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紫禁城宮殿解讀(6)中正殿區域

紫禁城宮殿解讀(6)中正殿區域

中正殿區域位於紫禁城西北的建福宮花園南側,紫禁城內廷外西路春華門內,是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活動的中心區域,珍藏了豐富的佛經、佛像、佛塔、唐卡、祭法器等與佛教有關的文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設立了「中正殿念經處,簡稱「中正殿,主管宮內喇嘛念經與辦造佛像等事務。「中正殿」即是機構名,也是佛堂名,又是這組建築的總稱。並每年定期在中正殿區各佛殿舉行種類繁多的佛事活動。

清代檔案文獻中常把以中正殿為中心分布的十座藏傳佛教建築,即中正殿、淡遠樓、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殿、梵宗樓,總稱為「中正殿」。

1923年夏,建福宮花園火災殃及中正殿所在院落(昭福門以北院落),該院落除了寶華殿保存完整,香雲亭、中正殿、中正殿東西配殿、東西配房、淡遠樓、淡遠樓東西配殿均被大火焚毀,僅余石台明遺迹。

2005年,故宮博物院與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完成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以後,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繼續捐資和故宮博物院合作,著手復建中正殿區。復建遵照「維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以現存的遺址作為基礎,通過史料記載、近代遺存的照片和資料,參照故宮內相似的建築物設計並施工,施工採用傳統材料及傳統工藝。經過六年,中正殿區的復建工程完工。2012年11月27日,中正殿竣工典禮在故宮博物院中正殿區域舉行。

一、中正殿區域從南至北分三個建築院落:

(1)第一院落:主要建築,春華門、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樓、梵宗樓。

(2)第二院落:主要建築,昭福門、寶華殿、香雲亭、中正殿、中正殿東西配殿。

(3)第三院落:主要建築,淡遠樓、淡遠樓東西配殿。

二、中正殿區域雨花閣佛事布局及佛龕漢文

第一院落:主要建築有:

春華門:

春華門:位於雨花閣正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完成的《國朝宮史》述說「三宮之西為西二長街,南則螽斯門,北則百子門也。街西與純佑門相對者曰嘉祉門。再西為啟祥門。中間南向者亦曰啟祥門。門內為啟祥宮。則此門後來確實與啟祥宮的宮門同名

啟祥門西出,沿西筒子夾道往西便可見坐北朝南的春華門,再西可見壽安宮外的東門長庚門,向北經西長房就可到達神武門出故宮了。

春華門形制類似御花園北側的入口--順貞門,為隨牆琉璃門3座,每座均安雙扇實榻大門註解①(見實榻門),每扇門縱橫各9顆門釘。

雨花閣:

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採納蒙古三世章嘉國師胡土克圖的建議,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壇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雨花閣,於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閣是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

雨花閣是一座樓閣式建築,採用藏式佛教建築風格。

平面為長方形,南出外加抱廈一間。外觀立面為階梯形三層,內里四層,其中一、二層之間靠北面設有暗層,形成「明三暗四」之格局。

底層面闊三間、進深各三間,四周出廊,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添建前檐抱廈三間南面的明間開門,次間開有雙交四碗菱花槅扇檻窗四扇;屋頂南北是卷棚頂,東西是歇山頂,屋面覆蓋著綠琉璃瓦,屋脊及屋面剪邊是黃琉璃瓦;檐下使用白瑪曲孜、獸面梁頭等等裝飾,屋內的天花繪有六字真言以及法器圖案。

二層面闊三間、進深各三間,南、東、西三面出平座;南面的明間開門,次間安裝有檻窗,一二層腰檐鋪葺藍綠二色琉璃瓦,藍剪邊卷棚歇山頂。

頂層面闊一間、進深各一間,正面開有四扇槅扇門,兩側則是槅扇窗;四面出平座,環繞著琉璃掛檐板;

屋頂四角攢尖頂尖上聳立一座鎏金覆缽式喇嘛塔銅鍍金寶塔一座,通高九尺六寸。寶塔塔基、塔身、相輪、塔剎一應俱全。塔基為四方束腰,上有疊澀承托覆缽式塔身,十三天之上由傘蓋、仰月托日和火焰珠組成塔剎,全部為銅質鎏金四脊各有一條銅鎏金行龍躍於殿脊之上,殿頂之上滿覆鎏金銅瓦鎏金屋頂下沒有斗栱,龍及塔共用銅將近一千斤。

檐口裝飾華麗繁複,其彩色立體方塊,獸面梁頭部位都有著鮮明的藏族建築藝術色彩,它是漢式宮殿建築與藏式建築的巧妙結合。這種藏漢合壁的獨特建築形式,在整個故宮建築群中僅此一例。

乾隆四十四年(1779)曾經重造。建築形制獨特,具有濃郁的藏式佛教建築風格。

雨花閣是嚴格依照藏密的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設計的神殿。

底層稱智行層,懸乾隆御題「智珠心印匾額,供奉無量壽佛等事部主尊,佛龕之後有乾隆十九年(1754)制掐絲琺琅立體壇城3座。

暗層稱德行層,樓梯間前設供案,供行部佛像9尊,以宏光顯耀菩提佛為中心,佛母和金剛各4尊分列左右。

三層稱瑜珈層,供瑜珈部佛像5尊。

頂層稱無上層,供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上樂金剛各1尊。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宮中派喇嘛5名在雨花閣無上層誦《大布畏壇城經》。

農曆二月初八及八月初八,各派喇嘛10名在瑜珈層誦《毗盧佛壇城經》。

農曆三月初八及六月初八、九月十五及十二月十五日,各派喇嘛15名在智行層誦《釋伽佛壇城經》。

農曆每月初六日,在德行層安放《烏卜藏經》。雨花閣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對於研究藏傳佛教具有重要的意義。

雨花閣是故宮西路宮殿建築群中最高的一座。閣前有二座東西配樓,閣後西部是梵宗樓,閣北部院內有寶華殿寶華殿後緊聯香雲亭中正殿。這二座建築毀於一九二三年建福宮大火。這是一組以中正殿為主的佛堂建築,也是清代宮中藏傳佛教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

雨花閣東配樓、西配樓:

春華門內,即是雨花閣前東、西兩側的東配樓、西配樓。均為三開間卷棚歇山頂二層小樓。

雨花閣東配樓(為乾隆帝的金剛上師三世章嘉的影堂)、

西配樓(為六世班禪的影堂)

梵宗樓

梵宗樓位於雨花閣西北,是一座依牆興建的三開間卷棚歇山頂二層小樓。該樓體量極小,偏居雨花閣所在院落的西北隅,但供奉的主神地位很高。

一樓供奉文殊菩薩青銅坐像,高1.1米,底座寬0.7米。二層供奉文殊菩薩化身大威德布畏金剛青銅像,高1.72米,底座寬1.35米。這兩尊像分別為清宮內最大的文殊菩薩造像與大威德金剛造像。

二樓陳列狼皮、虎皮、黃狐狸皮、貂皮、猞猁皮等各種獸皮扁幡;銅鍍金龍紋紅漆箱兩隻,箱內分別供奉皇帝龍袍、衣飾、盔甲;兵器架兩個,供奉刀槍及弓箭。上述供器意在將大威德金剛奉祀為戰神。

梵宗樓興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中正殿區佛堂之中興建時間最晚者。

第二院落:主要建築有:

昭福門:

昭福門:位於雨花閣正北的黃瓦紅牆上。昭福門以東可見東牆上的通往延慶殿的小門。進昭福門便是寶華殿

寶華殿

寶華殿位於雨花閣後的昭福門內,為中正殿區內主供釋迦牟尼佛的佛堂,如今殿內明間仍懸掛著咸豐帝御筆「敬佛」匾額。如今寶華殿的建築保存完好,陳設仍在,但格局有變化。

寶華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後檐明間接有抱廈一間,和北面前檐出廈的中正殿相呼應,形成南北對稱。

清朝,寶華殿的明間陳設四方銅鍍金大龕一座龕內供奉金胎釋迦牟尼佛一尊。龕前的供案上供奉觀音菩薩及阿彌陀佛銅像。東次間、西次間沿牆的供案上陳設著佛像及供器。寶華殿內的日常佛事活動主要為喇嘛誦經、設供獻等等。清朝皇帝每年多次來寶華殿拈香引禮。

寶華殿前是一個廣場式院落,院落中央的漢白玉須彌座上放置「大清乾隆乙巳年造」款三足寶鼎青銅大香爐一座,院落靠北的東西兩側各豎有漢白玉基座的幡桿一根

寶華殿在當年的火災中雖然倖存,但建築的後面部分也曾過火,是此次修繕的建築中唯一實施保護性修繕的古建築。復建後的中正殿區重現了清朝乾隆時期的風貌。

清朝,這個院落是宮內舉辦大型佛事活動的場地,例如一年舉行一次的「送歲」、「跳布扎」(俗謂之「打鬼」)等大型佛事活動也在這裡舉行。

香雲亭

香雲亭(金塔殿)、位於中正殿與寶華殿月台的中間,是一個過渡性質的建築。

北面正對中正殿抱廈正門,南面與寶華殿抱廈相望,其平面結構與佛教曼陀羅的結構一致。

2010年,香雲亭被修復,其造型大體仿造御花園萬春、千秋二亭,現為非開放區建築之一

香雲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廈形成。四面抱廈前各出白玉石台階,綠色琉璃檻牆飾黃色龜背錦花紋,檻窗和隔扇門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龍錦彩畫。重檐攢尖頂,下層檐施單昂三踩斗栱,下層檐以上改成圓形,施單昂五踩斗栱。圓攢尖頂,明稱「一把傘」式,黃琉璃竹節瓦。寶頂是由彩色琉璃寶瓶承托鎏金華蓋組合成的。上圓下方的屋頂取仿「天圓地方」的古明堂形制。

香雲亭藻井內置貼金雕盤龍,口銜寶珠。外圈為六字真言天花色彩絢麗,造型精美,可稱是宮中亭子之最。1923年香雲亭與中正殿同毀於火之後,這座美麗建築的真實面目已經無人得見。由於資料缺乏,對它的研究一直沒有明顯的進展。

香雲亭作為清宮一座獨具匠心的建築和重要的佛堂,清宮史中的有關記載卻語焉不詳.《國朝宮史》及其《續編》,《日下舊聞考》,《清宮述聞》及其《續編》均一筆帶過,僅提及該殿名字而已,清宮檔案中對此亭的記載也明顯不足。

還有一個重要的資料,即《清內務府藏京城全圖》.該圖以線描的形式繪畫出北京城內的建築布局.據考證,該圖成書於乾隆十至十五年間,由於是內府測繪,其權威性自不待言".令人不解的是,該圖中正殿一區只有中正殿後殿,東西配殿,寶華殿,雨花閣,竟沒有香雲亭究竟是遺漏不還是對此圖的年代考證出了問題,很值得思氰

今人對香雲亭的研究也失之過略,甚至有明顯的錯誤.或述曰香雲亭為"中正殿前四方小亭,乾隆十五年以後添建.內供金塔金佛"""〕.論者顯然受到《內務府藏京城全圖》的誤導,加之當時研究資料不足,將香雲亭的建設年代定為乾隆十五年,現在看來,這個結論是不準確的。

中正殿

中正殿主供無量壽佛)、每年歲末,這裡舉行藏傳佛教特色的打鬼活動,屆時,皇帝和駐京的西藏高僧都要出席,成為宮中一年佛事活動的高潮和結束的標誌。它前面的八角亭供奉了八座大小不等的金塔和珍貴的佛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在中正殿設立專管宮中藏傳佛教事務的機構「中正殿念經處」,每年定期在中正殿區各個佛堂舉辦佛事活動。

這裡以度母像而著名,念度母經成為這裡佛事活動的主要內容。

清代中正殿一帶,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極寶殿,後漸次更名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兩代的中正殿應有某種聯繫,有待進一步考定。

清代改建中正殿、雨花閣時,又將乾西五所的一部分建造西花園。原隆德殿是明代嘉靖皇帝供奉道教神像之所。清代改建後改供佛教密宗像

第三院落主要建築有:

淡遠樓:

淡遠樓:位於中正殿正北。

淡遠樓東西配殿:

東配殿、西配殿:位於淡遠樓前的東、西兩側

二、中正殿區域雨花閣佛事布局及佛龕漢文

宮內,乾隆帝指定章嘉國師負責,在紫禁城西中正殿前建立一座四層的金頂佛殿,仿仁欽桑波創建的托林寺.乾隆十四年佛殿建成.佛殿四層,內設四部佛眾塑像,頂層供奉密集像,三層供奉大日如來現證佛像,一層作為各扎倉僧眾念誦三重三味耶儀軌的場所.

四層分別題為:第一層"智珠心印"、第二層"仙樓"、第三層"普明圓覺"、頂層"雨花閣".

一層南端是抱廈正中設九級樓閣式八方塔。穿過抱廈是正間,迎門正中是一座紫檀木雕七級樓閣式八方塔,漢白玉石座。左右對稱安置一對瓷塔,一對五級楠木樓閣式八方塔,這是由五座塔組成的第一排陳設。

第二排兩盆琺琅榮花樹

第三排木珊瑚樹四棵

第四排中部為銅鍍金五供,兩側是一對琺琅象鼻鼎香爐一對琺琅塔

殿中為紫檀木佛龕,供佛三尊。乾隆時期中供金胎釋迦佛,左供金胎四臂觀音,右供金胎文殊菩薩。現在中供銅鍍金釋迦牟尼,左右是無量壽佛

兩百多年來,它們靜靜的矗立在那裡,以精巧絕倫的工藝博得參觀者的讚歎,是雨花閣原狀佛堂陳列中最重要文物。佛塔構造非常精巧,瓷塔以凸凹槽層層相接,木塔則由榫卯相連,僅輔以膠粘。木塔塔高三百四十厘米,瓷塔塔高二百八十四厘米。

二零一零年,故宮工作人員給四座塔作了防震處理。

一層正中佛龕後面即三座大壇城,座於漢白玉須彌座上,外部是紫檀木重檐亭式罩。壇城為銅鍍金掐絲琺琅製造。圓形底盤,直徑三點六五米,中間為藍色正方體供台,高七十厘米,每邊長一點六九米。

四個立面每個面為金剛杵頭,四種顏色,北紅南白西黃東藍。供台上是正方體宮殿,開四門,每門前是裝飾繁縟華麗的五彩牌坊。方殿內是圓式框架,圓中心是井字,壇城的主尊神像立於井字正中,周圍格內是護法神象。圓形框架上部開一單檐盝頂天窗。盝頂上是一個長方體平台,台上是一個小方閣,內供經書一部,此閣稱「續閣,即經閣

宮殿內外裝點著幡幢、白猿、飛天、寶瓶等。供台下圍繞著六十四個金剛杵組成的金剛牆。此牆外是一圈彩色火焰牆,兩牆之間是八大寒林,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擺放著塔、樹、山、祖師、龍神、樹神、骷髏、獅子、狐狸、狼、虎、象等,數目都是八的倍數。每方都有護方神。各有一寶樹,樹下坐著一天的主宰,如帝釋天、大自在天等。

這三座壇城造形顏色完全一致,只是內供神像不同。正中是密集壇城,東邊是勝樂壇城,西邊是大威德壇城

壇城北面三間用雕龍歡門罩與南面分開,自成一活動空間。其上部是雨花閣二層(夾層)

在二層欄杆外面朝南貼著一部磁青紙金字經,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正中大字書「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阿彌陀佛即無量壽佛,它的安養道場即是無量殿了。

這一空間寬敞,但光線昏暗,頂棚低矮,使人產生壓抑,神秘以致恐怖之感,這是與西藏寺廟中密宗殿的氛圍是一樣的。

正北面是一座紅漆描金大佛龕,龕前放一長供案。佛龕兩側寫有四種文字的佛名,東側漢滿文,西側藏蒙文,內容一樣。二至四層佛龕也都寫有四種文字佛名。

一層佛龕漢文是「此層供奉智行(即事部)品佛,應念智行品內夫量度壽佛,四臂觀世音菩薩,尊勝佛母,白救度佛母,大悲觀世音菩薩,綠救度佛母,隨求佛母,白傘蓋佛母等經。現存龕中十尊像有幾尊與上敘佛名不符。

這是一組銅鍍金坐像,無量壽佛居中,高度不等,在五十至五十九厘米之間。這些神像就是密宗事部的主尊,它們中除「積光佛母」外都是靜相神,安靜平和,慈眉善目。大白傘蓋、尊勝、白救度、綠救度、隨求等佛母,是藏傳佛教中特有的女神形象。豐乳細腰,面容秀麗嫻靜,軀體擺動成S型曲線,表現了女性美。比較特殊的是積光佛母,她站在蓮台上,腳下踏二個人,蓮台下是七隻小豬拉的兩輪車。雖是女身,但頭載骷髏冠,腰披獸皮裙,載人頭項曼,完全是護法神裝束,紅髮向上沖,橫眉立目,與其它幾位女神形成鮮明對比。

二至四層,每層一佛龕一供案,與一層形式相同。

二層佛龕漢文:「此層供奉行德(即行部)品佛,應念行德品內宏光顯耀菩提佛,佛眼佛母,無我佛母,白衣佛母,藍救度佛母,顯行手持金剛,藍摧碎金剛,白馬頭金剛,無量壽佛等經。行部佛像九尊,以宏光顯耀菩提佛為中心,四尊佛母四尊金剛分列左右。四位佛母均為右舒座式(左腿盤著,右腿伸出,右腳踏一朵蓮花)其裝束和面部表情一樣,只是手式和持物各異。四位金剛均展左立(左腿伸直,右腿彎曲似弓箭步的姿勢),像高五十三厘米。

三層佛龕漢文:「此層供奉瑜伽品佛,應念瑜伽品內金剛界毗盧佛,成就佛,最上功擂佛,普慧毗盧佛,度生佛等經。瑜伽部五尊像均著菩薩裝,全跏趺座,像高六十八厘米。

四層佛龕漢文:「此層供奉無上品佛,應念無上品內秘密佛,威羅瓦金剛,上樂王佛等經。龕中三尊像是青銅的,像高四十四厘米。一至三層均為銅鍍金像,唯有這三尊像是青銅的,體積雖小但工藝高超精美遠勝過其它佛像。這是三尊雙身像,外界所傳「雨花閣內有五尊歡喜佛」其實就只有這三尊像。中間是密集(即秘密佛),西邊是大威德(即威瓦羅金剛,雅曼達嘎),東邊勝樂(即上樂王佛),位置與一層壇城一致。

拉薩上下密院主修的就是這三大金剛。黃教密宗修行依宗喀巴的「密宗教道次第廣論」為根據,其修行的內容主要是密集、勝樂、大威德,以及一些次要的金剛和護法神,修行的人要嚴格遵循修行次第,最後經過研習「生起、圓滿二次第,達到解脫成佛。

雨花閣密宗四部佛像合計二十六尊這是一組很微妙的組合體系,每一位神都有其確定位置,它們的排列組合秩序與密教儀軌緊密相關,玄秘難測。雨花閣是一座典型的黃教密宗神殿,有三大壇城,眾多的經、像、塔,完整的密宗四部修習場所及神像,為我們了解藏傳佛教及其藝術,特別是在清代皇宮中的特殊形態,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推薦閱讀:

「北漂」看完男默女淚,環京部分區域房價一年「三級跳」
玩轉區域 快樂成長
上海金山田野百花節設七個主要賞花區域,現近12公里賞花帶
什麼是 EB5? 什麼是 EB5區域中心
論東亞區域合作中的若干不確定性問題

TAG:解讀 | 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