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觀點匯總(大家一起來拷貝)

1。你可以是a也可以是非a

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或許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重型精神疾病。分裂,也是種種心理疾病產生的源頭。黑與白,對與錯,好與壞等等一切概念上的對立,就是分裂。事情本來是無好無壞,但我們的心製造了分裂,將其中一部分視為可以接受的,而將另一部分視為不可以接受的,於是製造了分裂。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沒有動時,是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的,但心一動,也即意念一動,分裂就產生了。

你既不可以和我親近,也不可以和我疏遠。也就是說,和她們打交道,你似乎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相信很多人會有過這樣的體會,你認識了一個人,更嚴重的是,你和一個人有了親密關係,你發現,和他在一起,他會總是攻擊你。於是你會想,他總是這樣攻擊我,肯定是不喜歡我不需要我了,那我離開他吧。但若你膽敢這樣做,他會發出死亡威脅,要麼威脅殺死你,要麼威脅殺死他自己。你或許被嚇住了,你留在了這個關係里,但你發現,在這個關係里,你無法動彈,因為你做什麼都是錯的。黑與白,對與錯,好與壞等等一切概念上的對立,就是分裂。事情本來是無好無壞,但我們的心製造了分裂,將其中一部分視為可以接受的,而將另一部分視為不可以接受的,於是製造了分裂。不過,A是可以接受的,-A是不可接受的,這句話尚不足以描繪最痛苦的分裂。最痛苦的分裂是,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你簡直無處可去,最後你的心破碎成兩半,一半只能接觸A,而接觸不到-A,另一半只能接觸-A,而不能接觸到A,這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百分百的「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會導致徹底的精神分裂症,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處在這個維度上,而它所帶來的痛苦也隨處可見。

分裂最初產生時,常是因為有條件的愛。譬如,父母會傳遞出一個信號,你只有做到A時,我們才關注你接受你,於是,你會無形中形成一種意識,我做A是可以的,但我做-A是不可以的。這種程度的分裂,是多數父母都會有的,而這種程度的分裂,所導致的也常是一般程度的問題。但假若父母自身問題很大,心理矛盾很多,就會對孩子傳遞出一個很糟糕的信號:你做A我們不接受你,你做-A我們也不接受你。這終於導致了孩子的嚴重分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去覺察自己的心理,並多對自己說,我既可以A,也可以-A,這會引發很多很好的變化。對於從不憤怒的人,允許自己憤怒,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對於從不肯委屈自己的人,允許自己有些委屈,也會是很好的嘗試。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靈活,而通向靈活的一個也許最有效的辦法,是常對自己說「你既可以A,也可以-A」,並將這一原則在生活中活出來。

2.一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照顧你的心靈,他用他自己發明的蘇格拉底問答法,在一次次辯論中破解掉別人所執著的邏輯,讓其發現,我們所執著的任何一個信念從邏輯上來講都是靠不住的。 在觀照我自己的生命中,在和無數人深談中,在治療中,我則發現,每個人的心都被一套模式給困住了,認識到這套模式,就可以將心解放,我們就可以獲得自由。 這套模式,用兩句話可以概括: 關係就是一切,一切皆為關係; 世界是相反的。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們的一切言語、行為和想像等,都是發生在關係中,而且都是為了獲得關係中的認可。 譬如,一個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他處在深度的抑鬱中一動不動,不和任何人做任何溝通。看起來,他的抑鬱是一個人的,其實,他是抑鬱給某個人或某些人看的。祝福大家中秋快樂,圓圓滿滿!諮詢中心10月1日-7日休假,假日期間只接受外地來廣州密集的心理諮詢或電話諮詢,需要10月1日之前預約:) 課程時間:10月1日-6日,地點:清遠(也即花都)碧桂園 ———————————————————————————— 有兩個晚上,我連續做了一系列的夢,似乎揭示的是,假若我的靈魂活了數千年乃至數萬年,那麼很可悲的是,在每一次生命中,我的生命都是同樣一個模式。 或許,這說的是前世今生。 也或許,這是我的心編織的故事,用那麼多故事告訴我,我這一生的模式的局限是什麼。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模式,這個生命模式導演了自己生命中的輪迴。 我們該為這種輪迴觀慶幸,因為,這個輪迴中的導演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要好好去認識自己,認識這個深藏於我們內心而又常常不為我們所知的導演。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照顧你的心靈,他用他自己發明的蘇格拉底問答法,在一次次辯論中破解掉別人所執著的邏輯,讓其發現,我們所執著的任何一個信念從邏輯上來講都是靠不住的。 在觀照我自己的生命中,在和無數人深談中,在治療中,我則發現,每個人的心都被一套模式給困住了,認識到這套模式,就可以將心解放,我們就可以獲得自由。 這套模式,用兩句話可以概括: 關係就是一切,一切皆為關係; 世界是相反的。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們的一切言語、行為和想像等,都是發生在關係中,而且都是為了獲得關係中的認可。 譬如,一個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他處在深度的抑鬱中一動不動,不和任何人做任何溝通。看起來,他的抑鬱是一個人的,其實,他是抑鬱給某個人或某些人看的。 又如,我一個來訪者,處於某種自己不滿的工作狀態已多年,總想突破但又總突破不了,最後發現,她的心所執著的模式令她自己先陷入一種可憐狀態,之所以陷入這種狀態,是期望有一個人出現,去憐愛她,並將她拉到舞台中央,那時她便會大放光彩。 你的生命狀 又如,我一個來訪者,處於某種自己不滿的工作狀態已多年,總想突破但又總突破不了,最後發現,她的心所執著的模式令她自己先陷入一種可憐狀態,之所以陷入這種狀態,是期望有一個人出現,去憐愛她,並將她拉到舞台中央,那時她便會大放光彩。 你的生命狀態,又是在等待誰,表現給誰看的呢? 第二句的意思是,那些令我們最頭疼最苦惱的,恰恰是自己內心最需要歷練的。 這一點在戀愛上尤其如此。一開始,我們幾乎總是因為不同而被吸引,但愛情關係建立後,我們又總是為不同而痛苦,我們會希望對方改變,但卻忘記了我們最初對這些是何等痴迷。 心追求的是圓滿,所以,那些令我們痛苦的,恰恰是自己最欠缺最需要去學習的,所以我們在愛情上做選擇時絕不是瞎子,相反,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非常有道理,問題是,自己能否領悟到這個道理的所在。

在親子關係中這一點也有充分的展現,我屢屢發現,非常優秀的父母卻有非常無能的孩子,其根本原因是,父母的優秀是為了對抗自己內心的自卑感,所以他們追求優秀的同時會感覺到隨時會襲來的無助感,於是他們用一切方式將這種無助感排擠出去,而最有效的方式是排擠給周圍的人,而不幸的是,孩子跟隨他們最多時間,所以孩子最多承受了他們無助感。

由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也會展現在工作關係中,假若一個人因為恐懼而逼迫自己成為卓越的人,那麼他心中的恐懼與無助也會投射到周圍人身上。如果他具有重要的地位,那可以想見,他周圍會有無能者,而這個無能者,是這個卓越者的需要。

無論是第一句話,還是第二句話,我所概括出的內心模式的這兩個特點,都可以在三個最重要的關係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三個重要關係即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和我們與戀人的關係。態,又是在等待誰,表現給誰看的呢? 第二句的意思是,那些令我們最頭疼最苦惱的,恰恰是自己內心最需要歷練的。 這一點在戀愛上尤其如此。一開始,我們幾乎總是因為不同而被吸引,但愛情關係建立後,我們又總是為不同而痛苦,我們會希望對方改變,但卻忘記了我們最初對這些是何等痴迷。 心追求的是圓滿,所以,那些令我們痛苦的,恰恰是自己最欠缺最需要去學習的,所以我們在愛情上做選擇時絕不是瞎子,相反,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非常有道理,問題是,自己能否領悟到這個道理的所在。 在親子關係中這一點也有充分的展現,我屢屢發現,非常優秀的父母卻有非常無能的孩子,其根本原因是,父母的優秀是為了對抗自己內心的自卑感,所以他們追求優秀的同時會感覺到隨時會襲來的無助感,於是他們用一切方式將這種無助感排擠出去,而最有效的方式是排擠給周圍的人,而不幸的是,孩子跟隨他們最多時間,所以孩子最多承受了他們無助感。 由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也會展現在工作關係中,假若一個人因為恐懼而逼迫自己成為卓越的人,那麼他心中的恐懼與無助也會投射到周圍人身上。如果他具有重要的地位,那可以想見,他周圍會有無能者,而這個無能者,是這個卓越者的需要。 無論是第一句話,還是第二句話,我所概括出的內心模式的這兩個特點,都可以在三個最重要的關係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三個重要關係即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和我們與戀人的關係。 但我們最終會發現,起碼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我們與戀人的關係,都是我們的心在外部的映現,這兩個關係中令我們喜悅和令我們痛苦的,都可以在我們的心中找到答案。 正如一個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活過來後說,他深深地明白了一點,他愛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愛自己,他恨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恨自己。 以上這些話或許寫的有些晦澀,但在我的課上,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發現,這些所謂的道理是那麼簡單、清晰且與現實的人生絲絲入扣。 6天的課程中,理論講解、練習和分享基本各佔三分之一。 但我們最終會發現,起碼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我們與戀人的關係,都是我們的心在外部的映現,這兩個關係中令我們喜悅和令我們痛苦的,都可以在我們的心中找到答案。 正如一個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活過來後說,他深深地明白了一點,他愛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愛自己,他恨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恨自己。

在和無數人深談中,在治療中,我則發現,每個人的心都被一套模式給困住了,認識到這套模式,就可以將心解放,我們就可以獲得自由。 這套模式,用兩句話可以概括: 關係就是一切,一切皆為關係; 世界是相反的。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們的一切言語、行為和想像等,都是發生在關係中,而且都是為了獲得關係中的認可。 譬如,一個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他處在深度的抑鬱中一動不動,不和任何人做任何溝通。看起來,他的抑鬱是一個人的,其實,他是抑鬱給某個人或某些人看的。 又如,我一個來訪者,處於某種自己不滿的工作狀態已多年,總想突破但又總突破不了,最後發現,她的心所執著的模式令她自己先陷入一種可憐狀態,之所以陷入這種狀態,是期望有一個人出現,去憐愛她,並將她拉到舞台中央,那時她便會大放光彩。 你的生命狀 以上這些話或許寫的有些晦澀,但在我的課上,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發現,這些所謂的道理是那麼簡單、清晰且與現實的人生絲絲入扣。

一夜暴富的天宮院村的村民,至少很多人尚未學會和財富相處。《三聯生活周刊》的相關文章中描繪了一個細節: 一天晚上孟祥濤在家喝完了小酒,接到小舅子電話。一聽就知道對方喝多了,還約出去再喝,非要開車來接孟祥濤。在小區門口接到了孟祥濤,結果前面的車擋了道。「姐夫,你說咱撞它行嗎?」「為什麼啊?」「撞了咱買新的!」 這一細節顯示,許多村民還沒有學會如何和財富相處。可以想像,如果你是花10年時間,通過種種努力掙到了500萬,你與財富的相處方式會非常不一樣的。 類似的道理也可以套到「富二代」上。「富一代」們與財富相處的方式通常會更富有智慧,假若這財富來得尤其不易的話,但「富二代」們因為缺乏用心與財富相 綠子問渡邊,為什麼要學那些頭疼的數學方程? 渡邊回答說,那些方程的確挺沒意思的,不過通過學習它們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 這讓綠子佩服不已,因類似的問題她問過很多老師,可沒有一人給出令她如此信服的答覆。 通常,我們在追求一個目標時,覺得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要學好那些頭疼的數學方程,似乎就是因為那些數學方程本身很重要。然而,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窮其一生,這些花了大力氣學來的數學方程可能一點作用都發揮不了。如果真是這樣,學它們幹什麼?這是綠子的疑惑。 渡邊的回答是,哦,這個目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你鍛煉了自己的思維,這個副產品可以陪伴你一生,它可比那些數學方程本身重要多了。處的時間,所以他們不太容易珍惜財富。 在我看來,目標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是一個第三者,真正重要的是你與那件事情本身。 譬如,戀愛時,假若你的目標只是追到對方,那麼一旦得手你便容易會覺得索然無趣,因為你們其實並未建立起真正的關係,而且目標實現後你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還要做什麼。 譬如,做心理諮詢與治療時,我會認為,技術是第三者,關鍵還是治療師與來訪者的關係。如果一個治療師將技術視為關鍵,而徹底沉浸在技術中,那就是舍本趨末。我在使用任一技術時,真正關心的,這會引發來訪者什麼感受,同時我會有什麼感受,來訪者與我通過這一技術,關係又有了什麼變化。 譬如,吃飯時,假若你的目標只是吃飽或吸收足夠的卡路里,那麼,你就忽略了食物與你的關係。

3 假自我與真自我-抱持嬰兒的焦慮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嬰兒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認為母親和世界與自己混然一體(這是成人的解釋,嬰兒其實並不理解有母親和世界的存在),如果母親足夠好,嬰兒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滿足,並通過母親的及時反應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如果母親的照料有太多不及時的時候,這時候嬰兒就把「不及時來哺乳」的乳房視為壞客體,並把自己內心的焦慮(嬰兒的焦慮,尚未有確定的理論解釋從何而來,經常稱之為死本能)通過擊打、撕咬等攻擊性行為投射給壞客體。這時候,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會抱持住嬰兒的焦慮,將其化解。或者,至少是化解一部分,譬如嬰兒投射給母親的焦慮是10分,這也喚起了母親的不滿,但母親因自己內心是充盈著愛的,這樣的內心令她部分化解了這焦慮,等她再將自己的感受反彈給嬰兒時,其焦慮已降到了2-3分。更理想的情形是,嬰兒投射的是焦慮,但母親經過自己的內心加工後,還給嬰兒的是愛與包容,那麼嬰兒的內心就被轉換了。 如果母親沒有抱持住這份焦慮,甚至反而攻擊嬰兒,嬰兒就會感覺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離破碎。例如,嬰兒投射給媽媽的焦慮是10分,但媽媽自己的內心也是極度焦慮的,結果她的焦慮成了一個放大器,將這份焦慮放大到了50分,然後再反彈給嬰兒。一個簡單的例子如,嬰兒在吃奶的時候咬了媽媽乳頭一下,媽媽暴跳如雷,她扇了嬰兒一耳光,甚至將嬰兒重重地摔在地上。 如此一來,嬰兒自己的焦慮沒有被抱持,反而可能面臨著更大的焦慮。為了應對這種痛苦,他會形成「假自我」。所謂「假自我」,是嬰兒在應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時形成的東西。 本來,理想的情形是,嬰兒有了一種感覺,他將此投射給媽媽,並得到了媽媽的抱持,這時,圍繞著嬰兒自己本有的感覺所形成的即真自我。現在,糟糕的情形發生了,嬰兒的本有感覺要埋藏起來,相反他要花費巨大的努力去面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而圍繞著媽媽的感受所建立起來的東西,即是假自我。簡而言之,真自我是以嬰兒自己為中心的,而假自我是以媽媽為中心的。 可以說,假自我是一種妥協,實際上是對真自我的防禦。全能控制感得到足夠的滿足,是嬰兒今後放棄全能控制感,將自己與別人區分開來的基礎。但假如這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一個人可能會在童年時壓抑這一需要,但長大後會在戀愛關係和社會關係中尋求這種滿足,他會要求戀人或其他人滿足自己的全能控制感的需要,這種表現就是永遠是他說了算,而這對別人來說是噩夢,他們會想離開他,那時他就要重新面對自己破碎的存在感。 媽媽的臉是與嬰兒互動的關鍵。嬰兒通過母親的臉(也包括母親的其他肢體語言)來認識自己,這在客體關係理論中被稱為「鏡映(mirror)」,意思是就像我們通過照鏡子認識自己的相貌一樣。如果嬰兒看到母親溫柔關切的笑容,嬰兒對自我的印象也是溫柔美好的,認為自己值得愛和尊重。最可怕的是,母親對嬰兒的需求冷漠,不予以回應,此時嬰兒無法內化自我,我猜想這就是我自己內在最恐懼的來源。

推薦閱讀:

墨法淺談同時也是書法藝術之精神能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藏經》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 第一部分 《地藏經》是怎樣的一部經
玉雕細微處處顯精神—說說漢代六器??系列5
感同身受 用漫畫的方式讓你體會精神病患者的疾苦
精神家園 你我共建

TAG:精神分析 | 精神 | 觀點 | 大家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