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看京劇天女散花的感悟

我看京劇天女散花的感悟劉振年2013-12-05

多年前我就在電視上看過梅蘭芳大師演唱的京劇天女散花,感到此劇不但是舞蹈的舞綢動作優美,別具一格,而且唱詞全用佛學詞語,美妙動聽,劇情也是根據《維摩詰經》佛學故事改編的。觀看此劇猶如進入佛壇,聆聽宣講佛理,使人有飄飄欲仙之感,並能得到凈化心靈之效益。遺憾的是我對劇中所講的佛理和「雲路」段的唱詞懂得不多,查找辭典和書籍也未查到,又無處請教,頗感鬱悶。

近日在網上又偶見此劇,當即選擇幾樣不同類型,分享到qq空間。本以為網上會有高僧對佛學辭彙能予以解釋,但反覆查找,也是徒勞枉然。只好將我從網上查到的一些有關資料進行摘要彙編,並對劇情和唱詞提出幾點粗淺領會,作為拋磚引玉,希能得到佛學家們予以全面解釋。

一、梅蘭芳創編京劇《天女散花》故事的來源:《天女散花》是梅蘭芳排演的一出古裝神話歌舞劇。由於梅蘭芳偶在一位友人家看到一幅《散花圖》,見畫中天女畫得風帶飄逸、體態輕靈,生動美妙。使他產生了能使之舞動的意念,又想到敦煌壁畫的飛天仙女,從月夜少女愁思到飛花曼舞,於是他想把畫意化為舞台的形象,力求創造出形如「敦煌飛天」的神韻,以展仙女之美。於是梅蘭芳把想法告訴了齊白石等師友,白石老人聽後大加讚賞。師友們拿出許多書畫珍本供他研究。

那麼用什麼劇情故事能將『散花圖』中天女的風帶飄逸,生動輕靈及敦煌壁畫中飛天仙女的體姿優美,曼舞神韻展化為舞台藝術形象呢?他從多種資料中取材認為只有佛經《維摩詰經》中的天女散花最為適合。但是維摩吉經中的天女是原來就居住在毗耶離大城,不是如來佛祖派遣去的,如果劇情如此,則過於簡單,沒什麼好演好唱的。於是他與編寫此劇的羅癭公研究(此人是編劇家、佛學家),增加「雲路」和「散花」兩場。這兩場的大意是:釋迦牟尼因知維摩詰居士在耶離大城現身有病,就命令文殊師利菩薩率眾菩薩及大弟子等前去問疾,並藉機以聆維摩詰談論妙法。又命伽藍傳法旨,前往眾香國,派總領群花天女,到維摩詰室中散花,以試驗眾菩薩、眾弟子等心性凈徹的程度。天女帶領花奴攜帶花籃,遍歷大千世界,賞盡天地妙景,及至維摩室中,把花片散在眾人身上。可是花落在眾菩薩身上毫不停留,立即落地,當落在眾弟子身上時則著粘不去,用手扑打也不掉落。有一位名叫舍利弗的弟子,向天女提出詢問此現象的佛理,二人的對話也形成了經文。

梅蘭芳對此劇命名為《天女散花》,為了演好此劇,他參考了敦煌的各種「飛天」畫像,把「飛天」的各種形象運用到劇中的天女身上。為了把畫中的飛天御風而行時,身上的帶子被風吹得飄飄然的形象表現在舞台上,他把天女服裝的水袖取消,改用兩條長綢,用武戲的基本功,把長綢抖動起來,舞成各種藝術形態。同時用不同唱腔配合表演,如在天女出場時唱二黃慢板;「雲路」一場唱西皮導板、慢板和流水板;「散花」時唱兩段崑曲和風吹荷葉煞。皮黃、崑曲兼用,更助舞姿之美。因之,他創造的邊唱邊舞的「長綢舞」不但更好地烘託了天女御風而行時的美妙形象,也為京劇藝術的表演,增添了新的表現手法。

梅蘭芳編演《天女散花》,付出了很大心血,劇幅雖不長,卻花費長達半年多的時間才排練完成,在1917年12月首演於北京吉祥園。除梅蘭芳扮天女外,姚玉芙扮花奴、李壽山扮如來佛、高慶奎扮文殊菩薩、李壽峰扮維摩居士。此劇一經演出,立即轟動四城。同時也使他演的古裝新戲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我看《天女散花》京劇的幾點感悟:

1、梅蘭芳大師在藝術事業上的刻苦專研和創新精神值得敬佩;天女散花的劇情則是參考佛學的《維摩詰經》中的片段情節編寫的。然而《維摩詰經》中的仙女是在維摩詰的住處維摩詰室,不是如來佛祖派遣來的,這就無法表演舞綢,因而增加『雲路』和『散花』兩段,即可將過去京劇的水袖創改為舞綢的新藝術,又可通過天女在眾香國的修鍊講說佛理和敘述去維摩詰室的一路上所見到的佛境世界,既加強了劇情的趣味性,同時也宣揚了佛理佛法,使這齣戲劇取得了完滿地成功。梅蘭芳先生在藝術事業上的刻苦專研和創新精神,是值得令人敬佩和學習的。

2、我對《維摩詰經》的初步認識和領會:京劇《天女散花》的劇情既然來源於《維摩詰經》的故事,那麼觀看此劇的人除對其藝術性和表演的技術性有所評估外,也都應當對《維摩詰經》有個梗概性的了解。

據靜理法師講,維摩詰是人名,是他方國土的佛,來此世界不現佛身,而現居士身。因為,在此世界不示現兩尊佛。所以,在未來佛彌勒來此世界成佛前,不會有第二尊佛出現於世。即是有十方諸佛來此世界,也絕不會示現佛身,或自稱是佛。維摩詰居士,是以身證法,而且,維摩詰是他方佛來此世界示現居士身,是佛親自認證,不是維摩詰居士自說。這尊他方國土的佛,為度眾生一大因緣,以善方便力示現居士身,住此大城。維摩詰居士為佛陀住世時印度毗舍離城長者,昔時佛陀在毗舍離城,有五百長者往佛所請佛說法,維摩詰即是五百長者之一,家中十分富有、資產無量。雖不出家卻行沙門律儀;雖有妻子卻修梵行;雖有眷屬卻樂遠離;雖處五欲卻不貪著。維摩詰稱病,欲令佛遣諸比丘菩薩問其病,藉此機會與佛派來問病的文殊師利等大眾,反覆論說佛法「不二法門」之義理,故因成此經。本經是基於「般若空」之思想,以闡揚大乘菩薩之實踐之道,說明在家信徒應行之佛法大道。全經以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通過與文殊菩薩等大眾共同談論佛法之方式,以宣揚大乘佛教「不二」法門之理。是繼《般若經》之後的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

《維摩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亦名《凈名經》,又名《說無垢稱經》,又有人合稱名《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詰」是能說經之人名,所以說此經是「以人立名」;「不可思議」是所說之法,所以也可說是「以法立名」。其實《維摩詰經》立名題具足「人法」二意。因為從經題而言是以「人」立名,如果就思想內容而言應以「法」立名,所以《維摩詰經》有二重立名。

「維摩詰」梵稱毗摩羅詰,意譯為「凈名」,所謂「凈名」者,「凈」者是說清凈無染,因為維摩詰雖然身有眷,但常修梵行。「名」者是說受人尊敬稱讚,因為維摩詰雖然身為居士,實為古佛示現替佛說法。《凈名玄論》曰:「以凈德內充,嘉聲外滿,天下籍甚,故曰「凈名」。」又玄奘法師譯為無垢稱,「凈」者清凈無垢之意,「名」者名聲遠揚之意,即稱讚的意思。

《維摩詰經》全經共分十四品,依通例區分,第一品為序分,記述法會之緣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為正宗分,是一部經的主體內容;末後兩品為流通分,即結束語,是佛囑託弟如何奉持此經。欲知詳細可網上查看:理靜法師《維摩經》要義概述;凈慧法師《維摩詰所說經》淺釋;維摩經(白話文)。

3、天女散花京劇雲路場的唱詞和我的粗淺理解

京劇天女散花唱詞

天女出場唱

(二黃慢板)

悟妙道好一似春夢乍醒

猛然醒又入夢長夜冥冥

未修真便言悟終成夢境

到無夢與無醒方見性靈

雲路段唱

(西皮導板)

祥雲冉冉波羅天

(慢板)

離卻了眾香國遍歷大千

諸世界好一似輕煙過眼

一霎時來到了畢缽崖前

(二六)

雲外的須彌山色空四顯

畢缽岩下覺岸無邊

大鵬負日把神翅展

迦陵仙鳥舞翩躚

八部天龍金光閃

又見那入海的蛟螭在那浪中濳

閻浮提界蒼茫現

千山一發普陀岩

(流水)

觀世音滿月面珠開妙像

有善才和龍女站立兩廂

菩提樹薝葡花千枝掩映

白鸚鵡與仙鳥在靈岩神巘上下飛翔

綠柳枝灑甘露三千界上

好似我散天花就紛落十方

滿眼中清妙景靈光萬丈

(散板)

催祥雲駕瑞彩速赴佛

我的粗淺理解

1、天女出場所唱的四句唱詞:是表達她自己學習佛理、佛法的心得體會。「悟」是領悟、理解,「妙道」是奧妙精深的佛學。怎樣才算真正的理解和徹悟?佛學講求大徹大悟,由低級到高級,最後達到佛的程度。我們必須知道佛學是教育學,是開啟人們智慧(梵文叫「般若」讀bore)的教育。佛教有教育的目標和學位制度,有如當今的學位制(學士、碩士、博士),以智慧(正覺)的程度論高低。達到「正覺」的是「阿羅漢」;達到』正等正覺」的是「菩薩」;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又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褥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就是「佛(佛陀)」。佛陀,是梵文的音譯,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由於佛陀的含義頗為深廣,用智慧、覺悟代表不了,只好音譯。從上述佛教的教育體制的要求和學習者個人的追求來看,其最高目標則是達到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但達到佛談何容易,特別是在修持的過程中也會時有反覆,猶如時夢時醒,因而必須認真的修持,達到無夢無醒的境界。這是天女也是所有修佛者的嚮往。

2、「雲路」唱段中的一些詞句:由於佛經都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又由於翻譯人的梵文水平和對經文原意的領會程度的不同,因而有許多詞語翻譯有出入,同時又由於佛經的詞語較為深奧,與一般辭彙不同,翻譯難度較大,更有些密語(例如咒語)只能按原音讀誦,不能翻譯,所以許多經文中的詞語只好採取音譯,不是意譯,這就使學習閱讀經文造成很大困難。我們也都經常看到僧人們、居士們每天有固定的功課時間朗朗的念經(梵語叫「梵唄」),但念經的人能懂經意的唯恐不多,多數是認為只要能虔誠地認真誦讀就行。

京劇天女散花的劇本是羅癭公編寫的,他是戲劇編寫家,對佛學也有較深造詣,但可惜未能留下此劇中對有關佛學詞句的註解,後人也很難理解他寫的含義,不便隨意進行解釋,看的人們只好自行隨意領悟吧。我手中沒有佛學辭典,網上也還查不到有人解釋,只能把我個人的不一定對的領會冒昧提提,供為讀者參考。

1)所謂「雲路」就是天女奉了佛旨,帶領花奴,由她的住處眾香國去往維摩詰的住處毗舍離城散花。既然是總領眾香國的天女,應當是菩薩一級的身份,要出遠門不需走路,而是騰雲駕霧,她站在祥雲繚繞的雲端里,看到一路經過的許多世界各種景象,不免有所感慨,因而唱出她對所見所想的內心世界,並結合舞綢的各種姿勢,表現在天空彩雲中騰飛遨遊的美姿。舞台上的優美舞姿和悅耳動聽的念唱神韻仙律,會使觀眾心情愉悅,產生飄飄欲仙之感,也跟隨天女遠離煩惱地紅塵,進入太空清凈無欲的佛境。這就是戲曲藝術家們所要達到的舞台效果。

2)祥雲冉冉波羅天,離開了眾香國遍歷大千:這兩句是說天女騰雲天空,離開住所。天女所駕馭的雲,當然是祥和瑞靄之雲;對「波羅天」不能理解為佛境世界的某一層次天界的名詞,因為「波羅」是梵語「到彼岸」的意思。「天」只能是代表空間。兩句合起來可理解為,天女正在踏上祥雲要離開了自己的住所眾香國去往彼岸,而途中要經過許多個大千世界(佛家的世界是:每一千個世界組成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因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至於所謂的世界是否指的所有星球,還是指的有生命人類居住的,尚不明確;大千世界又一共有多少呢?早在五千多年前釋迦佛祖就說宇宙中的世界,有如恆河沙粒之多,天外有天,不可勝數,這與當今天文學的發現有些近似。)。下面天女就接著講述在途中的所見景象。

3)諸世界好一似輕煙過眼,一霎時來到了畢缽岩前:因為是騰雲而行,速度很快,所以好多世界都像輕煙般在眼前過去,而未能看清楚,剎那之間就來到了畢缽岩的前邊。畢缽岩,可能是佛境中一座能使人覺悟的岩石山峰吧?因為釋迦佛祖是坐在畢缽羅樹下七天七夜得以大徹大悟成佛的,而畢缽羅樹又名菩提樹,「菩提」梵語是覺悟的意思,因而我想對「菩提岩」是否也可認為是能使人覺悟的岩石山峰?天女在此得到了許多覺悟。

4)雲外的須彌山色空四顯,畢缽岩下覺岸無邊:天女到畢缽岩前暫短停留,向四周觀看,見到許多情景。首先看到雲外的須彌山的四周閃爍著四種光輝。據佛經說,在佛的化境中,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隔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

由於須彌山之四面由四寶構成,即北面為黃金,東面為白銀,南面為琉璃,西面為頗梨;因須彌山四面構成的寶物顏色不同,其映照四大洲之天空,呈現北方黃色,東方白色,南方青色,西方赤色,故對此稱為「空一顯色」。實際是四方各自一色,合為四色,所以又叫做「色空四顯」。這裡應當提出,對佛學世界的理解不可能與現今的天文地理學對照,因為佛的慧眼所看到的諸多世界和天體,也許是存在於太陽系外或銀河系外的。

關於「畢缽岩下覺岸無邊」的解釋:在天女當時所在的畢缽岩下,一定是茫茫無邊無際的大海;但從佛理解釋,「覺岸」:佛教語是由迷惘而到覺悟的境界。人們都懂得「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句話吧。佛學認為人生在世,由於生老病死等諸多原因會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對物質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家庭、社會諸多原因會造成心理、精神上的痛苦,總是沉迷在痛苦的苦海之中,得不到解脫。佛法的目的與宗旨,就是要用佛學的智慧(般若),「度一切苦厄」達到超脫痛苦的境地,也就是對現實世間一切苦難的此岸,予以徹底解決,使之度到脫離苦海的彼岸,梵文對此稱為「波羅密多」(度到彼岸)。這種由痛苦迷惘的此岸覺醒,度到彼岸超脫的歷程是有邊,也是無邊的。

5)大鵬負日把神翅展,迦陵仙鳥舞翩躚:天女站在畢缽岩上看見,大鵬金翅鳥張開了它的神大翅膀,遮天蓋日。大鵬金翅鳥又叫迦樓羅鳥(梵語garud!a(或音譯蘇缽剌尼suparn!in)。意譯是羽毛美麗者。系印度神話之鳥,為印度教毗濕奴神所跨乘。於佛教中,為八部眾之一,翅翮金色,兩翼廣三三六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據說,混沌初開之時,天地交合,萬物皆生。飛禽以鳳凰為長,鳳凰得交合之氣,生下孔雀和大鵬。

迦陵仙鳥:即迦陵頻伽鳥,翻譯為妙聲鳥,此鳥未出殼時,已經會鳴叫,出殼後,聲音更響亮和雅,令聽者歡喜,所以亦叫仙鳥。天女看到了此鳥在飛舞翩躚。

6)八部天龍金光閃,又見那入海的蛟螭在那浪中濳:八部天龍乃指守護佛法之諸神。又作八部眾、龍神八部。八部眾是:一、天(梵語deva)。二、龍(梵語naga)。三、夜叉(梵語yaksa)。四、干闊婆(梵語gandharva,香神或樂神)。五、阿修羅(梵語asura)。六、迦樓羅(梵語garuda,金翅鳥)。七、緊那羅(梵語kimnara,)。八、摩呼羅伽(梵語mahoraga,)。他們負責護持佛及佛法,也常參加聽法。因為八部眾是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他們既然是護法神,也能閃出金光。

蛟: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洪水的龍;螭(讀chī):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據說是龍與蛟雜交所生,故稱蛟螭。

中國傳說中的水龍,幾乎指的都是蛟龍,多棲息在湖淵等聚水處,也會悄悄地隱居在離民家很遠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隱棲在池塘與河川的蛟龍,一般會被稱作「潛蛟」。

蛟與龍非常相似,一般全長三米左右,大的僅僅寬度已經超過幾米。模樣很像龍,但角很短,甚至沒有。蛟的頸子有著白色的花紋,而且背上有藍色的花紋,胸是赭色,身體兩肢像錦鍛一樣有五彩的色澤。有四隻腳,為了划水前端就像很寬的槳一樣,尾巴尖上有著堅硬的肉刺,蛟眼睛上眉部份,有突起的肉塊在眼睛之間交叉,所以才會稱為「蛟」。天女看到這種入海的蛟螭在海浪中潛伏著。

7)閻浮提界蒼茫現,千山一發普陀岩:天女再向前行看到蒼茫的閻浮提世界出現在眼前。據說佛學的閻浮提世界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閻浮提是什麼意思呢?閻浮提梵名Jambu-dvi^pa,巴利名Jambu-di^pa之音譯。又作閻浮利、贍部提、閻浮提鞞波。閻浮,梵語jambu,乃樹之名;提,梵語dvi^pa,洲之意。梵漢兼譯則作剡浮洲、閻浮洲、贍部洲、譫浮洲。略稱閻浮。舊譯為穢洲、穢樹城,乃盛產閻浮樹之國土。又出產閻浮檀金,故又有勝金洲、好金土之譯名。此洲為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稱南閻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閻浮提原本指古印度,後則泛指我們現在所住的人間世界——地球。

娑婆世界的範圍比閻浮提的範圍大,是釋迦佛祖教化的世界,可能是指銀河系。

千山一發普陀岩:普陀岩即我國浙江的普陀山,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近13平方公里,形似蒼龍卧海,所以說是「千山一發」。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8)觀世音滿月面珠開妙像,有善才和龍女站立兩廂:到了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當然要述說一下觀世音菩薩的情況。觀世音菩薩展現面如滿月,色若珍珠發光的莊嚴妙相,有善才童子和龍女站立在他的兩邊。

9)菩提樹檐匍花千枝掩映,綠鸚鵡與仙鳥在靈岩神巚上下飛翔:關於菩提樹在前面已提及過,是梵語「覺悟樹」的意思;佛書所謂的『檐葡花』是來源於大食國的蕃梔花,也稱蕃紅花、西紅花和藏紅花,是活血逐瘀的中藥。菩提樹和檐匍花在普陀山上是很多的;還有綠鸚鵡和一些仙鳥在靈岩高峰上下飛翔。

10)綠柳枝灑甘露三千界上,好似我散天花就紛落十方:觀世音菩薩左手托白玉瓶,右手拿綠柳枝向三千大千世界播灑甘露,度眾生一切苦厄,除一切苦。對此景象,我們都常在

其畫像或塑像看到,是人們較為熟知的。天女看到觀世音菩薩灑的甘露與她自己散灑的天花是同樣地向十方大千世界紛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用,而有所感慨

11)滿眼中清妙景靈光萬丈,催祥雲駕瑞彩速赴佛場:。至此,天女已經是從西方世界到達東方世界,在此地又看到許多清妙的景色和萬丈的靈光。因距離目的地已近,要抓緊時間趕到維摩詰住所去參加佛場研討佛法完成任務。

結語:至此,京劇天女散花雲路一幕宣告落幕。由於我對佛學知識很少學習,只是一知半解,臨時又查不到參考資料,對此唱詞的理解與解釋定有很多紕繆之處,只企求能成為引玉之磚和成為學習佛理的起步點。說實話,我對佛理是疑多信少,對佛學也只是從哲理方面進行探討,對天女散花京劇只所以花點時間編寫,主要是從藝術與文學角度感興趣,至於其內容情節,神話故事就是神話,舞台戲劇就是演戲,亦真亦假,亦假亦真,非夢非醒方見性靈。

關於後半部天女散花唱詞及對佛理討論,將在附件另行介紹。

附件一:李潔演唱的京劇天女散花(全劇共六場):特點是1、劇情完整,出場演員多;2、演技動作與唱腔均優美;3、舞台布景逼真,似入仙境;4、錄像清晰,播放流暢。

請把滑鼠箭頭放在下兩行字的56.com處,跟蹤鏈接點擊即皆可打開看。

http://www.56.com/u47/v_NTE5NjI5ODk.html

http://www.56.com/u47/v_NTE5NjI5ODk.html

http://www.56.com/u47/v_NTE5NjI5ODk.html

如打不開,可改變單鍵點擊兩個地址試探。或到我qq分享看或轉載。

另有附件二、三待續。

推薦閱讀:

歪評京劇音配像
京劇特點
京劇藝術·金銀幣欣賞
中華文化和/或文明之四:京劇「四大鬚生」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TAG:感悟 | 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