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銀行也已出現產能過剩?
譚浩俊
據媒體報道,近日,曾任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副總經理,後任萬穗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的張化橋撰文呼籲:請研究中國銀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此語一出,立即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強烈反映。很多人感到納悶,銀行怎麼也可能出現產能過剩。不是有那麼多企業,用盡一切辦法想從銀行得到貸款支持,都沒有達到目的嗎?
顯然,張化橋先生的觀點,並不是指市場需求,而是指服務和風險。一方面,高利潤帶來了高風險。2006-07年的美國,銀行業利潤總額僅僅占股市利潤總額的三分之一,銀行這座高樓大廈就轟然倒塌了。而現在中國銀行業利潤總額占股市利潤總額的比重,早就超過美國2006~07年的情況了。美國銀行業轟然倒塌的的主要原因,就是銀行為了追求高利潤,大量投資高風險產品。而從中國銀行業目前的現狀來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重蹈美國銀行的覆轍,只求高利潤,不顧高風險。所投資的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以及炒房等,都存在極大的風險;另一方面,高利潤留下了低服務。幾乎所有銀行,都降低了對實體企業服務的水平,弱化了對實體產業的服務功能。不僅信貸結構嚴重失衡,而且對實體企業的信貸資金成本,也遠高於其他企業、特別是房地產企業和政府融資平台。
也正因為如此,說銀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並非危言聳聽,也不是故弄玄虛。如果不是產能過剩,怎麼可能會出現信貸結構嚴重失衡,實體企業融資無門的現象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銀行的利潤高得出奇,服務水平差得要命,滬深兩市銀行業上市企業資本回報率已超過了16.%,中小實體企業的銀行貸款保證率不足5%,但資產利潤率卻很低,只有0.99%。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銀行在經營和發展過程中,只考慮規模擴張,無限制地擴大資產、增加負債,卻從不考慮資本充足率的科學性、合理性。一旦資本充足率達不到要求,就通過股市等募集,然後再繼續擴大資產和負債。
更重要的,銀行在無限增加貸款成本、使多數企業獲得的貸款成本遠高於規定利率的情況下,存款成本卻始終維持在固定水平。如此,銀行能不獲得暴利嗎?而這些暴利,哪個不是企業和個人利益被剝奪和蠶食的結果呢?
事實上,站在市場需求的角度分析,中國的銀行業,不僅沒有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而且是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特別是中小實體企業業,沒有一家不面臨嚴重的資金矛盾。問題出就出在,銀行業的資金,完全被經營者錯誤的經營行為搞亂了,搞得沒有規矩和沒有方寸了。該支持的得不到支持,不該支持的將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支持。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銀行業仍處於高度壟斷之中,處於沒有真正進入市場軌道。同時,相關職能部門沒有給銀行正確的引導和約束,而是任憑銀行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甚至為其提供進一步犯錯的條件和方便。如不斷地同意銀行通過股市募集資本金、將存款利率死死地控制在可以讓銀行獲取暴利的範圍之內、通過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將銀行壞賬剝離等。
相反,如果相關職能部門能夠嚴格按市場規律辦事,對銀行的經營行為予以有效的約束與制約,讓銀行不再為了追求高額利潤而無節制地擴大資產規模、增加負債、頻繁補充資本金,服務和風險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就不可能出現,暴利現象也不會存在。
所以,面對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民營企業爭搶民營銀行牌照的熱情也是一浪高過一浪,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已有數十家民營企業申請創辦民營銀行了,其他企業也在躍躍欲試。
但是,不得不承認,除了少數企業是為了真正的「金融事業」之外,多數企業想進入銀行業,看中的還是銀行業存在的暴利。如此,對金融業的放開,也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為,如果盲目放開,誰也無法保證,金融秩序會不受到強烈衝擊,產能過剩的矛盾會真正在中國的金融業中出現。
所以,金融業到底應當如何向民間資本開放,如何讓民營銀行這條「鯰魚」來將金融業為團死水攪活,也成了非常棘手的一個課題。要知道,中國的投資者、包括民間投資者,都有一哄而上的習慣,都喜歡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在相關的監管制度以及銀行信貸結構沒有調整好的情況下,一旦金融業向民間醬全面開放,產能過剩的矛盾會立即顯現,銀行破產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如此,金融風險如何防範、存款安全如何保證,就成了十分重要的方面。
顯然,要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將責任全部落在國家身上,而必須通過保險制度的完善,讓企業來共同承擔責任。而如果在對民間資本開放後,國家仍然在為國有銀行「托底」,對整個市場的完善也是相當不利的。
這是十分嚴峻而現實的問題。
推薦閱讀:
※中藥降糖現奇效,首席醫如是說!—眾多「糖友」因此篇文章受益!
※發表文章
※文章和馬伊琍怎麼認識結婚的?
※你看過最好的文章或者段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