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脾氣,媽媽怎麼辦?【寶寶原來這樣02期】
只要你願意,就能看懂的精神分析
寶寶發脾氣,媽媽怎麼辦
文
╱
付麗娟╱
春節期間,小馬跟著杠杠哥哥學了很多新事情,包括發脾氣。看小孩發脾氣,真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再細細琢磨,就會發現寶寶發脾氣,他的心理過程是相當複雜的,這也是寶寶成長的路程中,很重要的時刻。
1寶寶有小脾氣了
一天午飯,我們幾個大人邊聊邊吃,小馬坐在寶寶餐椅上,等著媽媽一口一口地喂著飯。這種情況下,媽媽一般是不太容易吃得飽的,因為媽媽都很希望能讓寶寶先吃飽飯,餓著自己也不能餓著寶寶。
小馬媽媽用一個小碗裝了點飯,再泡了點肉湯,混著攪拌勻了開喂。小馬不是太買賬,伸手拿筷子、碗、湯勺玩,比起吃飯,顯然他對手上的各種餐具更感興趣。小馬媽媽平均喂五口,小馬才願意吃一口,這可相當考驗餓著肚子的媽媽。
餵了一會兒,小馬媽媽決定乾脆讓小馬自己吃吧,把小碗放在小馬面前,告訴他:「你自己吃啊」。小馬看起來很高興媽媽做了這個決定,兩隻小手歡呼著,然後抓起小勺,抱著小碗吃起來。剛剛吃了兩口,看著我們拿著水杯喝水,他就開始嚷嚷著,意思是要拿杯子。因為是玻璃杯,擔心他會摔破,沒有人把杯子遞給他,小孩子就是這樣,越不理會他的需要,他就會越努力地讓你看到他的需要。小傢伙兩腳一蹬,一副要站起來自己拿杯子的模樣,小馬媽媽幾次嘗試讓小馬坐下去,小馬不幹,還是很執著地要站起來。
這時,小馬媽媽大概有點生氣了,一邊從小馬面前拿起他的小碗,對小馬說:「好,你不吃飯,媽媽就把你的飯吃掉了!」一邊挑了一口飯送到自己嘴裡,小馬直愣愣地望著媽媽,幾秒鐘後,小馬顯得很生氣地把面前的其他餐具用力地往外一推,一隻一次性的杯子被他推到了地上。小馬媽媽看上去比剛才更生氣了一些,本能地把小馬坐著的餐椅往後一拉,說:「你還發脾氣?!」小馬被媽媽從內圈拉到了外圈。
接下來,你們猜猜小馬看著生氣的媽媽是怎麼反應的?
他突然開始哼唧起來,站起來,雙手打開朝著媽媽,說著「媽媽抱」。小身子向著媽媽的方向往前努力地探著。小馬媽媽是真的生氣了,大概有些猶豫要不要抱起小馬來,小馬看著媽媽沒有回應的反應,更急切地帶著哭腔說「媽媽抱」。
前一分鐘的母子衝突伴隨著小馬對媽媽的依戀化散開去,此時此刻,小馬只想撲入媽媽的懷抱,只想媽媽伸出雙手接住他,安安全全、安安心心地感受媽媽依然是接受他、愛他的。
可是,看得出來,小馬媽媽還沒有緩過神來。我在一旁仔細地看著整個過程,被小馬和他媽媽之間有聲又無聲的互動震撼著。如果有人能告訴他們之間正在發生著什麼,相信對寶寶和媽媽相互了解會有幫助。我對小馬說:「小馬會發脾氣了,長大了哦!小馬是不是看到媽媽生氣了,擔心媽媽生氣了就不喜歡小馬了,所以想要媽媽抱抱。」小馬一邊向前探著身子,一邊側著小腦袋看著我,可能是聽到我對小馬說的話,也可能是小馬媽媽已經從生氣的情緒里抽離出來,張開雙臂一把抱起小馬摟在自己的懷裡,低下頭跟小馬親昵起來。
2藏起真的自己,只為換取媽媽的愛原本我心裡正揪著:面對寶寶生氣,媽媽如何回應至關重要。從依戀關係來看,越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越能促成孩子發展出真實的自體。什麼是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呢,就是孩子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媽媽能夠接受孩子的這些情緒,不會被孩子的這些情緒離間掉親密度。更重要的是,媽媽不會因為孩子的各種情緒和行為,對孩子做出懲罰性或者報復性的回應。
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名詞叫做「假性自體」,意思是,孩子為了不被媽媽「拋棄」,或者為了適應媽媽的低接納度,不得不抑制自己的真情實感,而用另一種自我表現來迎合媽媽,做媽媽期待的小孩。如果還原到當時的情景,有一個假設的版本:就是小馬生氣了,摔了杯子,媽媽為此也生氣了,然後帶著情緒批評小馬不應該生氣,或者罰他在旁邊獨自呆著,對小馬喊著「媽媽抱」不理睬,或者說「你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等等。這個假設的版本的結果是,小馬因為害怕媽媽生氣以後的樣子(表現得不喜歡寶寶了),以後明明自己很生氣、很難過,都抑制住不表現出來,自己默默吞下流動在身體里的這些真實情緒,來換取媽媽對自己的愛,或者來控制媽媽不要討厭自己。
我們再假設這個版本繼續下去,小馬逐漸形成了一個信念:媽媽不喜歡我的一部分,我得隱藏好這部分,否則就會很不安全。這個信念,必將影響小馬對自己的看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因為他的某部分從來沒有機會和空間見光,從來沒有人願意觸摸他不得不隱藏的部分自己。慢慢地,他也必將不敢開放地與人分享自己的全部,他會一直帶著自我懷疑,也會懷疑他人,這將讓他無法信任任何一個人。
無法信任,是因為很早的時候,沒有獲得過踏實的安全體驗。這來源於最初的母嬰關係的品質。
我們剛才從假設中去推理一個人的日後的人際關係是如何被母嬰關係所影響的,我們還可以從一個人日後的工作成就方面去看是如何被母嬰關係影響的。小孩子討好媽媽,幾乎發生在每個孩子身上。討好分為兩種,一種是健康的,我用自己愉悅媽媽,然後可以獲得更多的媽媽的愛,來增加我是一個可愛的寶寶的自我意象。另一種是扭曲的,我用討好媽媽的方式來控制媽媽不要對我厭煩、疏離、忽略。而這樣,寶寶的自我意象就演變為了:我是一個不可愛的寶寶。
延伸到很多成年人的工作關係中,也會看到一些成年人面對權威領導,慣於用討好的方式,或者對待同事也是常用討好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中,討好是在說:我已經這麼取悅你順從你照顧你了,你就不要對我挑剔、嚴厲了。而這個潛意識的訴說,會讓對方很不舒服,又說不出來是哪裡不舒服,因為對方已經接受到了「他不是一個好人」的信息,然後對方需要接受討好者的控制再變成一個「好人」。如果長期用這樣的方式和領導或者同事打交道,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當然會受到負面影響。
回過頭來看,小馬看到媽媽生氣,就要撲向媽媽的懷抱,按照克萊因的理論來理解,是因為小馬通過媽媽的生氣,感知到自己攻擊了媽媽,而產生了內疚的心理狀態,通過撲向媽媽的懷抱,來修復和媽媽的關係,確認媽媽並沒有被自己的攻擊給破壞掉,重要的是,和媽媽的鏈接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攻擊被毀滅。對於小寶寶來說,和媽媽的鏈接,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的天堂,就是他的安全基地,通過媽媽穩固的狀態,小寶寶在感知自己的攻擊性時,也就不會恐懼地認為自己動一動,就會天崩地裂了。
這也讓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對有些成年人來講,僅僅是拒絕別人,就會感到內疚得要死,好像嚴重地攻擊了別人一樣。最重要的起源來自於,寶寶在媽媽前面展現攻擊性的時候,媽媽沒有HOLD住,要麼被激怒了,要麼給了寶寶懲罰性的回應。
3幫寶寶描述發生了什麼對於寶寶生氣了,媽媽要如何做呢?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人的攻擊性是沒有被共情性回應的產物。這句話已經一語道破天機了。共情性的回應是什麼?與需求和滿足的區別是什麼呢?
我們回到小馬和媽媽這個互動情境中,來看看媽媽們可以怎麼對寶寶生氣做出反應。在小馬生氣之前,一定是發生了一件讓小馬感到生氣的事情。我們猜測,可能是小馬需要跟大人一樣,用一隻玻璃杯喝水。如果是需要和滿足,就是遞給他杯子,讓他自己喝水,可能摔碎也可能沒有摔碎。如果是共情性回應,我們可以說:「小馬很想跟我們一樣,用這樣的杯子喝水對不對?可是這個杯子是玻璃的,很容易摔碎的,媽媽跟小馬一起拿著喝水好不好,媽媽喝一口,小馬喝一口,好嗎?」類似這樣的回應,既替小馬錶達了他心裡的願望,也控制了玻璃杯不會摔碎,同時加入了一點樂趣的喝水方式來降低媽媽擔心的危險。
當然,寶寶生氣有時候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寶寶已經生氣了,而且還有同步的行為,媽媽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媽媽只用描述寶寶的狀態就可以。比如「小馬很生氣,不知道怎麼說,才把杯子扔到了地上對不對。因為大家都有玻璃杯喝水,小馬沒有,所以小馬才很生氣的對不對,小馬很想要是不是」,「小馬看到媽媽生氣了,很害怕媽媽不喜歡小馬了是不是,媽媽是看到小馬把東西扔到地上有些生氣,但媽媽還是很愛小馬的,小馬是媽媽最愛的寶寶,小馬知道對不對」。
描述寶寶的心理過程和情緒,給寶寶講媽媽的想法,然後回到愛上來,回到關係上來,這就是應對寶寶生氣的方式,其實很簡單,是不是?
是的
未完待續
有一個疑問
付麗娟
是誰
?
一種介紹是這樣的
從業資格
她是湖北省首批獲得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的其中一員
那是2002年
傳說中似有似無的
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
真的有過
她是其中一員
專業系統受訓
2008—2016年
中德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初級組
中德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高級組
中德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首期督導組
個人體驗與督導
接受每周兩次
國際IPA精神分析師的個人體驗
至今已經第6年
接受德國精神分析師Angelika Staehle
連續性網路小組督導
從業經歷
2008年—2010年
對特定類型青少年
做個體諮詢和團體諮詢
同時
對青少年的家庭做諮詢工作
2009年—2011年
擔任國家心理諮詢師的培訓講師
2010年
開始個人執業
方向為
精神分析取向的長程諮詢
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是小編的個人感受
首先她很美
有圖為證
同時她敏銳且智慧
富有才情
看文章就知道了
她是我們工作室的老大
負責決策與配置
承擔著最大的壓力
所以沒見她停止學習
但最重要的是
她能看見工作室的每一個人
給大家發展的空間
還會在適當的時候
給予適當的支持和點撥
最後說一下
【原來寶寶這樣】專欄的參與方式
推薦閱讀:
※30+女人穿這樣的套裝美爆了,逛8條街都難買
※她允許我愛她,這樣我就覺得幸福了 | 毛姆
※盲腸是這樣切除的
※這樣吵架才能讓男人越來越愛你
※這樣炒素菜比肉香!超級下飯的干煸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