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變化四境界
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都離不開使用變化的手段。對於楷書的創作,變化尤為重要。成熟的書法家的作品,必然展現出豐富而巧妙的變化;而不懂變化的人,無論在漢字的書寫還是作品的形式,往往是一成不變的。
楷書創作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境界。依次是:蒙不知變、功利之變、自然之變和開宗之變。
蒙不知變者,多為剛剛進入創作的「新手」。他們還不知道變化是藝術創作的靈魂,而堅決維護所臨碑帖的「純正」與「地道」,所書之字都是背臨碑帖而決不走樣,多數字只會一種寫法。見到他人的變化寫法,即以為是背離祖宗,是「野路子」。甚至在豎行出現數個捺畫字時,都不知可以反捺進行變化,而往往筆下「數雁齊飛」。
功利之變,實則為變而變。一些人在經過了蒙不知變的階段,知道了變化的重要與必要後,開始追求創作中的各種變化,甚至走向極端。於漢字方面,查字典找異體字、碑別字和生僻字。集此類字於一幅作品中,以令觀者不可辨識而自喜,以此顯示自己的「淵博」;於作品整體,數捺畫字同行同列時,必正捺反捺相參差,一絲不苟,「認真負責」。這種「力求異寫、同畫必變」的作法,是學書中的一個必然過程。然而,因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了實際上的一種「傻變」。
如今,在作品創作中對變化的運用,有重技術而輕藝術的趨勢。只求變,而變之無理。從古今書人作品的比較看,今人使用異寫與點畫變化的數量,大大多於古人。而古人在捺畫字同行同列時,極少為與上字不同而改變下字的寫法。由此可以體現古今書人的不同境界。
自然之變。經歷了從不懂變化到刻意變化的過程,有了大量異體字的積累,從臨摹古人的字形到領悟古人的想法,這是一個由技術到精神的提高。這時,變化是為作品的藝術性服務,而不是為了炫技。具體表現於,一、對於漢字的寫法,不是能變則變、為變而變,而可能常常不變,力求自然。盡量減少人為的刻意,變則有由;二、點畫的運用更為豐富,不改變字的寫法也可使同字不同。啟功、劉炳森晚年的作品都有這種趨勢。
然而,並非所有書寫技術成熟者都能達到這個境界,因為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因此,擁有熟練書寫技術的人不一定都是藝術家,也有匠人。
開宗之變。這是藝術大師的境界,是顛覆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樹立前無古人的新形象、新寫法與新字理。這樣變化的人,既學古人,吸收古人的精華,又有與古人極大距離的個人面貌。歐陽詢和趙孟俯都學王羲之,卻均有與王極其不同的藝術形象。他們不但熟諳古法,亦有自己之法,甚至悖於普遍意義上的結字規律。歐陽詢將大量篆、隸、草、行書的寫法予以楷化,進入楷書,建立了歐體楷書獨有的結字規律。這即是開宗立派之變,書法的立法之變。顏體和柳體的形成,亦同此理。
今天成功的楷書家的普遍問題不是沒有傳統,而是離祖宗太近,因而沒有自已。有些所謂的變化,僅僅是對古人形象的「小修理」,卻不能進行遠離先人的「大變化」。因而很難產生「歐、顏、柳、趙」那樣開宗立派的大師。
這裡展示的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未經割裱的原始整拓。注意看一下就會發現,數個排列在一起的有捺
畫的字,基本上沒有因為上面的字出捺,就將下面的字改為反捺來有意的「製造變化」。而且所有字基本上都保
持了原始的姿態。為了與上面的字有所不同而改變另一個字的變化寫法,基本上沒有。相信這決不是歐陽詢不懂
變化,或是他疏忽了的結果。
「食」字有兩個捺畫,通常應該一個正捺、一個反捺。「上正下反」或「上反下正」都可以。歐陽詢上下都
用反捺,有背於普遍意義上的結字規律。這是一種大膽的超乎常理的結字方法。如果見不到他這種寫法,一般人
不會這樣處理。由此可以看到歐陽詢的變化之法的高明之處。
推薦閱讀:
※當你發現自己身體有這些變化時,你就是真的愛上TA了!
※女人出軌最典型的6大變化
※成交環節:客戶心理變化的8個階段,你摸清了嗎?
※《大腦的變化本身》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