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擇了毛澤東與新中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毛澤東與新中國60周年。毛澤東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和新中國建設的主要探索者。認真總結毛澤東與新中國對於我們自覺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樣兩個歷史任務。只有首先經過革命,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創造前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摧毀代表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維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反動政權,創建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
自1840年起,中華民族面臨救亡國存、強國富民兩大歷史性任務,毛澤東正是在這兩次「大考」中,被歷史和人民推向時代的潮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索革命真理,首先集中力量投入工人運動,在此基礎上實現了與國民黨的合作,參加了廣東戰爭和北伐戰爭,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當時黨還處在幼年時期,不善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正確地結合起來,在後期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特別是放棄了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使這次革命在1927年遭到了失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調查研究中國的國情,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逐步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正確地結合起來,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和相關的方針政策;創建了新型的人民軍隊,建立和發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加強了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形成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人民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表明,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總結建國30年若干歷史問題時,鄧小平深情地說:「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後,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鬥。所以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麼誇張。「(《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8頁)這實事求是證明,毛澤東與新中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我唱起《東方紅》,就想起毛澤東」。
(二)
以1949年為起點,中華民族的發展進入了新紀元。不僅把一個貧困交加四分五裂的舊中國變成一個團結統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國,還逐漸把一個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一個逐步繁榮富強、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既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又是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奠基人。中國人民政權的創建走過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它是先在局部的農村區域建立,而後經過長期鬥爭,逐步擴展,推向城市、推向全國。中國共產黨積累了人民政權建設的多方面的經驗,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時期所寫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已經對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體等作出了原則性的論述。在全國解放戰爭的後期,為了迎接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中,毛澤東進一步具體地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其論點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1954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採納,對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體等做出了歷史性劃時代的貢獻,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備的。
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政權的階級性是這樣: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135頁)人民民主專政究其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毛澤東又指出,我們採用民主集中制,而不採用資產階級議會制。在籌建新中國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根據中國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明確指出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統一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民族平等原則的實現。我們國家的名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叫聯邦,主張民族區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權力。中國共產黨逐步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建立了合作和協商共事的關係。毛澤東指出,民主黨派應積極參政,共同建設新中國。隨後,中國共產黨便與他們一起進行籌備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創建新中國的工作。這樣,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些構成了新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與此同時,明確指出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具有最根本的意義和決定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使中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究竟應當選擇什麼道路?
毛澤東明確指出:「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會主義,那就要兩頭落空。「(《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299頁)正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人民通過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沿著一條有中國特點的道路,勝利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生產資料公有制佔主體地位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為鞏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為社會主義建設、進步和發展,創造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經濟基礎。
(三)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後,中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一大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實踐和理論上的重大突破。一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為中國共產黨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確立了基本的指導原則和正確的方向。二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和理論。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指出這些矛盾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斷地得到解決,為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理論上的根據。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確立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三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實踐和理論。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這個命題,指出要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工作,並且把「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作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闡明必須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提出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四是,探索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自身建設的實踐和理論。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高度警惕黨在執政以後可能產生的種種消極腐敗現象,要求採取堅決措施加以防止和糾正。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五是,毛澤東還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正確理論和中國永遠不稱霸的重要思想,強調中國要支持各國人民的正義鬥爭,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服務。
(四)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最初27年間,由於國際冷戰和缺乏經驗等原因,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經歷過兩次嚴重的挫折,但是整個說來,那一時期,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一是,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經濟是「一窮二白」。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沒有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許多重要工業產品不得不依賴進口。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通訊、化學、國防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二是,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從1952年到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8.2%,這個發展速度,在世界上居於前列,在舊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除了少數農副產品產量的位次稍有後退外,穀物和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的排位都明顯提前了。三是,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逐步得到改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始終把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在全國人民節衣縮食支持國家工業化基礎建設的情況下,儘管人民群眾生活逐年改善的增幅不大,但初步滿足了佔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這在當時是世界公認的奇蹟。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毛澤東與新中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儘管他晚年犯過一些錯誤,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將永遠被中國人民懷念。
作者:貴州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
推薦閱讀:
※中國護照
※昝濤︱想像與「史實」:中國與土耳其之間歷史認知的差異
※唐如松:中國綠卡【魚魚】
※第15金:奧運女乒決賽李曉霞奪冠 中國包攬冠亞軍
※十二幅值得收藏的客廳裝飾畫,還是中國風最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