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與感恩
孝道與感恩
王殿卿
2010年清明節
時值清明時節,清秀之氣由地而生,明媚陽光普照大地,天地交會,生機萌動,和氣充盈,清潔明亮,寒涼之氣漸退,春風蕩漾拂面,我們再一次踏入陽春三月。三月是生機勃發的季節,而大地之上的萬物生髮必賴其根,無根之木即使沐浴陽光雨露也必然枯萎,所以先賢以草木喻人,將清明三月節定為祭祖節日。每值清明,人們都會到先人墓地獻花掃墓,焚香祭拜,慎終追遠,緬懷德業,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生動地描述了祭祀先人的情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天灑雨淚,祭掃墳墓的人們憶念親人,魂腸欲斷,欲沽酒敬祭而詢問牧童,牧童告知前面就有一家杏花村酒店。這是一幅生動的清明上墳祭祀的畫面,祭祀文化是孝道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那麼孝道文化的真實內涵是什麼,人們為什麼要行孝,孝的意義是什麼,就此問題我們一一講述。
一、孝道文化內涵
自古先賢把道傳,孝道乃為百行源。水源木本親情厚,慎終追遠念祖先。
報本尊親行孝道,光前裕後子孫賢。孝通神明感天地,誠孝君子萬古傳。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為人之本與!」《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聖人強調孝為人之大根大本。「孝」的象形字是上面一個老人,下面手撫一個小孩子,其義是老人在給後生灌頂,他灌輸給孩子的是傳承,是文明,是智慧;上老下小代表著父子一體,同根同源,子在下代表著後輩尊重恭敬老人。《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是孝的文化,不孝不教,不教不孝。所以《論語學而篇》強調「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孝是中華文化最優秀的美德,孝是人類立足於天地之間的厚重基石。
《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十月懷胎,倍受辛酸苦難,生下我身,我們吸吮著母親的乳汁長大,我們在母親的懷抱中成長。隨著父母給我們一分一分的愛,我們在一年一年成長,歲月更替,時光流失,我們長大了,而養育我們的父母卻老了。回首生養我們的父母,他們原來紅潤的面龐已經刻上了皺紋,烏黑的頭髮已布滿了銀絲。他們已皮粗力竭,青筋裸露,他們老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行孝不能等啊!
行孝是報答親恩的實際行動,我們要報答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首先是知恩感恩,恩是心頭上邊的大田地,是心靈上的大因由。一個人生命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離不開父母、師長、祖國及眾生各種恩德的呵護,我們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撫育下由嬰兒、童年、少年走向成年,我們在老師的教導下學會了知識,由童蒙逐步開啟智慧,我們生長在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偉大祖國,我們的國家給我們提供了安定優越的成長環境,我們的同學、朋友、兄弟、姐妹時時向我們伸出關愛的雙手,對於他們對我的愛,對我的奉獻和付出,我們感覺到了嗎?古人說:「感恩知恩天下少,反面無情世間多。」我們生活在一個恩惠我們的世界裡,不知我們大家感覺到了嗎?感恩才能知恩,知恩才能報恩,如果我們每天總是抱怨別人給我的太少,而我自己認為付出的太多,別人對我的恩德忘的一無所有,而我對他人做的點滴小事銘刻在心,那麼我們的心靈,已經被陰霾遮敝,本有的正直心靈已經扭曲,我們在極其自私的心理推動下已經淪落到小人之列,因為:「小人總想要,而要到就忘,君子不受恩,受恩必報。」如此我們就要捫心自問,迴光返照,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曾幾何時,我們呀呀學語、剛有朦朧記憶之時,是我們的母親將一口口稀粥送到我們的口中,我們在母親的懷抱中吸吮著乳汁,卻又一次次將屎尿拉到了母親懷抱,父母為撫育我們苦心支撐著家庭,我們是老人家的心頭肉,是他們的夢想和希望,父母為我們擦屎刮尿,每天穿衣洗衣、喂飯、洗碗,夜間如果我們偶爾哭喊兩聲,父母即會徹夜不眠,倘若傷風感冒,略有小病,父母更是心急火燎,坐立不安。在父母的養育教養之下我們走進了學校,父母擔心我們的學業;走上工作崗位,父母又掂記我們能否干好工作;我們成了家,父母關心我們夫妻是否和睦。古人說「母壽一百歲,常念八十兒」,「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可是一旦我們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有了自己家庭和孩子,我們卻將我們的父母忘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這怎能不讓天下父母寒心。我們現在看一下我們的老父老母,我們會發現歲月的無情,時光流逝的殘酷,我們記憶中的媽媽臉龐失去了青春的紅潤,深深的皺紋爬上了她的額頭和眼角,烏黑的頭髮變得花白,那雙曾為我們洗衣、做飯、穿針、引線的手已經顫抖,再看看我們的父親,過去他那挺直的脊樑已經下陀,那雙供給我們讀書,為我們付出許多許多的勤勞雙手已經青筋裸露,明亮的眼睛已經昏花,耳朵聽力下降,說話時老再打岔。此時我們可能剛剛發現我們的父母老了,老人為我們付出了畢生的汗水、淚水和血水,他們在為兒女的無私奉獻中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壯年,如今他們已進入耄耋之年,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又為老人做了什麼?我們回報了老人多少,我們給了他們多少愛?好好反省一下,我們是人子嗎?我們盡到了人子之責嗎?古人說「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則孝行更篤」,我們很多人都能記住自己的生日和自己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我們記得住嗎?古人把人的生日定為母難日,我們在自己或給自己孩子過生日時,想到過母親嗎?如果沒有,我們的良心到哪裡去了,父母的大恩大德我們忘到哪裡去了,難道我們是憑空出世,自己長大的嗎?父母老了,我們將來也會老,該到反省的時候了,難道連親生父母的恩我們都感覺不到嗎?難道與我們的父母都不能交流溝通嗎?難道連給了我們生命,教我、養我、愛我、育我的人都忘記了嗎?閉上眼睛好好想一下自己的過去,忘記了過去就等於背叛。
從小在一個家庭生活的兄弟姐妹,我給了他們多少關愛,童年的夥伴我還能叫出他的名字嗎?他在哪裡,他過得怎麼樣,我清楚嗎?我們幼兒園的阿姨是誰,是誰給我上的人生第一課,我們中學的班主任是誰,你總不能忘記吧?我們大學的導師現在怎麼樣,我們給他們打過一次問候電話嗎?還有你生命中的貴人,那些幫助你度過一次次難關,給你提供發財機會的好友,那些栽培過你提撥過你的領導,你對他感恩嗎?那些成就了你事業的部下員工,那些讓你的公司一步步不斷壯大的客戶,我們為他們又付出了多少,關愛了多少,我們將祖國比喻為母親,在祖國母親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站出來了嗎?我們為她做了些什麼?好好想一下吧,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角色就是人格,如果我們反思自我還是一個不合格的角色,那就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從孝敬、孝順、孝養自己的父母開始吧,因為孝行是天之大德,地之高義,民之美行,德之根本。孝悌為先務,本立而道生。做人的第一根本就是孝,小孝治家,中孝治國,大孝治天下。千經萬典,首在行善,千善萬善,行孝為先。如果我們過去做的不好,做的不夠,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二、踐行孝道
孝敬、孝順、孝養、孝心合稱孝道。
第一是孝敬。《論語》為政篇有四個人向孔子問孝,其中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曾子說:「大孝事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人子盡孝,首在一個「敬」字,敬有尊敬、恭敬、禮敬之分。以下對上為尊,小心謹慎為恭,身心莊重為禮,《孝經》中說:「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有尊、有恭、有禮,則敬在其中,有敬自然有份量,敬和重相連,所以行孝首在敬重父母,視父母為天地日月,敬父母如泰山北斗,則孝在其中矣。
第二是孝順。子游問孝,孔子說「色難」。色是臉色、表情、態度。孝父母態度和顏悅色,柔和順從是很難做到的。《禮記祭義》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孝順並不是一味的順從父母,而是以順情入理的方法侍奉父母,以赤誠之心感化父母,二十四孝中的大舜、閔子騫即是孝順的楷模。孔子說的「奉父母幾諌,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講的孝順之理。
第三是孝養。包括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即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未來遠景三大方面對父母進行奉養。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最大心力為父母提供一個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安排調和好老人的精神生活,時常陪伴父母說話聊天,使之心情舒暢;幫助父母建立堅定的信仰,展望父母晚年的美好未來,讓他們能夠坦然面對死亡的逼近;這樣,老人就不會因年齡的歲歲增加而感到死亡的恐怖,她們只會感到夕陽無限好,不會有「只是近黃昏」的愁悵。孔子所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即是此理。養父母之志的另一層意思是:父母希望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我們怎麼做,我們就儘可能做好,以寬慰父母之心,達成他們的願望,正如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然而要圓滿完成孝敬、孝順、孝養這三個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存有一個誠孝之心。「孝子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我們侍奉老人不是給父母幾個錢,買幾套好衣服,供養些好飯食,就是孝。孝要發自內心去做,要敬、要順、要誠、要養父母的心志,要讓老人從內心感到喜悅和溫暖。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兒女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們向兒女的索求確實太少,太少。他們希望兒女能團結友愛,自立自強;希望兒女能遵紀守法,勤奮敬業;希望兒女能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希望兒女能在閑暇之時陪他們談談心,說說話,聊聊天;這樣他們就滿足了,而這些微不足道的要求我們做到了嗎?我們理解老人的孤獨心靈嗎?我們在莫明其妙地起早貪黑,我們在為虛幻不實的功名利祿貪奢奔走,每到老人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家,我們只是回答一個字「忙」。什麼是「忙」?「心」「亡」為忙。我們那一顆本來純真善良的心丟失了,哀莫大於心死,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趕快找回本有的童心、誠心和良心,用心去感受父母的恩德,用心去孝順我們的父母吧!因為父母一年一年衰老,來日不長,行孝不能等啊!「老年難做少年事,年少不知年老心。」多與老人溝通,多與老人交心,用我們真誠的心,用我們真摯的愛去知恩、感恩、報恩,去孝敬、孝養、孝順父母吧!這樣或許才能彌補我們以前的過失,我們的良心或許會多一分安寧,即使我們竭盡全力去做,也難報父母的大恩大德於萬分之一。「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為人子者能付出父母對兒女愛心的萬分之一,定是天下第一孝子,何況我們的孝心幾乎全失?「愛日以承歡,莫待丁蘭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豕逮親存」,清明時節,祭祀先人,祭品固然豐盛,遠不及父母健在之日的點滴供養。
以至誠孝心而做到孝敬、孝養、孝順就是知恩、感恩、報恩的具體表現。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天高地厚之恩。傾東海之水,難以報答父母的大恩大德;移泰山五嶽,難以彌補父母的養育之情。只要我們能用真誠、至誠、度誠之孝心去做,我們就能奠定人道的根基,就能成就人子之孝道,孝道的建立將奠定我們人生事業的基石,將「孝」字擴充倒社會,擴充到天下;天下將是愛的天下,世界將充滿溫馨的大愛、至愛、博愛、真愛。《孝經》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即是講從「事親行孝」開始,建立孝道,然後方能立身立業,事奉君主,乃至立身治世、化育天下。《孝經》十八章,首先講了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和庶人之孝,強調唯有「孝」才能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佛教經典中有一部經叫《地藏菩薩本願經》,此經稱為佛門中孝經,是釋迦佛在天上為其母摩耶夫人所說。地為心地,藏乃寶藏,其寓意是心地的寶藏即是一個孝字,因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由心而覓,感無不通」。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綸。寸田尺宅可治生,萬法由心造,一切功德皆建立在心田之上,所以欲成就孝道,務必從一顆赤誠的孝心開始。
三、祭祀的意義
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孔,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二)。」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俏三)。」子張說:「祭思敬,喪思哀(論語·子張十九)。」祭祀是通過一種特定的形式,追思緬壞先人和親人的德業品行,並將其優秀的道德和不朽的精神發揚光大。
中國最原始的宗教是信奉祖宗。中華民族是一個追本溯源,法天敬祖,特別崇尚先人的民族。它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數千年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中華民族不是一個數典忘祖的民族。自伏羲創八卦形成中華文明的萌芽,祭祀文化就應運而生。祭祖是孝道的延續,祭祀是知恩報恩的表現,我們將中華文明的締造者敬為神明度誠祭祀,如人文始祖伏羲,人文初祖黃帝及堯、舜、禹、文武、周、孔、孟等,數千年來都在接受人間的香火,都在接受後人的祭拜。近年來的黃帝祭祖大典,祭孔大典,接二連三地掀起祭祀高潮,人有誠心,必有感應,在祭祀過程中往往出現諸多瑞象。祭祀能讓人心回歸純樸,回歸寧靜;祭祀能讓人們緬懷先人的德業,自強自立;祭祀能讓人們心心相應,增強後人的凝聚力。隨著祭祀文化的普及,祭天、祭地、祭神明,稱為國家的公祭。而每至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到先祖和親人的墓地獻花掃墓、上供行禮稱為家祭。然而無論是公祭還是家祭,其祭祀的實質內涵為是相同的。
「祭如在」;祭祀是一樁恭敬莊重嚴肅之事,面對先人的墓碑,就好象先人站在我們面前,「祭思敬」;祭祀時我們的尊敬之心油然升起。「我不與祭如不祭」;如果讓別人代我去祭祀,就如同沒有去祭祀一樣。《中庸》曾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祭祀是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緬懷祖先的歷史勛業。祭祀是與亡靈的對話,是在聆聽亡靈無聲的教誨,是感受亡靈無情之大情,無愛之大愛,是生者與死者的交流溝通,是陰與陽、明與暗、長與幼的交融結合,是在追尋生命的源頭,是在用一滴滴生命的活水澆灌大木之根。
清明時節,時在巽卦,天氣清和明朗,萬物開始生長。然而欲要葉茂,需要根深;欲結碩果,需要澆灌;所以我們的先人將清明節定為祭祀節,以示生機勃發不離其根之義。枝葉繁茂不離根本之滋養,枝葉花果要感大根之恩,要知大根之恩;所以清明節也是感恩節。祭祀就是感恩。祭祀是形式,感恩才是內涵;祭祀是相,感恩是體;體在相中,體相一如,方能彰顯祭祀與感恩的統一,方能將孝道發揚光大。所以祭祀是高山仰止,祭祀是感恩報思,祭祀是誠意正心,祭祀是一瓣心香,祭祀是尋根問祖,祭祀是慎終追遠。我們若能明達祭祀之真義方能真正體悟「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數典認祖,千枝一本,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之深刻內薀。
《禮記·祭義》說:「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儘力行孝,是謂小孝;勞而不怨,是謂中孝;由生至死,終身不斷是為大孝。《詩經》告訴我們「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孝思不匱」。要永遠的孝思,孝思是人道的準則,孝思要永不間斷。思是思念,追憶、緬懷;不匱,是不斷絕、不間斷。生前事奉盡孝,死後祭祀思念就是孝思,終生而做,才是不匱。能如此則可近聖成賢,正如孔子所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孝順還生孝順子,天理昭彰有循環。孝行來源於感恩,感恩來源於內心。自心真誠才能有感,只有感恩,才能知恩報恩。佛陀讓我們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國土恩、師長恩和眾生恩。而凈業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報恩先從報父母之恩做起,就是要先踐行孝道。「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唐開元年間將「孝經」列為三教經冠之一,從愛父母,愛兄弟做起,擴充到愛他人、愛人類、愛一切眾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就會充滿愛。曾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乃是以孝而治天下的八字真言。
祭祀是孝行的延續,我們連死去的先祖都牢記不忘,怎麼會不孝敬奉養活在人世的父母呢!「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目犍蓮之母,生前造惡,死後墮入地獄,十月初一,目犍蓮請佛陀為其母超度,舉辦盂蘭盆法會,其母方得超脫地獄之苦,這是目犍蓮孝思不匱的切實行動,也是祭祀的特殊內涵。
《孝經》開宗明義說:「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告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也。」敬天地父母,宜子孫家人。兄友弟恭千哉義,父慈子孝一家風。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祖德宗功千載澤,子承孫繼萬年春。孝道是中華文明的起點,孝道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美德。行孝即是報恩,報恩來源於知恩和感恩,知恩圖報才是君子,才是大人。國家將清明定為感恩節,在這個節日里,我們出戶踏青,沐浴和熙的春風,以齋庄中正之心祭祀先祖和親人,它給我們帶來生命的啟迪,進行一次靈魂的洗禮,使我們明達每個人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知恩報恩。知恩圖報就能成為孝子,知恩圖報就會至誠奉獻,知恩圖報就能開闊胸襟,知恩圖報就能壯嚴人生。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將會擁有一顆忠孝心、喜悅心、利他心、真誠心、慈悲心、布施心、無畏心和菩薩心,我們就會化愚痴為智慧,化煩惱為菩提,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我們在清明時節,感列祖列宗在天之靈的冥冥護佑,將會迎著和熙的清風,明媚的陽光,開啟我們莊嚴智慧的人生!
推薦閱讀:
※勝過一切困苦艱難的秘訣——感恩
※#美食感恩季#茶樹菇燒肉
※人生修養之二十條:人生最大的修養是愛、感恩和寬容-
※想讓孩子學會感恩,要這樣做
※關於感恩的名人名言格言句子警句大全
TAG: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