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糟蹋的「潘金蓮」?
來自專欄元Live4 人贊了文章
小元提示:本文共4917字,閱讀時長約10分鐘。
「宋朝有個女子,娘家姓潘,小名喚作金蓮。九歲時被賣入清河縣大戶王招宣府中做使女。二十餘歲,能撫琴作詩,長的更是有幾番姿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她,金蓮告訴主人婆,意思是不肯依從。王大戶記恨於心,不要一分錢,還倒陪些房奩,將金蓮嫁給了身材矮短,人物猥瑣的武大。」
「潘金蓮喜愛風流,清河縣有幾個奸詐的浮浪子弟,見武大矮短猥瑣,不會風流。經常在武大家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裡!」武大郎在街坊鄰裡面前丟盡了臉,又是個懦弱本分的人,因此在清河縣住不牢,帶著潘金蓮搬到陽谷縣紫石街賃房居住,每日仍舊挑賣炊餅。」
「潘金蓮又過了一段寧靜的生活,後來在王婆的攛掇下與開藥店的西門慶勾搭成奸。被賣梨的鄆哥撞到後告與武大,武大捉姦不成反被西門一腳踹到胸口,在害心疼病躺在床上半個多月。在西門慶鼓動下,二人將武大毒死。武大弟弟武松得知此事後遂殺嫂報兄仇。」
水滸傳里的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潘金蓮和西門慶勾搭成奸,謀害親夫一事讓她成為了「蕩婦」的同義詞。直到700多年後的今天,「潘金蓮」並沒有被歷史所遺忘。反而伴隨著各種文學影視的創作,成為了一個群眾心中喜聞樂見,嘴上又嗤之以鼻的曖昧角色。
由於「生性風流,謀害親夫」,潘金蓮最後被武松剜心而死,似乎死的理所當然。看客看了也拍手稱快,武松更是成為了為兄報仇,為民除害的英雄。然而當我們放下心中的成見,重新潘金蓮的生平時,我們或許會得出不同的觀點:
首先,潘金蓮天賦聰穎,堅強卻不失浪漫:
她少時不幸,9歲就被賣進王家做使女。按照古代的「人生髮展規律」來說,基本這輩子就是做下人的命了。但是在王府的10幾年間,她不僅沒有變成一個「下人」,反而還學會了撫琴作詩這樣的風雅之事。女紅廚藝也樣樣精通,姿色氣質更是艷壓群芳。生把自己「使女」的背景活出了大家閨秀的氣質。
其次,潘金蓮追求自由和獨立,不貪畏權貴:
王大戶是清河縣的豪門。儘管王大戶一直糾纏,作為一個小使女的潘金蓮也並沒有因為錢和權答應王大戶,反而最終無法忍受王大戶的糾纏把這事告訴了女主人。王大戶因此記恨在心,故意倒貼嫁妝,把潘金蓮嫁給了身材矮小,面目醜陋的武大。
最後,潘金蓮婚後任勞任怨,忍辱持重:
潘金蓮和武大的婚姻,本身就是王大戶利強加在潘金蓮身上糟踐她的報復手段。加上潘金蓮生性就喜歡浪漫風雅的事,面對一個身材矮小面目醜陋的丈夫,她也算任勞任怨地維持著二人的感情。武大本來就生性懦弱,受人欺辱時想必潘金蓮也連帶受了不少委屈。後來武大不堪侮辱搬到陽谷縣紫石街租房子住,每天仍然賣炊餅為生,潘金蓮也並沒有嫌棄,繼續跟著武大過。
至於和西門慶的關係,試想一下當時潘金蓮和武大所處的情況:一邊是聰穎積極,追求浪漫風雅的潘金蓮,一邊是懦弱本分,矮短醜陋的武大。再加上二人的婚姻本身就是王大戶強加在潘金蓮身上的報復。在這種情況下,潘金蓮對一個有共同愛好,又在物質條件和長相上比較好的人產生好感,實在是人之常情。如果說潘金蓮愛的是西門慶的財,那她本可以嫁給王大戶;如果他愛的是西門慶的風流不羈,那她也早該和清河縣來找她的紈絝子弟們勾搭在一起。所以對於潘金蓮來說,西門慶是讓她看到能夠掙脫她婚姻枷鎖的希望。
更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多次使用「攛掇」一詞,意為「煽動」和「慫恿」。無論是王婆「攛掇」潘金蓮認識西門慶,還是西門慶「攛掇」潘金蓮給武大下毒。這至少說明,潘金蓮自己本心不壞。武大後來捉姦不成被西門慶踢中心口,也並非潘金蓮所指使。反而在武大重病卧床的時,潘金蓮還在曾在床邊照顧。而且在武大屢次受人侮辱又因為懦弱怒不敢言時,潘金蓮也不離不棄。這樣的潘金蓮,要和「毒辣」、「放蕩」之類的詞掛鉤,未免顯得太牽強。而且別忘了,潘金蓮本人,也是被王大戶婚姻報復手段的受害者。
誠然,縱有千般理由,與人通姦固然是道德錯誤的。但是這樣的錯誤罪該致死么?如果不是,那是什麼讓潘金蓮做了700年的蕩婦,卻讓殺了人的武松成為了道義上的英雄?
答案還要從「意識形態」這個我們經常聽到,卻很少具體了解的哲學名詞說起。
簡單來說,意識形態(Ideology)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而這種集合基於特定的社會形態和背景,集合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形成了一種如何認識世界的觀念集合。而在每個社會形態和每個群體,都會有其主流的意識形態。比如潘金蓮時期宋朝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和「農民階級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5個方面的特徵:
1.現實性:意識形態是基於現實的的情況而產生的,比如農民的意識形態是由其每天現實所接觸的人和事所形成的。
2.總體性:意識形態是由個人或者群體所接觸的所有信息的集合而成(比如宗教、科學、經濟情況等),而不僅由單方面的信息所形成。
3.階級性:不同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不同的,或者說,不同階級對同樣事情的認知是不同的。
4.相對獨立性:雖然相同群體的集體意識形態大致相同,但是同樣群體里個人的意識形態還是和個人的背景和經歷有不同。比如同樣是白人基督徒,同樣生活在2010年的紐約,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和一個億萬富翁的意識形態顯然有很大不同。
5.依賴性: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主要依賴於其所生活和歸屬的社會以及階級的主流意識形態。
而無論是水滸傳成書的明朝,還是書中潘金蓮所生活的宋朝。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顯然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大部分人都以農耕和小買賣為生。在這種男權為主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下,「婦人不貞」一事所引起的憤怒,顯然比惡意的「強迫婚姻」要嚴重的多。而「喜愛風流」又「追求自由」的潘金蓮,顯然會和當時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格格不入。
意識形態本身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是個人或者群體的主觀意識的集合。但是其可怕之處在於,群體的意識形態會傾向於表達這個群體所認為「對」的東西,而不是「客觀事實」。而且眾人潛意識中為了適應自己周圍的社會環境,潛意識會默認主流意識形態是正確的。而每個人被周圍環境所打上標籤以後,便承載了所有不明真相群眾對其身份的所有想像和期待。
比如武松被賦予了「快意恩仇」的形象,讀者就不會去評判其殺人是否合理。又如潘金蓮被打上了「蕩婦」的標籤,她便失去了作為「正常人」的身份,被「物化」成了一個眾人可隨意擺弄的「玩物」。而她之前所經受的種種不幸和不公,便「理所當然」地被眾人所縮小和忽略。而所有和「蕩婦」相關的想像和事情,則會被放大甚至無中生有的繼續貼在她身上,讓她不得翻身。有關潘金蓮「蕩婦」一面的各種創作屢見不鮮,更能說明這一現象。
這種由群體意識形態導致的認知扭曲,魯迅先生在其《而已集》中曾有過這樣的描述: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試想一下,如果潘金蓮活在當今的社會中,一個頗有姿色,又浪漫風雅的姑娘,或許不僅不會被扣上「報復性婚姻」的枷鎖,也不會有後來「通姦害夫」的罵名。按書中潘金蓮的聰穎和堅持,說不定還能成就一個「女屌絲逆襲霸道總裁」之類的橋段。
雖然說潘金蓮在水滸傳中的戲份主要是為了體現男3號武鬆快意恩仇的性格,但作者在故事的編排和創作則完全是基於其所處的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然而700年後的現代,一個和「潘金蓮」經歷和行為相仿的女人,卻因為「大眾意識形態」的轉變而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結果。
「1997年8月30日深夜,黛安娜王妃與情人法耶茲在巴黎高速公路發生車禍,急救不治,於31日凌晨4時許去世。」
英國前王妃黛安娜遭遇車禍離世,應該是當年最為著名的國際事件。黛安娜王妃生前曾因為其「平民王妃」的出身卻和長期投身慈善事業的行為而飽受群眾愛戴。她和查爾斯王子於1981年舉行的「世紀婚禮」有超過100多萬人夾到觀看。英國官方宣布,這是300多年來第一位英國王儲和英國的貴族小姐結婚,也是400多年來第一位英國王儲在聖保羅教堂舉行婚禮。
由於黛安娜和查爾斯王子的婚姻長期不合,1996,由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出面,結束了兩人為期15年的婚姻。群眾對此表示極為不滿,而一年多以後黛安娜因為車禍離世,更是激起了民眾對英國王室的極大憤慨。數十萬人走上街頭為黛安娜送行,並指責是王室的逼迫最終害死了黛安娜。最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向民眾公開道歉,並特許皇宮降半旗默哀,才逐漸將民憤平緩。
民眾如此喜愛黛安娜王妃一方面是因為其清麗脫俗的面孔和親民的行為。另外一方面更是因為其「平民王妃」的身份(實際為英國貴族)成為了大眾對於「王子迎娶灰姑娘」童話故事的現實寄託。而王妃之後的親民行為和慈善活動更為這個「灰姑娘王妃」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然而,另外一面被廣大民眾所忽略的事實是:
「嫁入王室的黛安娜從來就沒有真正融入王室,成為一名合格的王妃。」
除了多次被拍到在公眾場合抽煙喝酒,衣著不得體等「不拘小節」,有失皇室禮儀的行為外,黛安娜在和查爾斯王子結婚期間曾多次被爆出有外遇。其中有確鑿信息記錄的就有7人以上,涵蓋了馬術教練、地產商、汽車銷售員、心臟病醫師、古玩店老闆等等。儘管英國王室一直極力想降低輿論曝光,挽回王室以及黛安娜本人的形象。黛安娜自己依舊沒有收斂,被狗仔隊拍到大量參加遊艇泳裝Party,或者深夜出入情人居所的照片。在王室多次勸阻無效後黛安娜甚至借用媒體公開指責王室。在最終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英國王室最終決定結束這段錯誤的婚姻。卻不料離婚不到半年的黛安娜在深夜和情人幽會被狗仔跟蹤,最終釀成了這場致命的車禍。
(「溫香軟玉」事件男主角,汽車銷售員的吉爾貝)
究其原因,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達到頂峰和「女權主義」逐漸覺醒的英國,沒落王室所代表「封建社會意識形態」從昔日的主流意識形態變成了小眾的意識形態。而對王室成員和其所代表的一切,則自然而然的成為民眾口誅筆伐的對象。於是,黛安娜的「不拘小節」被視作是親民的象徵;其也王室多年的罵戰則讓黛安娜成為了反抗王室「強權」的英勇行為;婚姻出軌則被歸因於王室的死板嚴肅和查爾斯王子的個人問題。黛安娜「醜小鴨變身白天鵝」的故事,更是被民眾寄託了太多美好的希望。這一次,主流意識形態再次表達了主流的觀點,而昔日身居高位的女王也只能俯身與人民,請求大家的諒解。
相比潘金蓮和黛安娜,兩人都有為人傾倒的容貌、兩人都因為錯誤的婚姻而鑄成了大不幸、兩人也都生性浪漫,追求自由、兩人婚姻中都充滿了桃色緋聞。然而一個被釘在了「蕩婦」的恥辱柱上成為了「玩物」,另一個卻死後仍被大多數人奉為「天使」。歷經上千年,「大眾意識形態」無聲的在塑造著我們聽到,看到的世界,並用實例「教育」著我們該如何對待行事和思考。諸如「30歲還嫁不出去就是剩女」、「寧願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年輕人奮鬥的青春都賠進了房貸里」等熱門觀點無一不映射出主流意識形態。
幾乎所有站在主流意識形態對立面的聲音,都從屈服到無聲,從無聲到無痕的消失了。歷朝歷代,絕大部分人都順著主流的意識形態給自己設定好的人生前進。因為主流的設定沒有選擇成本,也無需承擔風險。他們從不懷疑,也從不思考,更從未改變過。但凡遇到問題,要麼得過且過自我安慰,要麼推諉責任。在習慣了被設定的生活後,他們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意願,也沒有了改變自己的能力,最終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條橙」。
魯迅在《兩地書》中,曾對這種情況有過一樣的描寫: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什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馮小剛的電影里,范冰冰飾演的村婦為了一句:「我不是潘金蓮。」隻身去北京告了十幾年御狀。描寫黛安娜事件的電影《女王》中,導演借一個小女孩之手,在女王公開致歉時為她送上了一束花。一位是身處邊遠農村的村婦,一位是歷經滄桑的女王,無論身居何處,當恪守自己的信仰時,都免不了被大眾意識的洪流所沖刷。而那些歷經多年都沖不掉的執念,正是我們人性中的閃光點。
畢竟,人云亦云的生活,雖能維生,但過起來索然無味。與其看著窗外的世界遐想,倒不如親自呷一口生活的酸甜苦辣。最後究竟是不是姓潘,又有什麼關係呢?
(最後安利一下《女王》這部電影,適合在有心情的時候慢慢品味。)
http://weixin.qq.com/r/sTv17avEM-ZMre_O926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分享:沒明心見性,即不認識路;親近善知識,不會走錯路
※一個Gif錄製軟體—GifCam
※乾貨分享,奧迪J518損壞的應急著車啟動方法
※關於股票分紅這件事「每周分享」
※【美圖分享 - 藍天白雲 《03》】