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專訪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張純淑老師
可憐風流年代號被封,奮然另起說風流。長按長河落日,識別二維碼,加風流君為友,從此不再失聯:作者:張純淑來源:《人籟》第007期
「成長只有一次!」為了這句話,不少父母辭去工作專心育兒、費盡心思為孩子選擇「好」學校、甚至舉家移民、努力打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這位十九歲當老師、三十歲辦幼兒園、四十歲重新學教育、五十歲創辦台灣第一所公辦民營的華德福學校、許下「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美麗諾言的張校長說:孩子要的不多,以「生命」對待「生命」,如此而已。第一次當老師,孩子走入我的生命我十九歲就當老師了。很興奮喔!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準備:我要和孩子說什麼話、怎麼帶他們……。先到學校看環境後,我覺得校園有大樹還不夠,教室前面要有花圃,可以種小花小草。上學第一天,我告訴孩子,我們不做早自習,大家明天把家裡的小鏟子帶來,我們一起來翻土種花。教務主任說:「你是新來的喔!這是工友做的事,不用你們做。」我當時聽不懂他真正的意思,還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自己做。」第二天換校長來講:「你是新來的喔?主任昨天有講,這是工友做的事。現在應該要進教室早自習。」我當老師時鬧過很多笑話。這是第一個。後來,一學期後,還是只有我們班有花園,別班都沒有。其他的「笑話」像是:我會問學校「可不可以一班班分別遠足,不要全校一起去遠足?」「不能一整天都去爬山嗎?」這些都被大家當作是笑話呢!我當時的想法和作法,到現在還是很多人不能接受,他們覺得我們讓孩子做「不該做的事」,而該做的事卻沒有做。但在那幾年裡,我是個非常快樂的老師,我常在禮拜天帶孩子們去爬山,鄉下孩子有許多家裡是打漁或種田的,我和他們學到香菇怎麼種、什麼魚怎麼煮、什麼是芋仔番薯……。那時家長對老師非常信任且尊敬,我像個大孩子般,和孩子玩在一起,於是我並沒有真正被綁在老師的模樣裡面。我帶的這班孩子,到現在我們都還有聯絡。陪孩子成長,讓大人再次經歷童年不論是當老師,或是當父母,其實都是讓自己「重新經歷一次童年」的寶貴機會。許多大人,都遺忘了自己的童年。也許是不去想、也許是覺得想也沒用,但是,當你成為孩子的父母或老師時,孩子就在你面前活生生地長大,也讓你重新走過一次童年。遺忘自己童年的大人,是無法好好陪伴孩子成長的。許多大人都一味地要「給」孩子很多東西,卻忘了滿足孩子真正的需求,也無法真正了解孩子。此時大人所給的,往往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雖然,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如大人,無法精確地說出他的感受和需要,但是大人只要真正用心,並且不斷累積和孩子互動的經驗,就不怕做不成好父母。例如,現在的孩子把「無聊」掛在嘴上,大人也許會覺得孩子是在偷懶,但其實他是失去了對生活的期待。我們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常在班上「挑撥離間」、甚至偷拿姐姐的東西送同學、討好同學,而成為一個在家裡和學校都不受歡迎的孩子。但當我們用心去看他的狀況時,會發現他這樣做,其實是因為被愛得不夠,而缺乏安全感。現代孩子是「被玩具玩」,而不是玩玩具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去菜園摘菜、和動物玩耍、去郊遊……,我們透過自己的身體,在大自然里玩樂、學習。現在的玩具,則是大人設計好幾種玩法,讓孩子照著去玩,孩子是「被設計」的。販賣玩具的人會告訴你,這種玩具可培養孩子的邏輯、那種是認識色彩、或是一樣玩具可訓練多種能力…等。但是,真正的玩具是要透過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去定義、去玩、甚至去製作,否則那創造力是假的,是被設計出來的。幼小的孩子是經由感官、透過身體去認識自己所屬的世界,而不是大人所設想出來的、切割的概念。現在的大人給孩子太多玩具,反而是一種干擾。孩子其實要的不多,愛玩、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少少的東西也能讓孩子發展想像力與創造力。在我們的幼兒園裡,幾乎看不到設計好的、具體成形的玩具,都是大自然的東西。例如,我們的積木是從野外找來的流木、柴頭、竹子等,每一個形狀都不同,例如一個長長的竹片,對孩子來說,有時是長形的盤子,明天玩另一個遊戲時,他說這是一條船,想像力和創造力不斷在發展。現在的積木不是三角、方形就是圓形,孩子的想像空間反而小了。東西應該是被人所用,而不是人反過來被東西所限制、所操控。孩子看太多電視,反而容易坐不住,無法專註現在的孩子電視看得太多。我自己最想看電視的時候,是為了想休息,因為看電視時你什麼都不用想,完全是被動的狀態。對眼睛還在發育的孩子來說,電視這種不斷變換的光影畫面,是很大的視覺刺激,當然能吸引孩子注意,甚至很多孩子一看電視就一、二小時,於是許多大人樂得把孩子丟給電視。但是,電視的訊息太完整,沒有給孩子想像的空間,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常會愈來愈習慣被動接受訊息,創造力漸漸消失了。另外,孩子的天性就是要「動」,因為孩子是靠動作去學習、去體驗世界的。但看電視時他一點兒都不必動,只被動地接受訊息,到了真的需要專註時,他反而坐不住,很多過動兒都有這個問題。有的家長說:「我們都給他看Discovery這類大自然的東西。」但孩子其實無法分辨,電視上的東西是真的還是假的?有時電視上的東西拍得比真實世界還逼真。有的家長說孩子不看電視,會和別的孩子沒有話題,但其實孩子們的互動比我們大人還容易,不需要像大人一樣,還得找話題才能聊。家裡不看電視,反而多出更多「有質量的親子時間」,問題是大人要花多少心思,提供什麼活動給孩子?陪孩子像吃東西,不必多,「對了」就好許多父母說,工作太忙,不可能有很多時間陪孩子,這當然是事實。但孩子要的其實不多,給對了就好。就像我們吃很多垃圾食物,都不一定是有用的食物。很多大人失去了陪伴孩子的能力,反而求助於坊間許多益智軟體、計算機遊戲,但那些都不能取代真實的陪伴。現代的父母都很忙,但要花心思不代表要花很多時間。例如,爸媽做家事,也可以想法子讓孩子也一起做啊!大人看書時,孩子也可以一起看啊!有的父母花很多時間陪孩子,但如果方法不對,也是一大問題。例如,有個年輕媽媽有次在讀書會哭了起來,因為她發現她以前講的故事,都是在威脅孩子,造成孩子有不安全感,例如大野狼在門口等著,所以要趕快睡覺,才不會被野狼給……談品格教育,一定要給孩子「出口」很多大人都說品格教育很重要,所以常常教孩子「不可以說謊」、「不可以偷東西」…等。但許多大人自己都常常說謊,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也難怪許多孩子長大後也是說一套做一套。這樣的品格教育是假的。我覺得談品格教育,一定要細緻地處理,而且不能只是用嘴巴說,一定要給孩子「出口」,而且要陪著孩子一起走、一起解決。例如我們曾有一個孩子,由於對某位老師不滿,便偷偷用利器刮壞那位老師的皮包。後來,我沒有立即點破這件事,而是常常找機會請他幫我做一點小事,漸漸地,我和他變成可以談話的朋友。大約一個多月後,我才在和他聊天的時候,無意地提到那位老師的事情,後來,他不僅沒有否認,還自已想出解決的辦法:他說他沒有那麼多錢賠老師一個皮包,但是他願意用他的零用錢賠一半,另一半用幫忙老師做事的方式來代替。我處理這件事整整花了一學期。但是我相信他真的學到了,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生命與生命的對待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我們也要學習以完整的生命來看每個孩子,而不是只看他的分數、或某方面的表現。例如,我們會希望我們的老師,要能從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如說話、走路、吃飯、遊戲、畫圖…等,看出孩子的能力和狀況。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歷程,就像大自然中花草的生長一樣,每一個階段都要去經歷,要持續的陪伴帶引,無法跳過某一個階段,也不能被切割。例如,一個孩子數學不好,補數學;英文不好,補英文,這樣是行不通的。我們並不是說不能加強某一學科,而是:孩子的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要照顧他的整體需求。例如:我們曾有一個孩子,剛來校時不僅發展遲緩、營養不良、還有過動、暴力的傾向,在原來的學校里,同學討厭他,老師也對他十分頭痛,他寫字永遠比別人慢、比別人丑,可以想像他的生活是充滿著挫折、憤怒和失望的。但在我們學校,他不必與別人競爭,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會得到很大的讚美和鼓勵,他的自信心慢慢出來,漸漸地他食慾也隨著變好了,健康狀況也改善,這使他發育得更好,自然而然地,他的學習力也進步了。事實上,是他本有的生命力,帶著他一步步成長,我們只是給了他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而已。我們太重視孩子的未來,卻失去了現在整個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學校,身為大人的我們都是老師。所以,大人本身在處理每一件事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一個正向的環境,順著孩子本有的學習力,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發展他的潛能,應該是我們大人最重要的課題。並且,尊重不代表放任,有時我們曲解了「尊重」的意思,以為每件事都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但卻反而造成孩子不知所措。因為孩子畢竟還小,沒有能力做許多的選擇。因此,正向的環境其實也包含了適當的規範。好的規範能使孩子安定,而能較專註地學習。很多孩子的問題,反映的其實是家庭和大人的問題。例如,現在很多家長,當孩子一有問題就先怪罪別人,家長怪老師,老師怪家長,所有人彼此責怪卻不知反省,孩子看在眼裡,他們學習到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很多大人都說,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得不努力賺錢,所以沒辦法陪孩子,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我們太重視孩子的未來,反而失去了「現在」。但是,沒有了現在,孩子的未來在哪裡?我們社會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推薦閱讀:
※食神透為用,適合做老師的八字
※郭瑞元老師談紫薇斗數飛星四化(補充2)
※王四進老師經方中醫講堂(3)
※【2017.04.22 慈雲法語之七】劉素雲老師(文字版)
※【太極學堂】跟著張東武老師學太極——27雲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