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年說馬:幫助唐太宗打下大唐江山的六匹戰馬

幫助唐太宗打下大唐江山的六匹戰馬

昭陵六俊全圖

昭陵六駿是原置於昭陵唐太宗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石刻中的「六駿」是李世民經常乘騎的六匹戰馬。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

 1 東面的第一駿名叫——「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特勤驃"在這一戰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衝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2 東面第二駿名叫——「青騅」,青騅馬身中了五箭,均在衝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後部,李世民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唐太宗給它的贊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後一句道出這一戰役的關鍵性意義。

3 東面第三駿名叫——「什伐赤」.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後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衝鋒陷陣中受傷的。唐太宗贊語「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青旌凱歸"流露出他的興奮。

4 西面的第一駿名叫——「颯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著戰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當年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後方失去聯繫,被敵人團團包圍。突然間,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颯露紫」前胸,危急關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回身張弓四射,箭不虛發,敵不敢前進。然後,丘行恭立刻跳下馬來,給御騎颯露紫撥箭,並且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然後又執刀徒步衝殺,斬數人,突陣而歸。為此,唐太宗才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丘行恭卷鬚,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袍,頭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太宗給颯露紫的贊語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

5 西面第二駿名叫——「拳毛騧」,這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領唐軍與劉黑闥在今河北曲周一帶作戰,劉軍主力渡河時,唐軍從上游決壩,趁機掩殺,奪得勝利。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說明這場戰鬥之激烈。唐太宗為之題贊:「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自這場戰爭後,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了。

6 西面第三駿名叫——「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薛仁杲是唐初盤踞在今蘭州自稱秦帝的薛舉之子。薛舉曾率兵攻唐,謀取長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繼續在甘肅以東屯兵威脅唐朝,後來被李世民擊敗而投降。公元618年,唐軍初占關中,立足不穩。割據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便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相峙兩月之後,李世民看準戰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後,使薛軍陣容大亂潰退。李世民趁機追擊,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一晝夜賓士200餘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文章轉自網路

推薦閱讀:

大唐帝國西域拓邊戰爭:建立三支強大的野戰軍團
紅杏出牆的大唐公主引發謀反大案,四位駙馬被捲入其中
北大放映《大唐玄奘》座無虛席!學霸怎麼了?
大唐詩人講演錄(21-30)
這個官場「兩面人」,為大唐盛轉衰埋下炸藥包 | 關山遠

TAG:唐太宗 | 大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