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談《原道》二十年 用眾籌的方式求未來發展

  去年年底,由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和弘道書院主辦的《原道》二十周年紀念座談暨學術研討在京舉行。作為一本創立20周年的MOOK,《原道》對大陸儒學的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推動作用,並聚集了一大批儒家學者。近日,記者採訪了《原道》創辦人兼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明。

  談包容

  沒有一種思想可以包打天下

  新京報:十年前,我參加過《原道》10周年座談會。現在,《原道》創辦20周年了,20年堅持下來,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有哪些過程是你特別難忘的?

  陳明:感觸最深的是人們對儒學認知的變化,除了普通人由陌生、懷疑到有興趣、期待的轉變,政府部門由否定到肯定的轉變,儒學內部也由一種基於情感的認同堅持到經由理性思考的認同堅持這樣一種變化。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讓我特別難忘的莫過於看到體制內的思想也並非鐵板一塊。

  新京報:從《原道》本身而言,我覺得這本MOOK本身的議題相當開放,比如,儒學與自由主義、儒教與基督教、儒學與公共領域等,都在其議題之內。這些可以看作你為儒學傳統的現代性轉換而做的努力,也是儒學對當下現實的回應。在這種開放的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收穫?

  陳明:前面的回答實際也適應這個問題。至於收穫,我覺得主要是由此吸引了許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原道》中來。一個好的刊物,一是要發好文章,二是要出人才,最重要的則是要開風氣。我們雖然做得有限,但一直以此為方向。現在,我們更有信心了。

  新京報:《原道》有一種可貴的品質,就是不迴避儒學內部的分歧和來自儒學外部的批評。比如,第23輯就刊登了首師大文學院教授黃應全批評蔣慶,認為蔣慶提倡「王道政治」,反對民主,所以不是一個真正的儒家,並說蔣慶「走火入魔」。作為主編,同時也是儒家學者,你採取「不迴避問題」的態度是出於怎樣的考量?

  陳明:世界是多元的,問題是複雜的,沒有一種思想可以包打天下。儒學本身也是在實踐中、論辯中確立起自己的歷史地位的。在社會情勢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儒學內部表現為或改革或堅持或調和的立場和面向,正是其內在豐富性的表現。蔣慶把儒學之純看得比較重要,我也不止一次說他是原教旨主義,但我們私交不錯,觀點也具有互補性。有人不認同十分正常,我還被人說成偽儒呢。只要觀點有意義,論述講邏輯,言辭激烈一點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呢?

  從港台新儒家到大陸新儒家

  談變化

  新京報:在這20年里,你覺得中國的新儒家思想(儒學研究)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儒學所面臨的挑戰,與20年前相比,又出現了哪些變化?

  陳明:開始的時候基本都是沿用港台新儒家的學術範式,從形而上學、倫理學角度進行研究論證和肯定。現在在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了很大不同,簡單說港台新儒家或現代新儒家主要是在中西關係中把西方文化作為自己進行儒學思考、闡發和傳承的背景和參照,通過把自己說成與之不同或與之相通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或價值。

  現在的大陸新儒家,則是在古今關係中開展工作,即從現實的需要出發思考探索儒學在今天應該如何調整建構,以重建曾經有過的儒家文化符號系統與國人生活、生命的實踐聯繫,應對承擔像國家建構、國族建構以及文化認同、身心安頓等問題。

  從儒家內部傳承譜系來說,如果說現代新儒家所承接的是宋明理學心性論傳統,那麼當代大陸新儒學則以公共領域問題為中心,所承接的是康有為問題。因為康意識到外部列強的壓力、內部人權的訴求必須在傳統得到傳承、疆域得到維持的前提下求得解決。這也是儒家政治主張與左派右派的區別所在。由此展開,對五四的反思成為一個前沿問題,因為革命話語和啟蒙話語都是在這個時期引進的,它的消極作用之一就是導致了近代救亡主題的被遮蔽。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今天對儒學的研究表現出學科的廣泛性,宗教、政治哲學、文化哲學、法學、民族學等即與此有關。

  談權力

  面對權力儒家從不矯情

  新京報:儒家與權力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在這次座談會上,秋風說,「可能儒家最基本的一個立場是,不拒絕權力,也不恐懼權力、警惕權力,而是要引導權力、改造權力」。這種態度,其他思想比如自由主義也是如此,並且在制度上做出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設計與安排。在這一問題上,儒家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我想聽聽你個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陳明: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因為憂國憂民,不仕無義,所以面對權力儒家從不矯情。儒家與權力的結合往往是通過個體的政治參與實現的,而經由制度設計可能要追溯到周公的制禮作樂吧。自由主義者實際也基本屬於這種情況。它們之所以有條件進行制度設計只因為他們後面有整個第三等級作為支撐。那個設計好不好成不成功另說,但在我們國家要成為現實恐怕還得具備很多的條件。但日子總是要過的,在給定的條件下改良向前應屬王道,個人以為這就是儒家政治哲學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新京報:在這次座談會上,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文明說,「過去的儒家都喜歡講『為天地立心』,我現在對這樣的講法越來越反感」。「我覺得現在儒學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擔當,而是不夠謙卑。原來認為是天理天道,現在全部放在人身上、放在人這樣一個自然、慾望的稟性上,缺乏對終極者、神聖者的敬畏。」你對這個問題,又有怎樣的看法?

  陳明:唐文明教授是我經常討論的儒家同道。他不僅主張儒家文化是一種宗教,同時也跟蔣慶一樣主張國教論。他這話的意思是說一般儒者講承擔,卻沒意識到對天的信仰,有以人僭天之嫌,進而存在以人代天之險!張載說這話是基於他所謂的唯物論哲學,而這並不是儒門主流。上天以生物為新,要你人去立什麼心呢?天命之謂性,你人要做的事正心誠意成己成物這才是正道。我雖然主張公民宗教說而反對國教論,但對儒家文化的宗教性理解卻是跟唐文明、蔣慶完全一樣的,所以對這段發言也是完全贊成的。

  新京報:對於《原道》的未來,你有怎樣的計劃與考量?

  陳明:《原道》成為核心期刊後我就與嶽麓書院簽訂合同,刊物在法律上已經歸屬於嶽麓書院了。我是湖南人,嶽麓書院是儒家文化幾乎唯一的道場,對我對刊物這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歸宿。生命有限,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能永遠不幹。《原道》明年開始將改為季刊,一年四本。我在QQ建了一個討論群,已經有一百多名博士、博士後參與其中,我打算充分調動這些年輕人的力量,用眾籌的方式求得未來的發展——要知道二十年前我也是在他們這樣的年齡創辦了刊物啊。年輕、跨學科、公共領域,這是《原道》紀念座談的關鍵詞,也是理解、決定《原道》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采寫/新京報記者張弘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推薦閱讀:

回首香港回歸十年的電影時代(97到07)
國外混得最好3大女星,20年前是鞏俐,十年前是張曼玉,今是她
兩個已婚十年的同學,帶著妻子參加聚會……結果嚇一跳!
丁學良:印尼危機十年再回首———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搜索十年有多少故事

TAG:未來 | 發展 | 眾籌 | 方式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