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進一步升級

工業機器人在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企業里,但人們會發現,出於安全性考慮,企業一般要用圍欄把機器人和工作人員進行隔離。換句話說,這種形態下的工業機器人的人機協作程度是相對較低的。

而近年來興起的人機「協作機器人」打破了這樣的場景,實現了「人機互助」的工作藍圖。那麼協作機器人這幾年是怎樣的發展態勢,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的特色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在全球協作機器人發展中處於領軍位置的Rethink Robotics公司的亞太區產品經理潘軼超,就協作機器人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解答。

記者:協作機器人是近幾年才「出道」的產品,目前它在市場上的發展是如何的?

潘軼超:協作機器人的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它的概念相對比較新,在2014年左右才興起,當時並沒有很多的協作機器人產品出現。而現在有很多機器人廠家都紛紛推出了協作機器人產品,主要還是因為看到了市場的需求。

因為很多生產中複雜的任務是不能單靠機器人或者人來完成的,這就需要人機有一個協作功能,但因為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所以各廠家對協作機器人的定義並不相同,不像傳統工業機器人,可能基本上市面上一般就只Scara(平面關節型機器人)或者說是delta(並聯機器人)等幾大種類,只是它們在尺寸和載荷上有稍許的區別。但是協作機器人每個廠家的實現方式不大一樣,具體功能也不大一樣,所以說整個方向上來看,暫時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各家都處於「試探市場」的一個狀態。對於客戶的應用情況而言,更多處於一個前期的測試階段,大規模的部署還在緩慢進行當中,所以我們預測在未來兩三年內會有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

記者:具體來說,中國與歐美等國家的市場發展狀況分別是怎樣的?

潘軼超:協作機器人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中國,因為中國有很多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而且很多大型公司的工廠都設立在中國。但對於協作機器人的概念,可能歐美市場更加容易接受一些。因為在機器人選擇上會考慮到速度與安全的問題,歐美國家會更加註重考慮安全,那麼這個時候協作機器人在歐美市場推廣的餘地和機會就非常大。

而在中國推廣的情況不同,也是我認為目前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中國市場會更多追求生產的效率,它會強調機器人的速度一定要夠快,但協作機器人因為要考慮安全方面的問題,在速度上沒有辦法和傳統機器人進行競爭。但我們希望通過其他的一些特性,比如說把它易於操作的功能,包括其他一些感測器的集成功能等等,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速度上的不足,從而方便客戶,給客戶產生更大的價值。

記者:除了在速度上的劣勢,在其他方面協作機器人比傳統機器人多了哪些優勢或者特點?

潘軼超:我認為協作機器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使用可以比傳統機器人簡單很多。之前傳統機器人所有的方案,從設計到部署都是由專業人士來完成的,因為其中涉及到程序的編寫和設計等等,專業人士通常都是需要有大學甚至研究生以上的學歷才可以來承擔這樣的工作,普通的工廠工人很難做這樣的工作。

而協作機器人更多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軟體的簡化和操作的簡化上。就比如手機的更新換代,我們過去使用的手機都比較笨拙,後來出現了安卓、蘋果系統等有著智能化程度更高、使用更簡單方便的電子產品設備。我們也希望能夠把這樣的改變帶到工業機器人的產業當中來,讓更多的人可以用到工業機器人,同時也降低了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尤其是對於很多中小型企業,它們沒有辦法招募很多人才來做自動化解決方案,而協作機器人會給它們帶來便捷,普通的工人通過幾天的訓練,也可以做許多協作機器人的部署工作。

記者:如今傳統工業企業注重在機器上的更新換代,來實現滿足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的柔性化的生產方式。您認為協作機器人滿足了「柔性製造」趨勢下的哪些需求?

潘軼超:我認為柔性製造對生產企業提出的最大挑戰就是機器生產的產品要非常多,並且變現的速度也要非常快。比如我之前參觀的一條產線,一個電腦做產品做一小時就做完了,但這台電腦負責的機器需要接著做另外一個P4的產品,但是這個換線的時間只有五分鐘。因為傳統工業機器人需要一系列方案的設計才能完成部署,所以並不能應對這樣的情況,傳統工業機器人更適合於產品批量比較大,周期時間比較長的產品,但不適用在像電子產業這種頻繁變現,頻繁做不同種類產品的產品線,而協作機器人可以克服這些問題。

首先協作機器人的訓練比較簡單,比如說要產生新的產品,部署和訓練協作機器人的時間只需要幾個小時。再比如說有一條要做多種產品的產品線,我可以把之前的任務存儲在這個協作機器人上,那麼機器人可能只需要一些簡單的指令就可以調用存儲任務來生產。簡而言之就是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變線,來實現生產的柔性化。這是傳統機器人無法比擬的地方。

這樣的便捷得益於協作機器人核心軟體技術的發展,我認為軟體才是提升工業機器人能力的關鍵。Rethink Robotics大量的研發人員都是軟體工程師,並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機器人的簡化操作方面。因為軟體部分集成了一系列感測器,如果用戶自己來做集成的話,這個工作量是相當大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希望替代用戶,把用戶做的這部分集成任務先完成,就是說把感測器集成統一的指令放在機器人當中,通過統一的界面和簡單的操作,來替代之前的傳統解決方案才能完成的任務,給用戶留下一個簡單易用的產品去部署和使用。

記者:目前推出協作機器人的企業越來越多,它的企業市場格局是怎樣的?發展速度如何?

潘軼超:目前市場上,我覺得做協作機器人比較好的品牌除了我們Rethink Rebotics之外,還有知名的「四大家族」:KUKA、ABB、安川和發那科,整個市場都有了不錯的發展。比如說ABB旗下的 Yumi機器人、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發展火熱,還有發那科公司在推出了負載達到35kg的機器人(目前世界上負載最大的協作機器人)之後,也推出了一些輕量級的協作機器人。此外還有遨博機器人、新松機器人等都推出了一些新的協作機器人產品。

總的來說,協作機器人領域會有更多的產品出現,但因為協作機器人目前在工業方面的應用比較多,對新的技術還是處於一個觀望的態度,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測試,驗證過這個技術之後才會應用,而不像手機這種消費電子級產品可以迅速推廣。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機器人爭霸》上線,巨頭「機甲」卻未掀起「科技IP熱」
定製機器人是什麼鬼?可以吃嗎?
張拉整體結構簡介(二)
醫療機器人已經來臨
什麼是機器人教育?

TAG:工業 | 機器人 | 工業機器人 | 升級 | 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