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重新現代化
如果說,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俄羅斯是以其最令人震驚的起落激蕩聞名於世的話,那麼今天的俄羅斯雖不是當年可比,也面臨著不少艱難的問題與挑戰,但卻依然以其強勁有力的內部發展、富於想像力的體制安排以及出色的外交,為這個轉型中的世界增色。 一個新階段的到來 當下的俄羅斯正在形成一個以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取向為背景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的核心目標是俄羅斯的重新現代化。
從政治上看,一個目前仍由總理普京主導的「垂直系統」,以強國、穩定與安全等原則為基調,但卻輔之以強調自由、開放、現代化的政治理念,並逐漸被更具競爭性質的「人造雙頭政治」系統所逐漸取代。 在經濟上,俄羅斯過度依賴於世界市場的資源出口型經濟難以在短期內消失。但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後,俄羅斯正在開始以創新經濟為龍頭、以經濟多樣化發展為取向的新階段。 至於社會層面,一個既有別於上世紀90年代激進改革,也不同於本世紀第一個10年注重內部穩定的社會政治文化新氛圍正在形成。而這一轉變的主要背景,乃是一個在後蘇聯時期成長起來的新社會精英階層正在逐漸走向成熟。 外交上的調整及其結果看上去更為顯著。目前正在出現的是一個不僅首先與西方、而且也全方位地與中國利用一切機會發展關係的俄外交活躍時期。其活動幅度之大、外交行為譜段之廣泛,前所未見。
上述變化和發展態勢不可避免地將對中俄關係帶來重大影響,非常值得對之加以較全面的回顧與總結。 內政:向「人造二元體制」過渡 國內政治的走向歷來是理解俄羅斯問題的關鍵。 2010年9月底,莫斯科市市長盧日科夫被總統梅德韋傑夫廢黜,曾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此事的確可視為梅普二人關係的一塊試金石——盧日科夫一向被認為是普京團隊的核心人物。但從事件的處理看,首先,普京與名聲不佳的盧日科夫的關係切割,在彰顯梅德韋傑夫影響力和獨立性的同時,未必不有利於普京。普梅兩人似乎已有約定,凡其中一人提出撤銷關鍵性崗位的官員,則另一人有權選擇繼任者。而後,確實是親普京的索比亞寧被推舉當上了莫斯科的新市長。這表明,原先局面由普京一人主導,現在則出現了一個「人造二元體制」。 客觀地說,梅德韋傑夫所表現出來的相當有個性的政治思路,以及目前民意的提升,也還是沒有超出既定的政治框架。畢竟兩人合作多年,梅普兩人都認為自己屬於自由主義思想陣營。普京比較傾向於「保守的自由主義」,而梅德韋傑夫更多地屬於「民主的自由主義」。作為強國主義者,普京的底線是對於政治威權和多年動蕩之後穩定狀態的堅定維護。但同時,「中右」的普京未必不能接受梅德韋傑夫的「中左」立場,特別是當俄羅斯社會確實存在著對於自由、民主和現代化的普遍嚮往和追懷之時。梅德韋傑夫路線的存在有可能是這一社會意向得到宣洩的通道和空間。普京深知,這一空間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反而有利於政局的穩定;而有所控制之下的政治爭論比較符合轉型中的俄羅斯社會的自然狀態。
從體制選擇的角度看,根本上還是以西方為師的俄羅斯,一直在追求二元政治格局的實現。俄政治家深知,一種哪怕是經過安排的「中右」與「中左」立場同時存在,甚至表現出有控制的「競爭」的狀態,將有利於塑造俄羅斯的國際政治形象,有利於實現俄羅斯「接近西方」的長期目標。上世紀90年代轉型以後的俄羅斯,實際上已經有過多次建立「二元政治結構」的衝動和嘗試。目前,梅普的不同政治譜段,不過是以往努力的一種延續而已。 根據俄羅斯的國情,2012年總統選舉來臨之前,一定還會有各種出其不意的安排與轉機。另外,儘管梅德韋傑夫的民調支持率已經開始接近普京,但從目前看,普京的機會還是要遠遠大於梅德韋傑夫。 經濟:從「資源依賴」向「多樣化結構」艱難調整 上世紀80年代後,特別是90年代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在經濟上不得不依賴其豐厚的資源,而依附於外部市場和國際資本的要求。 然而,在現行模式下,俄羅斯的勞動生產率是美國與歐洲的1/5,而產品的資源消耗是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3~7倍,能源消耗是3倍。一個較常見的估計是,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型經濟還將持續一段時間,至少是8~10年或更長時間。但同樣居於壓倒性的看法是:需要對這種倚重資源的經濟模式進行改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梅德韋傑夫親自推動發起了建立「斯考爾科瓦」高新科技園區的計劃,希望以高新技術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
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前提是大量的投資。從對能源、資源部門的依賴轉向發展加工工業,至少需要投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25%資金總量的內部積累基金。但由於面對遠東、西伯利亞能源開採上的繼續大量開發性投入,全俄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改造,以及今後10年7000多億美元軍費開支等巨大花銷,因此資源收入豐厚的俄羅斯依然難以擔當起在可見時期內迅速實現結構調整的重任。 大體的結論是,第一,俄羅斯的實力依然雄厚,特別是其能源、資源的豐富蘊藏和生產能力。但俄羅斯的能源生產和出口顯然都將被限制在一個較為保守的水平上。例如,今天俄羅斯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5億噸/年左右,而10年之後,仍將被限制在5.3億噸之下。這一狀況,究竟是緣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開採困難、缺乏資金,還是俄羅斯真正打算要改變經濟結構、雪藏資源?抑或是兩者兼有?這一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能源之外的其他產業領域,還有宇航、軍工及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民用產業,其潛力未可小覷。包括高新技術導向下的轉型,已經是俄羅斯領導層下定決心加以推動的。但俄羅斯的整體經濟實力要恢復到蘇聯時期,尚需要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更何況目前俄羅斯還受到體制、財力、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掣肘。 第三,正是在這樣的困難局面下,俄羅斯近期準備推出大規模私有化計劃,這是與其整個經濟轉型相匹配的重大步驟。目前,俄羅斯為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所做的一切與此有關,但能否真正實現以私有化推動經濟結構和效率上的改變,還有賴於大量艱難的工作。
上述這些變化無疑將深刻影響俄羅斯的對外選擇。 外交的轉向 最近,特別是在梅德韋傑夫的推動下,俄羅斯外交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以梅德韋傑夫最近在俄駐外使節會議上的講話為標誌,俄羅斯新時期外交的特點表現為:第一,以俄羅斯的現代化為目標,以國家利益為基礎,加速提升外交水平;第二,進一步拋棄意識形態成見,與所有可能成為俄現代化外部源泉的夥伴搞好關係;第三,以實用和創新的態度,使外交能夠解決俄羅斯面臨的各種問題。 與前10年的俄羅斯外交相比,目前明顯的趨勢,一是與西方的對抗性大大減弱,二是更強調外交的全面性、實用性、靈活性,三是有了以現代化為目標的更高立意,而不是簡單地側重於在各個國際力量之間縱橫捭闔,搞傳統的勢力均衡。 在這樣一種外交思想的指導下,俄羅斯無論是對歐洲、美國還是對北約的態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調整。 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到兩條明顯的軌跡:一是俄羅斯不顧歐盟的總體格局,而主動發展與單個歐盟國家的關係,其中包括與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建設合作、與法國的軍售合作、與挪威之間成功的邊界談判、與波蘭主動調整經濟關係,甚至與英國的關係也一度出現了改善的跡象。應該說,俄羅斯的努力取得了效果。 另一條軌跡,則是俄羅斯大刀闊斧地提出「與歐洲結盟」的口號,以及幾年來堅持不懈地提議重新建立對等的泛歐洲安全體系。 從俄羅斯與美國和北約的關係看,俄羅斯願意就俄羅斯同北約合作的關鍵問題——反導問題舉行談判、同意聯合國制裁伊朗、在遠東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公開批評朝鮮、邀請北約士兵參與2010年紅場「二戰」勝利日閱兵,都可視為其向西方釋放善意的舉措。俄羅斯與西方之間關係改善的最大成果就是新核裁軍條約的簽署,以及俄美、俄歐之間有關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結束,也包括當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發生突變時,美俄雙方的相對克制,以及俄周邊環境的有所改善。 在俄羅斯外交調整有所成效的同時,其外交的另一面也得以充分顯示:一是在事關領土安全等主權問題上,立場堅定不移,梅德韋傑夫視察北方四島即是一例;二是儘管與美國簽署了削減核武器的協定,但2010年12月16日,普京還是毫不含糊地宣布了俄羅斯今後10年將投入7000億美元以發展軍備的龐大計劃。這表明俄羅斯外交除了柔軟的一面,依然保持著「鐵嘴鋼牙」。 中俄關係前景 中俄關係無論是在當前還是今後的一個階段,都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2010年,中俄領導人7次會晤,頻繁的政治互動凸顯兩國關係達到了歷史上的高水平。在金融危機之下,中俄之間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經受了考驗,表現出巨大的潛能。這不光體現在已簽署的一系列雙邊合作重要文件中——顯然,中俄兩國無論在傳統的能源、軍工、基礎設施合作,還是在金融、高科技等方面均已表現出了高度的戰略互補性——也不僅表現於在2010年的一系列緊迫問題上雙方對於對方核心安全問題的關切和支持,也表現在雙方的決策部門和學者、專家都在進一步深入思考和密切磋商如何在一個全新的國際背景下,通過進一步發展和充實中俄戰略合作關係的內容,提升雙邊關係的水平,維護地區和全球的穩定。 2010年的重要變化是,俄羅斯已經作為新成員加入了東亞合作機制和亞歐會議。中國不僅對此表示積極的支持,還將以積極態度推動東北亞乃至整個亞太區域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推薦閱讀:
※俄羅斯飛機最愛調戲美國航母,玩的就是心跳~
※白俄羅斯和白羅斯有何區別?揭秘白羅斯為何糾結於一個「俄」字
※俄羅斯 Elena Yushina 油畫欣賞*
※戈爾巴喬夫的徒子徒孫們更加認同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