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18場夢:2018北影節觀影報告

18天,18場夢:2018北影節觀影報告

來自專欄昨日電影院4 人贊了文章

今年的北影節,我總共看了18場電影,比去年還多了5場。

人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去年的種種昏昏欲睡、體力不支以及大半夜打不著車的慘痛經歷,到了今年搶票的時候,通通被拋在腦後。

不過很意外,今年雖然看得多,但並不比去年疲憊。也是因為經驗使然,時間安排得比較好,既搶到了想看的電影,也不用過於奔波。

說實話,今年北影節的片單,除了對伯格曼紀念影展傾心已久,其餘並沒有不看會感到遺憾的片子。

大多是老片重看,但在大屏幕看,還是能看到很多讓人驚艷的片段。下面我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篇文章,本身也是個很難得的片單,每一部都值得欣賞。

No.1《青紅》

第一部,《青紅》。

如果拿王小帥和同代的賈樟柯做個比較,賈樟柯是有天賦的導演,他可以拍出一些「無需努力」才能成就的片段,是的,無需努力,而且努力也沒用,只有靠「直感力」才能成就;而王小帥屬於有才華的導演,他的技術很紮實,且用功,直到最近的這部《闖入者》,我看到他在劇作、視聽、類型化上,都已非常成熟。

這次北影節,看了他2005年的作品《青紅》。

我對他的判斷,沒有變。

看他的電影,決然沒有賈樟柯的輕盈和某一瞬間的扶搖直上,而是鈍感的,腳踏實地的講述他相信的故事。

有人說《青紅》是王小帥的《牯嶺街》。

野心是有的,但顯然沒有楊德昌那樣鋒利。《牯嶺街》的鋒利,來自多線敘事最終歸於一點,結構很尖,所以鋒利。《青紅》要單薄得多。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這部電影的,王小帥的「三線情節」,通過《青紅》、《我11》和《闖入者》三部電影,得以充分的表達,它們分別講述了一個女孩、一個男孩和他們的下一代將如何受到這一歷史事件的經久不息的打擾。

苦難的記憶並不會隨著苦難的終結而終結,它會一直逗留在記憶里、夢裡、現實里,繼續釀造傷害。

正如《青紅》結尾的三聲冷槍,穿過歲月的薄霧,槍眼還留在今天的牆上。

No.2《快樂結局》

《快樂結局》,我的第6部哈內克。

還記得幾年前看他的「冰川三部曲」,一個下午連續看完,令人發瘋的沉默,無因的暴力,一點點蔓延出刺骨的冰冷。但卻是很難忘的一次觀影經驗,我覺得在此之前,我還沒有如此清晰地感受過一個導演的內心,但那天,我清清楚楚地看見哈內克就站在舞台的邊幕處,冷冷地導演著眼前的悲劇。

哈內克的電影,從不把責任推給社會,而是在家庭內部和人的內心中,去尋找惡的根源。

這部《快樂結局》,更是超脫了原先的個體、夫妻、一家三口的簡單關係,而上升到一個大家庭成員之間潛移默化的彼此影響。

彷彿在說:每個人接收的最大遺產,是整個家庭的性格,正是它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No.3《布達佩斯大飯店》

我越來越確信了,我對韋斯·安德森真的很無感。

第二次看《布達佩斯大飯店》,又睡著了,沒記錯的話,竟然錯過了同樣的段落,弄得我在標記「看過」時,都有點心虛。

攝影和構圖確實很美,有一種反透視的油畫質感,也使得整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童話的插畫,符合他想要營造的那個夢幻般的「昨日的世界」。

間隙也看了他的新作《犬之島》,不好意思,也睡了。

這兩部都有建立政治驚悚感的野心,但都沒有完成,或許導演真的無意於此吧,是我想多了。

我會找個睡眠充足的時間……嗯,要不還是算了吧。

No.4《西部往事》

萊昂內的《西部往事》,本片堪稱是通過凝滯時間來營造敘事張力的典範。

開片的一場決鬥戲,拍得太棒了。

三個狠角色,等一個人出現。導演萊昂內用了近十分鐘的時間,不斷重複他們等待的畫面。

只見,一人靠牆而坐,不斷吹氣驅趕著盤旋在臉上的蒼蠅;一人站在房檐下,任牛仔帽被一滴滴雨水浸透;一人坐在空曠的門前,東張西望,無所事事。這時,一列火車經過,飛沙揚起,火車消失後,對面出現一個人,正是他們在等的人。

可意外的是,隨後這場決鬥,並沒有僵持不下,而是在電光火石間,迅速分出了勝負。

一人,撂倒了三人。但也正是這種迅猛,瞬間釋放了剛剛等待的張力,獲得了空前的爆發。

而用三個人的囂張氣焰和一場略顯草率的決鬥,來烘托一個人的絕世槍法,也極為有效。

這也是後來的很多武俠片,反覆用過的橋段。不信你看何平的《雙旗鎮刀客》。

No.5《血迷宮》

科恩兄弟的《血迷宮》。

利用多線敘事中各支線人物的信息不對稱和觀眾的全知視角,來製造黑色幽默和宿命對決,是科恩兄弟非常擅長的敘事手法。

因模仿者眾多,現在回過頭看,或許不覺得什麼。

但是,敘事邏輯好學,鏡頭語言可沒那麼好學。

就看《血迷宮》開片,雨夜,男女主角駕車行駛在公路上,大霧瀰漫,對面不斷有汽車駛來,兩車交錯之間,遠光燈醒目而刺眼,彷彿對面的車是從男女主角的車中間穿過的。那種險象環生的詭異氛圍,營造得極為到位。

這方面,忻鈺坤導演還要多多學習,儘管《暴裂無聲》已經比《心迷宮》進步了許多。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

接下來說說本屆電影節看的四部伯格曼導演作品。分別是:

1957年,《第七封印》。

1957年,《野草莓》。

1966年,《假面》。

1973年,《婚姻生活》。

前兩部講的是怎樣接受死亡,後兩部講的是怎樣安放現實。

我覺得大師們有個特點,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死亡意識。或許也是死亡的催促,使得他們的生命力格外熾烈。

No.6《第七封印》

我喜歡《第七封印》里,騎士與死神之間那場必輸無疑的棋局,讓人不必去奢望什麼超然物外的救贖。而只是一家人,午後坐在有微風吹過的草坪上,男人撥弄著琴弦,女人采著野果,孩子在一旁爬來爬去……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就已經構成了抵禦死亡的平和力量。

No.7《野草莓》

我更喜歡《野草莓》,以意識流的畫面,講述了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的一天。他不斷穿梭在夢境、回憶與現實里,尋找著與死亡和解的鑰匙。終於,那彷彿是轉世來見他的女孩,對他說,艾薩克,我愛的人是你。他也終於在夢裡回到兒時的岸邊,看見父親和母親正在向他招手。回到生命里最生意盎然、充滿無限可能的一天里,或許是死亡到來時的理想歸宿。

No.8《假面》

在《假面》和《婚姻生活》里,伯格曼探討的是更現實的困境。這或許是坦然接受了死亡後,人必須要面對的事情。

在《假面》里,伯格曼用兩個女人在海邊相伴的情境,設計了一場真實與沉默的對話。那時他正在瑞典戲劇院做院長,每天要面對不同的應酬,說違心的話。而《假面》救贖了他,要麼選擇誠實,要麼選擇沉默,生活沒有中間狀態。

No.9《婚姻生活》

在《婚姻生活》里,我看到了後來的哈內克。這是一部很殘忍的電影,講述了愛情與婚姻之間不可兼得的本質衝突。這個觀點並不新鮮,但伯格曼冷靜克制的講述方式,還是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李安說,伯格曼的《處女泉》奪去了他的童貞。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坐在伯格曼坐過的椅子上,盯著他曾經凝視過的屏幕,自言自語地說,我他媽太激動了。

拉斯·馮·提爾說,我從小給伯格曼寫過很多信,但他從沒有回信,可不管怎樣,這個老傢伙是我一生的偶像。

說真的,你應該看看伯格曼。

這次北影節,還看了幾部影史必看經典。

比如這部《聖女貞德蒙難記》。

No.10《聖女貞德蒙難記》

導演是大名鼎鼎的丹麥人卡爾·西奧多·德萊葉。你隨便翻開一本電影史的書籍,很容易就能找到這部作品,它也被稱為無聲時代集大成的電影。

最難忘記的,是開片的平移群像鏡頭,還有充斥整部影片的大仰拍特寫鏡頭,直直地對著受難中的貞德,栩栩如生地展示著她的悲傷、脆弱和勇敢。

影片很驚艷的,沒有把這個英雄角色奉為刀槍不入的神,而是刻畫成了一個最終克服自己的膽怯,為信仰獻祭的普通人。

光憑這點,就不知超越了後面近百年的多少電影。

No.11《亞特蘭大號》

《亞特蘭大號》,導演是英年早逝的讓·維果,去世時年僅29歲。

這是他病重時期拍攝的,是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也是最後一部。

讓·維果一生留下的影像加起來不到200分鐘,很有幸,我看到了《亞特蘭大號》的89分鐘。

作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作,本片確實極富詩意。

以駁船亞特蘭大號比喻婚姻,一對新婚戀人上了船,卻又因船上的瑣事分開,後來女主角在見識了巴黎的繁華和冷漠後,重新登船。

男主角在水中尋找女主的那段水下鏡頭,以及女主獨自在霧氣蒸騰的甲板上行走的鏡頭,太美了。

那或許解釋了,電影直接源自於畫面的直觀的美,是怎樣來的。

No.12《第三人》

黑色電影經典《第三人》。

講述了一個重情重義、執著調查朋友死因的人,最終戳穿了朋友謊言的故事。

全片有大量不規則的構圖,表現主義的畫面風格。

最後一個鏡頭,最讓我難忘。近景處,男主背靠著一輛敞篷車,插著兜站立著,面前是長長的林蔭道延伸向遠方,女主從景深處緩緩走來,從男主身邊頭也不回地穿過,消失在畫面中。

在這個沒有第三人的鏡頭裡,絕好地詮釋了「浪漫」二字。

這次北影節,還看了幾部新浪潮導演的作品。

No.13《祖與占》

你一定見過這張截圖,它來自特呂弗的電影《祖與占》。

至於《朱爾與吉姆》,真的是很糟糕的翻譯,讓人想到《湯姆與傑瑞》。

祖與占,簡潔明快,對仗工整,像極了片中兩個角色的關係,那麼深情,又那麼不一樣。

祖是一個善良軟弱的德國人,占是一個浪漫多情的法國人,他們是多年的好友,卻愛上了同一個女人。

這段三角關係,幾乎囊括了愛情的所有組合:甜蜜的、激情的、陪伴的、嫉妒的、乏味的、厭惡的……

祖為了留下凱瑟琳,可以默許她的放蕩;凱瑟琳喜歡祖的忠誠,卻也厭惡他的愚鈍;占深愛凱瑟琳,卻無法接受開放式的愛情;凱瑟琳為占而著迷,卻對於承諾缺乏自信。

當愛比死更冷,結局除了死,還有什麼。

No.14《廣島之戀》

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

看這部電影時,腦子裡一直在迴響一句話: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因為本片分明是在講:在廣島核爆之後,相愛是殘忍的。

片中的男女主角,女人是法國人,二戰期間,他愛上了一個德國軍官,並因此受到小鎮的冷遇;男人是日本人,二戰時,經歷了廣島的核爆炸。兩個有著戰爭創傷記憶的人,兩個已婚男女,在廣島邂逅,一見鍾情。

多麼奇幻又迷人的一個文本。

在廣島,你看到了什麼?

在廣島,你什麼也沒有看到。

比起身體的出軌,遺忘更意味著背叛。

No.15《南特的雅克·德米》

阿涅斯·瓦爾達,被譽為新浪潮祖母。

《南特的雅克·德米》,瓦爾達用118分鐘的影像記錄了丈夫雅克·德米的童年以及從影之路。

影片不斷在雅克的電影、病重的現實與演繹的童年之間穿插,自由放肆的跳躍剪輯,完全不顧邏輯,只任由情緒來貫穿。

愛是超越邏輯的。

影片最後,鏡頭移到海邊,病重的雅克坐在海邊,鏡頭溫柔地撫過他,撫過海浪,停在遠方。

如此深情的凝視,只有深愛著的人,才能做到吧。

接下來是胡金銓的兩部經典:《俠女》和《山中傳奇》。

No.16《俠女》

No.17《山中傳奇》

劇情拖沓?人物單薄?表演生硬?

無所謂。

看胡金銓的電影,看的是「俠的氣韻」。

兩部電影開片的一組空鏡頭,實在太震撼。遠山、薄雲、蒼松、赤日、竹林、清泉……

這才是武俠片啊。

而此後的很多功夫電影,只能叫武打片了。

很搞笑的是,胡金銓的電影里總有一個操著一口京片子的老太太,看著看著,恍如《我愛我家》。

本屆電影節的笑點,由北京衚衕老大媽承擔。

No.18《夢》

最後一部,黑澤明的《夢》。

看的那天,北京下了一整天的雨,陰冷陰冷的,凍得我提前穿上了秋天的衣服。

看《夢》,真的像做了一場夢。

影片由八個截然不同的夢組成,明亮的、陰鬱的、熱烈的、晦暗的,一個個潮乎乎的夢,撲面而來。

真的是一次難得的觀影體驗。

我不想深究這些夢境背後的隱喻,也不願用邏輯來生硬地解釋那些幻象背後,實際是怎樣的現實。

就當它們只是夢吧。

用電影講故事,是最簡單的事。而用鏡頭來寫一首詩,畫一個夢,才是電影最最動人的獨特之美。

你看,在下著大雨的晴天,一個孩子偶然闖進了森林,狐狸們排著隊從遠處走來,它們跳起了鬼魅之舞,動作一致,節奏分明。突然,它們齊刷刷地回頭,發現了偷看的孩子,孩子錯愕地跑回了家,而夢依然在繼續。

就到這裡,明年見。


推薦閱讀:

豆瓣7分以上,入戲快、懸念多、精彩紛呈的電影,保證你看了就停不下來的30部高分電影推薦!
印度有《炙熱》、《摔跤吧!爸爸》,以色列有它——《訴訟》
開心鬼上身--亂評
李安的作品有哪些啊?

TAG:北京國際電影節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