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之惑 健康之禍——城市兒童少年飲食行為狀況調查
營養之惑 健康之禍
——城市兒童少年飲食行為狀況調查
終於放學了,男孩奇奇鬆了口氣,他大口嚼著在街邊小攤上買的薯片,吃完覺得渴,便買了瓶可樂。回到家,他吵著讓奶奶帶他去吃洋快餐,惦記著再吃兩個兒童套餐就能湊齊一整套玩具了。
「2011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日前發布。報告指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吃不健康零食、在外就餐、喝含糖飲料等不健康飲食行為相當普遍,這些健康之「禍」引發的中小學生營養問題值得警惕。
零食,影響健康的雙刃劍
調查顯示,我國90%以上的兒童經常吃零食。小學生常以冰激凌、膨化食品、巧克力等作為零食,中學生常吃冰激凌、糖果、酸奶等。不節制地吃零食,尤其是經常食用冷食、冷飲,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營養攝入不足。
上下學時間,校門口兩側的小賣部被穿校服的小學生們圍得水泄不通。他們興緻盎然地在小店門口的攤位上挑選食品。有幾家小店的紙箱里放滿了麻辣肉乾、煎炸麵筋、腌制肉串等。這些零食包裝簡陋,有的摸起來還非常油膩,個別零食的袋口沒有封嚴。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1998年和2008年對廣州、上海、濟南、哈爾濱4城市中小學生所作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兒童經常吃零食,女生吃零食的比例高於男生。從1998年到2008年,調查對象食用冷飲類、油炸類零食的比例顯著上升。其中,食用冷飲類比例從59.5%上升到75.7%。小學生常以冰激凌、膨化食品、巧克力、薯條、薯片等作為零食,中學生常吃的零食是冰激凌、糖果、酸奶等。
零食究竟能不能吃?怎樣吃才健康?
「不能簡單地把吃零食看作是一種不健康行為。」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研究員說,中小學生正處於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對能量和營養的需求比成年人還多,適當、適時、適量地吃些零食,可以為他們提供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部分能量和營養素,可以補充正餐的營養不足。但是,兒童不節制地吃零食,會使消化系統沒有一張一弛的節律,得不到應有的休息。腸胃長期超負荷運轉,會造成消化不良,生長發育遲緩。冷食、冷飲對身體傷害更大,雖然口味香甜,但會對孩子們的腸胃產生刺激。經常吃零食,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營養攝入不足。因而要引導中小學生學會選擇營養相對均衡、全面的零食,使他們既能享受吃零食的快感,又能獲得所需要的營養。
應該怎樣選擇零食呢?「零食應是合理膳食的組成部分,不要僅從口味和喜好選擇。」學生營養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學生營養室主任胡小琪研究員建議,應多選奶類、新鮮果蔬類、堅果類等天然食物,不宜食用太咸或腌制的食物。「比如,水果、含糖量低的糕點、花生、核桃、牛肉乾、豆腐乾都是適宜做零食的,而巧克力、口香糖、冰激凌、炸土豆片、烤羊肉串就不適宜做零食。」胡小琪說,「食用這些零食,也需要控制量,不能影響吃正餐的食慾。同時,要選擇清潔、衛生的食品,不要選擇附帶玩具的小食品和過期、變質的食品做零食。」
在外就餐,抵擋不住的誘惑
我國1/4以上的城市居民經常在外就餐,15至17歲少年每周在外就餐比例為30.8%。中小學生在外就餐容易攝入過多能量,長此以往會引發肥胖,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埋下隱患。
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忙碌的父母往往沒有時間在家準備一日三餐。去餐館就餐被越來越多人青睞。有調查顯示,我國1/4以上的城市居民經常在外就餐,15至17歲少年每周在外就餐比例為30.8%,城市明顯高於農村,分別為48.3%和23.3%。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從1998年的1.9%上升到2008年的16.2%。中小學生因「好吃」選擇快餐的比例為71.6%。但這些「好吃」的快餐,營養結構並不合理,脂肪比例高,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C、鈣、鐵等營養素含量低。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能量密度大的食物和快餐很可能是造成世界兒童肥胖率不斷上升的原因。在快餐業發達的美國,兒童和成人超重、肥胖、患糖尿病等與在外就餐有關。兒童在外使用快餐食物頻率高的,發生肥胖的危險是在家就餐的2.2倍。
「中小學生在外就餐時,容易攝入過多能量,長此以往會引發肥胖,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埋下隱患。」胡小琪說,目前在城市中,完全禁止孩子吃快餐不太現實,家長控制孩子吃快餐的次數相對可行。「最多每個月不超過兩次。另外,點餐時,相比炸雞腿,選擇帶有蔬菜的品種會好一些。」
除了快餐,在普通餐館就餐,是否就可以無所顧忌了呢?馬冠生說:「在外就餐,膳食能量攝入遠高於在家吃飯。因為人們所點的菜偏重於葷菜,攝入脂肪量高於在家吃飯。餐館的菜一般是油多、鹽多、調味多。以最簡單的魚香肉絲為例,為了讓肉更加嫩滑,一般餐館都進行了過油處理,這會增加菜肴的能量含量,經常食用不利於健康。」
胡小琪提出了另一個容易被家長忽視的問題,在外就餐會增加孩子吸入「二手煙」的幾率。所以要盡量減少在外就餐次數。如果需要在外就餐,胡小琪建議,選擇乾淨、衛生的就餐場所,點餐時葷素搭配,盡量多選擇蔬菜,選擇不帶皮的雞肉、瘦的牛肉和魚蝦,避免香腸和腌肉,選擇小份菜。「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外就餐時,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能飲酒,不管酒瓶上標註的酒精度數有多低。」胡小琪說。
飲料,被忽視的「甜蜜陷阱」
我國城市兒童少年人均每日飲用飲料量從1998年的300毫升左右增加到5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飲料。過量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患肥胖、Ⅱ型糖尿病、骨質疏鬆、齲齒等疾病的危險。
小明是個「可樂控」。因為胖,愛出汗,他經常喝可樂等含糖飲料,他覺得好喝又解渴。有一次,小明在體育課上骨折了,家長帶他去拍片子,醫生說:「這孩子骨骼不夠緻密。」
研究顯示,過量飲用碳酸飲料的青少年發生骨折的危險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而在進行劇烈運動時,再過量飲用碳酸飲料,骨折的危險性可能增加5倍。
飲料消費逐年增長已經成為全球趨勢,雖然飲料包括碳酸飲料、茶、咖啡、果汁、牛奶等,但中小學生喝的飲料中,更多是含糖飲料。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調查顯示,從1998年到2008年,我國城市兒童少年人均每日飲用飲料量從1998年的300毫升左右增加到5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飲料。中小學生最喜歡喝的3種飲料依次為:碳酸飲料、茶飲料和果蔬飲料。喝牛奶和酸奶的學生從1998年的81.5%下降到2008年的57.1%。也就是說,我國城市兒童少年每人每天喝一瓶飲料,只有一半的孩子喝牛奶或者酸奶。
一般來說,適當飲用飲料沒什麼危害,但過量飲用就會攝入更多的糖。「以一罐355毫升的可樂為例,其中含糖量相當於8塊方糖。」馬冠生說,「一小瓶600毫升的可樂,其中含糖量相當於14.5塊方糖。」
過量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能量的攝入,結果引發健康問題,例如增加患肥胖、Ⅱ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營養不良和齲齒等疾病的危險。
一項針對學齡前2歲年齡組飲用飲料狀況的研究發現,每天飲用360毫升果汁飲料的兒童身材矮小率為47%,是少量飲用果汁組(身材矮小率為14%)的3倍。
「經常大量飲用含糖飲料,牛奶和其他營養飲品的攝入就會減少,使蛋白質、鈣、磷和維生素A等營養素的攝入減少。」胡小琪說,「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少年兒童應以喝白開水為主。飲水量為每天1200毫升左右,天氣炎熱時適當增加,多次少量飲水,至少每天喝6次。也可以輔助喝一些家庭自製的新鮮果汁和蔬菜汁,少喝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
胡小琪特別提出,在選擇牛奶和酸奶飲品時要注意,「乳酸飲料」雖然也含有奶,但含奶的比例和營養價值遠遠不如酸奶,購買時,要注意包裝盒上是否有小小的「飲料」或「飲品」二字,如果有就是乳酸飲料而非酸奶。
是誰將孩子引入飲食誤區
家長的不當引導,學校營養教育的缺位,廣告的誘惑,商家的促銷,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掉入不良飲食的陷阱。
吃不健康零食、迷上快餐、愛喝含糖飲料……城市中小學生的這些不健康行為已經比較普遍。當我們意識到這些不良習慣已經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時,我們要捫心自問:全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嗎?他們是怎麼染上這些不健康習慣的?
「家長有意無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某種食物的偏好,孩子會加以模仿。」馬冠生說。有調查顯示,父母的飲食行為影響到孩子的營養攝入,父母與孩子在攝入能量、脂肪和鈉的多少上呈高度一致性。
把食物當成獎懲孩子的手段,這種不少父母經常使用的方法,也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飲食行為。「把牛奶喝完才能出去玩。」「吃了蛋黃,我給你喝飲料。」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對話。研究顯示,10%的父母會把拿走食物當懲罰,29%的父母使用食物安慰孩子,23%的父母將給予食物當獎勵。此外,62%的母親經常用甜食當獎勵或安慰。在節假日、生日或者孩子考試取得好成績時,家長往往會帶孩子吃他喜歡的快餐作為獎勵。這導致孩子吃快餐時,格外「珍惜」這樣的機會,吃得更多。
飯桌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進餐。在吃飯時和孩子聊學校的情況,問成績,談過錯,是不少父母的習慣。父母希望利用有限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更多的交流,但有時卻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壓力,讓孩子覺得吃飯成了負擔,影響了孩子就餐。
胡小琪認為,家庭是培育孩子健康飲食行為的重要場所,父母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她建議,家長應掌握健康的飲食理念,用健康的飲食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並對孩子進行營養教育,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健康飲食觀念。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營養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在培養學生健康飲食行為方面,大有可為。但現實卻不容樂觀。
「許多教師營養知識缺乏,往往從網上搜索一些不夠準確、全面的營養知識,誤導了學生。」馬冠生說。在他們的調查中,被調查學校食堂的飲食服務人員營養知識水平較低,有關食物分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方面的知識很缺乏,僅有22%的人了解食物分類,24%的人聽說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而其中正確回答膳食指南相關內容的人還不到一半。
「建議學校在教職工中普及營養知識。另外,各地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編寫營養知識教材,用多種教育形式為學生傳授科學的營養知識。」馬冠生說。
食品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讓人們享受到了物質的極大豐富和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隨著加工、人工合成食品的增多,天然食品逐漸減少,孩子們選擇不健康食品的幾率增加。
食品廣告對兒童食物的選擇產生著重要影響。兒童在看電視時,電視中出現某種食物廣告頻率越高,他們想要得到這種食物的慾望就越強,而食品廣告大多充斥著不健康食品。「兒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長,長大後更傾向於喝高糖飲料,吃零食以及油炸類和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馬冠生說。
除了廣告,店家的促銷、捆綁銷售,讓人們在多買的同時,卻忽視了所買食品容易導致兒童肥胖的事實。特別是一些店家推出帶玩具的兒童套餐或兒童食品,孩子們為了搜集整套玩具,常常會買下、吃下更多不健康食品。
對於這種外界的誘惑,馬冠生建議媒體與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共同關注孩子的健康,大力普及科學的營養健康知識,喚起社會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同時,媒體應該嚴守社會責任,正確引導消費。企業則應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和生產更多符合安全、衛生、營養、方便要求,符合我國居民膳食習慣的健康食品,並在產品包裝上標註食物標籤,便於孩子及家長正確認識,合理選擇。
推薦閱讀:
※「少年暴力」的故事為何一再升級
※少年性教育五大問題及三大對策
※實用帖:青少年駝背的22種矯正方法|正安
※少年的草地
※有一本書叫, 青少年應該接受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