化用道經告誡朝山的信士香客,欲入武當「聖境」參拜玄帝,必須具備「三世為人」的功德,方可與「道」結緣。只有樹立「五世為人」,乃至「七世為人」的宏偉大志,世世代代堅心修持,廣結善緣,等到功德圓滿後,才能身「葬吾境」,永享仙界之樂。武當山素以道教聖地著稱,「玄帝事實,有自來矣」[2](P83)。明代山志曾借玄天上帝之言盛讚武當曰:「吾山不及諸山富,諸山不及吾山清。吾山冬寒而不寒,夏熱而不熱。三世為人,方到吾山。五世為人,方住吾境。七世為人,方葬吾地。吾山寂寂草凄凄,只聞鐘鼓不聞雞。汝若有緣居此地,吾令六甲斬三屍。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三十六居隱士,葬在吾山骨也清」[2](P84),故虔誠的道教徒以身葬武當仙境視為修道的畢生追求。此外,上聯還反映了古代極其繁雜的朝山習俗。相傳,武當山乃「玄帝沖舉於此,乘輦上朝天闕」[2](P84)之地,舊時凡有「朝謁之士,欲登大頂,南岩取路,先須紫霄宮殿內焚香,祝珓聖許,則上大頂無虞」[2](P84)。這說明要登上天柱峰頂朝拜金殿內的真武祖師,紫霄宮是第一關,在此要按照「三世為人,方到吾山」的條件和要求,驗明信士的身份,徵求玄帝的許可。如果「本非其人,莫能至此也」[2](P85),「若聖意不容,強欲上山,則霧鎖雲橫,莫辨高下,巨蛇猛獸,蹲踞道旁」,凡朝聖之人「至頂有銅亭一座,亭內香爐一座,玄帝一尊。焚香、書名、誦經,不宜久停,速回下山」[2](P85)。由此可見,武當道教對信徒參玄朝聖採取了嚴格的限制,以維護道教的神聖和尊嚴,決不允許德行淺薄的浪蕩之人混入山中,以免褻瀆神靈,觸怒上天。同時,對朝聖的程序、細節以及注意事項也都有明確的規定。明代詩人李燧曾寫到:「覽勝來登天柱峰,探玄先過紫霄宮」[3](P49),意即於此。如今登臨武當山,雖然沒有古代的陳規舊制,但也應了解道家習俗,恪守道門禁忌,尊重道教信仰。
下聯雖然倡導了武當道派祖師張三丰「三教合一」的主張,但也隱含了抑佛揚道(即佛家屈尊問道)的思想,反映了長期以來佛道相爭的社會現實,這在武當山民間文化研究學者李征康先生搜集整理的《無量爺修行》的故事中,也有所披露,「傳說,武當山金頂,原來是無量爺的地盤。後來,真武祖師得道成仙,要無量爺讓位。無量爺說:『讓山不讓佛。』所以,直到今天,上武當山進香的人,還是高喊:『無量爺受佛!』……」[4](P279)。縱覽歷史,武當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佛道長期共存,在民間深受影響,直到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九年至二十二年(1411—1424年)大規模營建武當山道教宮觀之後,佛教才逐漸隱退。據河南省《淅川香岩寺中興碑》記載:「香岩寺有二……明文皇時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大司寇金純、考功郎郭琎、司農主政王和奉敕修太和山宮觀,奏請創建殿宇以奉如來,以居禪真,特邀俞允與武當工程俱舉。山門銀榜璇題則沐都尉手書也。」從碑文中可以看出,明成祖時,張信、沐昕、金純、郭琎、王和等人在奉敕修建武當山宮觀的過程中,同時也整修了佛教寺院香岩寺。目的在於「以奉如來,以居禪真」。香岩寺建成後,有可能將武當山中的僧人遷到香岩寺居住[5](P39)。但武當山仍棲有高僧,如明代汪道昆在《太和山記》中寫到:「佛子圓性居尹喜岩……。圓性祝髮京師,具法相,目攝諸徒屬,捲舌不談,談則纚纚不休」[2](P359)。同朝王世貞在《自太和山下宿南岩記》中亦寫到:「岩踞嶺之腹,而嵌空若室者三,中最寬,鑿大士像。虛左席,客以地面庋;其右以榻不二」[2](P475)。文中的不二和尚圓寂後葬武當山虎耳岩,古墓塔至今猶存。這足以說明武當山雖以道教揚名四海,但並不排斥佛教的存在,這亦是武當道教的獨特性。其實武當道教對信士朝聖雖有限制,但也有網開一面之處,如王世貞在《武當道上所見戲成短歌(蓋其人皆進香玄帝而口誦佛也)》詩中寫到:「南陽少婦道人裝,皂紗蒙紒白帢方。口誦彌陀數聲佛,手齋玄帝一瓣香……」[2](P484)。可見武當山並不拒絕這些既信佛、又信道的朝聖者,這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在參聖拜佛過程中具有極其複雜的思想動機和社會心理需求。
此聯意旨玄奧而不晦澀,文辭通俗而不寡淡。尤其「三」與「一」、「有」與「無」的運用,在工對上獨具匠心;此外「涉、登、朝、驚、動、振」這六個動詞的搭配妙用將「玄都」和「聖境」這些靜的景觀賦予了鮮活的動態情感;「人、佛、天、地、山、水」不僅對仗工整,而且也將武當山的山水形貌、天地玄機、人間仙境的洞天福地特徵亦暗寓其中,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
其二
金殿重輝,看鳥革翚飛,勢化山河維社稷; 帝容復整,仰龍章鳳姿,光同日月炳乾坤。
【注釋】①金殿:此紫霄殿,因其金碧輝煌、氣勢雄偉而故稱;又雲紫霄象徵天上紫微星座,居中央為帝星,紫霄宮意為天地中央的紫壇,猶如皇帝理政的金鑾殿,故簡稱金殿。 ②鳥革翚飛:比喻宮室莊嚴華麗。《詩·小雅》中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革即鳥的翅膀,即五彩羽毛的野雞。意思是飛檐凌空,像飛鳥張開的翅膀;畫工奇麗,像五彩的野雞抖動的羽毛。 ③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歷代封建王朝必先社稷壇墠;滅人之國,必變置滅國的社稷。後用社稷代指國家政權。《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④帝容:泛指紫霄殿內供奉的真武、玉皇等諸帝聖像。 ⑤龍章鳳姿:此形容紫霄殿內的聖像身著帝王禮服,儀錶端莊,神采非凡。蘇軾曾有「我公天與英雄表,龍章鳳姿照魚鳥」詩句。舊時亦指出身高貴。龍章指古代帝王諸侯禮服或王侯儀衛旗幟及軍旗等,因其上飾有龍形圖案而故稱。鳳姿指具有鳳凰的儀態風姿。鳳即鳳凰,是傳說中的瑞鳥名,雄曰鳳、雌曰凰。《詩·大雅·卷阿》:「鳳皇(同『凰』)于飛,翙翙其羽」;《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注十而鳳凰為之長。」 ⑥乾坤:指天地。《易·說卦》:「乾,天,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唐·杜甫《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解讀】此為紫霄宮大殿門聯之一(共二副)。上聯署「旹大清道光七年(1827年)仲春(農曆二月)中浣(指農曆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吉旦(吉日)敬獻」;下聯落款為「眾信士首人仝住持沐手謹立」。
聯文大意為:經過精心修葺的紫霄殿又重新煥發出昔日的光輝,試看那凌空的飛檐,如同飛鳥張開的翅膀,躍躍欲飛;那顏色奇麗的畫工,好像五彩的野雞抖動著羽毛,耀眼奪目。這種巍峨壯觀的氣勢一定能夠感化山川河流,為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發揮重要作用;紫霄殿內經過又一次修整的諸神塑像,煥然一新,光彩照人,仰觀那些神像身著飾有龍形圖紋的帝王禮服,風姿卓越,儀態端莊,這些聖像所凝聚的神光一定能夠驅走世上的邪惡昏暗,佑護黎民蒼生,像日月之光一樣永遠照耀地天地之間。
此聯中的「重」、「復」二字,追述了紫霄宮曾經維修的歷史事實。據《武當道教史略》載:「清宣宗道光年間,清廷對武當山各宮觀庵廟曾進行了一次大修」[6](P237)。因紫霄殿東次間後三桁墊枋側銘文有「大清嘉慶六年興工,二十五完工,木匠陳明萬,子備高仁」字樣[7](P150),證明紫霄宮的大修從嘉慶年間就已經開始了。而此聯正是在大修工程竣工之後敬獻的。這次大修從嘉慶六年(1801年)一直延續到道光六年(1826年),歷經二十五年之久。紫霄宮是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現存最為完善的宮殿之一,始建於宋朝宣和年間(1119—1125年),元代名為紫霄元聖宮,明代將元遺大殿改名為「香火殿」,明永樂十年(1412年)又大規模地擴建並賜名「太玄紫霄宮」,其紫霄宮大殿歷史上曾進行過兩次大修,「大清嘉慶六興工」的大修尚屬首次。大清咸豐六年(1856年),因官軍與紅巾軍在武當山作戰,使紫霄宮、南岩宮、朝天宮、太和宮嚴重受創,紫霄宮幾無道人。同治初,楊來旺來武當,拜全真龍門派何陽春為師,立志修復武當諸宮,經薦為紫霄道衲,由於他為陝西撫台治病有驗,撫台病癒後親自到武當山紫霄宮坐鎮三年,調運錢糧,修復部分宮觀。其餘工程由楊親率門徒經十餘年募化,相繼修復[6](P25),這即是第二次大修。1993年,紫霄宮進行了歷史上第三次大修,也是建國經來第一次大修復,歷經5年,耗資600多萬元用於紫霄大殿及兩側東西配房的維修,基本達到了「整舊如舊,維修復原」的要求。
此聯在構思上圍繞人們的視覺習慣,由大及小,由外及里,由景及情,逐層展開。上聯首先以「金殿重輝」展現全景,接著將視線聚焦在凌空的飛檐,用「鳥革翚飛」這個細膩的特寫囊括了殿宇外觀的精彩絕妙之處。「中國古建築,存在著一種追求局面宏偉,氣象闊大的設計手法,不僅令人感覺到、體會到,而且常常通過軸線、穿透、對景、借景,而直接訴諸視覺」[8](P188)。紫霄殿正是這種「宏觀設計」的傑作,故作者在此用「勢」作一形象概括,「勢」前為景,「勢」後為情,觸景生情,使人自然聯想到維修武當宮觀是為了維護江山社稷、祈祝國泰民安、實現皇圖永固的夢想。而下聯則側重描述殿內的布局陳設,作者在此沒有鋪陳眾多精美的供、法、禮器,而是沿用上聯的寫法,先概覽修整後的諸神塑像,再細看真武、玉皇等「帝容」的衣紋佩飾,嘆其高雅華貴、卓爾不凡的氣派。當人們懷著敬仰之情凝視著一尊尊神像的風範儀姿時,似有大道靈光裹罩身形,慕道之心油然而生,但願這神聖之光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永遠普照蒼天之下的萬物生靈。
此外,作者在鍊字上亦頗具功夫。同樣具有觀瞻之意,對殿宇外觀的描述僅用「看」字一筆帶過,此輕描淡寫為突出下文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而鑒賞殿內的「帝容」時則用「仰」字,生動而貼切地表明了作者尊崇道教聖靈的內心世界。再者,「勢」與「光」是作者由景及情的必然結果,亦使其思想升華達到了極致和頂點。「勢」是無跡可循的;「光」亦是常人無法感知的,然而「勢」能震撼天地,「光」能博愛萬物,這就是「道」所蘊含的偉大力量。但是這種思維活動和心理感應不可能每個人都能體驗和感受到,而對虔誠的道教徒來說可能尤為明顯和強烈。
這副對聯,不僅寓意深刻,用典得當,而且對仗工整,文詞儒雅。令人讀來,頓感心胸開闊,氣勢豪邁。
其三
去皇宮而岩穴,木石居,鹿豕游,因作這超前軼後事業; 屏紅塵以悟道,機神靜,元真覺,才成此極天蟠地文章。
【注釋】①皇宮:本指古代帝王的宮廷。此指靜樂國皇宮,相傳在均州(今丹江口市)境內。 ②木石居、鹿豕游:語出《孟子·盡心上》:「舜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其大意為:舜居住在深山之中時,跟樹木、石頭一塊作伴,和梅鹿、野豬一同交往,他跟深山中的野人差不多。此指靜樂國太子(即真武大帝)初入武當山修鍊之境況。 ③機神靜、元真覺:指丹道修鍊中,通過調息,使心神入靜,參悟日久,人體腎陰內自有真陽生髮,此為內丹仙學中的築基功法。元真指人先天元氣中的真陽,覺即覺察、生髮之意。
【解讀】此為紫霄殿內抱柱聯之一(共二副),上聯署「旹乾隆歲次壬辰(1772年)孟秋(農曆七月)穀旦敬獻」,下聯落款為「光化縣老河口意氣王之欽、李可權、路映,信士周義劉天一、朱全山仝立」。
聯文大意為:靜樂國太子(真武)離開榮華富貴的皇宮,來到武當山中的岩屋洞穴內修行,長年與古木山石為鄰,與梅鹿野豬為伍,這好像沿襲虞舜當年的艱難處境來完成這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宏偉事業;他遮擋住滾滾紅塵,拋卻一切世俗雜念,來了悟丹道玄機,開始從心神入靜下手,逐漸地覺察到體內真陽初動,以至後來歷經四十二年修成無上大道,超凡入聖,被五龍捧擁升天,最終成就了這篇超過天地極限的大文章。
此聯高度概括了太子(真武)入武當山修道成仙的艱難歷程。據載:玄帝生而神靈,哺及七歲,天文書契,一覽默會。欲尋幽谷,內煉元真。十五歲辭父母,父王不能抑志。遂入是山潛虛玄一,默會萬真。披松蘿之服,散發跣足,凝真養性,四十二年成無上道[2](P78)。太子潛心至道,在天「願事上帝」,在地「普福兆民」,此所謂「超前軼後事業」。在武當山,有關真武修真聖跡及神話故事至今廣為流傳。磨針井祖師殿內兩側牆壁存有《真武修真》壁畫,這組壁畫是根據《真武神咒妙經》中所記載的真武修道武當山的故事而勾勒成圖的,整個畫面生動地反映了真武修鍊的曲折故事,線條古樸流暢,色彩陳淡蒼然,與古代建築融為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每幅畫面的內容依次為:發誓修真、辭別父母、元君指路、越海東渡、訪入武當、神賜利劍、劈山成河、水隔群臣、元君點悟、鐵杵磨針、折梅寄榔、虔心修鍊、梅鹿銜花、彌猴獻桃、黑虎巡山、烏鴉引路、面壁修行、祖師圓光、三清演法、互契元真、降妖伏魔、破碎鬼王、梳妝試心、六賊獻形、南岩飛升、五龍捧聖、玉京見功、仙台受詔、名列金闕、巡視三界。此外,武當山還現存有《敕建武當山太岳太和山玄帝修真全圖行》版圖,該圖編排有40個故事,是根據《重增搜神記》和《玄天上帝啟聖錄》等文獻而繪製的,內容與上述壁畫大致雷同。又傳太子在山中修真之時,從早到晚靜心修鍊,任憑鳥兒在頭上做窩、生蛋孵化,也一動不動。身邊的荊棘由小到大,通過他的腳板,又沿著經脈從胸口長出來,開花結果,他依然聚精會神地修道,他常年不吃五穀,肚子(指胃)和腸子在腹中鬧騰,他就把它們抓出來扔了。諸如此類的口頭傳述甚豐,雖各有所指而不離其旨。
下聯著重從細節上具體闡述了真武在修鍊過程中所涉及的功、理、法,因從事丹道修鍊首先就要摒棄人世間的紅塵俗念,節制最耗生機的情慾,使情歸性,性攝命,性命與道合,方可從外界攝來無窮生機,故能超脫生死,隱形住世,成就金仙大道。從修鍊功法上講,只有從築基階段的「機神靜」開始,不斷地循序漸進,才能有「元真覺」的體驗,長此下去,可修成金剛不壞之體,達到久視長生的目的,這也是道家千百年來崇尚的終極修鍊方式。因真武修鍊之初就曾有「久未契玄,始生怠意」的經歷,所以從古至今,修道者眾而得道者寡。在現實生活中,科學也只是滿足人們物慾生活的需要,而對於人類生命科學的探討仍以仙學養生為上乘。故遵從古人所講的「煉性、築基、得葯、溫養、沐浴、脫胎、神化」等丹功修證實驗,這才是人類長生之正途。
武當道人素重內丹修鍊,此聯豎懸紫霄殿堂,亦是警示道眾在誦經禮懺之餘,隨時隨地以真武的修真經歷為鏡鑒,堅心潛悟,志在玄虛。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在武當山相繼發現了《武當山煉性修真全圖》、《武當山玄機心法圖》、《內景圖》等一批珍貴的丹經文獻,從中可以看出,武當山為歷代丹煉大師棲居隱修之地。另據道教學者研究指出,武當山各宮觀廟宇內的眾多塑像,或坐或立,皆多有意守神態和掐訣手勢,實乃表現著各種不同門派和不同層次的內功修鍊之法。如遇真宮張三丰坐像,手置膝上,神態安詳,垂簾內視,儼然內丹修鍊之狀;南岩宮的卧「福」睡「壽」是在默默地向人們暗示道家內功的玄機,而「太子睡龍床」又喻指道家睡功之姿;金殿真武祖師披髮跣足,雙簾微垂,安恬祥靜之神態本是道家修身內養之圖示。同時各宮觀的建築法式、整體布局也遵從了道教的宗教意圖,蘊藏著丹道修鍊的玄秘奧妙。如「紫霄福地」狀若龍椅,隱含著玄妙的道家內功圖,依照太子岩、紫霄大殿、禹跡池所處的位置猶如人之上、中、下丹田。在武當道士中,像陳摶所創的「蟄龍睡法」、張三丰撰寫的丹詩《無根樹》等都在丹功上成就了很高的造詣,明代高道李素希還從「龜納鼻息」和「鹿吹垂尾」的自然現象中悟出內丹養生之妙諦。如今,紫霄宮的丹房修葺一新,道人們在晚上也都有上丹靜煉的日程安排。
此聯以真武修真入聖為主線貫穿始終,語氣有張有弛,節奏分明。「去」與「屏」以動詞居首,愈顯文筆簡練、乾淨利落。「因作這」與「才成此」這一對領字的運用具有承上啟下和深化主題的作用。聯文中的「三字句」各為「對偶句自對」,此與上下聯中的「句子自對」、「詞語自對」相融合,展示了對聯對仗形式的豐富多樣性,所以此聯是值得人們在創作中學習借鑒的精品佳作。
其四
跣足云為履,游三界,踏破真空,佛號西方無量; 披髮天作冠,蔭九州,覆冒實境,道稱北極至尊。
【注釋】①跣足:光著腳。 ②三界:佛教用語,佛教把生死流轉的人世間分為三界,即欲界(三界中的第一界,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六欲天的總稱。以此界眾生都貪食、色、眠等諸欲,故名)、色界(在欲界之上,此界諸天,但有色相,無男女諸欲,故名)、無色界(指純精神的世界)。《大佛頂楞嚴經》一:「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唐代《陳子昂集》二《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自超三界樂,安知萬里征。」 ③真空:佛教指超出一切色相意識的真實境界。眾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菩薩修般若(梵語。猶言智慧,或曰脫離妄想,歸於清靜)慧觀,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一上之一:「真空者,即滅諦涅槃,非偽故真,離相故空。」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四《五言四十韻詩一章》:「嘉賓增重價,上士悟真空。」 ④無量:即無量壽佛,此指玄天上帝的別稱,據《道藏》「複位坎宮」中說:「玄帝千變萬化,為主教宗師,分身降世,濟物度人,無邊無量,洞天福地無不顯靈感應……」,故玄帝又稱「大慈大悲普救無上法王」、「無量壽佛」。 ⑤披髮:披散著頭髮。 ⑥蔭:保佑。 ⑦九州:指古代中國設置的九個州,有三種說法:①《書·禹貢》九州為: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②《爾雅·釋地》九州無青、梁,有幽、營;③《周禮·夏官·職方氏》九州無徐、梁,有幽、並。後來九州泛指中國。宋·陸遊《劍南詩稿》八五《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⑧覆冒:蒙蓋掩蔽。《漢書》八五《谷永傳》:「黃濁四塞,覆冒京師。」 ⑨北極至尊:指北方最尊貴的天帝。
【解讀】此為紫霄殿內抱柱聯之一(共二副),據譚大江先生搜集整理的《道教對聯大觀》(2002年,宗教文化出版社)載為「(清)陳容民等敬獻」。現存下聯落款為「菲律賓中國道教總會九八靈霄定殿捐資重修」。
聯文大意為:真武大帝光著雙腳,披散著頭髮,以駕乘的祥雲代替他的紅舄玄履,以浩浩天幕作為他的通天十二旒冠。他身為萬法教主、盪魔天尊,在巡遊三界之時,像隨便踏破一件東西那樣,輕而易舉地進入了上乘佛法中的真空境界,所以佛教稱呼他為西方的無量壽佛;他的神威保佑著九州的黎民百姓,蒙蓋掩蔽著實實在在的江山社稷,所以道教也稱呼他為北方最尊貴的天帝。
此聯首先描繪了真武大帝「跣足」、「披髮」的形象。此形象特徵最早見於宋代的記載。蘇東坡(1037—1101年)曾為廣州真武廟題寫的對聯中即有「披髮」的描述,聯曰:
逞披髮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 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云乎哉。[9](P706)
「眾所周知,蘇東坡在文學上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同樣蘇東坡與道教的關係,也不單單可以從他的詞作中反映出來,在他的散文和賦中,也可以看也來」,「蘇東坡對道教的科儀也很有研究」,「在我國道教史上也應有一定的地位」[10](P36—37),所以我們相信蘇東坡的描述是嚴肅的。另據元代趙道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十三載,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十二月,命林靈素修「佑聖殿」,即真武殿。修殿時徽宗說:「願見真武聖像」。後在林的策划下,「遂現身長丈余,端嚴妙相,披髮皂袍,垂地金甲,大袖玉帶,腕劍跣足,頂有圓光,結帶飛繞立一時久」[6](P68—69)。因林靈素比蘇東坡出生略晚,說明當時真武「披髮、跣足」的人格形象在蘇東坡之前已經形成。元代集賢學士趙孟頫因夢見玄武神像,虞集為之作《玄武畫像贊》,其中有「乃夢天,披髮跣足」之句。《明史·姚廣孝傳》載,太宗朱棣在「靖難」誓師祭纛時,「見披髮而旌旗者蔽天,太宗顧之曰:『何神?』(姚廣孝)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於是太宗仿其像,披髮仗劍相應」[6](P161)。由此可見,自宋以降,「披髮、跣足」的真武形象已得到了世人普遍認可。從武當山現存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塑像來看,真武大帝的形象一般為身材魁偉,容貌慈祥,披髮跣足,或著道袍,或披鎧甲,或戴冕冠,著十二章紋帝服,威嚴端坐,龜蛇置其旁;或仗劍、履龜蛇,作視察三界之狀;既有真武少年讀書像,也有中年端坐修鍊像,還有掐訣作法像等,這些真武神像都是根據《真武經》記載的真武神形象而塑造的。
二是讚頌了真武大帝在佛教中的法力及其享有的尊位。在道教中,真武大帝統領佛教的記述甚少,此聯可能是武當道教為確立真武大帝至高無上的地位,根據太上老君(即老子)的經歷和事迹而特意附會編造的。早在西漢末年,印度佛教已傳入中國,後來張道陵(34—156年)亦創立了中國早期道教。為了與佛教抗衡,並抬高道教地位,道教便以道家創始人老子為祖師。由於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老子西遊「莫知所終」的含混說法,《西升經》便稱「老君西升,開道竺乾」。竺乾是指古印度一帶,意為西域,故而又引出了漢代的「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之說。這說明當時已有人把老子與浮屠同樣作為神加以禮拜。到三國時,即出現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說法,甚至稱老子是佛的師父。三國魏·魚豢《魏略·西戎傳》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出西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老子弟子,別號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據傳西晉道士王浮與當時一些名僧辯論道的優劣,每每大敗而去,惱怒之餘,便將以上說法進一步發展,編出了《老子化胡經》,此經稱老子西去教化釋迦牟尼,故意將佛門老祖貶低為道教晚輩,以此樹立道教的尊嚴[11](P26—28)。這種佛道相爭的局面,本身就違背了老了的思想宗旨。儘管佛、道二教在搶奪地盤、爭取民眾上毫不相讓,但在教義、經典上卻互相利用、互通有無。
武當道教自古以奉祀玄天上帝為主,在佛道爭論中,也多少沿襲了「老子化胡」的思想,在《道藏》中稱「玄帝千變萬化,為主教宗師,分身降世,濟物度人」。在《玄門日誦早晚課》中亦稱玄帝為「三教祖師」,因而賦予了玄帝兼管佛教的職司,真武之所以被西方佛教稱為無量壽佛,是因為真武大帝具有「游三界,踏破真空」的無邊法力。欲界、色界、無色界、真空本是佛門功法術語,「真空」為最高境界。而武當道教中亦盛行「三界」之說,如明代山志《玄帝紀》中就有無色界「下應靜樂國」、色界「下應武當山」[2](P80)的記載。至於武當道教稱真武大帝「佛號西方無量」,實出於抑佛揚道的動機。事實上,無量壽佛就是佛教中的阿彌陀佛,亦稱無量清靜佛、無量光佛,佛家凈土宗以其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凡願往生彼土者,一心不亂,長念其名號,臨終時佛即出現,前來接引,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12](P3265)。作者在此聯中稱真武為「無量壽佛」,很可能與無量壽佛「往生北國」有直接關係,因為佛教凈土宗重要經典《無量壽經》上曾經說過,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果滿成佛,往生北國等事[12](P1935)。由此可見,道教造神亦是煞費苦心。
由於此聯創作於清代,清朝皇室在入關前即崇奉藏傳佛教格魯派,並立黃教為國教。對道教雖大體沿襲明制加以保護,但遠不如明朝之重視,且檢束更嚴。針對當時道風日衰、佛風盛行之境況,武當道教順應時政,根據無量壽佛往生北國一事,結合真武大帝威鎮北方的傳說,巧妙地將無量壽佛說成是真武大帝的化身,使得「清朝滿人雖然最崇觀世音、關帝君、土地公三神,但對於真武玄帝的尊崇如明一般,始終如一」[13](P14)。
三是極力宣揚真武大帝孚佑天下黎民,維護江山社稷的神威。真武又稱玄武,其信仰溯源於上古仙話和古代的星辰崇拜。道教自東漢正式創立以後,就吸收了玄武信仰,玄武神也開始進入道教的神仙譜系,並被道教徒所重視。北宋以後,玄武在道教神譜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但真武神在北宋(前期)時的形象仍是龜蛇;直到南宋時,真武神人格化的傳說開始日益滋繁。據《續文獻通考》載:「真武,凈樂國王太子也。生而神靈,察微知遠,長而勇猛,唯務修行,志除邪魔。遇紫虛元君,授以道秘,遂越東海遊覽,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山修鍊。居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飛升。奉上帝命,往鎮北方,披髮跣足,躡離坎真精,建皂纛玄旗,統攝玄武之位,神威赫然,歷代顯著」[8](P12—13)。至此,真武已成為「周行六合,洞察無形,祚善刑淫,庇護群品」[6](P68)的北方天神。
武當道教在宣揚真武信仰的同時,根據廣大民眾的社會需求和統治階級祈求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共同心理來編創真武的形象、職司,所以真武信仰不僅為道教徒和民眾所崇拜,而且也為歷代帝王所崇敬,他們或封贈賜號,或建觀築廟,或立碑頌讚,或遣官致祭,這樣不僅提高了真武神的地位,也促進了道教的興盛和發展。
此聯語言暢曉自然、簡潔凝練,句子結構嚴密緊湊,再現了對聯藝術的寫作技巧和趣韻悠長的獨特風格。
參考文獻:
[1]譚大江,郭旭陽.武當山對聯輯注[M].十堰:武當詩詞編輯部,2002. [2]任自垣,等.楊立志點校.明代武當山志二種[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章詩聖.武當山詩集[M].丹江口:鄖陽師專學報編輯部,1991. [4]袁紹北.武當山故事精選[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 [5]熊光清.明代武當工程與河南淅川香岩寺的修建[J].武當,1994,(2). [6]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 [7]張華鵬,等.武當山金石錄[M].丹江口:丹江口市文化局,1990. [8]張良皋.中國建築宏觀設計的頂峰——武當山道教建築群[A].武當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道教編輯部,1994. [9]常江.中華名勝對聯大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 [10]朱宇炎.蘇東坡與道教[J].中國道教,1993,(1). [11]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12]辭源[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 [13]丁常雲.道教的真武崇拜及其科儀[A].武當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道教編輯部,1994.
附:紫霄宮簡介
紫霄宮,位於展旗峰下,海拔804米,坐北朝南,面對三公峰、王老峰,照壁峰等,後有太子岩,右有雷神洞,左有蓬萊第一峰,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紫霄宮始建於宋宣和中(公元1119-1125年)年代中期。明永樂十年(1412年)重建,共建廟房160間,題名為「太玄紫霄宮」。到嘉靖31年(1552年)建廟房已擴大到806間,建築面積達8553平方米。建築及遺址現佔地面積為74000平方米。1953年,1979年,1994-1995年先後由國家投資和道協集資,共籌資數百萬元對紫霄宮進行了修善。照片為紫霄大殿,明永樂(1412年)建。大殿建在三層崇台之上,為九脊歇山重檐頂式,緣琉璃瓦屋面,外五踩重昂斗拱撐托檐廊。面闊進深均為五間,面闊26.31米,進深18.39米,通高18.69米。正脊、垂脊,角脊上飾以各種琉璃飛禽走獸,殿內鬥拱,額枋天花板等飾以彩繪旋子、流雲、神仙人物、二龍戲珠等圖案。殿內數百件神像、供器多為元、明製品、工藝精湛、價格極高、殿後有金、銀、沙坑、龍王井、龜脖吐水等勝景。紫霄宮內,還有宮牆、龍虎殿、碑亭、父母殿、東、西道院、朝拜殿(十六宮)等建築。紫霄宮後有太子殿(元代建築),宮前有金水渠、金水橋、禹跡池、福地殿等明代建築。
作者:郭旭陽 原載:中國武當道教 整理製作:惡人谷珠樓 版本:網路版 轉貼請註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