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光最美好
夏日長長好讀書
夏日長長,宜於讀書。
好比人之中年,去了浮躁,多了沉穩,人生漸趨佳境。夏天也是如此,暗了「嗾人狂」之春色,遠了「迷人眼」之亂花,有的只是沉靜、淡定和從容。這正是靜心讀書的最好時光。
夏天,書房的顏色宜簡不宜繁,宜冷不宜暖。「綠滿晴窗草不除」,周邊環境得自然之景為最佳。倘使地面無草,窗前有樹也行。參天高樹,幾根樹枝,披一身叢叢簇簇的碎葉,於窗前探頭偷窺;或掛幾片寬大的葉兒,於窗前輕輕搖曳。這樣,夏日陰陰,屋內涼涼,想想真是醉人。如果身處鬧市,不幸房前無綠,可換上深藍墨綠的窗帘。陽光透過窗帘,屋內映滿藍幽幽之光,同樣使人沉靜安然。
書房最好不用冷氣,冷氣使得空氣失卻自然,失卻夏天本來的味道。可將吊扇調至低檔,節奏平和,不疾不徐。微風習習,僅能吹動紙角和鬢邊髮絲;扇葉輕輕地搖晃、搖晃,永遠的旋轉、旋轉,似在述說著古老的故事,又似在記載著夏日的悠悠長長。書房裡宜茶不宜抽煙,煙味同樣破壞了夏天太陽的味道,甚至將藍幽幽的色彩貯入了悶熱與浮躁。書房裡也可設簡陋之床,鋪上涼席。可坐著讀,躺著讀,或蹲著讀,怎樣舒服就怎樣讀。
「蟬噪屋愈靜」。沒有任何聲音的自然接近於寂滅,反而不宜讀書。靜,是要有聲音的靜。在我看來,除卻人聲,只要是自然中無意識發出的聲音,即使是像剪刀般的烏鴉聲、鋸子般的鸛鳥聲,也都會被大自然厚重的寂靜所吸收融化,成為一種有聲音的寂靜。就像這蟬鳴,不管它如何悅耳,如何千篇一律的枯燥,久而久之,也成為了長長夏季中不可缺少的有聲音的寂靜。況這聲音無限拉長,與這長長夏日配合得如此默契,算是為讀書添香了。
「陰雨綿綿懶出門,炎炎夏日好讀書」,在連綿的雨天里和炎炎夏日裡讀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人們都蟄居屋裡懶於出門,用不著擔心有人打擾。屋外也無人聲喧鬧,層層疊疊的雨聲與長長短短的蟬鳴,無意間給心靈敷上了一層鎮靜劑,可靜心靜意讀書了。
夏日讀書與冬夜讀書,其趣都在一「長」字,但又不盡相同。冬夜讀書,著眼於一「冷」字,適合鑽研學習,縱向深入。夏日讀書,則著眼於一「閑」字。清晨,太陽開始了它一天漫長的旅程。它從從容容,慢慢悠悠,在天庭里踱著方步。時間似乎停滯不前了,光陰被無限拉長,窗前映入的幽幽之光似乎走向永恆。一切外界人事上的干擾都可從心靈中擯棄,此時的心緒,也悠閑散漫。漫無目的性的讀書,可從名著中旁徵博引,順藤摸瓜,橫向發展。這種不帶功利性的輕鬆閱讀常常給人以驚喜,原來一直懵懂無知的內容,會在一瞬間豁然開朗;許多不相宜的東西卻能找到骨子裡的契合點,許多近似的內容也能找到本質上的區別。讀得累了,倦了,懶卷詩書,自然入夢鄉。「日長與睡也相宜」,「睡起芭蕉葉上好題詩」,可謂是盡享夏季讀書之妙了。
大抵冬夜讀書顯深邃,秋天讀書顯清幽,春陽中讀書有奮進。而夏日的悠悠長長、寬延綿遠的特點,讀書就顯得隨意與閑適。
灶旁讀書
年少時,家裡沒有專門的書房,讀書沒有固定的地點。飯桌邊、床上、卧室的梳妝台前、堂屋裡、屋後的竹林里,只要有坐的地方,而且坐得比較舒適,就是我的臨時書房。如今,印象最深的,還是暑假裡在灶旁讀書的情景。
那時的灶房,是在正屋的旁邊蓋成的一間屋,有一層半樓高。那是我在小學教書的父親帶著我們幾個孩子利用假期,一塊磚一塊磚砌上去、一片瓦一片瓦蓋成的。灶房裡陳設很簡單,只有用黃泥打成的大小二灶,沒有木板的二樓,堆積著一些乾柴。
暑假裡,正是農忙時節,父母每天都要外出勞作,燒柴火煮豬飼料的事情就落在我頭上了。其實燒柴火是一種很輕鬆的事情,看著火候,往灶里適當的位置放上適當的柴,就可以坐在灶旁看書了。有幸的是,父親愛好文學,家裡有一柜子的文學作品,還有一捆捆他每年訂的《短篇小說選刊》雜誌,平時他是不讓我們看的,現在偷偷拿來攤於膝上,添一灶柴,便看幾行字。四周里很安靜,大人們都外出勞作,孩子們到村頭樹蔭里玩耍,偶爾傳來他們的嬉戲聲。窗前的樹葉被烈日晒得發蔫,蟬兒拉長了它單調的聲音。束束陽光從瓦縫間射下來,在泥地上投下大大小小的光圈。柴一燒起來,灶里時時發出「嗶啵」之聲,火焰吞吞吐吐,濃煙在束束光里翻滾上升,屋裡瀰漫著種種柴香。此時讀書,感覺靜謐而愜意。
那時候,我最不喜歡燒的是晒乾的稻梗。它質地鬆軟,放進灶里,只「哄」地一聲,火勢就軟下來了,留下的柴灰又多,來不及看完一行字就得添柴、清空灶里的柴灰,很麻煩。最喜歡燒的是劈成條條的樹榦樹兜,架起一燒,火勢很烈,延續十幾分鐘,可以盡情讀書。暑假裡燒的最多是我們在河那邊砍來的雜柴,雜柴里纏繞著各種荊棘,往灶里一燒,「噼里啪啦」地很是熱鬧,火焰也燦爛,灶房裡散發出好聞的清香。為了不耽誤讀書時間,我把各種雜柴分成一束束再首尾相連。灶里火勢軟下來了,只須夾住柴往前送下就可以了。但有時看得入迷了,火焰沿著雜柴燒到了腳邊才驚覺;有時灶里漆黑一團了,只得重新點燃柴火。
記得有年暑假,父親從同事那裡借來一本厚厚的小說,遮遮掩掩地躲著讀,讀後藏好。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在父親外出勞作後,我在衣櫃里折好的第三件衣服里終於找到了這本書,那時它安安靜靜地躺在那裡,露出它漂亮的封面,原來是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我小心捧起它,如獲至寶。為了不讓父親發現蛛絲馬跡,我記好放書的位置和書的朝向,看完後,按照原來的樣子放好。父親在他看完的地方折起紙張做記號,我不敢做記號,只有記住頁碼。每天短短的時間裡只能看幾十頁字,看得正入迷時,父母回來了,只得萬分不舍地趕快把書放回原地。整個人便恍惚在小說的情節里,盼望著第二天燒柴火的時候快點到來。那時,在我眼裡,燒柴火成了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後來,我超過了父親,並先他看完。而父親到現在都不知道,我就在灶旁看完了那本他不想讓我看的書,而且比他還先看完。那本書給我的印象很深,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書中的故事情節,書中各個人物的名字。
如今,我有了自己專門的書房。從桌椅的搭配,到窗帘桌布的顏色,我都精心設計好,並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在書房裡讀書,舒適而隨意。但是,在灶旁讀書,已成了一種習慣,並一直延續下來了。在等待飯熟的空隙里,只要聽到廚房裡高壓鍋發出「噗噗」的聲音,整個人便坐立不安,自覺不自覺間,來到書房裡、卧室里找來一本書或雜誌,隨便翻到哪篇文章,一坐在爐子旁,全身心就投入進去。此時文字極易入目入心,讀書效率是最高的。一篇文章看完了,待回過神來,廚房裡已飄滿了飯香。恍惚間,又回到了兒時,回到了那個散發出清香的灶房裡。
冬夜讀書
冬天,最美的事情,莫過於寒夜讀書。
一直以為,讀書是個儀式感很強的事情,任何細節都不能錯過。就像孩時過年,必須準備好鞭炮、毽子,從頭到腳煥然一新,以無比激動的心情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冬至前後,六點入夜,有長達六小時的讀書時間。沒有輔導的晚上,對我來說,不亞於盛大的節日。晚飯後,夜幕低垂,先到校園裡溜達幾圈,白天里留在頭腦里的緊張與浮躁,讓寒冷的風吹拂平息。或是泡個熱水澡,讓僵硬的身體舒展開來,以空靈的姿態投入漫漫長夜裡讀書的境界中。
冬天的書房,最好換上暖色的窗帘。桌布,沙發椅墊,床罩的顏色要協調。當然,書房的擺設應該簡陋,除了書櫃,一桌一椅而已。椅子是長條形的,配上鬆軟被褥,可坐著讀,躺著讀。讀著讀著,書本從手中滑落,人便自然進入夢鄉。這個時候的睡眠像棉花糖一般,蓬鬆、香甜。
我一向不贊成書房裡用暖氣,暖氣只能使人頭腦暈脹。空調會發出一種「轟轟」之聲,給清冷的寒夜注入了一絲煩悶。在我看來,一切天籟之音,都是一種有聲的靜,而人工之音,就會破壞自然的和諧。理想的書房應該有火爐,林語堂說過:「在風雪之夜,靠爐圍坐,佳茗一壺,淡巴菰一盒,哲學經濟詩文,史籍十數本狼籍橫陣於沙發之上,然後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才是讀書的興味。」兒時的鄉下,家家戶戶都有地爐,地爐靠著牆壁,一家人圍爐而坐,聊天納鞋織毛衣。對著地爐的天花板上,吊著寬寬的菜籃,籃里鋪著厚厚的稻草,稻草上排滿自家做的豆腐,豆腐上已有了深深的灰霉。深夜,村人陸續進入夢鄉。窗外,寒風像刀一樣撲向萬物,窗檯發出「嗚嗚」怪響。窗內,爐火正旺,暖氣融融,滿屋裡瀰漫著豆腐乳兒香。一書在手,竟能如痴如醉。當然,這只是兒時。現在,我用一種移動很方便的火爐。門縫裡不斷侵入的冷空氣,給我的頭腦敷上一層鎮靜劑。而火爐像我兒時親密的夥伴,藍幽幽的火苗,左右搖曳,房間里充滿了溫暖清香。房間里的寂靜,也有了一絲甜蜜的味道。
「一年好
冬夜讀書,喜歡在廚房裡準備蒸紅薯。讀得累了,紅薯也熟了,正飄來絲絲誘人的薯香。於是,來到廚房,拿起筷子,撥開薯皮,挑出點點溫潤,又軟又甜,三下兩下趁熱吃下肚去,又回到火爐邊,進入書的世界裡。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太快,讀著讀著,時光飛逝,不覺已是深夜。想想古人「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的境界,城市的喧囂、紅塵的紛擾皆已遠去,一書在手,物我兩忘。能在似箭光陰、似水流年中填滿讀書的快樂,該是多麼歡喜的事情。
推薦閱讀:
※【巴塞爾鐘錶展】時光計 | 2017巴塞爾鐘錶珠寶:融入諸多巧妙革新,賦予時計全新外觀
※有那麼一段時光
※靜坐時光深處,許淺冬一季暗香
※清淺時光,靜候流年
※念,在時光深處繾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