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2008-09-20 10:11:32 來源:新浪席忠華的博客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一、時代、生平與事業  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生於捷克的尼夫尼茲(Nivnitz),但曾長時期在波蘭、匈牙利和瑞典等國從事教育活動。他的教育思想不僅是他個人生活經驗和個人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結,也不僅是捷克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是時代的產物和歐洲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  誇美紐斯生活在歐洲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時代。當時,封建制度在歐洲大多數國家中仍居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已在封建社會的母體中孕育成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進入鼎盛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廣為流傳。文藝復興以後發展起來的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知識得到某種程度的傳播,近代自然科學體系正在形成。先進的思想家們對長期以來控制著人們思想的神學世界觀和經院主義方法論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歐洲各國的教育也取得了某些進展。但十七世紀的歐洲還是處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間。宗教神學世界觀仍然禁錮著人們的頭腦。時代的成就與局限在誇美紐斯思想中的反映都極為明顯。  誇美紐斯的祖國捷克在十一世紀末加入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在十三世紀時,捷克王是帝國的七大選侯之一。1347年,捷克盧森堡王朝的查理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1347-1400年,布拉格曾經是帝國朝廷所在地。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德國的封建勢力從十二世紀起就逐漸向捷克滲透。捷克的大貴族則與德國的教、俗封建主和商業貴族勾結在一起,對捷克城鄉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統治。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在捷克日益激化,終於發展成長達十五年(1419-1434)胡斯戰爭。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下層人民組成胡斯戰爭的左翼——塔波爾派。由於他們的英勇鬥爭,胡斯革命軍曾取得輝煌的戰績。後來,由於羅馬教皇與德國皇帝採取分化革命隊伍的策略,代表捷克貴族與中產階級利益的胡斯黨人右翼——聖杯派妥協倒戈,塔波爾派慘遭鎮壓。  塔波爾派的武裝鬥爭失敗後,其餘眾組成一個比較溫和的新教派別——「捷克(波希米亞)兄弟會」,會員多為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和小商人。他們承繼了塔波爾派反對封建制度,反對夭主教會和異族統治的民主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但拒絕使用它的武裝鬥爭方法。「捷克兄弟會」還繼承了塔波爾派重視人民教育的傳統。誇美紐斯的生活道路就是和這個新教派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  誇美紐斯於1592年誕生在一位虔誠的「捷克兄弟會」會員的家庭里。其父為小康的磨坊主。誇美紐斯自幼受到「捷克兄弟會」的宗教思想和民主主義精神的熏陶。1608年前,他在兄弟會學校中受初等教育,從1608年起,在兄弟會資助下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  誇美紐斯在中學時就產生了改革學校教育的思想。在大學求學時,他系統地學習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還讀過拉特克的《改革學校和社會的建議書》,對此頗有好感。那時,誇美紐斯已經具有某些感覺論的想法,並立志編纂一部捷克語百科全書。  1614年,誇美紐斯擔任普雷拉烏(Prerau)拉丁文法學校的校長,著手研究教學改革向題。1616年,他編寫了《簡易語法規律》。同年,他被推選為兄弟會牧師。誇美紐斯開始在奧爾米茲擔任聖職,兩年以後轉赴富爾涅克,任牧師兼兄弟會學校的校長。為時不久,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捷克軍隊大敗,國家完全喪失了獨立地位。捷克陷入歷史上的「黑暗時代」。  1621年,西班牙軍隊佔領富爾涅克城。誇美紐斯起初輾轉流離於附近的深山叢林之中。後來,他來到勃蘭迪茲城。1623年,他撰寫了《世界迷宮與心的天堂》。這是一本用文學形式表達其哲學與社會政治觀點的書。作者在其中憤怒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敗、黑暗和混亂,譴責教、俗封建主的無恥和貪婪,控訴人間的不平現象。他號召心向上帝,理解基督教義,以求實現在基督徒之間互敬互愛、互相幫助的社會理想。正是從這一點出發,誇美紐斯更加重視教育的作用,經常思考如何改進教育的問題。1627年,他受伊利亞斯·博定(Elias Bodin,1600-1650)用德文寫的《「自然的」教學論》(「Natural「 Didactic)一書的啟發,決心寫一本捷克文教學論。  1627年7月,德國皇帝下達迫害新教徒的宗教令。1628年2月,誇美紐斯便隨同三萬戶「捷克兄弟會」會員的家庭遷居波蘭的黎撒(Lissa)。從此以後,他未能重回祖國。  誇美紐斯第一次留居黎撒的時間較長。他一面在中學執教,一面從事教育理論的創作和編寫教科書。他先後撰寫了《語學入門》(1631)、《母育學校》(1632)、《物理學概論》(1633)、《大教學論》(捷克文版完成於1632,拉丁文版完成於1633-1638)、《泛智的先聲》(1637-1639)等重要著作。其中《大教學論》是西方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巨著。作者撰寫這本著作是以他自己的哲學與社會政治觀點,以及他在普雷拉烏、富爾涅克和黎撒的實際教育工作經驗為基礎的。但他為了寫好這部著作,還細心研讀了前輩的大量著作,接受了他認為可以吸取的觀點和經驗。《語學入門》是誇美紐斯根據自己的教育觀點編寫的一本拉丁文教科書,出版後很快便有了十二種歐洲文字和四種亞洲文字的譯本,使誇美紐斯很快獲得了世界聲譽。《泛智的先聲》也引起了國際上的注意。英國國會通過組織編纂「泛智論」的學術委員會的決議,邀請誇美紐斯前往倫敦領導這一工作。1641年,誇美紐斯應邀到達倫敦。時逢英國國內戰爭爆發,「泛智」工作無法進行,他在英國只停留了幾個月就轉赴瑞典。瑞典當局並不支持誇美紐斯「泛智論」的研究工作,而是要求他協助解決拉丁文的教學向題。為了求得瑞典政府對「捷克兄弟會」的支援,誇美紐斯不得不為瑞典編了五、六年拉丁文教科書、教學法指導書和字典。  1648年,誇美紐斯重返黎撒。1650年5月,「捷克兄弟會」舉行宗教會議,誇美紐斯被推選為主教。不久,誇美紐斯又接受匈牙利德蘭西瓦尼亞公國統治者的邀請,到沙洛斯-波托克(Sarospatok)擔任長年教育顧問。誇美紐斯想在匈牙利創辦名符其實的泛智學校,並為此擬定了詳細計劃。這就是後來出版的《七個年級的泛智學校概述》(簡稱《泛智學校》)。但他在匈牙利只辦起了這種學校的前三個年級,而且很不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論天賦才能的培養》和《組織良好的學校的準則》等一系列教育論文和著名的兒童讀物《感覺世界圖解》(或稱《世界圖解》)。後者是一本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於1658年出版後,也被迅速譯成歐洲各國文字,流行二百多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兒童,並曾博得萊布尼茨、歌德等人的好評。  1654年8月,誇美紐斯再次回到黎撒,繼續進行「泛智論」的研究。1656年4月,黎撒毀於波蘭與瑞典之間的戰爭,使「捷克兄弟會」失掉了最後的主要避難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議會撥款救援捷克流亡者,並歡迎誇美紐斯前往工作和定居。經過長期漂泊,誇美紐斯最後在阿姆斯特丹度過晚年。從1657年起,他的《教育論著全集》也在這裡陸續出版。 二、世界觀與思想淵源  誇美紐斯的世界觀非常複雜,充滿矛盾。  作為「捷克兄弟會」的會員和領袖,誇美紐斯從這個代表中世紀農民、城市平民和其它社會下層人民思想感情的教派傳統中接受了最重要的影響。強烈的民主主義精神是誇美紐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特點。誇美紐斯一生為捷克民族的獨立自由勞苦奔波。他譴責國際生活中以大欺小,弱肉強食的現象,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對封建社會中的種種不合理的現象表示憤慨,哀嘆世界上「到處是窮多於富」。如在《世界迷宮與心的天堂》中說:「有些人家中金銀成堆,儘是吃的穿的用的,而另一些人,同樣是上帝的奴僕,卻飢不得食,寒不得衣。我相信這不是上帝的意志,而是我們這個醜惡的世界造成的,……」在《致天國書》中,誇美紐斯也揭露「富人」的虛偽、殘忍和貪婪,對窮人爭取幸福生活的願望深表同情。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民主性,他的普及教育思想都是和這種民主主義的社會政治思想緊密相連的。  人道主義是誇美紐斯世界觀的另一要素。誇美紐斯從青年時代起,就閱讀了許多人文主義者的著作。他特別喜愛康帕內拉和韋弗斯的著作,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他擺脫了中世紀天主教會散布的原罪說,認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肯定人的智慧和人的創造力,認為人能「實現最高的目標」,「完成最偉大的事業」;他重視人的現世生活,關心人的健康與幸福,論及「延長生命的基礎」;他崇拜自然,重視科學與教育,常把學校稱為「造就人的工場」;鼓勵人們去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切資源為人類造福。  感覺論是誇美紐斯世界觀中的唯物主義因素。他是在否定「經院主義迷宮」,探求「迅捷地、愉快地、徹底地」進行教學的方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這種觀點的。培根的《新工具》等著作豐富了他的思想,給他提供了論證這一問題的理論根據。但是,誇美紐斯在這一方面並未達到培根的高度。  誇美紐斯從幼年時代起就接受了宗教的深刻影響,成長以後又長期擔任本教派的聖職。基督教的世界觀根深蒂固。因此,他一方面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另一方面又認為聖經是認識的源泉。而且對他來說,不僅感覺與聖經都是認識的源泉,連人與世界都是「上帝的造物」。「自然是神功的最真實的反映,顯示上帝帶著怎樣的目標在過去、現在和將來工作著。為奠定泛智論基礎所必需的那些規範應當從自然和聖經這兩個源泉中建立起來。憑藉這兩樣東西:最偉大的和最渺小的,最高的和最低的,最初的和最後的,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已經創造出來的以及尚未創造出來的,都應該導人一個統一的、真正的、萬物一體的和諧(或者更恰當地說,普遍的和諧)里,再沒有其他的東西比這種和諧更好的了」。這段話,生動地說明了誇美紐斯是怎樣把感覺論納入到他的唯心主義體系的。  在誇美紐斯的社會政治觀念中雖然包含著一些具有深刻人民性的思想,但它畢竟也是唯心主義的。他把道德墮落看成封建社會黑暗、腐敗的根源,把凈化道德、使人心皈依上帝當作解救人類的主要手段,幻想出現一個神所統治的千年王國。誇美紐斯晚年甚至協助朋友或以自己的名義出版散播迷信的預言集。這一切都說明宗教神學觀念仍是多麼嚴重地束縛著他的思想。 三、論教育的作用、目的與任務  誇美紐斯世界觀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在他的教育目的論中得到最明顯的反映。  在《大教學論》前四章中,誇美紐斯依據聖經,用神學觀點論述教育的作用、目的與任務。他說:「現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其任務是要形成「永生所需的理性的靈魂」,造就「靈魂純潔清白的人」,以便去迎接天堂中「千倍的幸福」。按照他的意見,人生的這個「超乎現世的」、「終極的目標」應該由教育來完成。他還說:「永生的預備有三個階段:知道自己(並知萬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他認為教育有三項基本任務,就是要使人成為「理性的動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愛物」;而為此就需要進行「博學」、「德行或合適的道德」與「宗教,或虔信」的教育。他的這些議論雖有別於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但還是帶著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從中可以看出,誇美紐斯的教育目的論與中世紀天主教會的宗教觀和教育觀是有某種繼承關係的。例如,他強調為「永生」作準備和「虔信」在教育中的地位。這是他的教育目的論中落後的方面。  但是,聯繫他的其他議論,具體分析起來,誇美紐斯的教育目的論和中世紀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因在於:兩者的宗教觀及其階級基礎是有本質差別的。  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它的教義和教規是按照地主階級的需要制訂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它要求信徒對教會絕對服從。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要求培養神和人間統治者的奴隸。在這裡是沒有理智的地位的,是禁欲主義的,是完全忽視現世生活的。誇美紐斯所屬的「捷克兄弟會」傾向喀爾文新教。它在自己的活動中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具有民主精神。這種本質上的差別在教育目的論上的反映有三點:  第一、強調教育對於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作用。誇美紐斯把教育當作「人類的得救」的主要手段,這當然是誇大了教育的作用,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強調教育對於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意義,這是值得肯定的。誇美紐斯說,假如男女青年能夠「毫無例外地,全都迅捷地、偷快地、徹底地懂得科學,純於德行,習於虔敬」,社會就「可以少些黑暗、困惱、軋轢,卻能多見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他反覆說明教育對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生產,增進人類幸福和加強國家實力的作用。如在《論天賦人才的培養》一文中指出:有教養的民族「會很好地利用世界上的自然力量和地下的礦藏」來造福人類,「不會讓一寸土地荒蕪,不讓一點點物質白費掉」,會把土地耕種得「象在天堂」里那樣好,並能應付不測;而在沒有教養的人那裡「是不存在什麼對生活、健康、安全的合理照顧的,生活是得過且過,活一天算一天,在他們那兒一切都是偶然的,不經思索的」,甚至連「最好的氣候、最肥沃的土地、最適於航行的河道」都不會利用。在《大教學論》的最後一章中,他也詳細地討論了合理的教育和人才培養與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關係問題,強調在教育方面「不可吝嗇費用」。  第二、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在誇美紐斯看來,人都是有一定的天賦的,人的本質是善良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愛物」。他們後天的發展如何,關鍵在於教育。他說,每一個人一旦降生,就都「有生活、有動作、有智力的基礎。」如果青年人在品德上出現什麼毛病,但「只要沒有完全毀壞,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如果體力不強,是「可以用散步、奔跑和人為的運動的方式去恢復它的天然的精力的」;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是能夠得到發展的。誇美紐斯特別反對借口「智力遲鈍」而拒絕教育兒童。他得出結論說:「假如要去形成一個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大教學論》的第一句話說明,此書的宗旨,就是要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第三、重視智育。誇美紐斯重視德行和虔信,但也重視「博學」。因為在他看來,人首先應該變成「理智的動物」,然後才能成為有德行有信仰的人。所以按照他的意見,「永生的預備」的第一階段就是「知道自己(並知萬物)」。可見智育對他來說是「德行」和「虔信」的基礎。誇美紐斯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是巨大的:「人心的能量是無限的,它的知覺的進程象個無底的深淵。」「它上天入地,無所不去」。他把人腦稱為「思想的工場」,將它比作能夠接受璽印,能夠做出小的形象的蠟,它「能接受萬物的影像,能夠接納整個字宙中的一切事物。」他強調授予學生廣泛的知識(「博學」、「泛智」或「周全的教育」),同時還要求發展學生的能力。在《天賦才能的培養》中,誇美紐斯列舉的天賦才能有四種:智慧能力(包括感覺、判斷、記憶),意志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能力。他詳細論述了培養這些能力的意義。  以上三個方面,所談的主要是現實世界的問題。這是誇美紐斯世界觀中的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和唯物主義因素在教育目的論中的反映。他的這些見解不僅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發展科學、發展教育、擴大生產與鞏固民族國家的要求,符合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就是對我們現在興辦教育事業,也是有啟發的。 四、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教育適應自然」是誇美紐斯提出的一條根本性指導原則。這條原則也是以其宗教觀為理論基礎的。尊崇自然就是這種宗教觀的鮮明特點之一。這是與中世紀後期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的。新航路的發現,天文學、地理學和博物學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於宇宙和地球的看法,激發與增強了人們研究自然的興趣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願望。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數學、自然科學的進步則使人們認識了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促使人們去了解自身的奧秘,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這些由於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發展所提出的理想與要求,都反映在誇美紐斯的宗教觀念中,並指導著他的思想和行動。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宗教觀來論證自己的自然觀,使之具備神聖不可侵犯的色彩。  誇美紐斯說:「所有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基礎來說,是彼此相同的,只是形式上不同,因為上帝是它們的原型,自然是它們的反映,藝術是它們的反面形象。」又說:「由神的理智產生的思想在創造物上打下自己的痕迹。而那些能夠合理地動作的創造物也就在它們所形成的物件上打下自己的痕迹。」因此,研究自然,研究人與人們活動的結果——生產技術與科學成就就是神聖的事情了。誇美紐斯正是運用這樣的自然觀去和經院主義學校中一切輕視自然、違反自然規律的現象進行鬥爭的。  誇美紐斯認為,應該研究宇宙萬物、人的本性及其活動規律。按照他的意見,「秩序」便是存在於宇宙萬物和人的活動中的普遍規律。他說:「我們從考察知道,真正維繫我們這個世界的結構,以至它的細微末節的原則不是別的,只是秩序而已」,「秩序就叫作事物的靈魂」。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第十三章中列舉日月運行、蜜蜂、螞蟻等昆蟲的活動、人體結構、國家組織和各部門生產活動的許多事例,來說明「秩序」如何保證了宇宙萬事萬物和諧發展。因此,他把遵循「秩序」這條普遍法則視為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的重要內容。他說「學校改良的基礎應當是一切事物裡面的恰切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教學藝術的主導原則」。同時,他還認為可以從自然去借來教導工作的恰切的秩序:「藝術若不模仿自然,它就什麼都作不了」,而「一旦這個原則徹底地被獲得以後,藝術的進行立刻便會同自然的運行一樣地容易,一樣地自然。」誇美紐斯引用園丁、畫家、建築家模仿自然取得成就的事例,說明教育活動必須「小心地注視自然的作用」和模仿自然。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適的時機」的原則下,他借用鳥兒選擇在春天繁殖,園丁選擇在春天種植,它們或他們的活動都有一定步驟的事實,批判經院主義教育「沒有選擇運用心理的恰當的時機」,論證新教育必須遵守自然的秩序,使人類的教育「從人生的春天」即兒童時期開始,學生應在早晨讀書,「一切應學的科目都應加以排列,使其適合學生的年齡,凡是超過了他們的理解的東西就不要給他們去學習」等等。又如,誇美紐斯認為在自然中存在一個「先預備材料,然後再給它形狀」的原則。他列舉了經院主義教育中的大量偏差:缺乏圖書與直觀教具;教科書編寫得煩瑣抽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只重視語文不重視科學,先學語文後學科學;語文學習上先教文法,先學拉丁文。如此等等,他認為都是違反「材料先來,形狀後到的自然的秩序」的。於是,他得出結論說:「為使學校得到徹底的改進起見,下面各項是必需的:1.書籍與教學所用的材料必須先預備好。2.悟性應該先在事物上面得到教導,然後再教它用語文去把它們發表出來。3一切語文都不可從文法去學習,要從合適的作家去學習。4.關於事物的知識應該放在關於它們的組合的知識,之前。5.例證應比規則先出現。」  依據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是誇美紐斯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另一重要內容。他說:「一切生存的事物都有它的生存的目的,都具有達到那個目的的器官與工具。並且它還具有一定的傾向,以期凡事不會不願地、勉強地去達成它的目的,而能憑藉自然的本能……,這樣迅捷地、偷快地去作成。」按照誇美紐斯的看法,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成為「理性的動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愛物」。根據誇美紐斯的意見,人的頭腦、心智和人體的各種感官就是達到人生目的的器官與工具,而「求知的慾望」、「能夠忍受勞苦」、並且「愛好勞苦」就是人的天然傾向。誇美紐斯認為,以上這些就是人區別於其他宇宙萬物的地方,人類這樣的自然本性就應該成為安排教育工作的出發點。  在《大教學論》和《母育學校》中,他詳細地研究了兒童身體發育成長的過程及條件。誇美紐斯還提出了健康的精神決定於健庚的身體的思想。他指出:「身體不獨是推理的靈魂的住所,而且也是靈魂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靈魂便會聽不見什麼,看不見什麼,說不出什麼,做不成什麼,甚至想都想不了什麼。……人人都應該祈求自己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存在於一個健康的身體裡面。」  誇美紐斯把人的心理比作一顆種子或一粒穀米,他說:「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是天生在我們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與虔信卻沒有這樣給我們。」必須通過遵循自然的教育來加以發展。他對人類認識客觀自然的心理過程作了一個粗略的描述:感覺是人們認識的基礎和起點,人們通過感官而獲得體外的感覺,留下事物的影象即「體內的感覺」。他們可以將它們收藏在自己的腦里,又能使他們在腦中重現,以便進行推理和判斷。他認為,教學的安排必須符合這個自然的心理過程:「凡事都要跟隨自然的領導,要去觀察能力發展的次第,要使我們的方法依據這種順序的原則。」除此以外,誇美紐斯在論述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時,還提到教育應該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的向題。他指出,「自始至終,要按學生的年齡及其已有的知識,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導」。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是自然的僕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他的責任在於培植,不在變換……假如他發現了某門科目對於某個學生的關性是不相合的,他就決不應該強迫他去學習」,要讓每個人都「順著他的天生的傾向去發展。」  由此可見,包含在誇美紐斯這條組織教育工作的總原則中的思想是非常豐富的。誇美紐斯在論證自己這條原則時,雖然未能擺脫神學觀點,但他依據的主要不是宗教信條,而是自已對自然、社會與人類認識活動的觀察。他自覺總結教育經驗,探求教育規律,試圖找到人與自然發展的普遍法則。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役有找到真正的人與自然發展的普遍法則,也沒有完全正確地認識人的本質和人的心理活動。當他採用與自然和社會現象類比的方法論述教育問題時,還出現了許多片面、機械和牽強附會的地方。但是,他努力探求教育規律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五、論學制與課程  除了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以外,「泛智」也是誇美紐斯學制論和課程論的主要指導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崇高教育理想是誇美紐斯「泛智」思想的集中表現。它一方面要求人類掌握一切對於「現世」和「永生」所應有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求授予每一個人這種必備的知識。反映在對學制的要求上,就是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和單軌制的思想。這是誇美紐斯對世界教育思想史的主要貢獻之一。他曾說:「我們應該模仿天上的太陽,它把光、暖與生氣給予整個的世界……」他要求在每個城市和村莊都建立起國語學校,讓全體男女青年不分富貴貧賤毫無例外地都能「達到一個境地,在合適地吸取了智慧、德行與虔信之後,能夠有益地利用現世的人生,並且適當地預備未來的人生。」他憤怒地指責當時的學校只為富人而設,並且無限感慨地說:「窮人們除了有機遇,比如有人憐借他們以外,他們是不能夠進學校的。在那些被摒於學校以外的人們裡面,也許就有極優秀的才智之士,他們這樣被糟蹋,被埋沒,真是教會與國家的大損失。」  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泛智」思想,誇美紐斯提出了學習的時機問題和早期教育問題。他認為「現世的人生」是「永生」的準備,而為了準備「現世」的生活,需要二、三十年。他說,從誕生到二十四、五歲,是人的青春歲月,「是只合於教育之用」的時間。又說:「學習的程序應從嬰兒期開始,一直繼續到成年;這二十四年的光陰應當分成界限分明的幾個時期。在這方面,我們應當追隨自然的領導。因為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可以繼續生長到二十五歲,過此以往,它便只長力量了。」依據這種考慮,他將二十四年學習時間區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四個發展階段,各為六年,並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等四級學制和有關的課程安排。  母育學校 按照誇美紐斯的意見,每一個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學校,這種學校的主要教師便是母親。他認為,父母親首先必須關心的問題是保護兒童的健康,而母親對此負有特殊重大的責任。他指出,婦女在懷孕時期要特別注意保護自己,飲食既要有節制,又要保證營養,以免損傷胎兒的機體。他要求孕婦保持自己情緒的和平與安寧:不發怒、不驚惶、不苦惱、不著急,以免胎兒受到刺激。誇美紐斯十分細緻地談到幼嬰護理問題,特彆強調母親應該親自哺乳,並批評了當時貴族婦女不願親自哺乳帶兒的陋習。在幼兒飲食方面,他建議多給嬰兒吃軟和的甜食,稍待成長以後,要讓他們吃清淡的食物。他強調要給兒童規定適當的生活制度,要少用藥物,多注意活動與鍛煉。  誇美紐斯為學齡前兒童提出了一個相當廣泛的智育綱領。他要求用適當的方式教給學前兒童天文、地理、算術、幾何、物理、歷史、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識,進行知、行、言三方面的初步教育。根據兒童年齡特徵,他認為母育學校在智育方面的中心任務應該是訓練兒童的「體外感覺」,培養他們分辨外界事物的能力。他對發展兒童的視覺,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提出了相當細緻的意見。例如他說,要讓兒童感知光的存在,但要避免讓他們凝視強光,要保護其視力。當兒童兩、三歲時,要指給他們看塗顏色的東西,看天空、樹木、花朵和流水。四歲以後,要擴大兒童的視野,帶他們到戶外去觀察各種動植物,看書中的圖畫。誇美紐斯認為,通過不斷擴展範圍的觀察,兒童的視覺和觀察力有了發展,也就會獲得關於天文、地理和自然等方面的初步知識了。  誇美紐斯的學前教育理論對福祿培爾很有影響。他的許多觀點在福祿培爾的學前教育思想中得到了發展。  國語學校 誇美紐斯要求將初級學校辦成國語學校。這裡體現著他對祖國語言的重視和要求民族獨立發展的思想。同時,這也是對中世紀教育傳統的否定。中世紀學校用兒童陌生的拉丁語進行教學。這不但浪費了兒童的寶貴光陰,而且使他們遭受許多折磨和痛苦。誇美紐斯進行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要讓兒童學習得更偷快、更容易,讓他們獲得「終生終世都有用處的」關於事物的知識,同時掌握祖國語言。  誇美紐斯在初級學校課程方面提出了非常先進的意見。當時一般初級學校修業年限僅兩、三年,只教給兒童一點點閱讀、書寫和初步計算的知識和技能。教義問答是兒童在初級學校學習的主要內容。在誇美紐斯為國語學校制訂的教學計劃中,除宗教課程外,包括有幾何常識和關於歷史、地理、天文、經濟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識,還有唱歌和手工勞動。對於願意學習外國語的學生,在十至十二歲時還可以加學外語。  在國語學校階段,誇美紐斯要求注意發展兒童的「體內的感覺、想像力與記憶力,及其相關的器官。」  拉丁語學校 按照誇美紐斯的意見。在每一個較大的城市中應為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年設立拉丁語學校(文科中學)。在這種學校里,應使學生掌握四種語言(國語、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文)和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所謂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是指除傳統的七藝外,還要加上物理學(自然哲學)、地理學、年代學、歷史學、倫理學和神學。誇美紐斯將以上各門學科配置在六個年級里,每年以一種相應的學科為主,而且以這種學科作為這個年級的名稱,即一年級為文法班,學習四種語言和聖經史;二年級為自然哲學班,學習自然科學和自然科學史;三年級為數學班,學習數學和技術發明史;四年級為倫理學班,學習道德史和美德範例等;五年級為辯論術班,掌握辯論的藝術和風俗史、各民族和各種宗教儀式史;六年級為修辭學班,學習修辭學和世界各主要民族史,特別是本民族的歷史。  誇美紐斯在解釋自己的課程安排時說,語言是一切知識的鎖鑰,所以文法應放在中學的第一年學習,以便日後學生能運用它們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以後,他將「真正的學問放在辯論術和修辭學的前面」,是由於考慮到青年「應當先研究事實,然後才能研究事實的組合……從邏輯上看來,內容是先於內容所採取的形式的」。他強調指出,這是能夠得到「準確」而「迅捷」的進步的唯一方法,因為要「先借觀察去學會事實」,然後「才能對於事實作出健全的判斷,或用合理的措詞去把它們表示出來。」對歷史學的重視,是誇美紐斯在課程論方面的一大貢獻。他說:「熟悉歷史是一個人的教育裡面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終生終世的眼目。」  大學和旅行 誇美紐斯認為,在每一個王國或每個省,都應該設立一所大學,使十八至二十四歲的青年中最有才華的人接受最完備的教育。按照誇美紐斯的意見,對於進入大學學習的青年都要進行嚴格的考核,「只有經過選擇的智者,人類中的精英,才去從事研究。」  誇美紐斯設想的大學,仍然是按照當時流行的作法,設神學、法學和醫學三科。在大學課程和培養目標方面,他指出,大學的「課程應該真是周全的,應有研究人類知識的每一門類的準備。」這就是說,大學生所學的知識應該是比較廣博的。他特彆強調大學生要廣泛閱讀原著。在學習方法上,他還強調要利用辯論。他認為大學生應通過閱讀、聽講與辯論對所選擇的專業知識懂得透徹,表達流利。按照誇美紐斯的意見,青年人應以傳統的旅行來結束自己的學業。 六、論學校工作的組織和班級授課制  在中世紀,西歐各國學校工作的組織是極為鬆散的。學生在一年的任何時間裡都可以到學校學習。他們雖然坐在同一間教室里,但各人都是按自己的進度學習,教師也只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不對全班學生講授共同的課業,沒有統一的計劃。中世紀後期,在耶穌會舉辦的學校中曾對學校教學工作進行比較好的組織。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兄弟會學校中,出現了班級授課制的萌芽。德國教育家斯圖謨在斯特臘斯堡主持文科中學時,曾把學生分為十個年級。在普雷拉烏文法學校中也有組織班級教學的經驗。但關於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問題,只是在誇美紐斯的著作中才第一次得到詳細的論述。  誇美紐斯重視學校的組織工作和班級授課的經驗,這是和他堅持普及教育的民主思想分不開的。他把學校稱為「造就人的工場」和「真正鍛煉人的地方」。他努力尋求「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  誇美紐斯認為,學校工作一定要有計劃,要使教學工作組織得井井有條。他說:「教學的藝術所需要的也沒有別的,也只是要把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他詳細談到學校工作的組織和班級授課問題,要求仔細劃分時間,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指定的工作。  按照誇美紐斯的意見,學校都應在每年秋季招生,同時開學,同時結束。他將每學年分為四個學季,在學季之間安排一星期的戲劇演出。每學年有四次節假日,三次安排在宗教節日前後,每次八天,在收穫葡萄的季節安排一個月的長假。他規定了學日和學時制。學生每天必須到校學習。國語學校每天上課四學時,上午兩學時用來「練習智力與記憶」,下午兩學時練習手與聲音。在拉丁語學校中,上午兩學時用來教授每個班的特殊科學或藝術,下午一學時學習歷史,另一學時「練習文體、演說與手的運用」。此外,早晨還有一小時的祈禱,午飯後有一小時的音樂和「數學方面的娛樂」。在每學時的智力活動之間,安排半小時的休息。對學生的學習要進行經常考核。在學年結束前要舉行隆重的學年考試。以便決定學生是否升級。  誇美紐斯用太陽以它的光和熱普照世界而「不專門去對付任何單個事物、動物或樹木」作類比,論證班級授課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他要求為每班學生安排一個教室和一位教師。教師必須面對全班,進行集體教學而不作個別指導。誇美紐斯認為,一位教師可以同時教幾百名學生。他建議將每班學生分成許多小組,每組十人,選出一名學習優秀的學生為十人長,協助教師管理其他學生。  關於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的理論,是誇美紐斯對世界教育史作出的重大貢獻,對普及教育的發展曾發生很大的影響。誇美紐斯關於教學工作應該是有目的性、組織性和計劃性的思想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但他對班級教學的理解是相當粗糙和機械的。在談論班級教學時,他只強調集體教學,完全否定個別指導,而且認為每個班的學生越多越好。這是不科學的,和他自己關於應該注意學生個別差異的思想也有矛盾。 七、論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誇美紐斯在教學工作上所追求的目標是使教學進行得「容易而且快意」,明白、鞏固而又「迅捷」。他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我們要把自然作為我們的嚮導,去找出下列各種原則:1.延長生命的原則。2.精簡科目,使知識能夠更快地獲得的原則。3.抓住機會,使知識准可以獲得的原則。4.開發心智,使知識容易獲得的原則。5.把判斷力弄銳敏,使知識能夠徹底地獲得的原則」。在《大教學論》中,以上五條原則都列有專章論述。但誇美紐斯賦予這些「原則」的含義,遠比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學原則為廣。而且,誇美紐斯在所提的「原則」之下又列出許多原則與要求,其體系過於龐雜,煩瑣,內容也有些重疊。然而,在《大教學論》的這些章節和誇美紐斯的其它論著中,確實包含著大量珍貴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與概括,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工作的客觀規律性,有許多論述是和我們今天經常提及的教學原則直接相關的,這些思想可歸納如下:  關於直觀性原則 直觀教學問題是文藝復興以來許多人曾經提到過的。誇美紐斯的功績在於,他一方面從理論上對它的必要性作了較為充分的論證,另一方而又提出了一系列進行直觀裹學的方法。  誇美紐斯是從感覺論的立場來論證直觀教學的。他提出三方面的理由來論述它的必要性。第一,直觀是一切知識的起點。他說:「知識的開端永遠是從感官到來的(因為悟性沒有別的,它所有的都是先從感官得來的)。」第二,直觀提供知識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可靠證明:「科學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其所賴於感官的證明者較之其他一切事項都要多。」第三,直觀可以增強知識的鞏固性。誇美紐斯說:「感官既是記憶的最可信託的僕役,所以,假如這種感官的知覺方法能被普遍採用,它就可以使得知識一經獲得之後,永遠可以保住。」誇美紐斯還指出,「對青年的正當教育不在把他們的腦袋塞滿從各個作家拉來的字句和觀念,而在使他們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希望他們的心理自己生出一道活流……」他指責經院主義學校只教學生用別人的眼睛去看,用別人的腦筋去想,而沒有教會孚生自己去觀察外面的世界。他說,靠這樣的方法獲取知識正如一棵無根的樹,雖有「技條、花兒、果實、花環和花冠,但是它不能生長,也不能耐久,」很快即將枯死。誇美紐斯由此得出結論:充分運用直觀是教學工作的「金科玉律」。他指出,在自然科學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參觀和實驗,引導兒童和青年觀察客觀世界。除了實物以外,還可以利用圖畫與模型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要訓練兒童的各種感官,使他們通過切身的體驗獲得關於事物的真知。關於演示直觀教具的方法,他強調一定要設法引起和保持學生的注意。他說:「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學習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馬,才能了解放在跟前的一切事物。」此外,他還提到在呈現直觀教具時要將它們直接放到學生的眼睛跟前,放在合理的距離以內,要讓學生先看到整體,然後再分辨各個部分,等等。  誇美紐斯關於直觀性教學的要求是作為與經院主義教育的對立物提出來的,在當時具有革新意義,後來對普通教育的發展也起了良好的作用。但他過於誇大了直觀的意義。因此,當他論述直觀教學的必要性時,往往將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對立起來。誇美紐斯對於理性認識階段的理解非常模糊和抽象,對理論概括在人類認識過程中的作用相當忽視。而且,在感覺與「神啟」之間,誇美紐斯更強調「神啟」的作用。他認為所有人類的知識都是不完善的,人們為了求得永恆的真理,必須求助於高於自己推理的原則:「上帝……的指示是我們的悟性的最光亮的明燈,是我們的行為的最完全的法則,」可見誇美紐斯關於直觀教學的理論聯同他的感覺論都是充滿矛盾的。  關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原則 強調引導學生自覺自愿地進行學習,反對強制;強調使學生理解知識,反對迫使他們死記硬背,這是誇美紐斯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原則方而的兩個基本思想。  誇美紐斯重視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的思想是和他關於教學必須適應自然的思想完全一致的。他認為求知的慾望是人的一種天然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現。他說:「我們的眼睛、耳朵、觸覺與心理的本身都常在它們的本身以外尋求它們的糧食;因為在一個天性活潑的人看來,安逸與怠惰是最難忍受的。」他要求尊重人的這種自然傾向,認為一個人在自然的領導之下就能夠獲得關於一切事物的知識,「好些人由於自己教育自己,或……用橡樹和山毛櫸作老師,他們所獲的進步較之受過導師的令人生厭的教導還要大。」誇美紐斯認為,孩子們之所以缺乏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或者是由於教師沒有掌握正確的教學法,或者是被父母的溺愛縱容壞了,或者是不良環境的影響。他要求教師設法排除這些干擾。他說,作為一個教師,必須懂得在傳授知識之前一定要使學生渴於求知,要引導他們自覺自愿地學習,不可以在學習問題上實行強制。他指出,為了使學生自覺學習,「第一就須來得自然。因為凡是自然的事情就都無需強迫」,「凡是強迫孩子們去學習功課的人,他們便是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害處。」在啟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性的措施方面,誇美紐斯提到的還有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用處,講究學校和教室的布置,適當的批評與讚揚等。  誇美紐斯對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力求使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他指出,「學生應學的科目應該對他們徹底加以解釋,使他們懂得,如同懂得他們的五個指頭一樣。」他說,在沒有給學生徹底解釋清楚和給他們提供證明之前就強迫他們熟記,這是十分錯誤的。誇美紐斯特彆強調直觀教學,其原因也在此。他認為關於事物的知識是最易於為學生理解的知識,而且只有通過直觀,才能「生出普遍的理解」。他還強調了給學生闡明事物的因果關係的問題,如說:「在學校里,每件事物都應該經由它的原因去教導」,「因為知識不是別的,只是我們精通了一件事物的原因,與它熟悉而已。」  誇美紐斯關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原則方面的理解和論述是異常廣泛的。但強調感性認識,忽視理性認識的缺點在這裡表現得也很突出。此外,關於究竟怎樣才算是對知識有了透徹的理解,什麼是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等向題,他的論述則不但是抽象的,而且還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例如,在他那裡,「理解」常常是和「悟性」並提,對知識的解釋則被說成是「照料知識的根芽」,「進行知識的接穗」等等。而按照他的意思,悟性有時等於感覺;有時他又說,人的悟性是由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意願來分派的」,「凡是超過了我們能力的分量的,我們便不能夠去支配。」  關於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誇美紐斯認為,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一定要使知識系統化。如果偏離這個要求,學生的知識也將是混亂的。如說,「教學是混亂的,學習也就是混亂的。」按照他的意見,教學的各個步驟必須互相關聯,教學內容的安排必須依據從普遍到特殊的法則。他指出,經院主義教育就違背了這一法則。在經院主義學校中,教師在學生獲得各門學科的基本概念之前,就用雜亂無章的規則、評註、各家之說的比較,以及一切例外和不規則的細節,將學生「弄得頭昏眼花」。他說,必須矯正這種沒有系統的毛病,必須將所學的科目的知識加以排列。無論是語文還是科學或藝術,都應該先教它的簡單的原理,使學生對它獲得一種概略的認識,然後再講解各種規則,最後再講各種細節。  和教學系統化要求緊密聯繫的是教學必須循序漸進的要求。誇美紐斯說:「一個學生只能一步一步地達到熟練精通。」他認為教學必定要按一定的秩序和階段逐漸向前發展,「總要漸漸進行,決不可以跳越。」他說,只要不斷地前進,學生就可以獲得顯著的進步。他要求將各個班級所有的功課都仔細劃分出一些階段,「務使先學的能為後學的掃清道路,給予解釋」,「除非前一個題目已經掌握好了,不要放棄它又進行另一個題目」。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是誇美紐斯經常提到的一些教學規則。  誇美紐斯關於教學系統性和循序漸進原則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性。但他在論述有關思想時有機械化、簡單化的毛病。例如,他要求「學校應組織得使學生在一定的時候只學一件事情。」在中學課程安排方面主張單科獨進,要求絕對遵守教學時間和科目的安排,「務使無所省略或顛倒」,等等。  關於鞏固性原則 誇美紐斯要求使學生獲得鞏固的知識。他把知識的鞏固看作教學徹底性的一個標誌。他說:「科目的概念應當徹底印入學生的腦際。在這種步驟沒有小心地做到以前,關於藝術或語文的更詳細的解釋就不應當嘗試。」又說:「一切先學的功課都應該成為一切後學的功課的基礎,這種基礎是絕對必需徹底地打定的。因為只有徹底地懂得,並且記憶了的東西才能夠看作心理的財產。」  誇美紐斯指出了當時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許多學生在離開學校時並沒有獲得徹底鞏固的知識,從而非常尖銳地提出了有必要預防知識的遺忘向題。他十分感嘆地說:「假如我們能夠記得所曾讀到、聽到和我們的心理所曾欣賞過的一切事物,隨時可以應用,那時我們便會顯得何等的有學問啊!我們確曾實際應用過許多我們所已學過的事物,但是我們記住的數量是不夠的,事實上我們還是繼續不斷地把流水撥到一個篩子上去。」這段話同時也說明了誇美紐斯對於鞏固性原則的卓越理解。這就是說,所謂知識的鞏固,一是要求大量記住所學的知識,一是要求隨時能夠啟用這些知識。  在鞏固性原則的貫徹和運用方面,除了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知識與鞏固記憶外,誇美紐斯還特彆強調了練習與實踐。他說,記憶應當自幼加以練習,因為練習可以使它發展。他還說,假如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知識教給別人,「它便成了他身上的一個部分,如同他的手指一樣」。他指出,實踐對於鞏固地掌握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學生從書寫去學書寫,從談話去學談話,從唱歌去學唱歌,從推理去學推理。」  關於教學必須適應兒童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生接受能力的原則如前所述,誇美紐斯認為,兩個人從出生到成年,要經歷四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上都表現出不同的年齡特點,每個人的心理也是有所不同的。他指出,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編製,還是教學進程的安排,或者是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必須合乎兒童身心發展的水平,適應他們的接受能力。他說:「有些人教學生的時候,不是盡學生所能領會的去教,而是盡他們所願教的去教」,其結果是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他說,他們的這種作法正如向仄口的瓶子猛灌多量的水,結果大部分水都流到瓶外,最後瓶中留下的水反比一滴一滴慢慢倒入的少。他指責經院主義教育在實踐中用繁多的抽象教材、兒童陌生的拉丁語言、長時間的教學和死記硬背的方法去增加了兒童的心理負擔,使他們「產生噁心甚至痴顛。」  誇美紐斯關於教學工作必須適應兒童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生接受能力的原則的論述擊中了討弊,並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範圍內反映了教學工飛乍的客觀規律,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對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的認識是膚淺的。在《大教學論》第十二章中,他根據兒童接受知識的快慢(「伶俐」或「遲鈍」),對接受長者教導的態度(「柔和順從」或「堅牢不屈」)和求知慾的高下(「渴於求學」或「懶惰」)區分出六種不同類型的性格,顯然帶有隨意性,是不科學的。誇美紐斯是兒童天性的崇拜者,他對師生雙方都具有能動性和兒童能力發展的巨大潛力是估計不足的。  在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上,誇美紐斯是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建立分科教學法的教育理論家。在他的著作中,關於教學方法的論述是很多的。在《大教學論》中,他還列了三章(第二十至二十二章),專論科學教學法、藝術教學法和語言教學法。  關於自然科學的教學方法,誇美紐斯主要從感覺論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進行直觀教學的意見,前文已有論述。  按照誇美紐斯的意見,藝術教學的要點是明確模仿對象和反覆練習。他指出,教師一定要使學生知道需要做什麼和怎樣去做,要給他們提供模型和示範,以便他們模仿。要提供練習的機會,讓他們「從實踐去學習」,「因為產生一個藝術家的是練習,不是別的。」誇美紐斯還強調說;「練習應從基本做起」,「最初應當精確地模仿指定的形狀。後來才可多給一些自由。」例如一個木匠,一開始並不教他的徒弟修造小塔,而是教他「怎樣拿斧頭,怎樣砍樹,怎樣鋸木板,怎樣鑽孔,怎樣安穩棟樑。」一個畫家也不在開始的時侯就讓他的學生去畫人象,而「只教他怎樣調和顏料,怎樣握筆,怎樣畫線條;然後再教他試畫粗糙的輪廓」。誇美紐斯在藝術教學上要求首先練好墓本功,反對一開始就讓學生「去從事野心勃勃的工作」,要求學生從模仿開始,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實踐達到創新,這是非常合理的。  在語文教學方面,誇美紐斯重視本國語和現代語言,反對一開始就讓學生學習拉丁語。在教學方法上,他也是特彆強調模仿和練習。他說:「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要「用手用舌頭去練習,在可能的範圍以內,盡量時時這樣去做。」又說:「兒童學習行走、奔跑、談話與遊戲,全是這樣從模仿學來的,一點不用勞苦的規則……沒有一個人是單靠規則精通了任何語文或藝術的;至於有了練習,那怕沒有教訓,精通也是可能的。」但是,誇美紐斯並不是完全排除對於文法的學習。他說:「規則可以幫助,並且強化從實踐得來的知識。」 八、論道德教育與紀律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的第二十三章中一開頭就寫道:「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比較容易地教授與學習科學和藝術的問題。……它們的確只是對於更加重要的事項的一種準備而已。……然則我們的真正工作是什麼呢?這是智慧的研究,它提高我們的地位,使我們得到穩定,使我們的心理變高貴——我們把這種研究叫作道德,叫作虔信,有了它,我們就比別的一切造物都更崇高了,就能接近上帝的本身了。」從這段話中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在智育與德育之間,誇美紐斯更加重視德育;第二,在誇美紐斯的思想里,德育包括宗教教育。  誇美紐斯對當時學校中忽視道德教育的現象十分不滿。他說:「虔信與德行是教育裡面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視。在所有的學校裡面(即在應當表現人類文化的最大進展的大學裡面也是一樣),這種科目只佔一個第二等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數情形之下,學校培養出來的不是順從的羔羊,而是兇狠的野驢和倔強的騾子」。  對誇美紐斯來說,虔信,即宗教教育不僅是道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主導的因素。他說:「敬畏救主是智慧的開端與結尾,也是知識的基礎與極致。敬畏救主是知識的開端。」誇美紐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總是反覆進行著關於虔敬上帝的說教。他要求從小向兒童灌輸宗教思想,使他們「從小懂得『聖經』」。按照他的說法,「『聖經』是上帝的新生兒的最甜最好的乳。」他認為在學校教育中「上帝的書的地位是應當放在其他一切書籍之上的」。從這些論斷中可以看出,誇美紐斯雖然猛烈地批判了經院主義教育,但他自己的思想與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還是有一定聯繫的。  關於品德教育,誇美紐斯特別重視明智、節制、勇敢與公正等四種品德的培養。他把這四種品德稱為「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誇美紐斯認為,「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他要求從小養成兒童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使他們習慣於「追求正當的事情,避免無價值的事情」,並使之成為「第二天性」「一切不可過度」,這是誇美紐斯為兒童行為提出的必須遵守的一條「金科玉律」。他指出,使孩子們在飲食、睡眠、工作、遊戲、談話等方面都具有節制的能力,就意味著對他們進行了正確的教育。按照誇美紐斯的意思,「公正」的品質主要表現為誠懇、正直、不傷害別人,「敏於而且樂於給別人服務」。他把「自私自利的邪德」看作「紊亂的人生的最大的根源」,要求將「人生的真正目標灌輸給青年,要使他們受到教導,知道我們生來不是單為我們自己的,而是為的上帝與我們的鄰人,這就是說,為的人類。」誇美紐斯要求自幼注意培養兒童勇敢的品質。他將能抑制個人的慾望、坦白、忍勞耐苦等等品質當作勇敢的具體體現。  在德育的方法方面,誇美紐斯首先強調的是實踐。他指出:「德行是由常作正當的事情學來的」,要「從服從學會服從,從節制學會節制,從說真話學會真實,從有恆學會有恆。」他還說,兒童是從工作和遊戲中來學會忍耐勞苦的,必須讓孩子們有事可做。在《母育學校》中,他強調讓兒童從小學會勞動:「非常有益的是要教會他們勞動,不要閑散怠惰。」除此之外,他還強調了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和制訂明確的行為準則的意義。  誇美紐斯認為,為了「制止邪戀的傾向」,可以使用紀律與懲罰。他指出:「學校沒有紀律便如磨坊沒有水」。但是,他說,學校需要紀律並不意味著學校中要「充滿呼號與鞭撻的聲音」。除了對付各種瀆神言行以外,他反對對兒童施行體罰。  誇美紐斯強調以明智作為德行的基礎,說明他對理性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視,這是與人文主義思潮一致的地方。他將樂於助人、樹立為人類服務的人生目標、熱愛勞動列為德育內容,說明他的道德觀是虧封建領主的道德觀對立的。這是他的民主主義思想在德育理論方面的反映。誇美紐斯在德育的方法和紀律方面的見解也是比較進步的。但是他的這些進步思想不但是和他在宗教教育方面的主張對立的,而且還是受制於他的宗教神學思想的。 九、結語  綜上所述就可以看出,無論是在誇美紐斯的哲學、政治思想中,還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都是充滿著矛盾的。唯物主義的感覺論、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賦予他的教育體系一些嶄新的進步的內容,並使他在與經院主義教育的鬥爭中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宗教神學世界觀又使他的教育體系仍舊保留了一部分中世紀的思想糟粕和唯心主義的論證形式,使它帶著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正是這種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的歷史命運和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當誇美紐斯在世時,他雖然一生漂泊,並蒙受了不少的苦難,但他在教育方面進行的改革活動和他的某些教育著作卻是得到社會上某種程度的承認的。他的教育論著全集也是當他在世時就出版了的。但是當他逝世之後,除了他的著名教科書《語學入門》和《世界圖解》繼續流傳以外,他的教育理論著作卻在大約兩百年的時間裡幾乎全然被人遺忘了。這就說明,他的教育思想從體系來說是比較能夠適應他在世時的歷史環境而不大能夠滿足他逝世以後的時代要求的。  眾所周知,幾乎是緊接在誇美紐斯逝世以後,資產階級首先在英國鞏固了自己的勝利,隨後就在法國醞釀一場更大更徹底的鬥爭,啟蒙主義思潮應運而生。一切維繫封建秩序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宗教神學思想受到最嚴厲的批判和最大的衝擊,人權和理性在與神權和信仰的決鬥中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濃厚神秘主義色彩的誇美紐斯教育思想遭到冷遇是十分自然的。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情況是,誇美紐斯在世時,新興資產階級遭受民族壓迫、封建壓迫,並處於戰亂之中,非常容易與同樣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同病相憐」,「同氣相求」。誇美紐斯又十分重視教育對於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作用。因此,他提出六年制的普及教育,單軌學制和班級授課制。這裡多少帶有一點理想主義的色彩。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後,關心的首先是如何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高額利潤問題。他們關心普及教育的程度是以從中能夠獲得多少利益為轉移。正因為如此,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只是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才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認真考慮與施行普及初等教育。資產階級對於誇美紐斯教育學說的研究和宣傳與他們推行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大體一致,這也不是偶然的。  總之,誇美紐斯生活在歐洲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逐漸轉變的過渡時期,他進行了長期的教育實踐,寫出了大量的教育理論著作。他總結了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教育經驗,揭露與抨擊了經.院主義教育理論及共實踐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教育改革措施和有利於擴大教育範圍、促進生產和科技發展的教育見解。他的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探索是適應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誇美紐斯關於教學與教育原則、方法的某些概括,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觀規律,帶有普遍指導意義。但是,他並沒有能夠擺脫宗教神學思想體系的栓桔,也沒有將自己的教育活動與推翻封建社會的資產階級革命聯繫起來,而是幻想通過「合理的教育」對封建社會進行某些改良。恩格斯在提到義大利的偉大詩人但丁時指出:「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49頁)。從具存系統,理論的教育家來說,誇美紐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可以和但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比配的。
推薦閱讀: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拔苗助長」?
幼兒園安全教育教案 全集
洛陽最近的教育資訊,全在這裡了!
香港跨世紀,全國超過900家幼兒園加盟成功案例
表弟沉迷遊戲,要離家出走怎麼辦?

TAG:教育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