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甘草瀉心湯證之痛經一例
宋琪診療劉毅指導
2018年1月10日。
今日門診遇一年輕女性,劉某,望之表情痛苦,獨按小腹,聞及語聲低微無力。余遂問何故,劉某答曰:」乃受經行疼痛之苦」。再徐徐問之,其長年痛經,尤以第一天為甚,為陣發性絞痛,遍看國中聖手無果。細審其症,平素易上火常發口腔潰瘍及痤瘡,口渴飲不多且喜冷飲,但同時怕冷,四逆、常感睏倦,偶有胃痛,飲食稍有不慎即大便溏稀。
余秉承六經八綱辨證理論,思之乃上熱下寒之厥陰病。望之舌淡苔薄白微黃無特異,切之脈雙關略浮滑且延及寸下部。吾師曾言「瀉心湯系列脈均關上滑大,不獨大黃黃連瀉心湯,154條只是仲景示範」。但瀉心湯有五法,此人當歸何處?余又細觀,此女雙目明亮極有神采,又憶吾師語錄「雙目明亮如美瞳,多神光外散,易失眠,多甘草瀉心湯證。」此女又言其每於夏日正午易睡卧漏睛,余大悟,此正是《金匱要略》甘草瀉心湯條文之「目不得閉」。(為何發生在夏日正午,請看客留言),治當清上溫下,應以甘草瀉心湯治之。
然劉某當下腹疼較劇,神差,以求速效。余近日研習傷寒論針灸配穴有所感悟,故根據甘草瀉心湯證之選穴配穴指導。甘草瀉心湯證多因少陽柴胡證誤下後,外邪內陷入里痞塞中焦,中氣受損,氣機升降失常所致。故而臨床多見口乾口渴、睡時露睛、怕冷腹瀉等上熱下寒之症。處方可以寒熱並用、多方調理,但針灸方案常精簡選穴,直中病機,令人體自愈。故本針案關鍵在於和中益氣,氣機之正常升降自可恢復,則痞塞於中焦之寒熱邪氣自當消於無形,故以甘溫補中,和胃消痞為配穴原則。
請劉某側躺於病床,選取脾俞、中脘二穴,以毫針刺入,得氣後以補法刺激。約五分鐘後劉某即訴小腹疼痛略緩,約十分鐘後劉某再訴疼痛減輕。留針20分鐘後,劉某喜訴疼痛完全消失,自覺腹背和煦,身心舒坦,如此眉頭得開,針起而愈。
後余析之,劉某乃典型甘草瀉心湯之方證。人體特定穴之俞穴,位於腰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之上,又稱「背俞穴」;募穴,位於胸腹部,又稱「腹募穴」。古人認為,背俞穴及腹募穴乃臟腑之氣輸注與會聚之所。正如《靈樞·衛氣》有云:「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意即臟腑之氣可通過氣街與其俞穴、募穴相聯繫。俞穴、募穴與人體臟腑之氣如此密切相關,故臨床常將病變髒腑之俞、募二穴配合運用,以發揮其協同作用,此即俞募配穴法,為前後配穴法之典型實例。
今劉某之甘草瀉心湯證病變關鍵在於脾胃,脾胃之氣受損則氣機升降失常,中焦痞塞,可以上述俞募配穴法一試。然脾之俞穴脾俞,脾之募穴章門,胃之俞穴胃俞,胃之募穴中脘,一共四穴悉數針刺之?非也非也。余根據《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等論述可知,臟病(陰病)多與俞穴(陽部)聯繫,腑病(陽病)多與募穴(陰部)聯繫,故臨床上臟病多選其俞穴,而腑病多選其募穴。由此思之,余最終於四穴中擇脾俞、中脘二穴針刺之,同時毫針補瀉手法中以補法為用,協同配伍以達補其脾胃,和中益氣,調暢氣機之效。
由此經多方考慮,反覆取捨,劉某針刺後小腹疼痛完全消失,針起而愈,中醫針灸之奧妙無窮由此可見一斑。然余研習針灸之學時日尚淺,吾師曾言「左手經方、右手針灸」,唯望吾等後人精進不休,繼承先賢之思想精華,造福病患。
推薦閱讀:
※課件分享:咯血的診斷與治療
※肺結核病的診斷及治療
※美國食療營養:10種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超級食物
※胃癌的經方治療 上
※麥粒腫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