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見的乳腺疾病,又叫乳腺囊性增生症。在臨床上約有50 %婦女有乳腺增生的表現,一般多見於 20 至50 歲的婦女,特別以 30 歲以上未婚、未育、哺乳少、愛生氣的婦女多見。城市高於農村。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或兩側乳房發生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形態多樣的腫塊,腫塊可分散於整個乳房,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與皮膚或深部組織不粘連,推之可動,可有觸痛及不程度的脹痛、刺痛或隱痛,可向腋下、肩背部放散。部分患者乳頭可有溢液或瘙癢。病程較長、發展緩慢,發病可隨月經周期及情緒變化而消長。西醫學認為其發病只要因乳腺正常結構的紊亂,其發生與內分泌功能失調、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多有關。從組織形態學看,不伴有乳腺導管上皮增生的單純小葉增生佔全部乳腺增生病的70%,不會變成乳腺癌。雖然僅有少數的乳腺增生會發生惡性病變,但仍不能大意建議高發年齡段的婦女應每隔3個月應去醫院檢查一次。  

乳腺增生病中醫稱為「乳癖」。有關本病的描述最早見於《中藏經》,以後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療均有詳盡的闡述。清高錦庭的《瘍科心得集》中有這樣的描述:「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而消長。……多由肝氣不舒鬱結而成。」既準確的描述了腫快的特點,又指出了乳腺增生病與情志變化的關係。中醫學認為乳房為肝胃二經所司,足太陰脾經亦與之相鄰,如果內傷情志,肝鬱氣滯,氣機阻滯,氣血為之逆亂;或脾氣結滯,水濕失運,痰濁內傷,凝結於乳房則見乳房外上方色白漫腫,可隨喜怒而消長。而沖任屬於肝腎,內傷情志亦可化火而耗傷腎陰,多產墜胎傷血,腎臟虧損,脾胃受傷,氣血虧少,沖任失調,氣機不暢結塊於乳房而發病。針灸療法從整體消除病因入手,採用舒肝活血,通絡化結,調和沖任,通暢經絡的方法治療該病,具有消除腫塊徹底、改善癥狀明顯,臨床有效率高,近、遠期效果滿意,無任何副作用等優點很受患者歡迎。選取阿是(乳房腫塊處)、肩井、天突、肝俞、三陰交。經前症重加太沖;經後症重加太溪。患者取舒適仰卧位不枕枕頭頭向後仰起取天突穴。醫者用左手食指在患者胸骨上窩處力量適中、反覆地按壓,取患者自覺酸脹最明顯、醫者覺局部最為凹陷處作一記號(天突穴處)。常規消毒後醫者用右手持1寸毫針以小於15度角,針尖對準胸骨上窩處快速刺之,當覺針下有阻力感(這時針尖已至胸骨上窩的骨膜處)且患者有酸、麻、脹感時,施以小幅度搗刺法令針感沿前正中線向下傳導。三陰交毫針直刺1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太沖毫針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太溪毫針直刺1寸施捻轉補法。醫者右手如持筆寫字狀持灸用艾條將點燃端對準阿是、肩井、肝俞穴處施以局部溫熱但不致燙傷為度的溫和灸,每穴每次灸15分鐘。隔日針灸一次,一個月為一療程。月經期停止治療。方中肩井為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百症賦》云:「肩井乳痛而極效。」《儒門事親》言:「產後乳汁不下,針肩井二穴效。」肩井穴用於乳房部腫塊、痛疼歷代皆有。後世研究證實當婦女患有乳腺增生病時在該穴處有明顯的陽性反應點,且與此處施術後諸多相應癥狀可隨之減輕,證明肩井穴具有舒導肝膽鬱結之氣的作用。用於乳腺增生病的治療是有效的。天突穴乃陰維、任脈之會,乃寬胸理氣之要穴,但因其深部分布有主要的臟器、解剖複雜,如施術不當會導致針刺意外的發生,故而臨床少有醫師使用。而採用筆者所介紹的這種安全淺刺法,易學、易用、安全可靠、療效滿意,較之傳統方法取膻中寬胸理氣方便、效高。肝俞為肝臟經氣轉輸之處,調理鬱結肝氣。三陰交健脾運胃,益肝補腎,氣血旺盛則生化有源。用艾條溫和灸直搗腫塊局部的阿是通過溫熱刺激達到改善組織供氧、供血,改變體液成分的作用。由於該病發病可隨月經周期而消長,經前期氣血聚於沖任,經脈壅滯致乳痛加重,乳塊變大,加取太沖以舒肝解郁;經後期血海空虛加取太溪以調補先天腎中精血。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病具有療效近似西藥水平,操作方便,依從性好,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優點,值得推廣。 

推薦閱讀:

針灸三通法在腦中風不同階段的應用
人紀系列-針灸篇DVD目錄
針灸的候氣
針灸學-重點(1)
【董氏針灸】

TAG:針灸 | 治療 | 乳腺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