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到底女權的覺醒還是男權的獨裁?
4 人贊了文章
最近,印度電影巨星阿米爾·汗的新作《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前,許多人抱以期待。在國內上映後,不但連續13天領跑國內票房榜,朋友圈也到處可以看到好評。
因為時間關係,我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把這部電影169分鐘無刪減版給看完了。看完之後,感動之餘,我也給了這部電影五星好評!因為真的太棒了!
要知道,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達到驚人的9.2分。雖然近幾年豆瓣評分被不少人吐槽不合理,也有人認為影評都是刷的,但就事實而言,豆瓣評分7分以上的電影都值得一看,8分算得上優秀,像《摔跤吧!爸爸》這樣9分以上的,那絕對是神作了。
不過,這部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電影,去年底在印度上映時就在印度引發爭議。到了國內,同樣的爭議仍在上演——
影片中逼迫自己女兒練習摔跤的父親馬哈維爾(阿米爾·汗飾)到底是不是一個想通過綁架女兒人生,來滿足自己畢生夢想的「直男癌」父權(男權)大家長?這部電影到底是真女權還是偽女權?
馬哈維爾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棄摔跤。他因為自己沒有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世界摔跤冠軍,所以希望讓兒子來幫他完成畢生夢想。
但事與願違,他的妻子連續生了四個女兒,就是沒有兒子。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他,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驚人的天賦——有著摔跤手的潛質。因此,看到希望的他決定不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再三考慮之後,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訓練他的兩個女兒。
所以,他強迫他的兩個大女兒每天5點起床跑步並進行摔跤訓練,不能和別的女孩一樣玩耍、吃喜歡吃的東西、穿好看的裙子,甚至把她們的頭髮剪短、讓她們穿上男孩的T恤短褲,搞得她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雖然最終贏得世界冠軍,成為千千萬萬印度女性的榜樣,但是,一些人不爽了:憑什麼讓女兒來替父親完成他畢生的夢想啊?馬哈維爾簡直就是個有著「直男癌」父權的大家長!
也有一些評論認為,這部電影打著女權的旗號,實際上是一個偽女權的故事。他們認為:「女性意識的覺醒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而是在父權的逼迫下強制產生的。」
當然,也有人反對上述觀點,但依然認為這部電影敘述的不是真正的女權主義。
我不是很懂女權,但是針對上述觀點的爭議,我認為其實爭議的無非是兩點:
1、女性意識的覺醒到底是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
2、父權(男權)的地位到底是不是堅不可摧?
在回答了這兩個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評價這部電影「到底是女權的覺醒還是男權的獨裁?」這個問題。
一、女性意識的覺醒到底是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
影片開始沒多久,馬哈維爾在決定讓(兩個)女兒來替自己完成畢生心愿後,所有的決定的確都是他來決定的,而且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物形象。
但是,對於摔跤的選擇,他從一開始就只跟妻子說過,想要讓女兒們嘗試一年的摔跤——他並沒有要求女兒們永遠都活在摔跤這項運動里。
而事實上,他的兩個女兒對於自己將來的每一個重大決定,都是靠自己來完成的。
轉折點是女兒們去參加一個少女的婚禮,後來跟出嫁的少女傾訴自己父親的種種不是。但是,出嫁少女反而力挺她們的父親,並跟她們控訴女性只能洗衣做飯然後早早嫁出去過一生的無奈命運。之後,她們就主動選擇了摔跤。
其實,父親馬哈維爾在這件事上,只是給他的女兒們提供了一次新的人生體驗,他決定用一年時間來訓練女兒們成為摔跤手這件事,他自己都不知道靠不靠譜,但如果成了呢?那將是另一種生活方式。他讓女兒們知道了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存在。
抑制自我意識的覺醒,其實就是扼殺其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而這是建立在「生活有許多可能性」的前提下。要知道,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社會,女性的生活方式並不繽紛多彩,尤其是在印度農村,她們只是被期望著多做些家務,然後早早嫁出去,好減輕家裡的負擔。
馬哈維爾其實是用自己的方式,給女兒們展示了一種不同於社會大多數人所設定的生活方式而已。知道生活不只有一種樣子,這應該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前提,不是嗎?
值得一提的是,妻子問馬哈維爾孩子該怎麼嫁人,馬哈維爾回答說:我要把女兒培養得很優秀,她們會自己選擇自己的伴侶。
所以讓女兒們從事摔跤,其實是幫助她們完成自我意識覺醒。而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建立在女兒們自我的基礎上實現的。
二、父權(男權)的地位到底是不是堅不可摧?
電影開場不久,厭倦父親殘酷訓練的兩姐妹就開始了「非暴力不合作」——故意把父親的鬧鈴調的很晚、假裝訓練等。此外,為了給女兒們補充營養,馬哈維爾打破男女分工,自己架鍋煮雞肉。這已經表明影片在消解父權的神聖感,告訴大家父權並非不可侵犯。
而到了後面,即使女兒們是真正喜歡上了摔跤,決定要一直從事摔跤後,父親馬哈維爾也還是一個很固執的形象。
他希望女兒們按照他認為好的方式訓練,也不管這個方式合適不合適。但大女兒Geeta到體育學院,感受到了自由之後,便表示出了對父權強烈的反抗。
她開始留長頭髮,吃自己想吃的東西,看電影,跳舞,甚至塗指甲。父親教給她的摔跤技巧,被教練認為是過時的,她也選擇了相信教練的判斷。
於是,當Geeta回到家後,父女二人就摔跤技巧進行了一場比試。
這代表了女兒對父親強權的挑戰。最後,女兒將年邁的父親摔在泥地里,完成了一場「弒父」般的摔跤勝利,完成了對父權的反抗。
此外,Geeta在最後的世界級比賽中,一直是聽從父親的訓導,才一路過關斬將衝進決賽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前Geeta與父親冷戰時,Geeta在世界賽事上,一直聽從教練的,一直都是首輪就被淘汰出局。
這也說明Geeta是需要父親的指導,才能獲得勝利的。那如果電影一直按照這個走向,就只能說這是一部偽女權電影了。
但是幸好,父親在Geeta決賽的時候,被那位嫉妒心強得不得了的教練,鎖在了器材室里出不來。最終,Geeta在沒有父親的指導下,成功奪得世界冠軍。
這意味著:Geeta最後獲得的勝利完全是以她自己的能力得來的,Geeta離開父親也完全可以實現她的價值。
父親這位男性角色,在Geeta的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只是起到了幫助和引導的作用。
所以,《摔跤吧!爸爸》講的還是一個受社會固有偏見所限制的女性,完成自我意識覺醒以及自我實現的故事。它無疑是一部好的女權主義影像作品,也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女權覺醒的正能量電影。
推薦閱讀:
TAG:摔跤吧!爸爸印度電影 | 偽女權 | 女權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