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片上映,為何大家紛紛懷念起 70 年代的好萊塢? 電影日報

原文鏈接來自 好奇心日報



前不久,有一部叫做《夜行者》(Nightcrawler)的電影在美國上映了,好萊塢電影明星傑克·吉倫哈爾(《源代碼》和《十二宮》)是它的主演,講述的是一位年輕記者在夜晚的洛杉磯調查犯罪最終自己也捲入「犯罪」的故事。聽上去沒什麼特別。票房不高,10 月 31 日北美上映之後至今全球票房是 2138 萬美元,但是好評度很高,在美國評分網站 metacritic.com 的評分是8.4。

它的故事是這樣的:傑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飾演的記者 Lou Bloom 在此之前是個饑渴的求職者。當他發現洛杉磯有一個秘密的自由媒體人團體,在夜晚拍下衝突、火災、謀殺和其他犯罪行為時,Lou 加入了這個危險刺激的「夜行者」隊伍。夜幕下的洛杉磯,警察面臨的誘惑加劇了「腐敗」的可能,每一個受害者都可能被換成警察褲兜里的意外之財。此後當夜間沒有了車禍、兇殺等離奇、吸引人眼球的故事和影像時,Lou 開始「製造新聞」,墮入深淵。

故事的梗概看上去就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犯罪電影,不過有評論稱,《夜行者》的過人之處在於它並沒有過分聲討人性貪婪的一面和展示刻畫主人公的內心救贖,而是希望去挖掘人類道德核心最深的那一層面,在面對它的時候,人類的反應和抉擇。

也因此,這部影片被貼上了「好萊塢 1970s 電影風格」的標籤。

在很多人眼裡,1970 年代才是電影真正的黃金時代,也是現在的電影人頻繁致敬的年代。

提起這個年份會讓人想到的是《計程車司機》和《教父》這樣的電影,他們的主角都不怎麼討人喜歡,電影里的道德界限也會比較模糊(這裡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導演開始討論一些政治和社會問題,嬉皮士和性自由這樣的問題開始顯現出來……說的遠一點,1960、1970 年代,好萊塢電影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法國新浪潮的衝擊,也經歷了 1950 到 1960 年代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和電視對電影製作的衝擊,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反思」,形成了一種可以被稱為「新好萊塢電影」的風格。

在新好萊塢電影中,導演通常以強盜影片來表現對社會的批判性。在這類影片中,主角大多是與社會規範格格不入、越出正軌的不法之徒。而反面角色,則是維護社會的守法者。過去的壞人變成了好人,而好人則變成了壞人,逆反的心理通過嬉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

比如 1976 年由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電影《計程車司機》,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特拉維斯從越戰中退伍回來後一直在紐約以開計程車為生,戰爭後十分失落的他目睹了紐約夜幕下的種種罪惡,令他變得憤世嫉俗、痛恨社會。在追求總統候選人帕蘭坦競選辦公室的秘書貝西失敗後,特拉維斯決定去刺殺帕蘭坦以證明自己。在準備刺殺行動的過程中,特拉維斯遇上了被逼賣淫的雛妓艾瑞斯。在企圖救艾瑞斯出火坑未果後,特拉維斯手持武器闖進淫窩,將裡面的一干人等通通幹掉了。本以為即將收到法律的懲罰,然而媒體卻將特拉維斯描述成了一個拯救少女的英雄。

這樣的影片刻畫的主角都是有同情心、有愛心的迷人的人物,而帶了警徽的追逐者成了沒有人情味、沒有人性的冷血動物。由於這些歹徒主角的叛逆行為,結局就必然帶上了悲劇色彩,但新好萊塢電影並不過分關注他是否死去,因為死亡是無法避免的,重要的是他們依照自己的方式活著一一自由不受羈絆,對自己的絕對真誠。

1990 年代之後,電影開始以技術和視覺效果為主導,真正像 1970 年代那樣拍電影的並不多見——還是有一些的,比如這部《夜行者》,還有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電影,人們都在致敬 1970 年代,其實我們離它們也並沒有那麼遠。

查看原網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影片《霸王別姬》中,四爺的結局是死?
粱大俠攜徐崢新作《超時空同居》邀你一起超越時空,同居江湖
全面解析《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從那顆被玷污的桃子中找到電影主題
阿里電影業深度布局:掌控上游,染指視覺雲計算
2013年開講了全集列表有什麼?

TAG:電影 | 年代 | 懷念 | 大家 | 上映 | 好萊塢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