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道德經》(第二章)解讀

《道德經》(第二章)解讀

1一、原文

第二章 兩兼思維(題目為學而觀復所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二、譯文(意譯)

人們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原因,這就不好了(因為這樣大家就會刻意地、極端化地去求美,結果就會把美偏執化、虛假化,變成矯揉造作的、矯情的東西,離開了美的本然之道)。(同理)人們都知道善之為善的原因,也就離開了善本身。所以有和無是互相產生,難和易是互相成就,長和短是互相比照,高和下是互相依存,音和聲是互相諧調,前和後是互相連接。因此聖人以無為的狀態自居,實行無言的教育。萬物產生而不推脫、辭讓,生產了萬物而不佔為己有,有作為而不倚仗自己的本事,有貢獻而不居功。因為只有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失去。

3三、釋詞

惡:本義為罪過,引申泛指不好,壞的等。

形:本義為實體,此處用引申義:對照,比較。

傾:本義為人歪頭,此處用引申義:依,倚。

音:本義為音樂藝術,此處用引申義:音律,音調。

聲:本義為樂音,此處用引申義:聲調,即字音的高低升降。

和:本義為聲音相應,諧調地跟著唱或伴奏,此處用引申義:樂聲配合適當、諧調相應。

隨:本義為跟從,此處用引申義:接著。

處:本義為止息,此處用引申義:自居。

作:本義為開始治卜龜,此處用引申義:產生。

辭:本義為訟詞,口供,此處用引申義:推脫掉、辭讓。

恃:本義為依賴,倚仗。

功:本義為從事建築等各種各樣的工作,此處用引申義:貢獻,業績。

去:本義為離開,此處用引申義:損失,失掉。

4四、闡解與應用1?兩兼思維

此章緊承第一章「有無合用觀」而來,順而標舉「兩兼」思維,其兩兼之要義在於不光要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時還要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認識和行動,這個思想與後來黑格爾、馬克思等人的「對立統一」辯證法思想即同時兼顧對立的兩個方面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但它卻在時間上比他們早了很多。

《紅樓夢》里寫賈寶玉的居所怡紅院里「一邊種著幾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斯為「蕉、棠兩植,其意暗蓄『紅』、『綠』二字在內。」怡紅院的名字即為「怡紅快綠」。這「蕉棠兩植」之「一紅一綠」(芭蕉葉是綠色的,海棠花是紅色的)結構所體現的就是「對立兩兼」的思維,是《老子》「有無兩兼同用」美學在《紅樓夢》中的巧妙運用。

有趣的是儒家也主張「執兩而用中」的「中庸之道」,這和《老子》的兩兼思維差不多有同趣之妙,同時兩者也似為同本同源,只是此理宏大繁雜,非片言可明,故此處不再細論。

2、正反思維

此章認為任何事物一旦極端化、片面化就「物極必反」,走向了相反的對立面,比如美和丑、善和惡即是如此。美固然為人們所鍾愛,即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過於「求美」或「炫美」,便有失事物之本然之道,即「過猶不及」。所以《莊子·山木》才說:「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惡也。」意思是說,那個「美妾」因過分地「自以為美」,「美」就變作丑了,而那個「丑妾」因為有自知之明而謙卑、安分反而給人以好感。

再如,「賁」本義為:文飾繁盛,《周易》賁卦正是專講「文飾」的,但是其上九爻辭卻是「白賁,無咎。」「白賁」就是不裝飾、不文飾,即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所說的:「《賁》象窮白,貴乎反本。」意思是說賁卦的最後則是「白」和「反本」的,即歸真返璞、歸於天然本色的意思。也是物極必反的意思。

這些都體現出了正反對立可轉化的「正反思維」,可認為是《老子》對立正反思維的具體體現。

3、對兩思維

「對兩」是緊承「對立正反」而來的,是指事物的成雙成對的正反對立結構,即認識論哲學裡的「二元對立」。按照這種觀點來看,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有一正必有一反,兩兩成對,如天地、男女、紅綠、冷熱等等,它要求我們看問題做事情也一定要正反成對地去認識去把握,這樣才不致於失之片面。

4、道境:無為-有為-不居-不失

懂得以上道理而自覺實行之,就達到了道境,比如聖人就是這樣做的。聖人依道而行具體而言是什麼樣子呢?或者說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特點呢?歸其要者,無為、有為、不居、不失即是。

「無為」是《道德經》的特定概念,指依規律而為而不亂為,或指你一旦按照事物本然的法則來做其實就好像你沒做什麼,因為你完全是按照事物本然之道而行的,就彷彿是事物自己在自行其是。這樣,反而會有最理想的作為,因為有客觀規律做保證就會有最大化的成效(有為)。正因為你是依道而行的,所以即使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你也沒資格驕傲,那是事物本身(道)在發揮作用,你只是起了一個「順水推舟」的作用(不居)。若此,你當然也不會失去什麼(不失)。

《老子》這裡主要講的是人在天地之間立身行事的立場和態度,即一切皆須依道而行,不居功,不驕傲,超然對待得失。其結果則必然有大作為、得大善果。

總結起來,兩兼、正反、對兩、依道而行、不有不失,便是此章之全部思維智慧,它是對上一章「道論」的進一步展開,基本邏輯仍是先講「理論」後講應用,即兩兼、正反、對兩是講理論,依道而行、不有不失是講「案例」和「方法」(以聖人為例)。當然,理論一旦被應用也即轉為方法,故其體用原本不分,本質論與方法論也可以是統一的或可轉化的。

5五、心得妙語

持美不忘丑,有好想著壞。兩兼才智慧,蕉棠一起栽。聖人居無為,不言意已賅。執兩用中道,儒道同源來。


推薦閱讀:

男女篇【解讀男人女人】
逍遙地仙解讀《天玉經》
解讀一個甲骨文就獎勵十萬元,要不你來試試?
空王老師解讀《金剛經》
房市解讀(24):香港樓市早已進入牛三│脫苦海

TAG:道德 | 原創 | 道德經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