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後為大」不是不生孩子
「無後為大」不是不生孩子
竇旭民
「無後為大」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可以看出,在孟子的原話里,根本不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意義。其原意是後輩對長輩沒有盡到終身大事(婚姻)告知的責任。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中,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翻譯為現代漢語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趙歧在這裡把」無後「解釋為「不娶無子」,沒有後代就是不孝,看來是沒有任何理論根據的,然而卻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人的婚姻和生育本來就該是自由的,不需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至於在人口過剩,影響國民經濟和廣大民眾生活的特殊時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也是合情合理的,因為這符合民眾的切身利益。奇怪的是,有人願意實行獨身主義,有人喜歡「丁克族」的生活,但這怎能與不盡孝道相連起來,只因為漢代趙岐一段曲解孟老先生的原話,就能成為中國的文明古訓嗎?非也!
有能力生育子女的人是多數,無能力生育子女的人是少數,而如今不願意生育子女的人逐漸增多。提別是在西方一些國家,顯得尤為突出。這裡面既有信仰、習俗和社會風氣的原因,也有經濟、病疫和其它難以說清的因素。總之,都不存在什麼不孝的事實。
反而,有的人一生多子多孫,並不見得享受到了天倫之樂,孤獨老人到處都有,憂傷老容時常可見;爺爺將孫子視作爺爺,孫子將爺爺當作馬騎。到底是誰孝順了誰,人們心知肚明。就這,「犯賤」的人還是覺得快樂。可能也就是因為「血緣」的關係吧,畢竟是自家的產物,血溶於水啊!
我並不提倡獨身主義和「丁克族」的生活,既然來到人間,就該做好一個完整的人,成家立業,工作退休,養老送終,教養子女,正常的人生難道不就是這樣嗎?做到了這些,就是中國人的最大孝道。
推薦閱讀:
※德國人為何也怕生孩子?
※千元就能解決生孩子之痛!為何無痛分娩僅1%使用率?
※她離婚2次,帶著3個孩子嫁小12歲男友,如今48歲還要生孩子
※將一個孩子拉扯大需要花多少錢?
※窮逼就別管人家生不生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