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師輔導整理
07-16
(2016-05-01 19:55:23)科判 藏譯頌詞唐譯頌詞解釋甲一、論名甲二、譯禮:甲三(論義)分二:一、造論之理;二、宣說所造論之正文。乙一、造論之理乙二(宣說所造論之正文)分五:一、所建立;二、分別所了知;三、所思維;四、所獲得(不可思議果菩提);五、解說菩提分法。丙一(所建立——證成大乘是佛語)分二:一、總說;二、別說。丙二(分別所了知)分四:一、皈依;二、種姓;三、發心;四、修行。如此證成大乘是佛語後,分別所要了知的大小乘的差別雖有許多分門別類,但宣說皈依至修行之間四者的差別,因是種姓,道之初入門從皈依開始,因為由一切意樂加行中知曉差別。丙三(所思維)一、思維所證真如;二、思維所修六通威力(神通,第八品);三、思維得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續(成熟自相續,然後成熟他相續,第九品)。分別所知是觀待外緣詞句。所思維從自己的內相續,思維菩薩修法證悟。丙四(所獲得——不可思議果菩提)分三:一、略說;二、廣說彼之自性;三、攝義——緣無上菩提而教誡發心。果法功德,大菩提果的本體,凡夫不可思維的。通過總相來思維。丁一、略說所得究竟果無量百難行,一切難已行 無量百般勤於布施身體受用等六度的難行,所謂「百」是多數詞,這樣的難行聲聞緣覺不具有。佛在經中說:「我為利有情所施眼睛若積累,則高過須彌山,所施血液多於四方海洋」等。同樣,如經中提及以持戒安忍等行持無量難行。積累無量善,一切善已集以波羅蜜多、地、菩提分法等積累無量善法,歷經無量時,一切時已度 無量的長久時間中精進,(從小資糧道開始計算無數劫)滅盡無量障。一切障已斷滅盡無量的障礙。無有諸障垢,得一切種智,如開珍寶器,真實現佛陀。成就一切種此即為佛身譬如大篋開眾寶無不現因此,無有一切障垢,獲得了知一切所知相的智慧,如同打開裝滿種種珍寶的器具時直接顯現種種珍寶般,真實顯現究竟果位的佛陀。百勞難行積眾善,如果歸納其義,則以他者不能做到的百般艱辛,極其眾多種種苦行,為難行無量。地、菩提分法、波羅蜜多並沒有相似數量,圓滿積累超越聲緣之善根無不齊全善法的緣故為善無量。大劫久時盡眾障,時間無量是怎樣的呢?並不是小劫、中劫而是大劫,大劫也並不是一大劫、百大劫等,而在三阿僧祇劫中修行,時間漫長,平凡人的分別心不可估量。摧毀地屬細障佛,障礙無量是怎樣呢?一切眾生相續中具有的緣故為眾生之障,從無始生世以來煩惱障與所知障以所緣境等來分無邊無數無量,這一切障礙均已滅盡的緣故。無有諸障垢之理:依靠十地智慧次第摧毀諸地各自所屬的所斷障礙,細微所知障無明習氣障也以金剛喻定摧毀而成佛,斷圓滿、證究竟,如開大力珍寶器。那就如同開啟具所需功用之大力的種種珍寶器一般,現前力、無畏、不共法等果法的究竟功德。丁二(廣說彼之自性)分二:一、以十功德差別總說;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體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說。戊一(以十功德差別總說)分十:一、不可思議之功德;二、二利圓滿之功德;三、成第一皈依處之功德;四、轉依之功德;五、周遍之功德;六、事業無分別任運自成之功德;七、甚深難測之功德;八、法界真如無遷變之功德;九、無量自在之功德;十、成熟有情之功德。己一、不可思議之功德佛陀無有所取能取或者無有有無二法,因此不可思議。諸法本正覺,法者皆非有,白法為佛身非無亦非有成佛時,斷除所取能取,所取能取遍計所執性並不存在,以圓成實法相存在,因此超離有無。也就是說,所謂佛陀,是遠離二我的真如客塵清凈(有顯現法,但沒有自性),如《智光莊嚴經》云:「恆無生法即如來,一切諸法如善逝。」佛陀法身遠離生滅,因此《金剛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視佛即真如,引導為法身,法性非所知,彼等不了悟。」若就真如實相來衡量,則一切顯現法自性本是佛,因為真如法界以外的法均不存在,原因是:假設有,那諸法就不是無自性無生了。或者也可說,如異生凡夫遍計的任何法都不存在。佛陀以(十)地、(十)波羅蜜多、菩提分法修行所生,成佛時,彼雖白法性,依彼非詮彼。雖然是地、波羅蜜多、菩提分法、力、無畏等無漏白法的自性,但並不能依靠波羅蜜多等具所取能取二法遍計緣取的那種行境來詮說「佛陀就是如此」。比如雖是布施的自性,但緣於施者佛陀、受者、所施之物此三者那樣二法的相狀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並不是遍計二現心識思維之境。如此佛陀是以無二之法相不可思議的。己二、二利圓滿之功德佛陀的威力任運自成圓滿二利,是怎樣呢?珍寶法因故,猶如珍寶源,佛為法寶因 因為佛陀宣說教法,證法有十力四無畏等無量珍寶法之因緣的緣故,佛陀如同種種珍寶之源泉或來源般獲得自利圓滿。善莊稼因故,許彼如雨雲。法則善根因因為能使一切眾生善法的莊稼成熟的緣故,承許佛陀如同雨雲,具足他利圓滿的威力。佛具一切法,亦離一切法,具法亦離法 解說上面之義:佛陀具足一切所知法(盡所有智),也遠離一切法(如所有智,一切萬法本性空),因為與諸法法性真如無別,所以具足一切法,這是從盡所有側面衡量。再從如所有側面衡量,遠離一切法,因為真如無有任何所取能取二法之相。(一個智慧兩個側面)生廣大法寶,故如寶法源,如藏亦如雲生法雨法雨故成如是譬如是無二的佛陀能出生珍寶般極其博大的大乘教法與(十)地、(十)波羅蜜多、(十)力、(四)無畏等無量廣浩的證法,因此如同珍寶法之源泉或來源(自利)。於眾降善說,無盡大法雨,極增白稼因,故彼如雨雲。為一切眾生降下初中末皆善妙的善說,如果一次證悟其義,則至輪迴際也不窮盡,或者降下法門無窮盡的大法雨,是極其廣大增長一切眾生大種如莊稼般無盡趨至彼岸純凈善法種子的因,所以如同雨雲。(他利)己三(成第一皈依處之功德)分三:一、成就自利;二、成辦他利;三、由彼二因證成無比皈處。庚一、成就自利佛陀恆普救,諸佛常救護如果皈依了佛陀,那麼並不是偶爾時間的救護,而是恆常(究竟)普皆救護無明、愛等煩惱聚(煩惱障所知障),十不善五無間等一切有漏業惡行及老死。佛陀根本不會產生煩惱、業與壽或生三染污法,因此皈依他時便獲得果皈依,圓滿自利,說明了自皈依。被世間畏怖所逼者逃到高山、洞穴等處尋求救護,皈依世間君王、世間小天神、梵天、自在天等都不能如是救護。所有煩惱聚,眾生三染污一切罪惡行,諸惑諸惡行及與諸老死。及以生老死庚二、成辦他利救護諸損惱,惡趣非方便,壞聚小乘故,為第一皈處。諸災及惡趣身見亦小乘如是諸眾生一切皆救護佛陀對眾生有五種救護:1、救護世間中凡有的一切損惱,如來的加持中使盲人復明、聾人聽聲、瘋人獲得正念,種種疾病天災等只要趨至佛城就會止息,誰如若祈禱佛陀,也能滅除一切罪過。2、如來放光接觸地獄等惡趣,即刻能止息他們的一切痛苦,使他們轉生到善趣。在地獄等中憶念佛陀或聽聞佛號也能從中解脫。3、外道等行非解脫方便的惡劣苦行及禁行,將他們從其道中喚醒,安置於善趣解脫道。4、對視為我與我所的壞聚見者,宣說人無我而將他們安置於聲聞緣覺涅槃中來救度。5、欲求趨入聲聞緣覺道的不定種姓者,令入大乘,從小乘中救護,因此佛陀是他眾之第一皈依處。庚三、由彼二因證成無比皈處許佛皈處無比勝,佛為勝歸處無比故無上上述的意義歸納,承許佛陀與世間皈依處及聲聞緣覺寂滅一方涅槃的出世間皈依處相比更為超勝,佛陀這樣的皈依處無有其餘可比,是一切皈依處之最,救離眾怖壞聚乘,惡趣多苦非方便,生死煩惱諸惡途。如前種種畏無不令脫者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在此輪迴成為永久救離種種畏懼損惱、壞聚見等種種惡見、小乘、惡趣眾生痛苦、趨入非解脫方便、生死及其因煩惱業的皈依處。按有些版本中提到業之代替用惡趣,必須理解轉生惡趣的無間業及十不善業等是業之染污。佛法圓滿身,諸佛善滿身一切世間勝妙法化眾生以度悲海故佛是殊勝皈依處的原因:自利他利(自他二利)究竟的緣故,如此成佛時,是力等一切果法功德(善滿身=功德)極其圓滿的三身(一本體,法身,的三個側面,法報化),自利究竟。(一切世間中是超勝的)妙法化情智,為利他而(照見一切眾生)相應界性、根基、意樂宣說十二契經等妙法能令他眾相續解脫的智慧無礙,即是智慧(圓滿),(歸攝為三乘)悲眾至彼岸,何時也不捨棄一切眾生的慈悲達到彼岸,即是大悲(圓滿),由這兩者使他利究竟。許佛勝皈處。具足二利究竟功德的緣故,承許佛陀是此輪迴中最殊勝的皈依處。盡除諸世間,盡於未來際 佛陀是大皈處:(三個大,時間大,對境大,事業大,體現大皈依處)完全遣除及永久寂滅(佛的法身沒有任何差別)時(時間大)方眾生之損害,普及一切生所攝的所有世間界中一切眾生的所有損害(對境大),富足諸圓滿,恆時利益彼 富有世間出世間一切圓滿的威力(究竟的利益眾生,根據眾生種姓,分別安置在善趣,三乘,稱為事業大),許佛大皈處。是說歸依大為此承許佛陀是大皈依處。己四(轉依之功德)分二:一、解說轉依;二、宣說彼超勝之理。庚一、解說轉依轉依:佛陀的轉依,菩薩的轉依,聲聞的轉依,緣覺的轉依。都可以獲得無分別智慧,轉依。小乘的無分別智是單空,不是真實的無分別智,不是真正的轉依。所有的轉依中佛陀的轉依最殊勝。轉依的核心是無分別智。依:依他起。依靠無分別智慧轉舍阿賴耶識為如來藏光明。煩惱所知障,種子久恆具,斷除極廣大,諸相盡摧毀。二障種恆隨彼滅極廣斷 (所轉對境。)心識相續中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或種子(一切不清凈法都是被轉依的對象),從長久輪迴無始時以來未曾離開而恆常連續具有(恆時跟隨)。(二障的種子必須要滅掉)斷除:從一地至十地之間出世間微妙智慧由廣大二資所生,無分別等同虛空極其廣大,每一地也有上上品智慧等九類,具足一切相之自性,以這樣的一切相完全摧毀或斷除三障,對境五蘊轉依為法界極其清凈的自性,有境心識轉依成無分別智慧之自性,或者,諸法轉依成空性真如清凈法界,八識聚轉依成四智,這五者稱為轉依。總之,顯現處的器、顯現外境的八識聚連同顯現身體的不清凈一切顯現本來自性安住於真如中,但由二障所遮而沒有如實見到其自性,以道斷除,以清凈為差別的浩瀚無邊顯現就稱為轉依,就如所有而言,無有所取能取法而於平等性中不動的同時,以盡所有無雜顯現一切所知如幻,但無有偏頗相而平等。獲轉依白法,最勝德即佛,白法圓滿故(轉得,轉依的功德。)極凈無分別,大境智道得。依轉二道成(方便)如此轉依力、無畏等無漏白法的功德聲聞緣覺不具有,因此獲得具最極殊勝者就是所謂佛陀的體性,菩薩入定中(包含見道修道,斷除煩惱障)以無分別最清凈或極清凈證悟諸法如虛空般無緣,後得(包含見道修道,斷所知障)中雖然顯現無邊所知,但見如幻等大對境智慧,或清凈世間智,這兩者是憑藉修道獲得。成佛時入定後得無別,以自然本智或不可思議大智慧一時照見一切如所有盡所有諸法。庚二(宣說彼超勝之理)分二:一、解說佛之轉依超勝聲緣之理;二、解說彼之十分類。辛一、解說佛之轉依超勝聲緣之理佛住彼見眾,如居山王上,彼處如來住不動如山王以如實安住如是通達或趨至法界如來佛陀安住地轉依無漏的法界中(如來轉依後的住處),(不動搖,站在高處看下面)如同須彌山王高於一切山川,在它的上方看十方,可見近遠好壞一切色法。(觀待菩薩的轉依是動的,有變化的。二乘轉依也有變化,重新入大乘,觀待佛陀的本體還相差很遠。)尚憫樂寂眾,況於喜有人?尚悲樂滅人況著諸有者同樣,如來超勝高於聲聞緣覺的轉依,佛陀的圓滿轉依如同處在高高的山王上,以大智慧照見一切眾生,對於喜樂自利寂滅涅槃的眾生聲聞緣覺也起悲憫或生大悲心,因為那些聲聞緣覺不利益從無始輪迴以來成為親人的眾生捨棄了大悲心,遠離了證悟法無我的大智慧而不能斷除所知障,由此未獲得遍知智慧,所以佛陀對他們尚且也生起悲心,那麼對於喜愛痛苦之處三有的其他輪迴眾生悲憫就更不必說了,因為他們沒有脫離三苦。辛二、解說彼之十分類依入極入非趨入,舍離普入二不二,平等超勝遍行性,承許如來之轉依。他利及無上所謂依——佛陀的圓滿轉依有超勝的功德,是什麼呢?1、佛陀恆常唯利眾生,為此趨入他利。2、佛陀的轉依是世間出世間聲聞緣覺轉依等一切法之最,因此是極入。不轉及不生3、異生凡夫生煩惱之因是對境在近前、非理作意及沒有斷除煩惱的隨眠三者,佛陀的轉依何時也不趨入生煩惱之因。4、獲得那種轉依後永遠不可能趨入煩惱與不善行,因此為舍離(不生轉)。廣大與無二5、一次獲得轉依,乃至輪迴際之間不可能退失,一切時不間斷而趨入,因此為普入(恆時示現大菩提果)。或者,趨入染污之對治的一切法,故稱普入(廣大)。6、所謂二(二:輪迴涅槃),是指趨入初始真實示現證覺及最終示現涅槃二者,因為成佛後於十方一切世間以佛陀殊勝化身調化,一切時示現大菩提相。7、勝義中無有趨入彼二者,證悟輪涅二者平等性而趨入不二。無住亦平等(有所住:有為法,無為法為所有所執著的對境。無住,不會執著有為無為)8、從僅斷除煩惱及種子之解脫(斷盡煩惱障)的角度與聲聞緣覺同分或平等。(二乘斷掉煩惱障種子,沒有斷煩惱障習氣,所以不能說完全平等)殊勝與遍授 9、分別而言,佛陀的轉依以斷除所知障與具足力、無畏等功德超勝聲聞緣覺。10、遍行是指相應一切眾生各自的種姓、根基、信解而宣說三乘法,因此是乘遍行的本性。是說如來轉顯示十功德差別義應知如是所解說的十種差別之理,承許為如來的圓滿轉依。由此可知,佛陀的轉依,具最上功德,趨入一切對治法,因此趨入廣大。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實;二、遣除疑惑。庚一、真實虛空恆遍行,許佛亦如是,虛空遍行色,佛遍行眾生。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周遍時方一切法之理:如同虛空三時恆常隨行瓶子柱子等一切事物。同樣,法界無漏佛陀的轉依也是於過去未來現在時恆常隨行彼時的一切法,三時所攝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並且法界是自性清凈,因此成佛時及前面分位從本體而言無有差別。虛空遍諸色諸佛遍眾生猶如虛空無別周遍普行遠近白紅賢劣中等一切色法,同樣,佛陀的法界也周遍賢劣中等一切眾生相續,並隨行其法性的自性,因為佛陀是法界客塵最極清凈的自性,一地證悟法界普行的法相時就獲得了自己與一切眾生平等心,是自己也是眾生,是眾生也是自己(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因此通達無別等性,於十地次第修行圓滿至獲得佛地時,圓滿通達一切眾生與一切法本性是真實圓滿菩提的自性。為此,稱遍行一切眾生。庚二、遣除疑惑若問:如果佛陀的自性隨行一切眾生無有差別(如來的本體恆時周遍於眾生的相續當中),那麼一切眾生自心的法性也應恆常見到佛陀的自性(如來為什麼在一切眾生前不顯現呢),為何卻不見佛陀色身呢?猶如水器破,月影不顯現,譬如水器壞月像不現前涉及到實相與現相的問題。如來的本體恆時周遍於眾生的相續當中,是從實相的本體角度來講的,從實相的本體來講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都具有本來清凈的佛性;從現相的角度來講,眾生有種種煩惱,遮蔽了清凈的法器,所以在眾生位不現前佛的本體。所以必須要等到客塵清凈了之後,現前二清凈的佛果,才了解實際意義上,如來的本體恆時周遍於眾生。那是因為眾生相續由障礙所遮蔽而不是見佛的法器:比如,空中雖然已有月輪,但水器破了無有水時(或者,有水器,但水是渾濁的),月影不會顯現。惡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現。如是眾生過佛像亦不現同樣,眾生的相續未積累福德智慧資糧,具有煩惱不善業障礙的惡劣者,如同水器破裂無水般無有信心等持的凈水(法器不圓滿),就不會顯現佛陀自性與色影,梵語「熱巴」涉及自性與色影二者。為此,見不見佛陀色身並非因為佛陀不遍一切,而是何處有積累見佛資糧的所化,佛就顯現,若無有這種所化,則不顯現,(自己如果沒有多觀想,多祈禱,障礙依然存在,本來清凈的佛陀的大悲心沒辦法融入相續,所以必須要力力觀修。)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滅,如是亦當知,佛陀現不現。譬如火聚性或然或滅盡如是諸佛化或出或涅槃(佛陀出世不出世觀待因緣,因緣來源於所化眾生界。如果所化眾生界的善根成熟,佛就出世,所化眾生界的善根盡了,佛就示現涅槃。但在實際上佛的本體是周遍的。因為眾生是無常的緣故,在眾生面前顯現的佛陀也是無常的,有出生,有修道,有涅槃。)如同火當其他燃料存在就燃燒,無有其他燃料火則熄滅不燃。同樣可知,佛陀色身也是於有些所化眾生前顯現成佛及住世,於無有所化之境與時間則涅槃不現。(這說明觀待於所化的眾生善根是否成熟。善知識也是這樣,如果弟子善根具備了,就會傳法,不具備,就會生厭離。)己六、事業無分別任運自成之功德:以四偈說明說法、示現種種事業、不間斷、顯現生減相(在無分別的前提下任運自成)如鼓未擂擊,普皆出音聲,如來無造作,普皆出善說。意珠及天鼓自然成自事佛化及佛說無思亦如是聲聞們精勤於自利,至涅槃時所為相續中斷,佛陀行他利是無有勤作分別念任運自成不間斷,因此超勝。如同天人福報所形成的天鼓,何時帝釋天要享受五欲妙,誰也未曾擂擊,而發出隨應歡喜享受五欲妙的聲音,何時要從五欲妙中退出,它就會發出退出五欲妙的聲音,克勝非天時發出勝利的聲音,於放逸者前發出無常等聲音(,還有四法印的聲音)。同樣,圓滿的佛陀也是安住於無漏法界中,無有分別念,(具備不可思議智慧身)無有想「對此人宣說此法」之分別念的造作或勤作,普遍傳出隨應(眾生)各自意樂的種種正法善說。譬摩尼天鼓,無思成自事,如此無分別,種種佛事成。《攝大乘論》無著菩薩欲求菩提者,當順知識教。《華嚴經》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應離開善知識。猶如摩尼珠,無勤顯自光,佛陀無造作,定顯諸事業。如同如意寶珠無有勤作(沒有分別心,自然而然)而顯現自光遍照諸方,同樣,佛陀也無有當行此等眾生之利益的動機造作或分別,(佛的發願力和眾生的信心)而如寶珠般以任運自成利益所化的方式必定顯示身語意的種種事業(佛化)。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入行論》猶如虛空中,世事不斷現,如是無漏界,佛業不間斷。依空業無間而業有增減依界事不斷而事有生滅如同虛空中,器世界成住壞、有情的行住等事不間斷顯現,同樣,佛陀雖然安住於無漏法界清凈處,但於其中如如不動而於十方未來際間他的事業一直連續不斷。猶如虛空中,事恆有壞生,無漏法界中,佛業有生滅。雖然是不間斷,但以所化眾生的原因,佛陀的事業顯現入不入的生滅,就像這個虛空中恆時顯現內外事物生住,有些事物壞滅,諸如森林、房舍等失火焚燒、有情死亡之類以前有的毀壞,也有內外事物重新產生。同樣,無漏法界中,佛陀色身於世間幻化等事業也因所化而有顯現重新產生,以前有的毀滅。己七(甚深難測之功德)分三:一、法相甚深;二、處甚深;三、事業甚深。大菩提的本體,一般人難測。庚一(法相甚深)分四:一、清凈之法相;二、勝我之法相;三、非應授記法之法相;四、解脫之法相。辛一、清凈之法相大菩提的清凈相。前後雖無別,無有諸障垢,真如許佛陀,非凈非不凈。如前後亦爾及離一切障非凈非不凈佛說名為如自性清凈的真如(從實相講),從異生凡夫位(前)至佛陀(後)之間,前後雖然無有差別,因為空性自性光明何時自本體也無有變化,(對應非凈,非凈就是本來就是清凈的,沒有一個重新得到的清凈)但將無有一切客塵障垢的真如(從現相的角度講離垢染清凈),承許為佛陀,具有客塵時,不稱為佛陀界,自性清凈原本清凈,既不是重新清凈也不是因客塵而不清凈,因此清凈之法相甚深。認為「如果原本無垢清凈則眾生為何不成佛?如若後來垢染清凈時才是佛那就不是原本自性清凈」的智慧淺薄者難以通達此理。辛二、勝我之法相不能理解為我我所的我。三轉法輪的我是從承認方面安立的,二轉法輪的我全面都是否定方面的。空性即清凈,無我得勝我,佛得凈我故,成大本性我。清凈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凈故故佛名大我(無我就是我,離開我執就是我)空性自性光明就是自現客塵清凈時,獲得無有人法二我(離開了人我和法我後,承許有個二我空的真如,這個二我空的真如就是第一我),因此獲得諸法的自性或實相殊勝的我或自性或體性,諸佛獲得了最極清凈的本性,因此名為諸法無誤實相真如本性大我。執著二我的耽著境是我,因為有實法上無有的緣故,無有二我的真如遠離有無邊,即是無誤實相,因此現前它就是最殊勝的我,稱為大本性我。辛三、非應授記之法相佛涅槃之後有還是沒有?是故佛非有,亦不說無有,問佛如是語,許為無記理。非體非非體如是說佛體是故作是論定是無記法因此,佛陀不是以人、法之自性相而存在(非體:沒有人我和法我的本體;非非體:有真如的本體。是大菩提的本體。),真如超越戲論的自性中也不說無有,依於二法之心於名言中將補特伽羅相似相續執為佛陀,向佛詢問佛滅度後再生不再生?佛滅度後有還是無?如此分別二邊,(把佛看成一般的凡夫人,提的問題落到了有無,佛的本體已經離開了有無二邊。)對此承許是佛未授記之理,因為佛陀超離有無二邊,無有生不生的名言。假設問化身再不再現世間?在有所化的地點時間會反覆出現,乃至眾生際都存在,但與眾生死後出生形式不同,對方是像詢問眾生死亡後生不生想成普通眾生死後受生那樣詢問佛陀再不再生的,佛陀無有真正自相的生、現,因為是真如本性。辛四、解脫之法相通過比喻和意義,從三個方面「不說有無體」譬如鐵熱息,眼翳已消除,佛陀心與智,不說有與無。譬如鐵熱息譬如眼翳除心智息亦爾不說有無體以真如本體安住,解脫也與之相同甚深,如同火燒之鐵的熱性消失、眼翳消除一樣,不會說涼鐵有要消的熱性,鐵涼的同時,如果當時熱性先前已滅而無有(不說有體:不能說熱存在;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沒有清涼的本體。),那又怎會有它消失呢?如同石女兒一樣,不會說熱性無有消失,因為如果當時熱性沒有消失,那就成了有熱性。再者,有無眼翳也與之相同。(不說有體:在清凈的眼根不能說毛髮有;不說無體:毛髮本身就是無,眼翳不能說沒有。)與比喻類似,佛陀之解脫的心如鐵(本體是清涼的),貪慾之火如熱性般寂滅(譬如鐵熱息對應心解脫;當心存熱惱是就形成了眾生),佛陀慧解脫之智如眼,無明如翳般寂滅(譬如眼翳除對應慧解脫),既不說有也不說無。何時,心解脫、慧解脫,則貪慾之熱與無明之翳先前已滅現今無有的緣故不說有寂滅,也不說無,因為心解脫與慧解脫隨前而有。從不清凈清凈階段心相續的角度而稱為斷除、解脫(不能說有體),但以真如本體衡量,本來解脫在佛地現前時,無有重新解脫的(不能說沒有)。以見修遠離了所斷煩惱(煩惱障,所知障),稱為心解脫,對解脫真正了知是解脫,稱為慧解脫。這是《注釋》中宣說的。也可說斷除所知障名慧解脫,實際就是解脫二障的本智。庚二、處甚深佛的本體安住之處,這樣的處是相當甚深的。無漏界中佛,無身如虛空,隨從前身故,非一亦非多。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安住於無漏界中的佛陀如虛空般唯是真如法身,無有偏頗各自的身體,也無有我所執的緣故佛陀並不是不同多體。隨從(名言諦)先前信解行至十地之間行持菩薩行時有的各自不同多種身體而安立得果的佛陀名言,為此佛陀也不是一體(非一,一個方便不能度化一切眾生)。由於佛陀安住於無有一多漏法的法界(唯一一個法身,如同虛空一樣,所有的虛空都是一味的)中的道理難以證悟,因此是甚深。庚三(事業甚深)分十一:一、菩提分法如寶源事業;二、成熟眾生事業;三、趨於究竟事業;四、說法事業;五、幻化等事業;六、智入事業;七、無分別事業;八、頓見種種事業;九、智不入事業;十、相應解脫也屬智慧事業;十一、攝義。辛一、菩提分法如寶源事業大菩提的分支。力等佛陀法,菩提如寶源。譬如大寶藏眾寶之所依凈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起到十力、四無畏等佛陀之法其源泉的作用,因此大菩提(清凈的法界,無垢法界)如同種種珍寶之源泉。辛二、成熟眾生事業於眾善莊稼,亦許如密雲。譬如密雲布灑雨成百穀凈界亦如是流善熟眾生(大菩提顯現種種善法)能使眾生相續中成熟六度善法的莊稼,也說如同從密雲中降雨一樣。辛三、趨於究竟事業趨入究竟法界福智圓滿故,承許如滿月。譬如日月盈皎凈輪圓滿凈界亦如是善根聚圓滿佛地福德與智慧資糧圓滿究竟的緣故承許如同滿月,就像滿月無有絲毫不圓滿的部分而完全圓滿一樣趨至究竟的事業。辛四、說法事業智慧放光故,承許如大日。譬如日輪出流光照一切凈界亦如是流說化群生佛陀遍知一切所知的智慧放射說法的光芒,照耀十方眾生心相續見真實義的緣故承許如同大日,一個四洲世界中只有一個太陽,它無有大小,但佛陀的日輪能普照十方無量世間界,因此說這樣的大日是前所未有的比喻。辛五、幻化等事業猶如日輪中,無量光融合,恆常行一事,亦能照世界。如是無漏界,無量佛融合,同行一事業,顯現智慧光。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間凈界亦如是佛合同業化猶如日輪中出現的無量光輝無二無別而融合為一,恆時無二無別而行成熟莊稼、乾燥淤泥等同一事,那光芒也能照耀世間界。同樣,安住於無漏法界清凈隨順前身說法的無量佛陀於真如法身本體中無別一味而相融合,行持調化所化的同一事業,作為顯現十方一切眾生智慧的光明。一位佛陀幻化並行持成熟有情的事業等時,因為於法身中無別的緣故,就是無量諸佛行持同樣的事業,這就是融合,能作所作智慧一切是一體無別的緣故,依此說明幻化、說法成熟所化、示現神通等佛陀的一切事業也是一切佛總集的事業。辛六、智入事業如出一日光,是集諸光輝,當知諸佛智,出生亦如是。譬如日光照無限亦一時凈界佛光照二事亦如是猶如出現一束陽光時,照亮其他方向的一切光輝無有前後同時出現。應當了知,一切佛陀中,一位佛陀起現隨應利益所化所問而授記的智慧時,其餘無量佛陀的一切智慧同以那一智慧無有前後同時趨入、出現為同一意義(十方諸佛同時在做一個事業)。辛七、無分別事業猶如日光輝,照耀無我所,如是佛陀智,入亦無我所。 猶如日光照耀何處,無有「入此照此」的我所。同樣,佛陀之本智為利樂所化眾生而趨入,也無有我與我所,因為於無分別(頌詞中的「無限」,所化是無限量的)中任運而趨入的緣故。(無有偏袒心)我於諸眾生,無有差別心,以器不同故,所說有分別。《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辛八、頓知種種相事業諸相併照業如射一日光,能照諸眾生,如是佛陀智,頓現諸所知。 猶如一日光射於某地,能頓時照亮彼地所有的一切色法。同樣,佛陀之智慧能頓時顯現三時十方所攝的一切所知,一時了知一切(沒時間次第性),並不是像前面了知一些後面了知一些、了知有些時不知其他那樣的相似智慧,而是一剎那間了知一切所知,如同明鏡中頓然映現處於行境中的一切色法而無有先後。辛九、智不入事業從眾生是不是法器的側面猶如許日光,雲等作遮障,如是佛陀智,眾生過遮障。譬如諸日光說有雲等翳凈界諸佛智說有眾生障如同人們認為太陽光雖然放射,但以雲、舍宅、洞穴等作遮障而不顯現光芒。同樣,佛陀的智慧光芒雖然普照,但以眾生罪過作遮障而不顯現,不堪為見佛化身及聞法等之器那些過失導致佛智不入。罪垢輕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大乘止觀法門》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現觀莊嚴論》辛十、相應解脫也屬智慧事業聲聞緣覺佛都獲得解脫,解脫雖同,智慧有別猶如以結牽,染衣艷不艷,如是引力牽,眾智顯不顯。譬如滋灰力染衣種種色凈界行願力解脫種種智雖然聲聞緣現前了解脫輪迴苦的無漏法界,但就像白衣打結煮在染料里,沒有打結之處以染料改變,打了結之處白色圖案更鮮艷,所以一件衣服有色彩鮮艷不鮮艷之別。同樣,由以往學道中宏願與二資糧的引力所感,於解脫界中智慧也有明顯不明顯,雖然聲聞緣覺滅盡了輪迴苦的根本煩惱,是解脫,佛陀也是滅盡煩惱障及習氣而解脫輪迴,但由於獲得了永斷所知障及宿願、二資圓滿的大智慧,因此不間斷示現能成熟眾生界的智慧事業幻化等,而聲聞緣覺不具有這種。聲聞如螢火,不能多利益,佛具解脫光,愍念一切眾《大寶積經》辛十一、甚深之攝義說此無垢界,佛陀之法相,處事業甚深,空中畫圖案。無漏界甚深相處業三種諸佛如是說譬如染畫空安住於無垢法界一味,佛陀的法相四甚深、處甚深、事業十甚深,如同用色彩在虛空中繪畫難以辦到一樣,寂滅戲論的法界如同虛空,以分別表示如此就像用色彩在虛空中繪畫不會染色一樣,但是應當了悟對不可思議處誠信,如同於虛空能畫上色彩圖案一般極為稀有。以上解說了甚深的功德。雖然諸佛的本體沒辦法思維,但對於一些凈現量的人能生起一定的信解,也是很稀奇的。如人飲甘露,熱惱悉皆除,若證法界性,煩惱熱皆棄《贊法界頌》己八、法界真如無遷變之功德眾生位也沒有變化真如於一切,無別然清凈,即是如來故,眾生具彼藏。一切無別故得如清凈故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一切法的法爾真如法界於一切眾生(凡夫位)的心中無有差別本來具有,但客塵清凈的真如就是如來,為此一切眾生也都具有真如自性光明藏。如來藏無漏法界三時遠離遷變盈虧,因此如來智慧身完全清凈究竟就是恆常穩固寂滅無有遷變,以此理由也可成立。己九(無量財富之功德)分二:一、財富之差別;二、彼之分類差別。庚一、財富之差別圓滿的差別聲聞之財富,勝伏世間財,辟支佛地者,亦勝聲聞財,彼者之財富,不及菩薩財,菩薩之財富,不及如來財。聲聞及緣覺菩薩與如來初化退世間至佛退菩薩聲聞的福德、智慧資糧與神通之財富,超勝世間人的二資與仙人的神通等財富,緣覺地者的財富又勝過聲聞的財富,也就是比聲聞超勝廣大。緣覺的功德財富又不及菩薩的二資、神通等財富的百千分之一等。以比喻、數量與因都比不上。菩薩之財富又不及如來二資圓滿與神通、力、無畏等無量功德究竟財富的一分。菩薩的功德財富雖然極其無量,但與佛陀的功德財富相比,如同一微塵與無邊世間界的差別一樣有懸殊差異。佛陀之財富,為何何如何,幾何何時入,無量不可思。如是佛變化無量不思議隨人隨世界隨時種種現因為真實圓滿佛陀的財富,行持補特伽羅利益也是無量,並不是為了一個百個等有數的補特伽羅,是為利一切眾生而行的緣故。趨入處也是無量,趨入周遍虛空的世間界,因此無量。趨入方式也是無量,因為工巧、投生、殊勝化身與種種方便游舞依於所化界性無有限量。趨入多少,也是無量,利樂一切眾生其饒益不可定數為多少。何時趨入也是無量,只要眾生無盡,就行持他利,眾生不可能有邊際。如此承許佛陀的財富為何趨入、趨入何處、如何趨入、趨入幾何、何時趨入,均超越聲聞緣覺之境界,甚深的緣故不可思議,廣大的緣故不可分類或無量無數。庚二、彼之分類差別:五根轉依時,照了一切境,生千二百德,獲得妙自在。如是五根轉變化得增上諸義遍所作功德千二百眼等五根轉依即清凈時(五根轉依在菩薩道就有),每一根都能照了一切根的對境(義:境),生起見一切境相的十二種百數功德,獲得微妙自在。以前根沒有轉依時,眼根只能見色法而不能確定聲等其他根的行境。已經轉依時,眼根能取色聲香味所觸一切,因此能照了一切根境。(五根互用)對於一千二百功德,安慧論師的《注釋》中說:一根也具有一千二百功德,參閱《陀羅尼王經》、《妙法白蓮經》中所提及。有些人承許妙相、隨好合計一百一十二,有些人承許是地的功德等而不是根的功德。這些說法與此處無關聯,決定要按照前面所說的觀點。再者,從分為六方而言(東南西北上下),一一也分為十方(6*10)的五境),以眼為例,眼見色法,非差別法,不算它,取聲香味觸者,因此眼根有二百四十功德(6*10*4),五者合計共一千二百功德(6*10*4*5),顯然也可算成十二百。雖然《妙法白蓮經》中有受法之福德所生肉眼取諸方色等一切的說法,本該再詳細根據經而分析,但因此時忙於入座而沒有寫成。有人說:對此按照唯識宗的觀點有色根、對境色等如果沒有兩個,則根如何轉依?如雲「於自之種子,識起彼顯現,處者有二種,佛說彼彼等。」阿賴耶識中有所取能取的習氣,從中顯現外六外及內六處,成為生眼識之所依的內種子,所謂眼是能取,眼識中起現所取境色相,稱為色,其餘根也是如此。如是從顯現側面分為內外二處,何時無有顛倒的智慧斷除了顛倒貪執就是轉依。意者轉依時,則隨自在行,無分別智凈,獲得妙自在。如是意根轉變化得增上極凈無分別恆隨變化行所謂意,聲聞宗說是六識滅盡無間的階段,為意根。但大乘不把它叫意,承許染污意稱為意(第七識,末那識),它是意識的所依,如眼識的所依是眼根。這樣的染污意沒有轉依時,是有我見,一旦遠離了我與我所執而轉依成平等性智時,隨著(已經)轉依的五根自在而行,意沒有轉依時,也像根共同趨入一切對境一樣。不分別所取能取的智慧無有煩惱障所知障之垢,獲得微妙自在(極為清凈)。根識轉依時,如願顯受用,清凈佛剎土,獲得妙自在。如是義受轉變化得增上凈土如所欲受用皆現前取色等五境(義)的有境能取五根識(受)轉依時,根識的行境隨心所欲顯現受用,隨其意願顯示極樂世界等清凈剎土,獲得微妙自在。(內心不清凈,外境就顯現為不清凈,什麼時候內心清凈了,外境也就顯現為清凈)安慧論師的《注釋》中說:「色至法之間六境及五根識轉依。」不清凈各個根識只認知自境,當轉依時一一都認知一切對境。分別轉依時,智慧諸事業,恆常無阻礙,獲得妙自在。如是分別轉變化得增上諸智所作業恆時無礙行分別即意識轉依時(轉依妙觀察智,通達一切所知),一切時分恆常對一切所知無礙的智慧與示現幻化(化身)等一切事業無有阻礙,獲得微妙自在。佛智無礙無有邊,演一字作無量句,演一句作無量義 《大集經》所依轉依時,佛陀無垢處,不住之涅槃,獲得妙自在。如是安立轉變化得增上住佛不動句不住於涅槃所依阿賴耶識(安立一切法,這裡指器世界)轉依時,安住於佛陀無垢之處(句:處所),不住輪涅之邊的涅槃(不住小乘的涅槃),獲得這樣的微妙自在。欲染轉依時,安住佛大樂,見女無煩惱,獲得妙自在。如是欲染轉變化得增上住佛無上樂示現妻無染男女根交合的欲(欲界)染(染污)轉依時,安住於佛陀無戲等持安樂(超離了樂之外的智慧成為大樂)中,見到女子也無有貪愛的煩惱(第二個含義:即便和妻子接觸也不會有染污),獲得微妙自在。我是第七佛 獲得無上果 如蓮出水中不被欲塵污 《毗奈耶經》空想轉依時,想事得降臨,行走駕馭色,獲得妙自在。如是空想轉變化得增上隨欲一切得所去皆無擁虛空之想(轉依之前不是智慧)轉依時,獲得如其心想的一切事物從虛空中(一切萬法的生成從虛空中生成,一切萬法的消失也是從虛空中消失)得以降臨的虛空藏等持(虛空藏三摩地),能無礙行走於虛空、山岩等處,駕馭色是指,如果想顯現,則能從虛空中顯現任何色法,如果不想顯現,則以滅身等持使一切如虛空般不現色相,獲得這樣的微妙自在。佛陀無垢處,轉依無有量,成辦無邊事,自在許無量。如是無量轉如是無量化不思議所作諸佛依無垢以如此宣說為例,顯現處所、顯現身體、心識、對境色等無邊無際儘其所有顯現完全清凈轉依也是盡其數無量的緣故,佛陀無垢之處,有無量轉依,成辦利樂所化眾生不可思議之所為,承許功德或威力的自在無量。(轉依的根本是無分別智慧)以上宣說了佛陀證得無量自在之功德。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分七:一、成熟之所為;二、所成熟之補特伽羅;三、成熟之種種方便;四、成熟無分別;五、無偏墮成熟;六、輾轉成熟;七、無厭足無增減不間斷之理。庚一、成熟之所為若問:成佛時如何於眾生所化界成熟有情?世間諸方所,如來之善說,增善世間者,清凈至最勝,未曾積善者,增善至最勝,如是未熟熟,恆行非無餘。令集亦令長令熟亦令脫熟熟不無餘世間無盡故於無邊無際世間而不是個別方所,是於十方一切浩瀚方位。是誰來成熟呢?佛陀。以什麼方便成熟?以善說經典妙法。如何成熟呢?對於從信解行至十地之間六波羅蜜多善法增長的諸世間者,以令越來越清凈至最上大涅槃來成熟。對於沒有發心沒有入道的眾生——以前沒有積累善根的世間者,以令他們發心入道直至善根越來越增上到最殊勝的方式來成熟。如是未成熟的眾生令成熟,如此成熟眾生的事業永時不間斷恆常行持或行進,但也並不是無餘成熟眾生後窮盡(或解釋為:佛不入無餘涅槃),因為眾生無邊故無減、法界無生故無增,諸法雖無自性但有顯現,因此染凈現相不可能滅盡。庚二、所成熟之補特伽羅世間諸方所,堅穩恆諸時,難得大菩提,勝德具足勝,常堅成無依,依怙大稀有,由行妙理故,亦非大稀有。難得已具得處處為物歸希有非希有由得善方便如是成熟無量眾生使所有世間處處成熟的補特伽羅堅穩菩薩們每一天中當時剎那間也恆常不間斷於一切時獲得極難得(外道,世間人,聲聞緣覺)的無上大菩提,具足力等殊勝功德,超勝世間者與聲聞緣覺,乃至輪迴存在之間恆常永時無有退失,故為堅穩。得以作為被輪迴痛苦所逼迫無依怙者獲得寂滅一切痛苦之涅槃的依怙,如剛剛所講,許多補特伽羅平時次第每一天的剎那中獲得那種功德(每一剎那都有菩薩成佛),實是大稀有的,成熟的菩薩行者由從發心起行持六度所攝的二資深廣道妙理中獲得這樣的果位,也沒有什麼大稀有的,因為由殊勝因中生殊勝果是自然(緣起)規律的緣故。庚三、成熟之種種方便佛頓時有前,轉數百法輪,有前不現生,有前異生行,有前現證覺,有前示涅槃,彼處中不動,同時行一切。轉法及法沒得道亦涅槃處處方便起不動真法界佛陀頓時(一個剎那)無有前後於有些對境前轉不同數百種法門的法輪,蘊界處緣起真諦、(十)地、(十)波羅蜜多等所詮義多種,能詮句偈頌等數百種。與其同時,在有些剎土,示現從兜率天降下投生到贍部洲。在有些剎土不顯現,不示現十二相而示現菩薩相;在有些剎土示現生世之種種行,菩薩本生行為,布施種種身體受用成辦他利。如是示現行持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多,示現賢劣中等種種生處。於有些剎土示現無上大菩提,於有些剎土也示現獲得緣覺菩提,有些也示現獲得聲聞菩提相。由調化所化示現所有三菩提。安慧論師的《注釋》中說:所謂「示現大菩提」是指於有些剎土示現涅槃相。那所有事業無有前後一時示現,但佛陀於無漏處真如清凈法界中如如不動(佛陀自己的境界,動搖的眾生的分別),無勤任運自成行持這一切(法身的境界)。庚四、成熟無分別無分別成熟所有的眾生諸佛無是想:此為我成熟,此當余今熟,然於諸方所,恆常以三門,善法成熟眾。不起分別意成熟去來今處處化眾生三門常示現諸佛並沒有此種想「這個有情是我以前成熟的」或「這個有情是未來要成熟的」、「另外這個是現在成熟的」現行勤作分別念,但於不是相似方位而是無邊諸方所中,乃至未來際時間中,恆常以三乘門(度化三種眾生的三種方便)無漏之善法成熟無量眾生。庚五、無偏墮成熟如日無勤中,光芒照諸方,無邊眾光明,成熟眾莊稼,如是具法日,寂滅法之光,無邊照諸方,成熟諸有情。如日自然光照闇成百穀法日光亦爾滅惑熟眾生猶如太陽無勤中光芒照耀一切方位而不是照一方,以無邊光明成熟眾多莊稼。同樣,具足十二契經無量法的佛陀日,指示寂滅一切痛苦之涅槃道的法光,浩瀚無邊照耀無量諸方,無有偏墮成熟眾生。庚六、輾轉成熟猶如一燈燃眾燈,無量無數彼無盡,一者成熟化眾熟,無量無數彼無盡。一燈燃眾燈極聚明無盡一熟化多熟無盡化亦然猶如一盞燈點燃的眾燈極多,以分別心無法估量,無可計數,但前面的那盞燈並不會因增多而窮盡。同樣,成熟究竟的一位佛陀成熟的會眾菩薩極多,每一位菩薩也成熟諸多有情,他所成熟的他們也接連不斷輾轉直至未來際之間成熟,雖然出現無量無數成熟的眾生,但佛陀成熟無有窮盡,如此成熟相續永不窮盡。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勝覺慧,不如護我法 -《地藏十輪經》庚七、無厭足無增減不間斷之理如此大海不饜水,百川流入彼不增,佛界趨入恆不斷,不饜不增最稀有。巨海納眾流無厭復無溢佛界攝眾善不滿亦不增猶如外界的大海,雖然各方的種種大江小河恆常不間斷流入,但大海不厭足水,恆常為百川流入提供機會,也不會因為許多大河盡情流入而變得越來越增多。同樣,佛陀界或無漏真如法界,雖然清凈障礙的無量聲聞緣覺菩薩涅槃者恆時不間斷趨入,但它既不厭足也不增長(大菩提本體是無生的),這是最稀有最稀奇的。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體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說)分二:一、真實;二、別說分類之義。己一、真實一、大菩提之本體;二、大菩提之因;三、大菩提之果;四、大菩提之業;五、大菩提之具有;六、大菩提之分類諸法之真如,二障清凈相,緣性緣彼智,無盡自在相。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凈諸物及緣智自在亦無盡這(一科判)四頌的意義歸納,是講極其清凈的法界,因此首先宣說此,其後宣說大圓鏡智等四智,聖者佛地中,佛地由五法歸攝,即所說法界清凈與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本論中歸納其義作抉擇。也就是說,如此所知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的一切法自性空性遠離一切邊,稱為真如,因為是無誤實相真實際與勝義的緣故。真如自性雖然無有任何差別,但以種種有法而稱為法。佛陀眾生的真如雖然無有不同差別,但自現顛倒具有客塵眾生相續的真如稱為有垢真如,是可斷除的客塵障礙,法性是永無遷變的,一旦各自眾生相續中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完全清凈時,就是法界極其清凈之法相,稱為佛菩提。以此說明真如轉依。菩提也是於入定中,緣於清凈法界真如實性無分別智慧獲得無盡自在,以後得智慧緣於無分別智慧獲得無盡自在,也就是說,後得無誤了知無分別智慧之理。最上妙覺位,二障悉皆忘,湛然恆不動,利樂諸有情 -《妙法聖念處經》按照安慧論師《注釋》的譯文說:「"知實性緣彼』,實性阿賴耶識依他起法相轉依的無分別智慧,以後得智慧真實了知,"緣彼』是指無分別智慧緣於法界。」雖然字面解釋方式不同但意義相同,因為獲得兩種無盡自在,即是講入定、後得的智慧。總之,佛地,無有入定後得輪番,以一智慧照見如所有是無分別,照見盡所有是一切種智,因此是獲得這二者無盡自在的法相。如此由於法性與有法無別的緣故,究竟轉依時,如實照見法性不動搖的同時也無勤任運了知盡所有的二智自在的本性身或法身即是大菩提的法相,所以是大菩提的本體。知真如一切,由修真實生,諸時令有情,生二無盡果。一切種如智修凈法界因利樂化眾生此果亦無盡能獲得或能現前大菩提之因:依照大乘經中所說空性,以聞思修抉擇真如後於信解行地通過積累二資糧修行,從而現量了知真如,最初生起出世間智獲得一地後,至十地相續末際之間,以一切種種方便門修行,從中真實產生。菩提之果:使無邊一切眾生一切時分產生暫時與長久利樂二者,也就是乃至輪迴存在之間,具足無盡之果。身語意幻化,加行方便事,等持總持門,具足二無量。發起身口心三業恆時化二門及二聚方便悉圓滿如是身體顯現一切、以語言說法、以智慧加持的幻化事業或加行方便的事業,在佛調化者前示現佛陀,直至幻化天龍等種種身體。如是以語言直接說法,或從虛空、牆、樹等中傳出法音,或者以意加持愚者也證悟甚深法義,或加持舍利子、須菩提等令說般若。所謂加行,是指幻化事業,所謂方便是指能幻化的方法,或者方便是指幻化事業,調化眾生的方法。具足(二門:三昧門,陀羅尼門)首楞嚴(三昧)虛空藏(三昧)(一切三昧的上首門)等無量等持(三昧門成熟眾生。)、無盡寶篋無邊門等無量陀羅尼門(無盡藏陀羅尼,和無量門陀羅尼是一切總持的上首。陀羅尼是成熟佛法的。)及無量福慧資糧,就是具足之義,具足無量總持等持二資糧。(大菩提具有:二門及二聚,四門圓滿則一切圓滿)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乃至出入息,亦為利有情 《中觀四百論》自性法受用,幻化相異入,此者即名謂,佛陀法界凈。自性及法食變化位差別此由法界凈諸佛之所說菩提之分類:(三身)從本體而言為自性身或法身,從顯現而言為圓滿受用(食)大乘法之身(報身),從行他利事而言以幻化身(變化位)相異趨入,以六安立宣說,這是說明佛陀法界清凈,因為法界清凈的大菩提以本體等六種來抉擇的緣故。(法界清凈才能現見三身。)佛具三種身,體相用平等,甚深廣大性,勝義無差別 《六波羅密多經》己二(別說分類之義)分二:一、解說所依三身;二、解說能依四智。庚一(解說所依三身)分二:一、略說;二、廣說。辛一、略說佛陀身類別,自性及報身,別者即化身,初為二所依。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應知第一身餘二之依止佛陀身的分類,自性身即法身,斷除了阿賴耶識上具有的二取之垢成為如實照見法界的大圓鏡智時。從真如分而稱自性身或本性身,從智慧分稱為法身,因為這兩者是有法與法性無別,所以不管如何說都需要認定為現前最為清凈的雙運實相,而不可理解成現分空分脫離,就是一切經論的密意勝義。受用圓滿身(報身):染污意轉依成平等性智、意識轉依成妙觀察智、入地的菩薩圓滿受用大乘法之時。與它們不同的是化身,五根識轉依(成所作智)示現從兜率天降下等成熟贍部洲的有情等時。初者法身是後面二色身的所依或根本,因為由最清凈的大菩提中顯現清凈不清凈兩種身。辛二(廣說)分二:一、分說三身;二、宣說歸攝平等恆常三者。壬一、分說三身報身於諸界,攝眷剎名身,圓滿受用法,事業悉相異。自性身平等。細微與彼系,隨意示受用,許是報身因。佛無量幻化,承許為化身。食身於諸界受用有差別眾土名身業一切皆異故平等微細身受用身相合應知受用身得是化身因化佛無量化是故名化身一、受用圓滿身:(報身常住,不會涅槃,報身剎土也是恆常)於諸清凈世界,攝集眷屬菩薩不同,也就是菩薩相眾多相異的眷屬不同;剎土也是有水晶、純金、琉璃等不同顏色、不同行相;名號也不同,如毗盧遮那佛、無量光佛(、金剛薩埵佛)等;身體也不同,有些是白色、有些黃色等;圓滿受用法也是不同,有些講般若、有些講十地等種種大乘法門;相也是不同,以所化的意樂,有些見身大,有些見身小,還有顏色等;法也是宣說隨同所化意樂的大乘法。諸如此類顯現不同相,而不完全固定。二、自性身法身:一切無別一味平等,具二清凈法界最清凈自性中無有不同顯現。所謂細微,不成為聲聞緣覺等的行境。(空性本身很微細)報身與其相聯,因為法身是顯現報身之因。是怎樣的呢?由法身等流因中產生報身,令入地菩薩隨意受用大乘法,為報身,承許法身是菩薩們自在或能夠圓滿受用大乘法之因,因為眷屬菩薩們之意圓滿受大乘法的報身由它造作。隨意享受外受用剎土清凈及內受用大乘法二者之義,以報身而行。報身是化身的因三、佛陀化身,應機無量幻化的一切都承許為化身,不僅僅指殊勝化身,幻化為天等眾生各自的形相也稱化身。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宗鏡錄》二利圓滿者,一切相住二,二身二利成一切種建立自利圓滿與他利圓滿,如是二利圓滿,一切行相或一切種相住於報身與化身二者中,佛陀的自利究竟後於清凈剎土清凈眷屬中散布大乘法喜宴的行相恆常安住,色身究竟就是報身,化身能成熟其他不清凈眾生,所以行持圓滿他利,這是就主要方面講的。法身是自利他利不可分割為異體,因為是出生二利圓滿的二身之所依。恆示工巧生,大菩提涅槃,佛陀此化身,解脫大方便。工巧及出生得道般涅槃示此大方便令他得解脫化身行他利之分類:恆常示現工巧、投生(悉達多太子)、大菩提,涅槃四種,盡未來際示現,佛陀此化身是一切眾生解脫於涅槃法界的大方便。安慧論師說:「示現工巧,指木匠、陶師、樂師等工巧師;示現投生,從兜率天降下投生到國王種姓與婆羅門種姓等中;示現大菩提是成佛;究竟示現涅槃。」饒益眾生故,如來出世間,具足大悲心,為世轉法輪 《華嚴經》壬二、宣說歸攝平等恆常三者當知以三身,攝集佛陀身,是說三身者,自他利所依。應知佛三身是佛身皆攝自他利依止示現悉三身應當了知,以三身可攝集一切佛陀之身,也就是說,三身,行持自他利的是報身化身二者,它們的所依(依止)是法身,因此歸集於諸佛的一法身中,無量報身均歸集於報身中,無量化身均歸集於化身中,無不集於三身中。所依及密意,事業平等性,由依心業故三佛俱平等宣說一切如來平等之義:佛陀有三平等,所依或依處平等是指法界清凈法身中平等無別;密意(心)平等是指一切報身密意(報身)無有大小賢劣,一切均是利樂有情的一密意;一切化身事業(業)調化有情平等,一切均由佛陀的一幻化中出現,如前所說。自性不間斷,相續恆常性。自性無間續三佛俱常住宣說一切如來身恆常之義:有三種恆常,法身是自性無生無滅,故是本體或自性恆常;報身永不間斷說法故為恆常;化身相續恆常,在有些眾生前雖然不顯現,但爾時於有些眾生前顯現,以這種方式乃至眾生存在期間相續出現故為恆常。(只要眾生未盡,佛陀化身的相續都是不間斷的。)為此,佛陀三身是恆常性。庚二(解說能依四智)分四:一、略說;二、廣說各智;三、宣說能得此等智之因;四、宣說一切道究竟為佛智。辛一、略說鏡智不動搖,三智依於彼,平等妙觀察,成所作唯此。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阿賴耶識(八識)轉依的大圓鏡智,是於清凈法界中恆常不動搖,乃至輪迴存在之間無有出入而安住。(按密法,大圓滿心性休息,嗔恨心清凈後變大圓鏡智;痴心得以清凈變為法界性智)三智安住於或依於大圓鏡智,有出入故為動搖(不是有為法的動搖,是起功用的意思。比如:鏡子是不動的,裡面的行相是動的)。三智是指什麼呢?染污意(七識)轉依的平等性智(傲慢心得以清凈得平等性智)、意識(六識)轉依的妙觀察智(貪心得以清凈)、五根識轉依的成所作智(嫉妒心得以清凈)。如此八識聚轉依的智慧唯有這四種。辛二、廣說各智大圓鏡智鏡智無我所,恆具不偏墮,所知皆不昧,恆非偏向彼。鏡智緣無分相續恆不斷不愚諸所識諸相不現前大圓鏡智雖然顯現一切所知相,但無有所取能取分別、我與我所分別及現行勤作,因此無有我所。(緣無分,不是分段緣取,不是次第緣)比如,鏡中雖然映現許多影像,但它們不成立,對它們不會有分別與現行。它並不是像於有些境域趨入有些不趨入一樣,而是不偏趨入一切對境,故為不偏墮。它是三時中均產生,故為恆具,遠離煩惱障所知障故為於一切所緣所知均不愚昧而如實證悟。行相,恆時於彼彼所知,不以分別耽著執著為如此,因此於所緣中無有偏向,雖顯現但不分別偏頗相,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即是報身佛,現智影像故。鏡智諸智因說是大智藏余身及余智像現從此起它是其餘一切智之因(依止處)的緣故,如同一切智慧珍寶源泉大海,它稱為報身佛,因為是它的究竟設施處。為何名為大圓鏡智呢?猶如明鏡中映現一切影像般,此智中顯現凡所有的一切所知相,證悟它們如所有等性,證悟盡所有法不相混雜,任運利益所化眾生的三智影像或行相的法相事相均依於它而出現,因此名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者,許修有情凈,不住而寂滅,許為等性智。眾生平等智修凈證菩提不住於涅槃以無究竟故平等性智一地時(見道)證悟我與眾生平等性,(凡夫位時修持自他平等)至十地間修行(修道,數數串習),我與我所的細微習氣也予斷除後承許成為清凈佛地的平等性智。不住有寂方或邊輪涅無別等性,也就是寂滅緣於有寂二者承許為平等性智的本體。(因為眾生無盡的緣故,不住於涅槃,達到輪涅平等。)彼於一切時,具足大慈悲,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大慈與大悲是二恆無絕眾生若有信佛像即現前一切時分(恆常沒有斷絕),具足大慈心(將眾生安置於究竟安樂處)與大悲心(將眾生從粗大細微痛苦中解脫),隨眾生各自如何信解而必定示現佛陀的身色形狀等種種,此為作用。(眾生有看得到看不到的區別)妙觀察智者,所知恆無礙,唯是如等持,總持之寶藏。觀智識所識恆時無有礙此智如大藏總持三昧依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對(通達)一切所知的所有自相與共相(四法印)恆時無礙了知的智慧。唯有它如同無量等持(成熟眾生)與無量陀羅尼門(總持,成熟佛法)的寶藏一般。於諸眷屬中,示現諸自在,斬斷諸懷疑,普降大法雨。恆在大眾中種種皆示現能斷諸疑網雨大法雨故其作用,於佛陀的眷屬壇城中,示現外妙欲圓滿、大地由珍寶所成的凈土、如意樹、甘露河流、無量宮布局莊嚴,無漏色聲香味觸聚合的雲層密布等一切圓滿自在。內法圓滿,無誤真實宣說深廣一切法自相共相,斬斷一切眷屬眾的所有懷疑,普降大乘大法雨。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驕人 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法句譬喻經》成所作智者,諸界以種種,無量無邊化,成辦眾生利。佛陀彼幻化,恆行成作別,數剎於諸時,當知不可思。事智於諸界種種化事起無量不思議為利群生故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於無邊一切世間界,以身語意不同種種幻化——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幻化成辦一切有情之利。剛剛所講佛陀的幻化是種種無量、不可思議的理由:由恆時行持不同界性、根基、信解的眾生之利或成辦所作的差別而顯現各種各樣,於佛陀能調化者前幻化為佛陀相,如是幻化成聲聞緣覺菩薩等一切眾生而利益有情等,總之示現千差萬別的無量幻化,所以為種種(種類)。幻化也超越了百千等計數(數量),所以稱無量。所謂剎土,調化的剎土不是一個百個等相似剎土,而是示現幻化超越恆河沙數的十方浩瀚無邊剎土的游舞,應當了知佛陀的幻化一切時處均不可思議。辛三(宣說能得此等智之因)分二:一、異熟之因;二、清凈能得之因。壬一(異熟之因)分二:一、真實;二、引申義。癸一、真實假立的因果,通過修持這樣的因,現前這樣的果。因為四智非有為法。(凡夫位都可以修持)受持平等心,盡宣真實法,成辦所作故,真實生四智。攝持及等心開法亦作事如是依四義次第四智起異生位,依止善知識以聞思修行而受持大乘法等,是獲得大圓鏡智之因,因為依靠此因次第使阿賴耶轉依成大圓鏡智,應當了知由受持正法的緣故生起大圓鏡智,其餘三智也依此類推。(必須發願迴向攝持)異生位修鍊對一切眾生與自己平等慈愛之心,由修習平等心的緣故生起平等性智。信解行位(凡夫),(發心清凈)依照所聽真實法無誤為其他眾生宣說的緣故生起妙觀察智。(乃至為一個眾生講一個頌詞,思考之後自認為沒有錯誤,即使與佛菩薩的密義不相符也沒有過失。)如是自己成辦眾生之所作的緣故生起成所作智。由這四因真實產生四智。為此,在異生位,為獲得此無上四智,發殊勝菩提心儘力修行四因並為獲得彼等而迴向,則以因果無欺的緣起必定成為終有一日獲得彼智之因。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毗奈耶經》癸二、引申義對佛陀的本體是一是多的觀察若想:如此不同眾生獲得這樣的無上智時,如果成了多種不同自性的多位佛陀(每個佛的相續不一樣),那麼佛陀就成了自相的補特伽羅,他的蘊界處成了多種自相的法,由此就成了有為無常的法,這樣一來,說聖者以無為而安立(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不是以有為而安立如何合理?(佛不是有為法的本體。成佛之後,有轉依,有為法的體性捨棄,獲得現前無為法)(如果不是多體,而是一體的話,一體也有過失:)假設成佛時無有不同(一個眾生成佛,一切眾生成佛),那麼各個有情修道得果難道不成了無義嗎?乃至有人執與法執之想,期間不同相續的人與其蘊界等法就現為不同多種(不管是多體還是一體都是眾生的分別),而勝義中法與人體性不存在,是二無我自性空性光明,因此現前真如時,遠離執著人、法自性,於佛地諸佛法界自性智慧身是不可思議一切種相(佛地一體他體的分別是徹底斷盡的),因此也無有任何以平庸的心所執取自相的法、人這樣的相狀,所以說諸佛勝義無別,名言安立有不同。種姓別有義,圓滿無始故,佛非一凈住,無異故非多。性別及不虛一切亦無始無別故不一依同故不多(第一個觀點)有些人說:於一個世界一位佛陀(從世界的角度)現前成佛,當時十方其餘世界中其他佛陀不生不現,因此一切世界只有一位佛陀,他於其他世間以幻化行利益。(第二個觀點)有些人說:從無始時以來只有一位佛陀(從時間的角度),這一位佛陀於一切佛剎利益有情而行佛陀的種種事業。(第三個觀點)有些人說:獲得究竟地的佛陀也不是一位,斷除分別我與我所遠離二障的法身也有多種不同。實際一概而承許佛陀是一是多這兩種情況都不正確,原因是什麼呢?(破第一個觀點)世間界中有可成佛之種姓的無邊有情,由於種姓有差別的緣故果不應該唯有一尊佛,比如一大堆糧食中不應該唯有一粒可生苗芽而其它不生苗芽。如同烹調好的食物誰吃飽誰有利一樣,(眾生有成佛的種姓,不成佛是沒有道理的)(破第一個觀點)誰積累二資糧(不虛耗)都有獲得佛果的意義,假設只有一位佛,那麼許多人為獲得佛果而積資糧就成了無義,但那是不合理的,因此佛陀非並只有一位。(破第一個觀點)諸佛最初發無上菩提心時立誓「我得大菩提而將一切有情安置於菩提」至佛地圓滿。如果唯有一位佛陀而無有其他眾生成佛,那麼那位佛陀就連一個有情也沒有安置於佛地,因此最初立誓就成了未圓滿,但那是不合理的,因為諸佛利益有情的誓言已經圓滿的緣故(才能成佛,既然已經成佛而沒有圓滿誓言則有太過),佛陀並非僅有一位。這以上遮破了聲稱世間界只有一位佛陀而其餘世間無有其餘佛陀的說法。所說轉輪王與佛陀二者不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世界,那是指一個四洲世界(不能說第二個四洲世界也沒有轉輪王或者佛陀),諸如殊勝化身釋迦王,他一位佛在具有百俱胝四洲世界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於盡其所有的世界中幻化儘其所有數一一示現入胎等化身佛,這是《攝乘論》中宣講的。(一個世界沒有兩個佛陀,是從一個世界當中完全以十二相成道的佛陀絕對沒有兩個而言的,比如釋迦佛,雖然有很多其他佛的化身,不矛盾,是從圓滿化身來講的。)(破第二個觀點)那是就時間而言,遮破聲稱從無始時以來只有一位佛陀的說法。沒有積累福慧資糧不可能成佛(根本沒有一個佛成佛時是沒有積累福慧資糧的。都是成熟了福智資糧而成佛的。),那二種資糧也是無有其他傳教的佛陀而不會隨便產生,因此在前前佛陀之前(釋迦佛修六度成佛是由前一尊佛開示的),有其他佛陀,如同輪迴無始一樣佛陀也是無始的緣故,從無始以來只有一位佛陀的說法不合理,成立接連不斷相繼有許多佛陀出世。以剛剛所講的理由,說明佛陀不是僅有一位,佛陀有眾多無量。(破第三個觀點)然而,由於獲得法界(一切諸佛所依的無漏法界)無有二障之垢最極清凈無漏的微妙界時,安住那種境界中也絲毫無有異體的緣故,佛陀是以具二清凈真如的無為法而分或安立的,為此佛陀也不是眾多,因為一切於法界真如無相自性光明中一味,如前文也已宣說。壬二、清凈能得之因盡除一切障礙的因: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真如者,許為有之最,不緣一切相,許為緣之最。分別若恆有真實則永無分別若永無真實則恆有能獲得具無二法相的大菩提自然本智一切種智之因是,五度尤其是能清凈其餘波羅蜜多最主要的般若波羅蜜多,因此說能獲得究竟大智慧的因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有所取能取等遍計二法相(分別)所緣的它就是勝義圓成實或真如諦,承許為真實實相中有之最,這是從對境側面講的。(分別如果有,則真如諦永遠沒有;分別念斷盡,真如恆時顯現)一切時處不緣任何戲論相,無分別智慧承許是緣之最,因為是如實抉擇真實際的智慧,真正的無緣智慧在一地時獲得。無緣遠離一切戲論相,就是大乘的清凈見,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通過般若波羅蜜多盡除一切分別。所有盡除二取分別超不出中觀的理論)中不見任何所緣即是見之最的意義。修行不觀相,許為修之最,無見獲得中,亦許得之最。欲修最上修不見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見一切得修行不觀所取能取相的緣故承許為修之最(不修而修:從粗大分別變細微,變最微細,到無),隨同實相與真如而修行的緣故,真正不緣修者、所修與修行三輪,從二地至十地間生起,隨同的修在信解行地也有。因為果位佛陀之諸法也是自性無緣,所以不見以真正成實相獲得的得也承許是得之最,乃至沒有斷除執著所得法的耽著期間不得佛果,由了悟無得的法相才得成佛。《般若經》中也說:不住是第一住,無得是第一得。(八地以上)視為上遠相,我之精進勝,菩薩我慢者,名為遠菩提。尊重及長時觀佛希有法緣此速得佛去佛菩提遠如是宣說以了知基道果一切法於遠離一切戲論相的真如中一味平等而獲得佛果之大智,如果行有相想,則遠離而不會獲得果般若,如果證悟無相,則不久迅速獲得之理:對最上佛法執為實有與相狀,或者革日一詞涉及沉重,按照安慧論師的《注釋》,視為沉重、久遠、以相狀精進,認為具有無上菩提力等稀有法也是難以修行,因此視為(上)沉重。需要於三大阿僧祇劫之間修行,視為漫長久遠,所修的對境相,認為我為無上菩提的精進超勝他人,有這種見的菩薩是住於所緣的我慢者,稱為遠離無上菩提者,因為沒有離開所緣與我慢之前不會真正獲得菩提道。(一種實執想法,是一種傲慢,成為否定)如是諸宣說,視為唯分別,菩薩無分別,名定得菩提。觀法唯分別此義如前知菩薩無分別說彼速成佛如剛剛所講,一切有緣的見,僅是假立,只是自己的分別念外,真實本體不成立,由此證悟諸法唯自心(唯識),那個心也視為或見為不分別有實與相狀,這樣的菩薩無有相狀耽著的分別(把識也破掉,抉擇為空性),稱為必定獲得無上菩提者,因為依靠無分別將迅速獲得無生法忍。辛四、宣說一切道究竟為佛智眾生,以各自分別念所感顯現不同相續及不同種種法,這是無可否認的,但諸法僅是以分別念安立或者分別念假立,實際各自本體或自性無有任何成立,分別念以無分別智慧次第凈化,寂滅法、人等種種相戲論的真如清凈所取能取障越來越超勝時,獲得真如法界中無有不同平等性之理:如河非地下,處異水亦異,水少作用異,微小水生用。應知諸河水別依亦別事水少蟲用少未入大海故 比如,河流不是行於地下入於大海,當時東方等境域各自所分,依處不同,河水也有恆河、信度河等大河及小河的不同類別,觀待大海,那些河流的水也是少量,各自所起作用也不同,有些產生風、有些產生膽、有些產生涎等、有些灌溉田地、有些用於清洗等,對種種不同眾生起到所享用的不同作用,成為住於水中的青蛙蝌蚪等細微或微小含生的受用。入海則一切,處一水一大,用一水群生,恆常大受用。一切入大海一依亦一事水大蟲用大亦復常無盡如果水流入於大海,則一切於一大海中融合而依於金地,所有依處均無不同而是一體。海水也是廣闊無垠、深不可測,所以同是廣大,所有海水同為鹹味,水流散收同一所行,成為居于海水中體積龐大的巨鱉、大鯨魚等及種種小生靈——眾多含生恆常的大受用。未入佛堅穩,依異慧亦異,證小自作異,少眾常受用。如是諸別解別意亦別業解少利益少未入佛體故菩薩未得佛果的特點與此比喻相同,沒有入於佛地的堅穩菩薩們各自的五蘊所依(沒有徹底轉依)也是不同,智慧利鈍賢劣也是不同,未斷除所有障礙而無有遍知智慧,因此證悟觀待佛陀也是極其渺小,各自的布施等何時相應趨入多少的所為也不同,他們利益成為各自所化的少量眾生,因此為那些所化所受用。而並非像佛陀一樣利益十方無量無邊眾生。入佛則彼等,依一大證一,事業合為一,大眾大受用。一切入佛體一解亦一意解大利益大極聚亦無盡菩薩已得佛果的特點所有菩薩最終趨入佛陀之清凈法界具足大圓鏡智等四智自性真如時,所依或依處也是一個,因為一個清凈法界中以蘊相續所分,因此所依無別。全部都是現量了知一切所知相的大證悟,無有根基利鈍等不同分類,同為遍知智慧。一切事業無別合一,永不間斷故恆常,也就是利樂盡十方虛空際的廣大眾生無量無邊不可估量事業的大受用無有窮盡。所謂大眾,是指最大量的眾生。丁三、攝義——緣無上菩提而教誡發心(以讚歎大菩提教誡發心而總結本品)佛具無比白法故,亦是利樂之因故,安樂善妙無盡源,具慧應受菩提心。無比圓白法眾生利樂因樂住無盡藏智者應求發如是所說的佛陀從自身而言具足波羅蜜多、菩提分法、力、無畏等無比(圓滿:沒有欠缺)無漏白法(無漏善業)的緣故(自利),也是利(暫時)樂(究竟)其他眾生之因的緣故(他利),果是永久解脫痛苦的安樂,是永久解脫痛苦惡行之善妙永無窮盡的源泉,為此教誡具智慧者自相續理應真實取受發無上殊勝菩提心的善法。總結:以上全部都是總相的講解初成皈種姓,發心自他利,真如義威力,成熟及菩提。 總結歸納上面幾品,初者是成為經莊嚴之理品,共五頌。證成大乘是佛語以十五頌宣說。其後,皈依十二頌。種姓十三頌,如是發心二十七頌,修行自他利中,三頌宣說自利,六頌宣說他利。真如或真實義以十頌宣說。威力以十頌宣說。成熟自己與眾生以二十頌宣說。菩提以八十七頌宣說。如此十品之後宣說了它們的總結,即五無上圓滿義理中前四理,以證成大乘是佛語、基種姓、道之根本皈依、大乘道之差別意樂發心、加行修行、殊勝能修的威力與成熟,修行之果菩提的總類別說明。了知所修學大乘道果差別後,首先解說道奠基之理,接下來宣說如何獲得所修學果無上菩提真如的方便菩提分法體性,第五無上圓滿義理,這以下宣說,首先總結科判,以上以總類別宣說了所入大乘之理,從而使道無歧途,如賓士的馬一般無有懷疑而趨入的緣故,宣說所建立等四者,菩提不可思議如開啟寶篋,但五義理中,也是所獲得所思維,因此如喜訊之理。如直接打開寶篋是佛地,但能現行如直接打開般的方便或因是菩提分法道,所謂菩提分法,是總稱別用,而不要執為單指三十七道品,需要理解成信解至行為之間。為了知菩提是什麼,其同品是什麼,菩提是證悟圓成實究竟義各別自證,以第十品宣說了,十品以下是能修它的方便或道,因此是菩提同品的體性,實修菩提分法經行十地獲得功德差別,直至現前佛陀的四無量、解脫、盡處、勝處、十力等究竟功德之間,即是第五義理,因此應當了知。如此宣說菩提分法的體性時,以信解至行為品之間剩餘的十一品宣說。於此表示,相似對應瑜伽五地,從信解至教言之間五品是基,方便至菩提分間四品是發起,功德品如鏡,行為品的十地連同總結偈,是顯現,究竟果法偈是所依。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上)
※松腰系列(整理):暗勁的練與體察
※楊颺—你家的碗和盤子除了吃飯還能幹這些事兒!
※[轉載]真宗子平論命整理之二(80
※乾貨|原來情緒管理這麼簡單,試試情緒整理術這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