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足類動物的興衰史
頭足類屬於軟體動物門中頭足綱,因為頭的四周有許多觸手,最初人們以為它們只是用來走路,故稱其為頭足類,它與腹足類同在一動物門內,有些方面還有些相似,但也有很大區別,在興衰道路上更是不同。
一、 頭足類與腹足類是親戚嗎?
頭足類最早始於晚寒武世(約5億年前),只生活于海里,卵生,有外殼的頭足和軟體,晚古生代頭足類的殼體也多成平的螺旋型、少數也為高的螺旋型,殼口處也有頭蓋(口蓋),與腹足類確不好區分,尤其是沒有軟體存在的化石。但殼內構造顯著不同。
頭足類殼內有許多隔壁(或稱梯板),它是頭足類在生長過程中存留下來,因為頭足類的軟體只位在殼的頂端,也就是它的住室,當軟體和殼長大了,原來住室容不下了,它就移到前面殼大的地方,並在軟體底部硬的部分,形成一新的隔壁以托著軟體,且與原住室分開,原住室空了就稱為氣室,隔壁與殼連接處稱縫合線。這樣,隨著殼體和軟體不斷長大,不斷前移,氣室和隔壁及其縫合線也就越來越多。氣室和住室雖然有隔壁分開,但仍有體管把它們都連接起來。
氣室對頭足類仍很重要,當頭足類要沉入海底,它就吸水注入氣室,身體一重就下沉了,而要上升時,把氣室的水擠出去,身體一輕,就浮上來了。頭足類運動時,也是把體內的水從嘴中噴出去,而形成的反作用力,加上觸手向前推,促使身體迅速往後退,所以它的遊動方式與別的動物完全不同。
頭足類的生長很有規律,它每活一天,就會在殼上留下一條生長紋,當滿一個月,它的軟體就會移到新的大住室,體內也就多一間氣室。根據這一特點,也就可計算出遠古時一個月有幾天,一天有幾個小時,這就是學者所標的古生物鐘。
圖:菊石身體結構圖
圖:頭足類動物的縫合線類型
至於軟體部分,它與腹足類區別更大,它的頭較大,一對大眼睛在頭的兩側,頭上四周的觸手長而非常靈活,隨時聽從大腦指揮,觸手上長有吸盤,可以牢牢地抓著獵物,並把獵物送至嘴裡。嘴長在頭的中央,嘴上長有像鳥類鸚鵡一樣鋒利的喙,可以把獵物撕成碎塊而吞入腹中,所以頭足類也簡稱鸚鵡螺。 它體內還有噴水管,有的還有墨囊……。
以上簡介表明頭足類的身體結構,習性等均與腹足類相差甚遠,故談不上親戚關係,若有些頭足類與腹足類在殼形等有些相似,也僅是趨同進化而已。
二、 頭足類的興衰和進化頭足類的興衰和進化過程中可清楚分為三階段,即早古生代直角石階段、 上古生代至中生代的菊石階段和新生代的無殼階段。
圖:直角石,陳列於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院子里
1. 直角石階段
此階段的殼大多為直的,且縫合線也直、 最原始,稱為鸚鵡螺式。到了中奧陶世(距今 4.7—4.6 億年間),直角石類變得很大,最大的光其殼長就可達 10 米,所以可稱得上當時海里的巨無霸。在湖北這一時期的寶塔組灰岩中,就到處可見這類大型直角石,它們橫七豎八地分布在灰岩層面上(多為殼長1—3 米的震旦角石),極為壯觀,而其它化石卻罕見。
中奧陶世是直角石類發展到頂峰的時期。 從寒武紀的三葉蟲稱霸、 到奧陶紀的直角石橫行,故寒武紀- 奧陶紀也稱為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到了志留紀(距今 4.4 億年至4.2 億年間)直角石類迅速衰落。
2. 菊石階段
頭足類為了游得更快,增強其競爭力,由直殼進化為平的螺旋形殼,隔壁的四周也不是直的,而是彎彎曲曲,一則便於迅速遊動時軟體與殼體聯結更緊,二則也加固殼體,所以隔壁與殼體連接的縫合線也就變得越進化越複雜,由低級到高級可分為無棱菊石式、棱菊石式、 菊面石式和菊石式。 由於不同的菊石其縫合線不同,所以它成了古生物學家識別菊石的重要標誌 (需殼表去掉方可見縫合線構造)。
菊石始於上古生代的泥盆紀 (距今 4 億年—3.6億年),菊石在晚古生代(泥盆紀至二疊紀,即距今4 億年至 2.5億年間)地層中很常見,它們一開始個體不大,一般直徑在 2—5 厘米之間,易尋找,加上它們演化比較迅速,所以常用它來確定地層的時代。
圖:在浙江長興等華南許多地區在晚二疊世龍潭組上部黑色鈣質泥岩中,也常可見直徑 3—4 厘米的菊石,它們許多都黃鐵礦化(黃鐵礦充填在殼內),所以剛采出來的化石,其面上金光閃閃,很漂亮,不過時間一長,它們就氧化成黑色了。
到了中生代晚期的白堊紀,在我國西藏、 歐洲、 非洲有些海相地層中菊石數量多得驚人,如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地區白堊紀的菊石,由於硅化,在地層中竟能一個個被敲出來,甚至有的層位的菊石風化後散落滿地,而且保存都很全,顏色也很美,令人愛不釋手,化石大小從2—3 厘米到 10 幾厘米不等。
圖:德國法蘭克福市的Sengenberg自然博物館門口就擺放一大的菊石,直徑約 1.2 米。此龎然大物極吸引人眼球。
圖:非洲馬達加斯加地區的白堊紀菊石
3. 無殼階段
頭足類為了提高遊動速度,增強競爭力,甚至採取了擺脫殼體的束縛和妨礙,進化為無殼階段,當然,如此大的轉變決非一蹴而就,而可能是經過了箭石的過渡階段,因箭石還保留有隔壁構造、雖體外無殼,但仍有角質的前甲、 閉錐和身體未端的箭鞘來保護軟體,所以它雖然比不上無外殼的烏賊和章魚,但比起有鈣質外殼的菊石,輕便多了,箭石雖最早出現於早石碳世,但至中生代的侏羅—白堊紀才繁盛起來(至新生代早期滅絕),章魚最早出現於晚白堊世,所以很可能是由箭石中的一分支進化而來,它們在白堊紀末生物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
三、頭足類新生代的佼佼者——烏賊和章魚新生代( 距今 6500 萬年至今)是哺乳動物為統治的時代,生物間競爭更加劇烈。新生代,有外殼的頭足類僅剩下原始的鸚鵡螺一個屬、4個種,在熱帶的海洋里苟延殘喘而已,代之而起的是烏賊(俗稱墨魚)、章魚(即魷魚),它們游得更快、 更靈活,因它們尾部有一環形孔,海水經它可大量進入外套腔。平時有一軟骨會把孔堵著。當它要快速遊動時,外套腔肌肉可猛烈收縮,水便從前腹部的噴水管噴射出,故其反推動力比菊石類大得多,加上身體成流線型,又沒有外殼的妨礙,所以其游泳速度竟然每小時可達50 千米,遇強敵須逃脫時,甚至可達每小時 150 千米,而獵豹每小時最快才120 千米。
圖:箭石身體結構圖
圖:現代海洋中仍然生存的鸚鵡螺
烏賊與章魚很相似,但也有不同,如烏賊有10 只觸手,其中兩隻特別長,比身體長 1 倍,常用它來抓獵物。 除此體內有灰白色,堅而輕的大骨板來支撐其軟體。章魚身上只有8 只觸手,體內只有一淺黃色半透明角質薄片,很堅韌、 可彎曲以支撐它身體。
頭足類都是肉食動物,從寒武紀至今共有1 萬多種,是個龎大家族,儘管它們在不斷進化,尤其在速度和個體增大方面,這與腹足類完全不同,後者只能在殼上做文章。不過頭足類遠不如腹足類,絕大多數在地史中還是消失了。
圖:侏羅紀的兩種菊石復原圖
(本文原載於《生物進化》,原標題為《從頭足類興衰看生物進化》。在微信端發布的內容經洪河刪節和編輯)
投稿等內容發布請聯繫
洪河 hhxu@nigpas.ac.cn
推薦閱讀:
※動物們的傷心事, 你能知多少?
※袋鼠的習性是什麼?
※情感測試:你屬於愛情中的哪種動物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巨松鼠
※催熟瓜果動物內臟等食物易含激素
TAG: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