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均年收入6-12萬就是中產
嘉賓: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青連斌
中產標準中國不同西方
張寧:在我國「中產階級」這個概念是什麼時間出現的?
青連斌:中產階級概念大規模進入我們國人的視野,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因為這個
時候很多學者開始關注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國家社會階層的狀況以及發生的變化,這個時候國外關於中產階級的研究成果也被廣泛地介紹到我們國家來。
張寧:美國的中產階級和中國的中產階級是一個概念嗎?
青連斌:應該是不一樣的。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是把擁有中等收入的人稱為中產階級,主要由從事腦力勞動的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商業營銷人員以及職員、教師、店員、文秘等組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管理科學的發展,科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這個隊伍不斷擴大,西方學者把這些人都看作是中產階級。但是,我不太贊成把西方學者使用的中產階級這個概念簡單地搬過來,套用到對我們國家社會階級階層問題的研究中來,
在西方,階級和階層兩個概念通常是不加區別的。但是,在我們的思維中它們有比較明顯的區別,階級通常同生產資料的佔有關係相聯繫,而階層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準來劃分。我們用中產階層這個概念來對應西方學者所指稱的中產階級可能是比較好的。
利益權力名譽是階層劃分標準
張寧:劃分 「階層」的標準是什麼?
青連斌:劃分階層的標準在社會學裡面不是單一的,有很多種標準。一個人是不是中產階層,主要是根據收入水平來劃分的。從社會學來講,馬克斯?韋伯首先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分層理論,他認為對社會成員進行階層劃分有三個標準:一個是經濟地位,根據財富的多少來劃分;第二個標準是政治地位,就是根據權利的有無和權利的大小;第三個標準是社會地位,主要是根據職業聲望,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職業都有不同的社會評價。韋伯提出的這三個標準就是三個字:利、權、名。韋伯關於利益、權利、名譽這三樣東西,在任何社會裡面都是有價值的,而且是稀缺的。
張寧:如果按照職業和社會地位劃分,那「中產」是不是意味著他要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政治參與權等?
青連斌:在我們國家,不管是哪一個社會階層的成員,在政治地位上應該是平等的。他們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應該具有同等的話語權和政治參與權。但是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可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政治參與權,不過這本身是不正常的。
大家都應該有平等的話語權和政治參與權。中產階層的成員,可能文化素養比較高、教育水平比較高,對政治、對社會公共領域的事物比較關注,更積極主動的參與社會生活、政治生活,這是應該的、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夠去追求特權。
社保體系不健全導致中產安全感差
張寧:有觀點說,在中國「中產階層」的安全感比較差,可能生一場大病,就很容易讓其破產,失去中產身份滑向窮人。您怎麼看這一觀點?
青連斌: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一個中產階層生一場大病以後就有可能變成窮人,更何況是窮人?更何況我們六千多萬的貧困人口?我們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制度尚未健全,所以大家缺乏安全感。
張寧:也有一種觀點是這麼認為的,說現在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層沒有形成,因為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進入社會的底層,為生活所累。您怎麼認為?
青連斌:可以肯定一點,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社會分層,既然存在社會分層,就肯定有中產階層。所以,我們現在不存在中產階層,這是不成立的,肯定有中產階層。問題是,我們現在的中產階層規模還小,中產階層的人員在社會人口中占的比重很小。現在,中產階層占人口的比重可能在30%左右。也有人講,還不超過30%。我們要實現從「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向「橄欖型」的社會結構這樣一個轉變,我們黨提出了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大政策取向。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中產階層的隊伍擴大。我們的社會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這個轉變的時間會要很長。
家庭人均年收入6-12萬就是中產
張寧:記者現在能不能算是中國社會的中產階層?
青連斌:按職業社會聲望劃分也好,按收入水平劃分也好,至少記者中的大多數都應該是中產階層的成員。很多記者並不認為自己是中產,可能有一個問題,也就是主觀判斷或主觀認定和客觀事實之間存在一個背離的問題,兩者不相符。他本身是中產階層的一員,但是他自己不認為。
為什麼存在這個問題?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什麼是中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斷標準。有些人認為20萬以上是中產。我認為這一標準太高了,6萬到12萬的就算中產。因為我們國家提出一個目標,就是到2020年,年收入在6萬到12萬的中等收入者要佔人口的多數。6萬到12萬就算是中產階層了。但是這裡講中產,這個收入應該算是家庭人均年收入,因為我們的消費是以家庭為單位使用和消費的。另外一個是比較的參照系問題。我們一些記者總是和高收入者比,主觀地就把自己歸入到低收入者行列。總的來講,一個是比較標準問題,一個是參照系問題。
中國社會結構變橄欖型路還漫長
張寧:美國是現在中產比較多的國家,他們的「橄欖型」社會也被認為是最穩定的。您認為中國何時會從「金字塔」轉變為「橄欖型」?
青連斌:在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中產都占多數,甚至70%以上。我們中國現在30%可能還不一定到。我們國家要從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轉變為橄欖型的社會結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有一個樂觀的估計,到2020年,我們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時候,這個轉變應該能夠完成,也必須完成。
我們要擴大中產階層這個隊伍,有幾個方面很重要:
第一,發展生產力提高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中等收入水平也就提高了,擁有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也就擴大了。這是擴大中產階層的基礎。
第二,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使中等收入者擴大、中產階層擴大,關鍵是要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進入到中等收入者的行列,成為中產階層。要幫助低收入者創業,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同時使他們受到更好的教育。
第三,分配秩序和分配製度是關鍵。要創造條件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平等致富提供一種法制的環境,這種法制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對生產要素的貢獻大小進行衡量。
現在我們的勞動力供給充足,所以勞動力價格比較低。關鍵是怎麼樣讓更多的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者、成為中產階層。怎樣給勞動者提供合理的勞動報酬,這是很關鍵的。
第四,一定要考慮怎麼提高占人口多數的農村居民的收入。如果農村人口絕大多數不能成為中產階層,擴大中產階層這個目標就達不到。所以,必須加快城市化。一方面把更多的農民轉移到城市裡面來,比如說進城打工、務工、經商,他們的收入就比原來在農村的收入高得多,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有可能成為中產階層。另一方面,一部分人轉移到城市以後,留在農村的人口,他們擁有的生產資料比如說土地就能夠更多一點,他們的收入也能夠隨之擴大、提高,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就有可能成為中產階層。
第五,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印度、新加坡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人員群體、管理人員群體大大的擴大了。因而,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中產階層。
第六,中產階層能夠形成、擴大,是基於人力資本的積累。所以,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公共教育。
推薦閱讀:
※素質教育文庫《家庭禮儀》|
※出身名門是黃磊學生,一劇爆紅為家庭隱退,今只能當配角還被人罵
※么么俠:關愛中國兒童身心健康!
※家庭和睦 孩子更聰明
※家庭理財「五六七」 別說我沒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