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怎麼才能得道?

人怎麼才能得道?

〖如影注〗本貼是我前些日在漏盡閣社區「談玄論道」論壇,與網友們的討論貼,今歸納整理出來。藍體字為我所復文字,綠體字是引用,紅體是重點。(2017-7-14)

人怎麼才能得道?

天逸子:發表於2017-6-25 18:09:05

有朋友問:人怎麼才能得道呢?這是個好問題,歡迎各路神仙隨所樂談。

探索求真:發表於2017-6-25 18:53:13

多簡單哪,我看很多外行連喬布斯都知道。他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具有洞察力,洞察力分為直覺力和邏輯能力。直覺力就是追隨自己內心的指引,而這個能力可以通過入靜來培養。張伯端的這個能力很差,所以不可能是修成的。

洞察力會指引你走最佳捷徑。

如影:發表於2017-6-25 20:55:05

(在現在大多數人無師指引的情況下)如何得道?一個字——悟。

如何參悟?兩個字——讀書。

讀什麼書?——經(典)。

什麼書最好(悟)?——古書。

為什麼宜讀古書?——一字千金,幾近於道。尤以上古(先秦)殊勝。

後世的書可不可讀?——後世也有好書,初時可讀,以明其理,待要參悟,仍要回到古書經典上來。

我覺得古書好,今書也不錯,好像宜古宜今都有理?——初時讀書,宜古宜今,悟時宜古。宜古是道理,宜今是常理。

為什麼造成這樣的情況?——中國文字(的特徵)使然。

《道德經》、《悟真篇》哪個好?——《道德經》好。

好在哪裡?——疑而多悟。

《悟真篇》不好嗎?——也好,也不好。

不好在哪裡?——明而少悟。

有沒有比《道德經》更好的書?——無字天書。

那就是指沒有書了,不過我還是想挑選(有字的)書讀,有沒有稱得上「無字天書」的書?——陰符經。

唉,陰符經還是寫了三百多字,難道三百字就稱得上「無字天書」?——聊勝於無。

還有沒有?——清靜經。

最後一個問題。我讀來讀去還是覺得讀《道德經》最好,但為什麼《道德經》就不能稱「無字天書」?——老子五千言,太啰嗦。

懸崖勒馬:發表於2017-6-25 21:36:11

《陰符經》水平不如道德經。《道德經》啰嗦?意思就是字越少越好?真以為「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兩者的水平就是一樣的?所以就簡單的字越少越好?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金為水母,母隱子胎。

《陰符經》找個類似的講解法子?

《陰符經》像個記重點的筆記,是作者自己回憶看的;《道德經》像個講課的PPT,給學生看的。

說哪個好,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水平(真實的還不一定),就說《陰符經》好於《道德經》,不能真正站在它的用途上來分析,假大空了反而。

如影:發表於2017-6-25 21:50

(回復懸崖勒馬)文亦有道,讀我的文字需要參悟。若只是讀出了「《陰符經》水平不如道德經」,或者道德經不如陰符經的意思,非真讀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讀書也是如此。不要以人心惟危的方式去讀書。

懸崖勒馬:發表於2017-6-25 21:58:32

對啊,你的觀點一向是「非可非非可」嘛。還真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啊,呵。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種話我也會搬出來,所以都沒主見就好咯,噢噢噢噢噢。

如影:發表於2017-6-25 22:48:58

噢噢噢噢噢,為了平復你小小的玻璃心,我接著上面續下去:

最後一個問題。我讀來讀去還是覺得讀《道德經》最好,但為什麼《道德經》就不能稱「無字天書」?——老子五千言,太啰嗦。

最後再加一個問題,《道德經》本來不分章,是到了河上公手下才分章,河上公也是有道之士,他為什麼擅自對《道德經》分章?——河上公把道德經分作81章,這樣就使每章短得看上去是「無字天書」。

好了,你心目中《道德經》的形象一下子又「光輝」了起來,滿意了吧。

如影:發表於2017-6-25 23:50:50

「宋世書千卷,不能當唐世百;唐世書千卷,不能當六朝十;六朝書千卷,不能當三代一,難易之辨也。讓今世書萬卷,亦不能當宋千。」(胡應麟《經籍會通》)

「讀書宜多讀古書。除史傳崴,唐以前書宜多讀,為其少空言耳。大約秦以上,一字千金;由漢至隋,往往見寶;與其過也,無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擇善而從。」(張之洞《輶軒語語學》)

「治學所以必讀古書者,為其閱時既久,亡佚日多,其卓然不可磨滅者,必其精神足以自傳,譬之簸出糠秕,獨存精粹也。後人之書,則行世未遠,論定無聞,珠礫雜陳,榛楛勿剪,固宜其十不足以當一耳。」(余嘉錫《古書通例》)

讀書宜讀古文,也就是文言,文言在對宇宙人生之直觀和對歷史命運之體認上具有簡約精準之美,此為白話文所無法企及。古文宜讀先秦兩漢,以其辭句質樸之故。而唐宋之後的文章,文采多浮華,與道遠矣,王陽明早年試圖以文章入道,後棄文,蓋因此類文章之故。

為什麼文章愈古愈好,愈往後離道愈遠?人心不古也。人類自有了文明,自有了仁義道德,人心便不古了,變得不再單純,因為愈往後社會愈是現代化了,人心便愈繁華、複雜。華採的文章也由此誕生,正適合人心繁華。丹經也是如此。丹經愈古愈是簡單、分明,而愈往後愈是複雜,文辭隱晦、深奧,彎彎繞繞、曲曲折折,為什麼要這樣?人心好曲也。

探索求真:發表於2017-6-26 12:34:43

我認為張伯端是沒有修成的,什麼一縷清風,滿洞香氣的不能證明。

三教歸一:發表於2017-6-26 15:01:41

雖然大方向上道理沒錯,但對俺偶像的評價不對吧?

什麼?張伯端的這個能力很差?人家都能修到——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這個境地了,還能力很差?太不可思議了!

你不會說太上道祖被悟空戲耍弄,也沒修成吧?

探索求真:發表於2017-6-26 17:20:32

都修到真人自出現了,還被俗人矇騙,三傳非人?太不可思議了,也不符合同氣相求原理,邏輯不通。

三教歸一:發表於2017-6-26 18:59:47

關於三傳非人,人家有交待過——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法本末。既出,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禍患,心猶未知,竟至於三。

大概問題出在——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這隻說明真人慈悲心宏,還有就是命功雖成而性功暫未至化境,僅此而已。

關鍵是張祖說了這麼句連自已都沒修出來的假話: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

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他就可被斥為騙子!難道道友真的認為他是個騙子?

綜合上述,所以吾還是採信了張祖誠不我欺!

還有就是你只要認真看過悟真都會被其誠所打動,吾就相信其真誠,難道你覺得通篇都是忽悠?假話連篇?所以勸你還是不要再詆毀聖真!

探索求真:發表於2017-6-26 20:58:21

我還能再拋出兩個疑點,你一定回答不出,我也就不說了。從沒詆毀過悟真篇,只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一下,大概就知道了他能達到的高度。

三教歸一:發表於2017-6-26 22:59:17

疑點永遠有,你不說,吾亦省心,可以安下心來靜靜起修。正是:鉛遇癸生需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嘗。

於吾看來,悟真所述性命雙修之法訣非常完備,已經集古來丹道之大成,如果你僅是憑感覺去走,而沒學到其法訣真諦,最後成就吾表示有點懷疑!

好吧,各走各路,各信各的眼光。

還是那句話,吾與真人心有戚戚焉,如紫陽真人修不成,吾亦陪他一起修不成,沒怨言!

探索求真:發表於2017-6-27 10:38:59

(回復三教歸一)本著負責的態度,再指出你的錯處,我之前說的是洞察力,包含直覺力和邏輯能力,直覺力是感性認知,邏輯能力為理性認知,邏輯能力的培養來自閱讀、寫作、思考,並非完全憑感覺走哦。

如影:發表於2017-6-27 22:03:39

「我認為張伯端是沒有修成的,什麼一縷清風,滿洞香氣的不能證明。」

張伯端修沒修成,這個問題得兩方面看。

一方面,我們現在了解古人基本是從留下的文字記載去觀察,或別人對他的記錄,或他自己寫的作品,不像今天,以後還能有影像、視聽等資料留給後人。而文字語言有其天然的局限,《道德經》也概莫能外,所以從這點上,如你所察,僅僅以《悟真篇》其言去觀察其人(作者張伯端)是否修得圓滿,的確是不夠的。

比較老子、張伯端兩人的生平,老子一生平平淡淡,就是在圖書館裡做事,波瀾不驚,反觀張伯端,經歷就豐富曲折多了,起起落落。觀古知今,觀今知古。兩人若擱到現在,都來給大眾做「成功學」什麼的演講報告,大眾更願意買票聽誰的?前陣跟朋友們聊天,我就曾請他們思考這個問題。即,同樣的一個道理,從兩個人嘴裡說出來,一個人經歷平平,一個人經歷曲折,大家更聽得進誰的?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這兩個人的內修成就,誰更圓滿?問題不必急著回答,但是不妨細細思考。

《悟真》既是張伯端的感悟之談,同時也是他坎坷生平的親身經驗之得。伯端經歷傳奇,老子平淡無奇,前者寫不出《道德經》,同樣我們也難以想像,後者會去寫《悟真篇》。老子一生平常,波瀾不驚,結果卻寫出了《道德經》,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啊?《道德經》字字珠璣,句句微玄。一個經歷平平常常的人,須得有怎樣的細緻透微的玄妙心境,才會誕生出這樣的作品?可見,波瀾不驚的一生只是老子的表象,內心裡的精神世界卻是壯闊波瀾的。

「君不能審細察微言,難以承受我的學問」,這是隱芝語金擊子的話,話恁直了些,卻是事實。二十四史,當數《史記》第一,而尤不如左傳,微言之故也。「微言」,也正是《道德》、《悟真》之境界差別所在。

但是,另一方面,歷代祖師,不管後世的南宗、北宗,還是東派、西派,甚至不必祖師掌門,只要到達了一定的內修境界,只要你還繼續走在這條大方向正確的道路上,最後多半修成。只要不出意外,比如中途你要捨身取義啊,要拯救勞苦大眾而投身於社會的滾滾洪流啊,這個肉身可能中道崩殂,那麼,最後多半修成。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當你到達一定的內修境界,即使尚未圓滿,那時候的你,將不是一個人。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會有團隊、集體出現。你會看見發現在這條道路上,行走在前面的仙眾團隊、修道集體。他們中有人,更有神仙。也許你還落後他們,但卻已經會讓你看見發現,此時的你,只要緊走幾步,就能趕上他們,加入團隊。或許那時的你已經走得筋疲力盡,遠遠只看得見他們,卻趕不上他們,但只要你心誠志堅,繼續跟著,前麵糰隊里就會有好心人(或仙)過來幫你帶你,帶你加入隊伍。只要進了隊伍,在團隊中,即使尚未有成,在團隊力量的彌補下,彼此加持,最終大多成就。所以有道士說,天上的神仙其實比地上的人還要多,此言不虛。所以不必質疑、擔心前輩古人尤其是祖師們,會出現修不成的情況。

其實,修道者最孤獨寂寞也最容易怠惰簡慢的時候,是處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路上,前面還看不到「仙眾」隊伍,而後面的大隊俗眾人馬,他們慢慢吞吞,卻又喧囂無比熱鬧,時時地誘惑著你。你若耐不住寂寞,就易生怠慢,最後被吸引過去。所謂「慢矣」。說真的,此時無關訣不訣。

最後,說一句,有沒有不依賴團隊集體,一個人獨往獨來,或者自組小眾團隊,就兩三個人,或仙,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有的,還是有的,但是很少,很少很少。這樣的人也有派別,如文始派。

附:南懷瑾《不要倒霉了才來學佛修道》

修道要什麼時候修啊?要你精神好的時候修,可是人做得到嗎?年輕搞這一套,不肯干!像我們是年輕來乾的,年輕什麼都不管,先來修道,年老了來吹牛。普通人不然啦,年輕去吹牛,去忙事情,你叫他修道去,不去。等到要死了,所有精神消耗完了,才要趕快修道了。那不是修道,那是養老啊!  有些人常常說,運氣不好去學佛修道。我說佛和神仙不是倒霉人能修成功的呀!那是第一等不倒霉的人來乾的啊!釋迦牟尼太子皇帝不幹,所以他成了佛;呂純陽功名不要了,才成仙。你倒霉透頂來學佛修道,那叫倒霉佛、倒霉道。你們諸位要搞清楚這個道理,這是告訴你們真話。我常常說,你要運氣頂好的時候放得下修道,那叫做修道的。運氣好,忙得不得了,談修道?哎呦!慢一點啊,把這一點事情了了,把股票賣了,賺了錢我就來打坐。等你賣完了股票,是賺錢了,你的命也差不多了!這有什麼用?這個道理就在此。

蜀賓:發表於2017-7-3 01:37:57

「都修到真人自出現了,還被俗人矇騙,三傳非人?太不可思議了,也不符合同氣相求原理,邏輯不通。」

《悟真篇》有上,中,下三卷,序及後序。序的落款是皇宋熙寧乙卯歲(1075年),後序落款是元豐改元戊午歲(1078)年。

有些古書並非一次全部完成。《悟真篇》序與後序完成的時間就相隔三年,而且很可能在寫序之前,某一卷或是一部分就已經傳出去了。

「伯端向己酉歲(1069年),於成都遇師授丹法,自後三傳與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三傳與人」是在遇石泰之前,當時紫陽真人修鍊程度,與後來寫《悟真篇》後序時可能不同。

得到了傳授,就寫得出藥物火候,何況「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只是個比喻。

探索求真:發表於2017-7-4 11:30:50

(回復蜀賓)確實有個時間差問題。後序落款1078年,這位張真人(公元983年~1082年),並且最後幾年是得病了的。


推薦閱讀:

中國怎樣才能真正強大-賀雄飛的博客-搜狐博客
基礎打得牢,才能快提高
[雙十精選09.27]告訴我,怎樣才能找回最初的你?
怎樣參禪才能悟道
男的多,女的少,男人吃啥才能更行!

TAG:怎麼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