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香凝眼中的鑒湖女俠秋瑾

20世紀初葉,何香凝和秋瑾先後東渡日本求學。她們在孫中山、黃興等通過革命推翻清廷、建立民國的旗幟下結識,在日本有過短暫的交往、相處,由於共同的愛國情懷和理想追求甚至相似的性格而產生了強烈共鳴,年長三歲的「鑒湖女俠」秋瑾,給何香凝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何香凝為秋瑾「遇人不淑,身世飄零」而嘆息,為秋瑾勇敢、直率的性格和颯爽英姿、瀟洒的風度而折服,視為知心朋友。秋瑾的死訊傳來,何香凝傷心痛哭、「至深痛悼」。她對秋瑾的英勇事迹、壯懷激烈念念不忘,何香凝多方傳揚,長久緬懷。而她們同樣作為革命女性、巾幗英雄,在風雲變幻的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屬於自己的濃墨重彩的一章;更為相似的是,秋瑾以詩魂壯烈、詩情豪邁的幾百首詩作,何香凝以畫風雄強、體現猛虎精神與寒梅性格的大量畫作,分別留下了著名詩人、著名畫家的藝術形象。

左:何香凝 右:秋瑾

在歷史的塵埃落定後的今天看來,她們都以個人的傳奇人生,當之無愧地寫就了作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的典範,是百年婦運的傑出代表。

初識

何香凝與丈夫廖仲愷志同道合,1903年春到達日本學習。8月的一天,在中國留學生的集會上第一次見到孫中山並聆聽了孫中山的演講。幾天後,廖仲愷、何香凝夫婦與廣東籍留學生黎仲實一起,第一次去拜訪孫中山,進一步聆聽孫中山的革命道理,對他說的「推翻清廷、建立民國的道理,很是佩服,十分同情」,願效微力,從此與丈夫一起走上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道路。1905年,中國同盟會籌備成立,何香凝做了許多宣傳、集會聯絡、後勤等煩瑣的工作,並於8月7日正式成立前加入了同盟會,孫中山是她的入盟介紹人之一。秋瑾1904年6月赴日,經過黃興的引薦,結識孫中山。在孫中山、黃興等的啟發、組織下,更堅定了她的革命意志,於1905年8月27日加入同盟會,黃興是她的主盟人,馮自由是她的入盟介紹人,成為浙江省第二位加入同盟會的會員。她們都是同盟會最早的女會員,相識於日本東京。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大勢已去,被迫宣布取消帝制。4月,孫中山(左五)、宋慶齡(左四)、何香凝(左六)、廖仲凱(後排左二)等在日本聚會,慶賀帝製取消時的合影]

何香凝後來回憶與秋瑾見面、相識的情形,她說:「在我加入同盟會後那一年,有一次留學生開會,我們在會場見面」,「我與秋瑾在留學生會議上碰見過幾次,她也到過我家兩次」。在服膺同盟會政治綱領的共同追求,特別是在同盟會女會員極少的情況下,後來實際上參加同盟會的女性一共只有50人左右,她們自然有更多的交流機會。由於操著各自的方言,秋瑾和何香凝的交流多由筆談加上身體語言的方式進行。在筆談中,個人生活情況、政治抱負和各種際遇,都可以成為談話的主題。雖然語言不通,卻不影響她們之間的溝通,有時說到激動處,秋瑾還會手舞足蹈,忘形地說起何香凝聽不懂的紹興方言,性格坦率真誠,給何香凝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產生了觸動和影響,是何香凝十分欽佩的女子,她形容「秋瑾女士才略過人,同儕深為欽仰」。她覺得秋瑾性格豪爽,行事幹練,著男裝,個性鮮明。何香凝說:「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熱情豪爽的人,不像一般女子似地愛好裝飾,她的衣著隨便,不修邊幅,不拘小節。」確實,秋瑾在日本時「居恆衣和服,不事修飾,慷慨瀟洒,絕無脂粉習氣。」

交往

在交往和相處中,何香凝對秋瑾留有深刻印象,懷有很深的感情。一方面,秋瑾所託非人,她的丈夫庸碌懦弱、無所作為,讓她感到痛苦和寂寞,她是在經受了多年的「誰識我」的壓抑、茫然無助、悲憤辛酸的折磨和掙扎後,才帶著最終掙脫家庭束縛、打算「豁出去」的輕鬆心情,東渡日本,謀求獨立的。她立志「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將鐵血主義報祖國」,一定要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以「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的豪邁,為天下有才華的女子爭氣討公道!原來,她「自幼許婚於湘人王延鈞,以父命,非其本願,年十八出嫁,生子女二人。延鈞賦性頑固,醉心利祿,納資為部郎、需次北京。瑾篤信新學,鄙薄官邪,漸與王意見不合,經同鄉戚友陶大鈞、陳靜齋為之和解;不得,乃與定約分家產,各自為謀」。這種身世的曲折,讓從小受父母寵愛,婚後受丈夫尊重、志同道合、夫妻攜手並肩的何香凝,深為嘆息,深感同情。在秋瑾犧牲後,何香凝憶起秋瑾,對她當年筆談交流時第一次所寫下的「遇人不淑,身世飄零」的字跡,仍然歷歷在目。另一方面,何香凝對秋瑾堅強勇敢的性格非常欽佩,對她的才能很欣賞。同時由於她們同樣強烈的愛國追求,在思想上有強烈共鳴,何香凝一直把秋瑾引為前輩和榜樣,對她的犧牲十分痛惜,她說:秋瑾「進行革命工作,事機不密被捕,英勇就義。凶譏傳來,至深痛悼。」此後,她常常以秋瑾的英雄事迹和光輝業績教育後輩,每每講起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何香凝總是會提起秋瑾。1930年何香凝旅居法國時,給青年留學生劉天素等回顧、講述秋瑾的革命故事,給她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個世紀後,劉天素仍然清楚地記得,何香凝「曾詳細地給我們講過有關鑒湖女俠秋瑾的生平,從她當初如何勇於同封建家庭的舊勢力抗爭,一直講到她的英勇犧牲」。

新女性

何香凝和秋瑾都是二十世紀初的新女性,她們的勇敢與願為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精神,完全相同。她們的覺醒,都在於對中國女子處境低下、受多重壓迫的深刻體會,對婦女疾苦的透徹認識,最後通過身體力行,把作為女性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努力與改變社會的行動結合起來,起而投身社會革命,敢作敢為,成為新女性和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

1904年,秋瑾與陳擷芬等十人在日本發起恢復共愛會組織時,提出的「宗旨是反抗清廷,恢復中原,主張女子從軍,救護傷戰士,一面通信國內女學,要求推廣」;她刊行中國女報,面對社會「黑暗」的狀況,以照進「一線光」改變婦女界現象為職志,創作《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一文哀嘆生為女兒身的不平等地位,發起天足會,鼓吹婚姻自由,提倡女子教育和自立,實施女子體育,並籌組女子國民軍,把獻身革命與從事婦女運動結合起來。

秋瑾自日本歸國後在上海創辦的「中國女報」。

何香凝走出國門後,大大開闊了眼界,經過學習和思考,她在1903年發表的處女作是《敬告我同胞姊妹》,提出女子社會意識的覺醒,認為女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以求社會解放,才能求女子的解放,成為近代知識婦女的一員,很快她就切實地意識到中國婦女命運的悲慘現實,而要真正改變這種現狀,既要喚起婦女的自覺,提倡女權,同時也要讓占人口半數的女子明確對國家興亡亦應負責,婦女要「共謀社會之幸福,以光復我古國聲名」。何以可能?「我姊妹乎,其急湔除舊習,灌輸新知,遊學外國,成己成人,勿放棄責任,坐以待斃。」後來幾十年,何香凝在婦女運動方面的努力方向始終著重於領導、組織知識婦女,培養婦女運動骨幹,組織各界勞動婦女的聯合,從而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領袖。

秋瑾側重於作為婦女的英勇戰士,她組織會黨、訓練光復軍,運動黨軍起義,身著男裝、手持長劍闖天下,走上戰場與敵人血刃相見的壯烈行動,是真正的「鑒湖女俠」「巾幗英雄」!秋瑾抱著必死的信念,與徐錫麟、徐自華等立下「西泠埋骨之盟」,希望自己能作為一個女子為國家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慷慨赴義,最後真的成為「為革命而被砍頭的第一個女烈士」!

著男裝的秋瑾

秋瑾具有革命者的品格,視死如歸,臨危不懼。她慷慨赴死,令人動容。在她已知道「兵臨城下」,清兵馬上到學堂捜捕而自己本來有充足的時間逃生時,「瑾神色自如,只令學生及辦事人員先走,自居內室端坐不動,蓋自聞徐錫麟死耗,已蓄義不獨生之志矣」;面對來捕,「瑾束手就擒」;面對訊問,「瑾不作一語」;面對劊子手,她沉靜地走向刑場,「遂於翌晨四時就義於軒亭口下」。「跡其生平,行事之勇敢,任事之忠純,處事之公正,慮事之周密,臨事之沉毅」,實屬「鳳毛麟角」。

秋瑾平靜地面對死亡,卻在身後掀起了洶湧的波濤,千千萬萬個革命志士,各界民眾都異常震驚、憤慨,激起了更多人的革命鬥志!這就是何香凝常說的:革命者為革命犧牲,是他的夙願;犧牲者的赤血不會白流,會喚起更多的後來者!何香凝在廖仲愷犧牲後,面對丈夫的死,她以革命者的鬥志、以犧牲者會喚起更多後來者的信念,把繼承先烈的遺志、捍衛先烈的思想、繼續他們所開創的事業作為自己的「職志」。她沒有停留在中年喪夫的個人痛苦之中而只是「戚戚然」,而是背負著孫中山的臨終囑託和廖仲愷的未竟之志「兩大重責」繼續前行;她勢單力薄直接面對著陳炯明的死亡威脅時,也是慷慨激昂,以雄辯質問陳炯明,以至被說成「發顛」,她也只是淡然地說,這完全是因置生死於不顧的時候膽子大罷了!這是對正義的捍衛和勇氣!她的雄辯、淡定,與秋瑾的「神色自如」,如出一轍!

後來,何香凝為秋瑾故居和暢堂題寫了「秋瑾故居」的匾額,為出版的《秋瑾文集》題寫書名,都是何香凝對鑒湖女俠的敬仰和緬懷。

秋瑾故居門上面懸掛著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

(本文作者系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館長)

作者:蔡瑞燕

編輯:王富聰田萌

文史e家原創內容


推薦閱讀:

《秋瑾參加革命》
秋瑾衣冠冢被盜
秋瑾的血與魯迅的《葯》——魯迅小說導讀之三
秋瑾丈夫墓及秋瑾衣冠冢被盜墓賊炸開 遺骨四處散落
秋瑾

TAG: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