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 佛學基礎知識(上)

佛學 | 佛學基礎知識(上)

4 人贊了文章

Hi,我是許重文~

廣超法師的這本《佛學基礎知識》是我上大學期間在廢書攤花一塊錢買的,當時讀來味同爵蠟,不知所云,也自覺沒啥慧根。前不久,清理舊書又找到了它,索性耐著性子再讀一遍;這次不可思議的把書看完了,居然還沒睡著。於是,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下來,與對佛學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談到與佛相關的東西經常容易搞混三個概念:佛教佛學佛法。簡單理解佛教是一種宗教(信仰),佛學是一門學問(哲理、哲學),而佛法就是宗教的教義和教理(你要讓人家信你、跟隨你,你總得講出點道理來)。

一般知識分子是把佛學當作一門學問進行研究(我也不例外),並不是真正把佛教當成自己的信仰,並成為佛教徒。其實,想要成為佛教徒很容易,無需懂得什麼佛學,也無需研讀什麼佛經,只需要虔誠就可以了(如同信耶穌得永生)。很多老年人拜佛、信佛,而他們對於佛學、佛法一無所知,這也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佛教徒。

很多人恐怕都認為佛教那一套是一種迷信,但佛教導人向善,所以符合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起源於印度,在兩漢之際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絲綢之路又被稱作佛教之路),對中國文化和意識形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還在繼續發展,它的歷史遠比中國任何朝代都要悠久。

廣超法師之前在新加坡南洋大學(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學理科,還沒畢業就出家拜光明山普覺禪寺住持宏船老和尚為師,並在泰國,斯里蘭卡、中國等地多參學修行。《佛學基礎知識》這本書是廣超法師講學時,由下里的果逸居士筆錄編撰而成,所以書中難免結構層次有些混亂。

大家看到這個內容簡介,第一反應是這些字我都認識,就是不知何意。佛學入門有兩道門檻。第一,由於佛教是外來教,存在語言和文化差異;就好比我們看國外翻譯過來的小說,讀起來總覺得怪怪的,比如俄羅斯小說中的人名就像火車,而且有很多開火車的司機(斯基)。第二,佛學既然是一門學問,那就意味著有很多專業術語,就好比「智取威虎山」中,偵察排長楊子榮為何能夠卧底成功,就是因為他懂土匪的術語(黑話)。

那麼,我們要了解佛學就可以先從內容簡介這些術語入手;那還等什麼,我們開始吧!

先別著急,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些基礎知識。大家要知道,佛學的理論基本出發點是因果論,認為萬事萬物,包括整個宇宙都逃不出因果循環。因果論是佛陀通過觀察發現的,他發現事物之間有各種因果規律。學過「邏輯學」的小夥伴們,肯定知道邏輯學中有因果律,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和科學研究中,都在運用因果律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

佛學中第一個術語叫「」,就是指人的行為,行為包括了動手做事情,動口說話和動腦子思考。那麼人的一切所作所為,無論善惡,都叫做「造業」。

根據之前說的因果論,就有了「業因」,就是指人的造業產生的原因;也有了「業果」,就是指人的造業產生的結果(果報)。

接著就是「業力」了,就是指人的造業對以後產生的影響力。比如你因為一件小事和同事拌嘴了(也就是通過動口說話方式造業了),這件事就會對你和同事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這個影響力就是業力。

那是不是有業因馬上就有業果,當然不是。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比如某一天你得罪了領導,不會馬上得到果報,領導會找機會,一旦時機成熟領導就會報復你。所以,業因要產生業果,必須要有「因緣」才行。這裡說的因緣,不是男女那個因緣,而是機緣或機會。

業因需要一定機緣巧合(因緣)才能產生業果(果報)。

記得我一同事對領導不滿很久了,實在忍不住就把領導大罵了一頓,然後辭職不幹了。這裡辭職其實就是把因緣斷了,領導想要報復他也沒有機會了,所以這個業因就不會產生業果。

業按照善惡分,可以分為「善業」、「無計業」和「惡業」。善業就是種善因得善果,無計業就是不存在善惡的造業(比如吃飯、睡覺),惡業就是種惡因得惡果。

業按照穩定性分,可以分為「定業」、「不定業」。定業就是我們造業產生的結果是確定的,無法改變的,比如殺人會受到法律制裁;不定業就是我們造業產生的結果是不確定的,而且可以改變的,比如小孩做錯事了,但是承認錯誤就可能被原諒,而不必受到懲罰。

還有就是業的活動,就是說我們的造業會產生業力,機緣巧合下產生業果,這個業果又會成為下一個業果的業因。業的活動就是指的因果循環。

至於輪迴就很容易理解了,佛教是相信人是有輪迴的,有前世、今生和來世。至於是否有輪迴,這個問題就好比問西方的上帝是否存在,這個科學也證明不了;至少我們受的教育,讓我們不相信輪迴。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首先就得認識「三寶」、「四聖諦」和「十二因緣」。

據經書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就是觀這十二因緣。這聽上去有點玄妙,莫急,聽我細細道來。這裡的關鍵點就是佛陀到底覺悟了什麼。

佛陀覺悟的就是人生是苦的。所謂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

佛陀總結出人生有八苦,分別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蘊苦。生老病死不必多言,愛別離簡單理解就是彼此相愛的人卻兩地分居,怨憎會就是你厭惡的人卻天天在你眼前晃來晃去,求不得就是你喜歡的人卻不喜歡你(單相思),五取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就是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受自己支配和控制,好比條件反應。

那佛陀觀十二因緣到底觀的是什麼呢?簡單理解,就是引發苦的十二種因素,這十二種因素並不受人控制(性空),通過它們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流轉),形成因果循環,周而復始。

佛陀認為引發十二因緣的根源是無明,無明就是愚昧,迷惑,正是因為人的無明產生緣起,導致十二因緣的流轉,一直因果循環,陷入死胡同遭受無盡的苦。

佛陀認為只要截斷十二因緣就可以跳出因果循環的死胡同,從而得到解脫。

如何截斷十二因緣呢?那就是修行(思考或冥想),讓自己覺悟,消除無明,就消除了一切。如果是自己覺悟了,那就是「羅漢」;如果自己覺悟還能開導周邊人覺悟,那就是「菩薩」;如果自己覺悟還能讓眾生覺悟,那就是「」。

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會遇到一些很無奈的事情,感覺就象陷入死胡同中,無法得到解脫。

舉個例子,每次回家我媽就會做很多好吃的菜,然後使勁往我碗里夾肉,不吃的話我媽就難受,覺得我沒有接受她的愛,吃的話我就難受,因為又長胖了。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看出來,父母的愛有的時候是一廂情願的,並不是子女真正所需要的,但是父母卻並不自知,還是以這種方式不停的施加他們的愛,這種愛其實並不讓子女自在,反而是苦,是煎熬,無法解脫。有一次,我就把這個道理講給我媽聽,開始我媽覺得很難受,但是慢慢她想明白了,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當施與愛時需要考慮對方是否需要和接受,不能一廂情願。我想我媽想明白了,也許這就是覺悟,從而消除了無明,彼此都得到解脫了。

<待續>

據說人生是一本大書,一時也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地方也還留下了不少空白,歡迎小夥伴們一起來補充!

另外,如果想要原書的電子版本、思維導圖,可以在對話界面回復「佛學」即可獲得

歡迎關注「重文讀書會」微信公眾號

weixin.qq.com/r/my7N1d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楚喬傳》:燕洵和楚喬為什麼最終會形同陌路?
世界讀書日 | 德國HM邀請你一起讀本好書
十分鐘讀完《精要主義》
死活讀不下去的三部神書
知識城堡: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TAG:讀書會 | 讀書筆記 | 豆瓣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