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不盡的書聖 辯不休的《蘭亭序》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召集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在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舉行修禊之禮,曲水流觴,飲酒抒懷,作詩37首,編纂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乘興揮毫,作出一篇蘭亭集序文,以鼠須筆寫在蠶繭紙上,共28行,324字,特別令人驚嘆的是「之」字出現了二十次,竟然沒有雷同之處。據說,王羲之在此之後又寫了多本,終不同於初時。他自己也特別愛重,特意留付子孫傳之、賞之,子孫也作為傳家之寶,代代相沿。此帖寫時並未取名,後人也稱《禊序》、《禊帖》、《臨河序》,自唐太宗之後,便稱為《蘭亭集序》,簡稱《蘭亭序》,亦或《蘭亭》。人間永絕真《蘭亭》《蘭亭序》怎樣到了唐太宗手裡?《蘭亭序》傳到了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手裡,他出家在會稽永欣寺,在寺中他常臨寫《蘭亭序》,看他傳世的《千字文》便能看到《蘭亭》筆法,《蘭亭》對他一生的書法影響極深。智永臨終,將《蘭亭序》交付弟子辯才,辯才是梁代司空袁昂的玄孫,琴棋書畫都有造詣,他在寢室的牆壁上鑿出一條暗槽,存放《蘭亭序》。貞觀年間,李世民銳意學習二王法書,後得知蘭亭在辯才處,但百般相求終不能得。最後派御史蕭翼去接近辯才。蕭翼化裝成書生,造訪永欣寺,與辯才談古論今,題詩作畫,辯才對蕭翼非常讚賞。蕭翼自稱臨寫過王羲之的上等真跡,辯才就請出《蘭亭序》給他觀賞。蕭翼心花怒放,表面上卻不露聲色。一天,辯才外出,蕭翼竊得《蘭亭序》真跡交給唐太宗。李世民學了《蘭亭序》後,才寫出了《溫泉銘》、《晉祠銘》等碑銘。李世民臨終時,囑太子唐高宗李治將《蘭亭序》殉葬,從此《蘭亭序》真跡永絕人間。「蘭亭」摹本數百家唐太宗賺得《蘭亭序》真跡以後,並未獨自享用,他令御前書法家臨摹多本,所以有多種《蘭亭序》摹本、臨本流傳後世。清乾隆帝就得到了八種《蘭亭序》臨摹本,號稱《蘭亭》八柱。在眾多的摹本中,以神龍本最為精妙,因為上面鈐有唐中宗年號「神龍」印而被稱為「神龍本」。元代書法家郭天錫、明代書法家項元汴定為馮承素所摹,近人根據馮承素墓誌等史料分析,對神龍本的摹者頗有異議,但未能得到公認。《蘭亭序》真跡雖然殉葬唐太宗的昭陵,但它的化身不斷流傳,各種本子不下數百種,著名的有《定武蘭亭》,相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陽宮本蘭亭序》傳為褚遂良第十九次臨摹本,此本是唐太宗賜給高士廉的。褚遂良又臨寫了《張金界奴本蘭亭序》,因摹本上有「張金界奴上進」文字而得名。此外還有「薛稷本」、「賜潘貴妃本」、「潁上本」、「落水本」等。(見上圖)天下行書看《蘭亭》僅從行書一脈而言,本為東漢劉德昇創造,由三國時魏太傅鍾繇帶入宮廷,出為奏章,為士人接受,東晉王羲之發揚光大,創出了新體。在清代末期大力倡導碑學之前,行書始終具有核心的實用地位,《蘭亭序》居功至偉,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書止於晉,晉止於王,王止於行書,行書止於《蘭亭》。從用筆習慣上看,《蘭亭序》與王羲之其他傳本墨跡確實有些不同,一、傳本墨跡一貫逆鋒殺紙,力能屈鐵,用筆如刀,方剛勁健;《蘭亭序》則是順鋒入紙,筆性中和,不激不厲。二、傳本墨跡在每一筆的收束處都是蓄勢待發,下一畫往往從下一畫尾發力推出,彷彿收回的拳頭再重新出擊,一字之中,各畫之間張力很大,布白上兩三字一組,節奏變化靈動;《蘭亭序》字字獨立,節奏無大變化,筆畫之間自然顧盼,審美特徵是平靜勻齊。不過,王羲之一貫的一拓直下法並無根本的改變,隸書意味雖然有所減弱,並非一毫不存,只是更加中和、清麗,圓凈媚好。《蘭亭序》與王羲之的書風,早已成為滲透到每個中國書法人骨髓當中的寶貴遺產。 《蘭亭》真偽辯不休今天我們見到的《蘭亭序》究竟是不是王羲之手跡?從南宋開始,就有人懷疑。1964年和1965年,江蘇南京出土了兩塊東晉墓誌,字體為楷書兼隸,風格稚拙渾樸。以此為契機,郭沫若先生寫文章否定《蘭亭序》為王羲之書寫。很多學者加入爭論,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蘭亭論辯」。否定《蘭亭》的一方列出來的依據很多,但基本上經不起推敲。比如:如果《蘭亭序》真是東晉人寫的,書法面目就應該和那兩塊東晉墓誌一樣,怎麼能這般妍媚流美?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否定《蘭亭》的一方在「論辯」中佔了上風。近年來,學界重新論辯「蘭亭」真偽,幾乎一邊倒地在捍衛《蘭亭》。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蘭亭序》中啟人疑竇的「破綻」:它的第一行有當年的干支「癸丑」二字,寫得特別扁,看上去感覺不太協調。辯護者說:王羲之一時想不起來當時的干支紀年,就空在那裡,最後再補上去。但是空留小了,寫不下兩個字,只能壓扁了寫。可以這樣追問:停下筆問問別人不行嗎?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這樣解釋:王羲之倒是沒有空著格。而是新年不多久,王羲之還沒回過神來,下筆寫的是上一年的干支「壬子」。「壬」字剛寫出來,他就意識到錯了,改寫成「丑」字,再在前面補寫「癸」。這樣「癸丑」自然就扁了。再追問:新年已經兩個月出頭了,還能記錯?又有人這樣解釋:王羲之沒弄錯干支年,只是他書寫時思維跳躍,漏了「癸丑」,先寫下面的「暮」字。剛寫出草頭,就發現了,趕緊把草頭改寫成「丑」,再在上面補寫「癸」。疑問:這其實跟周先生的說法大同小異,如果真的那樣,「暮」字落筆太偏下了點,字距忒大了……東床快婿字如人王羲之是個啥樣的人?他是東晉時的一位貴族,他的叔叔王導是當朝丞相,門閥制度決定了他生而榮華。當時一位大佬名叫郗鑒,有錢有勢,家有一掌上千金。郗鑒跟王丞相說好了,派人登門,要從王家一群青年中選一好女婿。王家公子們聞風而動,修飾打扮,惟有羲之例外:東窗之下有一張坐床,羲之斜倚其上,悠閑沉靜地看書。天氣熱,他隨性地撩開衣襟,袒露著腹部納涼。郗家人當即被折服了:這派頭,絕對是貴族中的貴族呀!王羲之被選為佳婿。這便是「東床快婿」一詞的由來。東晉權貴是被人趕到江南的,失去了半壁江山,與北方隔江對峙。而當時的很多文人卻渾渾噩噩,沉湎於脫離實際的「玄學」,王羲之對此不以為然,並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可見,王羲之不僅是氣質脫俗的貴族,也是富於卓見的文人。常說「字如其人」,王羲之那種疏放曠達的名士氣度,自然會流溢筆下,貫注為作品的內涵。後人評論羲之書法的風格:「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歸根結底源於王羲之為人的境界。書聖本是鵝「粉絲」很多景點都能見到一種「一筆鵝」大字碑,傳說那是王羲之的字跡,其實是一種附會。不過,王羲之的確偏愛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王羲之到會稽(浙江紹興)任刺史。山陽曇禳村有一位道士,養了十多隻鵝。王羲之聽說後,一大早乘船趕去觀賞。那群鵝俊秀不凡,王羲之很是喜歡,再三懇請道士割愛。道士沉吟片刻,說:「貧道一直想請書法高手抄錄一部道經。您如果願意屈就,我就將群鵝奉送。」羲之二話不說,用半天時間抄寫經文,愉快地籠鵝而歸。關於羲之好鵝的原因,傳統的闡釋都與書法相關:王羲之認為,如果認真借鑒鵝的身形姿態,就能寫好字擎拳握筆如同鵝頭,立臂如同鵝頸,運腕行筆如同紅掌撥水,自如靈活。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讚揚《蘭亭序》時說:「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似。」《蘭亭》二十八行字中,「之」字出現二十次,寫法極盡變化。當我諦視《蘭亭序》的時候,總覺得那些「之」字如同一個個鳧游水面的鵝:點是鵝頭,橫折為脖項,末筆為鵝身露出水面的部分。這些鵝或仰面引吭,向天高歌;或斂首縮項,潛心靜氣。活潑生動,各具情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的看法與眾不同,他認為:王羲之與其他一些魏晉士人一樣,為了長生而服用「五石散」。此散服下之後,身體燥熱,需要散發。除了戶外散步,飲食也要注意。牛羊肉不能吃,而鵝肉性涼,可袪內熱,所以王羲之對鵝喜愛有加。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徐華志書法作品
推薦閱讀:

謝少承臨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寫春聯,與眾不同!
王羲之《蘭亭序》行書筆法剖析
《蘭亭序》38個最傳神的連筆字
《蘭亭序》集字聯欣賞,漂亮!

TAG:蘭亭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