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給中國帶來反思

諾貝爾科學獎已走過百年歷史,在獲獎幾百名科學家中,中國本土科學家竟榜上無名。這一事實導致中國民眾有很強的「諾貝爾情結」,「中國離諾貝爾獎究竟有多遠」之類話題也不時見諸於傳媒。

非常幸運中國獲得首個諾貝爾文學獎,但這並不能掩蓋中國實際差距與問題。值得全民反思!文學獎評選標準不統一,往往存在諸多分歧,不像科學技術那樣專業。獲獎固然值得高興,同時也並不能說明中國文學像媒體吹噓那樣燦爛強大,什麼世界看中國臉色,證明中國強大...中國學術科研最缺乏就是務實、嚴謹、腳踏實地心態作風,這次諾獎獲得讓全民這種浮燥、自大、自以為是更加劇,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往往停留表面強大,認為衛星上天,舉辦奧運會,GDP「第二」,就代表中國強大,現在又獲得諾獎更是尾巴翹到天上了,我們太容易迷失自我,太得意忘形...從來能能冷靜沉著評估自己,既不了解別人也不了解自己。

中國的科技水平與西方歐美日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很大距離,諾貝爾科學獎是獎勵給那些「高、精、尖」項目的發明者的,而我們整體略有落後。

中國能不能獲得諾貝爾其實並不重要,首先看看我們自己對教育重視程度以及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差距就顯示一切...

從國際比較看存在的問題  

    聯合國人類開發署《人類發展報告2011》對能夠得到有關數據的78個國家(地區)按TAI(技術成就指數)。

進行了評比排序,結果揭示出各國技術發展水平巨大的差距。位列榜首的國家是美國,TAI達到0.744,而倒數第一的莫三比克TAI僅為0.016。報告將這些國家分為4組:    (1)技術領先者。TAI大於0.5的國家共有18個,這一組被稱為「技術領先者」。這組國家處於技術創新的最前沿,它們具有自主持續創新能力,在技術創造、擴散和技能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第二位日本、第三位德國。韓國和新加坡是這一組裡引人注目的兩個國家,分別列第15和第18位。    (2)潛在的技術領先者。TAI在0.35~0.49之間的國家(地區)共19個,被稱為「潛在領先者」。這一組國家和地區在人的技能指標方面與「技術領先」組相仿,傳統技術擴散也較為廣泛,但創新比較少。例如,中國香港特區每千人擁有電話數達到1212部,超過了「技術領先組」中的大多數國家,人均電力消費也達到第一組的平均水平,但是技術創新指標很低,每百萬人口專利數只有6件,新興技術傳播指標也明顯低於「技術領先」國家。中國香港特區和馬來西亞列TAI排位分別為第24和30位,在這一組列第6和12位。    (3)技術的積極採用者。這一組共有41個國家,TAI在0.20~0.34之間,被稱為「技術的積極採用者」。這組國家積極採用新技術,大多有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和技術中心,但傳統技術的擴散緩慢並且不夠普遍。中國TAI分值為0.209,排名列第75位,在第3組中排在第8位,前面有南非、泰國、巴西、菲律賓等7個國家。印度是這一組的最後一名。    從單個指標的比較來看,對中國總排名做出積極貢獻的指標有4個:發明專利、技術使用費、中高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和平均受教育時間,分別排第136、101.89和150位。其中,中高技術產品出口指標領先作用明顯,對於中國在指標排序所起的積極作用最大。低於中國總體排名的分項指標也是4個:人均上網計算機數、電話普及率、人均用電量和高校在校生比重,分別列第88、75.97和110位。從指標分析來看,中國的技術創造指標的排名好於技術的擴散應用指標。人的技能指標既表示對技術創新的潛在投入能力,也反映技術創新成果對提升社會教育水平的積極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普及指標在各項中比較落後,對整體排名的負面影響較大。中國人口平均受教育時間指標國際排名第120位,雖然好於高等教育比重指標,但與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技術落後者。最後一組共有9個國家,TAI低於0.20,被稱為「掉隊者」。這組國家在技術擴散和技能培養方面落後很遠,很大一部分人口還未能從傳統技術的擴散中受益。   中國的技術發展地位。該報告引用《在線》雜誌所評出的全球46個技術創新中心的分布,美國20個,日本19個,英國4個,德國3個,中國無一個入選。    報告還提到中國2011年的技術創新,每百萬人口本國居民授予專利數只有0.001件,美國為589件,日本為1284件;每千人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只有0.01,美國為79.1,日本為88.0;每千人專利與許可費中國僅僅有0.01美元,而美國為130美元,日本為128.6美元。    從技術擴散方面看,中國中高技術產品出口額佔總出口比重為39.0%,其中高技術佔21%,在世界高技術出口額排名中位居第30位,比1990年增長14.65倍,但是只相當於美國與日本的10.4%。研究與開發費用佔GDP比重為0.7%,明顯低於發達國家2.3%的水平,更遠低於日本10.5%。    報告中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信息與通訊技術發展很快。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0年,中國每千人電話主線為6線,2010年上升為86線;2001年行動電話每千人幾乎為0,1999年上升為36線;但是每千人網際網路只有0.01個用戶。這些指標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世界每千人電話主線為158線,每千人行動電話為85線,網際網路用戶為1.8個。    中國的TAl分值為0.209,排名列第75位,基本反映了我國技術發展處於世界中等水平的現狀。把廣闊落後農村地區的人口考慮在內,我國的平均技術水平不僅與發達國家如美國(0.744)、日本(0.742)等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也和以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體的「潛在技術領先者」如西班牙(0.481)、義大利(0.471)、捷克(0.465)等存在一定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0.396)、墨西哥(0.389)、阿根廷(0.381)等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技術水平優於我國,也已經進入「潛在技術領先者」的行列。    按照技術成就指數的評價,中國屬於「技術的積極採用者」之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積極引入國外資金的同時,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高了主要產業的技術水平,對於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小:目前,我國多數產業的主體技術來源於國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的持續創新缺乏後勁已經成為進一步提高產業競爭能力的主要瓶頸之一。國際對比研究顯示,研究開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R&D/GDP)小於1%的國家,基本處於技術引進與應用層次。具有強大的引進、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發達國家的R&D/GDP指標一般在1.5%以上。而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發達國家的R&D/GDP指標全部在2%以上。2011年我國的R&D/GDP指標為0.83%,大體與技術成就指數「積極的技術採用者」的評價相吻合。根據國家「十五」計劃綱要提出的科技發展目標,到2050年我國的R&D/GDP將達到1.5%,這必將推動我國的整體技術水平跨上一個新台階。    儘管「技術成就指數」採用了不利於大國的評價體系,但是根據TAI的評價結果,我國的平均技術水平在參評的發展中國家中仍然位居前列,大約在15名之內。在「積極的技術應用國家」中列第8位。以較具可比性的巴西、中國和印度3個發展中大國的數據進行比較,巴西(0.311)總排名第43位,印度(0.201)總排名第63位,這個評價結果大體反映了我國的技術發展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的實際狀況。    從TAI指標評價結果來看,我國的技術擴散應用指標不如技術創造指標的排名,特別是反映高素質勞動力培養和技術傳播能力的高等教育及通訊設施的普及方面與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在於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只有通過多種教育培訓方式、完善的技術傳播體系和大量的技術普及活動才能將勞動者與現代技術緊密地聯繫起來。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努力提高勞動者的知識及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務。 

中國與世界上的科技強國相比,在全民科學素養、科技環境與創新體系等方面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尤其在精英品質、學術空氣和獨立精神方面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成功秘訣說」、「教師走穴風」……在上個月舉辦的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等專家批判了社會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態,認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德性培養和責任感的培育。而「學術行政化」,「精英官員化」,「官本位」理念成為阻礙學術創新與獨立的一大障礙已成共識。

近年來涉及論文抄襲剽竊、學歷造假、考試舞弊事件不時見諸報端,甚至連飛行員的資質都出現了造假現象。而贏者通吃的法則從官場引進至學術界,比學術造假還要可怕。它直接使追隨者求援於黑惡勢力,利用學術權威、技術手段以及金錢與影響力等資源,不惜訴諸暴力,破壞社會規則,以達到明規則之下無法達到的個人目的。雖然從「學術功利化」再到「博導黑惡化」只是極個別人,但是,在學術田野還存有荒蕪與蒼涼,甚至是蒺藜毒草之時,中國人的「諾獎夢」將何處安放?中國目前還處在打假階段,還談什麼諾貝爾獎,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只要看看國內泛濫的學術行政化、高校衙門化,再看看畸形的學術晉級指標、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任務式研究考核,學術環境的差距,顯然不是一兩塊「短板」的問題。

中國的科研有計劃,沒投入相對於日本的科研計劃,我國採取的是行政計劃方式,把某些政府部門認為優秀的人才,加以「定向培養」,這種計劃方式,貌似可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可卻從根本上破壞了人才平等競爭、自由生長的土壤,建立起人才的「身份」「等級」,而且把「入選計劃」演變為「學術榮譽」,在行政計劃之下,我國的創新性科學研究成果並不多,可是,一眾學者都高調地認為我國學術研究進入了最好的時期,甚至認為已經進入全世界前列。

靠科技發展提升自身的國力,這是一條靠近西方科學主流軌道的路。中國雖然認識到這一點,有「863」、「973」計劃,但中國速度太慢了。體制因素、教育基礎、科技環境、人口素質都可能被視為罪魁。「錢學森模式」今天還為人津津樂道。也可能有人指責中國悶聲「崛起」,陶醉於模仿、產業轉移帶來的「奇蹟」,長遠利益、長遠規劃並不在決策者的考慮範圍之內。獲得諾貝爾獎次數的差異體現了中國和日本與西方距離的真正差異。

而且中國學術環境功利化嚴重,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而且中國的學術環境浮躁,諾貝爾獎更多意味著名利,而非科學精神。事實上,直到今天科學精神也不是中國的傳統。功利化的學術環境,已經讓不少青年學者早早地失去學術理想和追求。工具化、權力化、利益化才是當下科學的真正角色,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迷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的功名意識,前不久剛倒掉的「中科院准院士」肖傳國的人生目標不就是諾貝爾獎嗎?至於諾貝爾遺囑中所倡導的創新精神和理想主義在中國始終是異類。

講究論資排輩,「小人物」在中國現有科研體制下很難出頭而且跟日本的小人物拿獎相比,中國小人物出頭的機會幾乎為零。此次日本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日本學者山中伸彌,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研究者,甚至是個失敗的學生。其他實習醫生做一個手術只要20分就可以結束,而他要2個小時還不能完全做完。其經歷跟200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田中耕一類似,田中耕一既非教授,也非博士,甚至連碩士學位都沒有,「幾乎沒有論文」,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師。

而中國學術界普遍論資排輩、只著眼資歷和學歷的人才機制。人才聘用對各種政策、相應待遇明碼標價,一目了然。而且相當一部分單位的所謂「引進人才」也只是圖個虛名而已。有的招了不用,有的招了大材小用。非「門裡出身」的人自然與「才」無緣,就是高學歷者坐「冷板凳」現象也並不鮮見。

這是一條靠近西方科學主流軌道的路。中國也認識到這一點,因此才有「863」、「973」計劃,但中國速度太慢了。體制因素、教育基礎、科技環境、人口素質都是罪魁。「錢學森模式」今天還為人津津樂道。也可能有人指責中國悶聲「崛起」,陶醉於模仿、產業轉移帶來的「奇蹟」,長遠利益、長遠規劃並不在決策者的考慮範圍之內。獲得諾貝爾獎次數的差異體現了中國和日本與西方距離的真正差異。四大發明是西方對中國的誤讀,是中國自己對自己誤讀對西方世界誤讀。直到今天科學精神並不是中國的傳統認為的,工具化、權力化、利益化才是當下科學的真正角色,否則方舟子也不會變成一呼百應的英雄。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迷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的功名意識,前不久剛倒掉的「中科院准院士」肖傳國的人生目標不就是諾貝爾獎嗎?至於諾貝爾遺囑中所倡導的創新精神和理想主義在中國始終是異類,這為什麼?因為中國人缺乏這種科學嚴謹而純粹獨立精神,滿腦子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不敢擔當,沒有責任感....

有人指責諾貝爾獎種族歧視、政治偏見和文化隔閡,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如果還有這種心理,又怎麼會正確理解科學精神。這顯然不是中國名字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中的原因。今天就是讓中國人自己評估計都不好意思把獎發給自己,自己國家的科技大獎還經常空缺呢,國家文學獎更是變成主旋律的獨唱。

推薦閱讀:

【740】祝賀中國女排勇奪奧運冠軍,欣賞張芝《冠軍帖》
中國花鳥畫發展歷程及特點
胡鞍鋼:從總目標看「法治中國」的鮮明特色
中國錯過的時代:15年的「海軍假日」,7艘史詩級戰艦
中國歷代聖賢雅隱圖 賞析 2

TAG:中國 | 反思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